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江山国色 >

第428章

江山国色-第428章

小说: 江山国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重九不用猜,也zhidao李芷婉绝对又吃醋了。不过李芷婉无论如何吃醋,在别人面前却不会发作,很懂得为妻之道,永远在外人面前给自己留着威严,倒是私下肯定会对自己发发牢骚。

    不过有时候李重九就是喜欢看着李芷婉,对自己一脸吃醋发怒的样子。

    “回宫吧,朕要考校一下鹰儿的功课。”

    “陛下,你远征回来累了,还是休息一下吧。”

    “不,朕看见你们什么疲劳也没有了,今晚家宴,大家都好好说说话。”

    三日之后,李重九在幽京举行献俘大典,高句丽王高建武与高句丽王室众人背绑双手,身穿白衣,行于大道之上。幽京无数百姓涌到街道上观看,一睹这一幕。

    但见赵军金甲武士在前领路,高句丽人垂首而行。还有缴获的无数高句丽王室器物,也是随之一同展示,让百姓们大开眼界。

    当年杨广三征高句丽失败,各郡百姓听闻要征辽,无不逃亡。杨广雁门之围后,迫于民间压力,这才下令终止征辽之意,民间百姓这才舒了口气。但百姓已将征讨辽东视为死途,有时征讨辽东消息一出,整个村落都逃得不剩一人。

    而今李重九仅用三万人马,一万新罗援军,就渡海攻破高句丽王城,将高句丽的皇帝。

    见到高句丽王,就如同一普通人般被押解献俘,众百姓看到高建武垂着脑袋,全然不复一个国主的威严,不由大为失望。想到辽东之仇,无数子弟死于异乡,百姓们不由对此人怒视,若非一旁士卒阻拦,早就投砖将高建武活活砸死了。

    “高句丽国主也不过如此啊。不见得如何了得啊。”

    “当初为何我们百万大军,也未能攻下辽东呢?”

    “是啊,为何陛下就能手到擒来,将这番王拿下。做到百万大军也不能做到的事呢?”

    在人群之中,在一旁奉杜伏威,辅公佑二人使命出使赵国的左仙游,笼着袖子,面无表情地看着这一幕。

    一朝为臣虏,拉出来游街,献俘太庙,什么为王的尊严也没有了。赵国皇帝这么说,就要警示天下,与赵国为敌的下场。同时也激励民心士气,向赵国子民显示自己的武功啊,左仙游自言自语地说着。

    左仙游想了想,当初吴王将一切注都押着李唐身上真是失策啊,他没有料到赵国如此快就平定了山东。眼下赵军收编了青州军,陈兵彭,徐之间,吴王这才有所紧张,不是太迟了吗。

    左仙游摇了摇头,想到这里出使赵国,同时背负了杜伏威,辅公佑二人的使命,同时他也与赵国细作相互往来。他感觉自己头都要大了。这个时候没有无间道一说,但同时游走多人之间,实在令他心累。

    到了赵国鸿胪馆,接待左仙游的是鸿胪寺卿裴矩。

    裴矩的名声对于左仙游来说是如雷贯耳,此人当年为杨广宠臣时,可是可以一言兴邦,一言灭国的人啊。

    裴矩笑得十分和蔼,令左仙游的紧张之意却没有少了几分。裴矩对左仙游道“陛下,youshi不能抽身,故而不能亲自前来,所以让老夫好好招待贵使,一尽地主之谊,贵使来幽京若是有什么想游玩的地方,老夫会安排鸿胪寺的官员,陪你前去的。”

    左仙游苦笑道“我来幽京,乃十万火急的事,怎么敢去随便游玩,只请求能立即见赵国陛下一面。”

    裴矩听了淡淡地道“陛下有交代了,贵使有什么话与老夫说也是一样的?对了,今日押高句丽王献俘太庙一幕,你看到了吗?”

    “看到了。”左仙游额上微微渗汗,在裴矩面前他感觉二人完全不是一个重量级的谈判对手答道。

    裴矩笑了笑道“那贵使可以将这一幕回去告之吴王。”

    左仙游脸皮一跳,干笑了两声,心想难道赵国平了山东后,下一步就是真要下江淮了吗?故意在献俘太庙一日,安排自己到幽京,不就是要自己看这一幕。

    左仙游道“既然裴公可以全权负责此事,那我就实话说了,当初贵主与吴王有默契,以淮河为界,两家相不侵犯,而眼下宋金刚率人马屯驻于彭,徐之间,不知为何啊?”

