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江山国色 >

第409章

江山国色-第409章

小说: 江山国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百姓商人都是闻风而动,甚至连李重九听闻今年突厥人将牛羊战马都卖得这么便宜,都是吃一惊,与魏征道突厥人这是怎么了,以往要买匹马都给我掖着藏着,这回还主动上门,给我送了这么多。

    有这便宜李重九当然不能不要,他让林当锋向突厥人,以朝廷的名义,购买了一万匹可以用作战马的军马,还有一千匹上好的种马,用以配种。当然民间的交易,是国家交易的好几倍。赵国的畜力大大发展。

    在刚刚攻取幽京,魏征给李重九上奏折说,赵国堂堂大员,竟连套车的牛都没有,更不用说马了。一千户的村庄甚至连一头耕牛也没有。而现在民间耕牛,骡马,已是大大富足,但对于幽京百姓来说,最大的苦恼,不是买不起,而是养不起,幽京的马料畜料早已是节节攀升。

    但即便如此,幽京的中产之家,今年多可以拿一头马和驴子来代步,书生们骑着马,去幽京郊边踏青,射柳,赛马,普通百姓家里,拿一头驴子磨谷或者是代步也是不错。普通农户家里,也可以多添一头耕牛,节约劳力,农忙时可以犁田,收获时候,也可以用牛车拉上粮食,去十里八乡外的地方去卖。

    由于耕牛充足,牛又不贵,这才有了一名朝臣要李重九放开不准宰杀牛的禁令,让坊间市井内的食铺可以贩卖牛肉。

    这位朝臣或许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这一封奏疏到了中书省内后,竟引起几十名言官与中书,尚书两省的官吏打了一场嘴仗来。

    这一次言官与实权部门,分作两大阵营,彼此奏章如雪片一般朝中书省递来。

    言官的立场鲜明,就是禁食牛肉是古制,秦法上有言盗马者死,盗牛者加。言官道当年强国,必须鼓励耕战,而牛是耕农之本,国家之强弱,牛马就是国家的根本,所以反对杀牛。

    而实权部门对于言官的长篇大论,却是冷笑。一名户部的郎中在上的奏折里说,话说得很好听,没错,但是在赵国民间私宰牛的事情,早已是屡见不鲜了。朝廷管也管不住,很多地方部门也是睁只一眼闭一只眼的,与其放任下去,倒不如立法对宰杀牛的人课税。

    一来不仅可以增加国家收入,二来也可以减少牛被宰杀。

    户部郎中的奏折上到中书省那只一天,次日就遭到言官反击,说你这是空口无凭,赵国什么时候到处私宰牛了,我怎么就没听说过了。

    随即这名户部郎中一一将事实列举,看的众官吏们是心惊肉跳。

    PS谢谢大家支持,终于上了首页赞榜,不过位置很危险啊,随时被人爆炸菊,恳请大家再支持下,

    点个赞吧。

2014…8…18 2158098544031

第六百五十一章 远征之策



    那名户部郎中给出的调研确实是没错。实际上,赵国民间已是私下宰牛贩卖牛肉了。这也是没有办法,市场决定的。毕竟这个时代的中国人都不喜欢吃猪肉。

    当时的人认为猪肉有腥臊味,官宦人家及富贵人家都是不吃的。本草纲目里还说,猪,水畜,咸寒,肉有小毒,还有凡肉皆补,惟猪肉无补的说话,连医生都不鼓励人吃猪肉。所以在当时只有穷的没办法的人,才会去吃猪肉。

    至于马肉就更算了,汉人一般都认为马肉有毒,而只有番人吃马肉的。

    在当时肉类中,社会最主流的食物还是羊肉,医生也建议人用羊肉在冬天进补。不过羊肉性温,容易上火,更重要是羊肉有一股膻味,令部分人都不爱吃。羊肉下面就是鸡肉,还有狗肉。不过鸡肉,狗头还有鹅肉,都是上不了台面。

    至于水产,虽北方很多,但也不是没有,但是中国人喜欢吃鱼脍,脍就是生肉,而鱼脍就是生鱼片。三国时的陈登就是因为整天吃生鱼片,结果寄生虫太多,得病死的。

    牛肉作用在从祭祀就可以知道,古代祭祀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而没有牛肉,只能称为少牢,差一个等级。古代一直禁止食牛,但凡是越禁止的,越令人有**。

    所以食牛肉也成了江湖好汉经常干的事,凡谋反之人,干的第一件事经常就是杀牛。史书上,刘武周造反时遂椎牛纵酒大言曰‘盗贼方起,众又饥。壮士守分,死沟壑。今官粟红腐于仓。谁能与我共取之?’