    裴矩笑着道“贵使误会了,宋将军陈兵彭徐,乃是要防备李唐徐州总管王世辩,并非是对江淮不利。贵使我们也打开天窗说亮话,这几年你也没少收我们赵国朝廷的钱,你是不是有时候也该为我们赵国考虑一下呢?”

    左仙游一脸尴尬,身子在裴寂面前就更矮了几分言道“裴公好说,事实上某此次前来,还奉了辅伯之命。”

    “是辅公佑吗?”

    “正是,辅伯当初辅助吴王起事,打下了江淮军今日天下,但对于吴王降唐之事一直十分不满。所以辅伯有言,他希望能取代吴王,成为江淮军领袖,希望赵国能帮助一二。”

    裴矩听了不由露出大感兴趣之色问道“我记得辅公佑与吴王可是刎颈之交吧,怎么也反对起吴王来了。”

    左仙游见裴矩相询笑着道“此一时彼一时,打天下时可以同患难,不等于将来可以共富贵啊。”(未完待续……)

2014…9…15 035489042107

第六百八十五章 讲武堂



    临朔宫书房内。

    裴矩正在向李重九禀告与左仙游商谈后的情况。

    裴寂说完后,李重九拍着龙椅笑着道“你说辅公佑想推翻杜伏威,再帮助我们对付李唐。这辅公佑不怕会是引狼入室吗?朕记得朕的名声,在外人可是一贯不太好啊。”

    裴矩神色淡淡的,一旁的内廷官高胜却是想笑而不敢笑的神情。 

    说实话,李重九混到今天,确实名声不怎么样,当初大军救援郑国,赶跑唐军,李重九顺便还攻打洛阳,将王世充给作了。因此之事,李唐上下没少拿这件事来攻讦李重九,对此人狼子野心,狡诈无义。

    而在除唐赵二国的人看来,李渊已经是够无耻,但也没有无耻到李重九这地步。

    而眼下李重九名声在外这么差,这辅公佑还敢找赵国合作,那么其中确实要思量一二了。

    “辅公佑有什么条件吗?”

    “辅公佑只说,若赵国愿支持他为江淮军之主,他愿意效忠大赵,一并对抗李渊。此外的条件以后再说。”

    李重九闻此点点头道“也好,那你告诉辅公佑,此事朕会帮他,事成之后,朕一郡之地为酬谢。”

    裴矩道“诺,陛下。”

    裴矩走后,新任中书省仆射,魏征,王珪,以及中书令温彦博,还有中书侍郎,六部尚书一并齐到。

    李重九先看向工部尚书赵何然问道“永济渠疏通之事,办得如何了?”

    赵何然回禀道“陛下,此事已是大半妥当。何稠与周博两位努力下,永济渠已是大半得到疏通。今年秋季下了一场大雨,现在从幽京至洛阳用永济渠上已可通行三千石以上的大船。就算今年冬季枯水,也预计可有两千石左右大船可以通行。”

    李重九龙颜大悦笑着道“此事办得很好,可以重赏何,周二人。”

    魏征出首道“陛下,何,周二位大臣,虽疏通了永济渠,但河道行台的架子太大,臣算过这笔帐。每日所支,不逊色于为朝廷供养一支一万府军人马的支出。”

    魏征接着言道“眼下河道已是疏通,微臣看是不是将人员精简一点。”

    李重九记得上一次魏征就为此事与自己很不快。不过这一次李重九觉得魏征说的有道理,当下道“可以精简,此事你与工部,还有河道行台商议一下,看看能够减多少人,拟出一个章程给朕看。”

    “诺。”

    魏征这么刚刚奏完,这边户部尚书林当锋出首言道“陛下。今天秋季已过,秋收已是完成。我赵国各地除了山西歉收外,其余各地都是丰产,弱水州都护府提议。将河北粮仓之米调到塞外,在怀荒镇设立军粮仓库,效仿黎阳仓。洛口仓之用。”

    李重九攻下洛阳,夺得了王世充的洛口仓。击败宇文化及,得了黎阳仓。这两仓都是当年大粮仓。因为有洛口仓和黎阳仓的支持,李重九无论是对河南,还是对山东,以及河东用兵,都是不需要从郡县上调集军粮的。

    只要大战一起,就是从洛口,黎阳两仓那用船运粮。粮船马上就可以随河流,运至军中。正因为有黎阳,洛口两仓,所以河南河北各郡县的粮库都是自给自足的,不需要向中央输贡,要不然李重九为何那么有底气,一口气免得河南各郡三年粮赋。

    这也是今时不同往日,以往隋末大乱时,河北各郡闹饥荒到了人竞相食的地步,而现在李重九占据河北十年,国泰民安,今年又是丰年。而眼下河北丰收,所以这米粮马上就有人打上了主意。

    但是王君廓向自己建议,将河北富裕米粮,运到怀荒镇其中用意却颇令人商榷。

    李重九问道“难道今年怀荒镇闹了饥荒吗?”