    刘黑闼造反时,黑闼喜。椎牛飨士,得兵百余人。一顿牛肉饭就为刘黑闼召来百名士卒。从两位好汉的事迹就可以看出,为什么乱世时候耕牛如此少的缘故了。

    不过幽京之所以,真正要废除宰杀牛的禁令,原因是幽京之地不必中原,由于李重九的政策,幽京府之地,居住了十几万的番人,国子监里有各族来的质子。幽京市坊里有大量番人商人,翊卫,武卫两大军中也有不少番军府兵。

    幽京番汉混杂,可是番人可没有,不吃牛肉的习惯。特别是契丹人,在腊日时还有牛头宴的习惯。那么这些番人在幽京食牛肉时,赵国是管还不是不管,就是一个问题。

    而民间呢,宰杀耕牛也自有办法。大赵法律宰杀耕牛者,徒一年。但百姓们呢,不说宰杀,而是说误杀。我不小心杀了自己家牛,朝廷总不能追究我吧。禁食牛肉的约束力已是越来越差,现在富贵之家中。偷偷杀牛已是成了公开的秘密。甚至一些食肆里也在偷偷再卖牛肉。

    结论一出,大赵官吏上下都知道。自己是在自欺欺人,当下废除禁杀牛的呼声越来越高。而改而对宰杀牛,处以重税的呼声越来越高。

    魏征也是赞同这观念的,但凡他认为有利于民之事,就是有利于国家之事,既然废除杀牛,已成为大势所趋。那么朝廷继续掩耳盗铃也是没有意义,若是强行镇压,反而会适得其反,但不如顺应民意而为。

    “魏宰辅,陛下有召,令人深夜到临朔宫一趟,有要事相商。”对于这位大赵天子,多次临时半夜叫人起床到临朔宫商议的事,魏征早已是见怪不怪了。姬川是就时常抱怨,如此半夜叫人入宫,次日早上还要早朝,让他如何安省。

    薛万述却说姬川你就别身在福中不知福,若非是你天子重臣,连被半夜召入宫中相商的资格都没有。

    “知道了。”魏征刚刚将奏折写完,心想正好借着这个机会交给李重九。

    魏征的马车并非是最快来到临朔宫的,温彦博,姬川等人也是快了一步。温彦博,姬川他们都在靠着临朔宫的北坊内买了宅子,方便平日上朝。而魏征呢,却依旧是住在幽京牧守府的附近。所以魏征每次上朝都要比其他人早起,如此方才不会迟到。

    魏征当下向温彦博见礼,而王珪,姬川,虞世南等人却是一并向魏征见礼。众人一并入殿。

    但见殿内,灯火通明,李重九手拿着一盏油灯,坐在梯子上。众人看得清楚李重九手中的油灯,正照着地图上高句丽的地方。

    “参见陛下!”六人一并向李重九参拜。

    李重九道“不要多礼了,朕有意攻打高句丽,你们怎么看?”

    话音一落,六名大臣都是对视了一眼,姬川先问道“陛下要怎么打?秋季马上就要到了,此去出兵准备动员一个月,大军至辽东时,已是天寒地冻,如何攻城?”

    王珪也道“是啊,陛下,我军五军府兵,有三军驻扎在洛阳,山东,陕西,眼下手中可以调动的只有翊卫,武卫两军,虽说郭都护在松漠大胜,拓地数百里,但是突厥仍在,若是我们这时候调动番军攻打高句丽,难保突厥这时候有什么异动啊。”

    李重九听姬川,王珪坚决的反对,丝毫也不意外,笑着向其他大臣问道“你们也是这么看的吗?”

    “微臣心知,想乘着这一次攻下乌桓山,将突厥高句丽孤立后,全力收拾高句丽,但微臣觉得太操之过急了,”温彦博开口道“无论是幽京府库中储备的财力和物力来看,都不足以支持我们现在发动一场大战,就算要打高句丽,至少也要等山东战事胜负的结果出来后,再作定夺。”

    张玄素道“陛下,据说辽东细作禀告,高句丽在千里长城方向屯驻了最少十万以上的兵马,日夜防备我军,另外又在辽水边修筑近百座烽火台,我军一旦有在辽水渡河的意图,高句丽立即会知道。陛下,这几年来,高句丽对我大赵一直处心积虑,高句丽努力结好突厥就可以见一般。”

    虞世南眼睛一转却道“温宰辅,陛下这么说肯定是有陛下的道理。”

    魏征横了虞世南一眼道“汝身为臣子,可不,能一味逢迎君上,陛下这时候攻打高句丽,胜算在哪里,请恕微臣看不到。赵国今年四面作战,击退突厥后,又进行南征,返回幽京,山东又陷入战事,这马上要过冬了,陛下还要在这时攻打高句丽。”

    魏征一面数落虞世南,一面反对李重九,而虞世南被魏征一斥当下大是不快。

    李重九却哈哈大笑,当下从梯子上噔噔地走下来。李重九目光扫过众臣,热闹后道“你们都不看好,我这一次攻打高句丽能够成功,那么高句丽也断然不会以为朕会在这时候出兵讨伐了,对吗?”

    “那么若是朕率军从海上突袭平壤,直捣高句丽心腹之地,你说高句丽人会有如何反应?”

    众臣听了都是讶然。“不走陆地,而走海上?”

    “没错。”李重九点了点头

    “高句丽自持有千里长城为屏障,又有突厥为奥援,屡次进犯我辽东故地,去年朕灭王世充时,高句丽渡过辽水,杀我军民三千人,此事今日想起来朕都动怒,”李重九道,“与其集结主力攻打辽东城,倒不如直捣心腹,平壤乃是高句丽京畿,附近又是高句丽农业发达之地,这一次秋季,高句丽地里收成应该不错,朕准备给高句丽人帮帮忙,免费替他们收割。”

    一直不发言的张玄素这时候也开口道“攻下平壤,胜过于攻下十座辽东城,若是能一战克之,高句丽上下皆胆寒矣。”

    虞世南赶忙道“陛下此举必然大出高句丽人的意料啊,实在是大大的高招。”

    魏征问道“此计听起来是出乎意料,但陛下可有成算?但渡海远征,风险不小啊。万一赵军不能攻克平壤城,高句丽从辽东前线调兵返回,那么我军反而会被歼灭城下。”

    “所以利在速战速决,杨仆,来护儿当年都可成功,朕又岂能不成功。”

    李重九当下将方才的大赵的优势尽数道出。众臣听了也是纷纷点头,认为机会不小。

    张玄素道“以微臣看来,此次攻打高句丽,能否获胜,在几个要点,一是渡海大军必须平安抵达平壤,再从平壤平安返回,路途上不能遭遇艰险。二是新罗军是否能配合。三就是高句丽人有无防备。”

    “第一点问题不大,有海商在,海路实无风险。”

    “第二点联络新罗人,则势在必行,此可以通知金春秋,元晓,他们都是新罗的主战派,一定会配合我等之事。”

    “第三点守秘,确实重要,我们幽京城内焉知没有高句丽人的细作。”

    李重九听了点点头。

    “另外还有一点,我军要渡海作战,但是海上风浪颠簸,我两军步卒跨海而战,恐怕战斗力大减啊。但若是水军下船陆战,恐怕也很难胜任攻坚战役,特别还是平壤这样的坚城。”温彦博言道。

    温彦博的担心并非是无的放矢。

    三岔河口。一艘一艘战船,浮河而下。战船上满载着赵军士卒。(未完待续。。)

2014…8…19 2132218551503

第六百五十二章 假道伐虢



    在三岔河口海湾上。

    大海如镜,阳光照射在海面,漾起层层金光。海上几处黑色礁岩裸露在海面上,海鸥从礁岩上乍起,沿着海面低低翱翔,飞了一圈停在了战舰的桅杆上,好奇地打量着船上的陌生人。

    上百艘赵军战舰,陈列于海面上,一面白帆如云的景象。

    水手们高声地叫着,大声道“满风,下半帆!”绳索的索索声响起,在船帆下的战舰甲板上,满满都是身着皮甲,持戈而坐的赵军士卒。此刻不少人脸上都是面色铁青。

    海风骤起,海浪疾卷而来。

    “呕!”

    陈阿四忙脱下头兜,对头兜大呕。

    不是陈阿四一人,他一旁武卫军的弟兄们也是如此,各个手捧着肚子在船上大吐。

    “他妈的,我真受够了。连隔夜饭都吐出来了。”

    一人用手擦了擦嘴,破口大骂,话刚说完,又是大浪打来,这人好容易才止住的,又伏在船舷上大喷起来。

    “这海面上比河面上果真更难十倍,不是一般人可以待的。我是不行的。”

    “这百钱我是不拿了,我要下船,我要下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