    “陛下,并非如此。”

    “既然这么说,那么王都护是借此投石问路,看看朕是否有挥师塞外的决心呢?”

    这时候王珪上前言道“陛下,突厥处罗可汗,自从将突厥王庭从漠北迁至漠南以来,其王庭所在实已是大大靠近边塞。若是我军以轻骑从怀荒镇出兵,实可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袭击突厥王廷。不过以我看,王都护并非是要突袭突厥,而是未雨绸缪,若是将来突厥一旦有变,我北向用兵,亦有足够粮草支持,这也是三军未动粮草先行。”

    李重九看向林当锋问道“河北诸郡可以调多少军粮?”

    林当锋道“初略算了一下六十万斛。”

    李重九道“若解三十万斛,需要多少人力物力。”

    林当锋给李重九算了一下,李重九皱眉道“不行,这在路上消耗也实在太多了。”

    林当锋道“士卒负粮三斗,而自食一斗,这也是无可奈何,毕竟从幽京至怀荒镇。没有水运,只有让人用牛马来拉拽,所以难免路上就消耗多了。”

    李重九道“既然如此今年先押十五万斛,明年开春后再押十五万斛。”

    “诺。”林当锋当下造办。

    这边林当锋刚刚奏完,礼部侍郎高徐道言道“陛下,今年武试已是结束,各郡共录取士子三百二十人,现都在幽京候命,敢问陛下是否挑选之后,送入六卫府军。”

    “暂时先不要。”李重九反对。

    他踌躇了一会道“朕决定让他们现在幽京先训练一段日子,可以请府军中优秀的将官,来指导他们。”

    “不,不是一段日子,而是朕决定效仿如国子监一般,设立一个讲武堂,无论是士子还是府军之中优异的士卒,将官,得到推荐后都可以来讲武堂学习。学习之后再进入各军之中,从讲武堂毕业的学生,他们可以被优先提拔。”

    “讲武堂?如国子监一般,这简直听所未听,闻所未闻啊。”众臣们都是不解。

    事实上李重九这也是模仿现代军校的作为。

    在中国最早提出军校概念的,是王安石,理念也是从读书人中培养将领,但是此事随着变法失败最终半途而废。(未完待续……)

2014…9…16 031019049717

第六百八十六章 布衣之怒



    寒冬腊月,朔风劲吹。

    幽京左近都是白雪茫茫,山河一色。

    在幽京城东郊,这里是幽京大作匠坊所在。

    幽京大作匠坊设立三年有余,这里已是了赵国第一兵工厂,直属于赵国工部管辖,每日超过五千匠人在此打造兵器,另外还有一千驻军严格把守四周,防止他国细作窃取赵国先进科技。现在赵军锐器火油弹,伏牛弩,三石弩机,八梢砲都是从幽京大作坊坊荣誉出品。

    因为幽京大作匠坊的存在,城东这里,也逐渐成了一座新城。

    这一天刚刚从坑上披衣起床,准备上工的匠人们,突然听到城外校场那传来一阵雄健至极的呼喝声。

    原来在城外校场,赵军的新建讲武堂成立了。

    讲武堂一期士子,一共五百人,其中三百二十人是通过武试进来的学子,一百八十人则是从驻扎幽京两大府军翊卫,武卫两军中将官选拔的。这些将官都是在作战中功勋卓著的将官。

    而在朔风劲吹,鹅毛大雪飘下,站立在校场的五百名讲武堂新生,身上都是覆盖了一层白雪。他们左右都是讲武堂的教官,他们也同新兵这般一并在雪中负手站立。

    来济自考上郡武试后,也被选拔来此,与他的两个好朋友张文瓘,孙处约分道扬镳,走上一条不同之路。来济本以为自己身为来护儿之子,将门世家会别有优待,哪里知道什么都没有。

    在天寒地冻之中。一阵马蹄声远远而来。

    来济眯着眼睛朝远处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