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国色-第4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除非是李渊下定决心,要率军渡过黄河,否则随着李重九援军一到,洛阳南面的李孝恭,李靖大军,将陷入被动,甚至被包围的危险。
众将都是现在局势不利,再战下去也是没有多大进展,但他们都是屏息静气,等待着李渊的决断。
“裴卿你怎么看?”李渊将手一举,指在裴寂身上,点名这位重臣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裴寂收起两袖向李渊一躬道“陛下,微臣以为这一次东征,已给与赵军重创,足以彰显我大唐国威,虽没有攻下洛阳,但是也是有了足够的收获,微臣以为既是目的达到了,那么收兵以备来日之战也是一个不错的决定!”
裴寂这么说,大营内左右大将虽嘴上不说,但心底一并赞成。连李建成也没反对,倒是李元吉嘴巴张了张,又重新不说。
听裴寂这么说,李渊却是怫然道“裴卿是,什么重创,说白了,还不是见我南北两路大军都已是无力再打下去,故而请求才收兵。”
裴寂连忙垂下头去道“是,陛下。”
李渊开口道“这里是军议,朕与众将推心置腹的相谈。不要顾忌,尔等想说就说。不必修饰什么措辞,朕想要听实话。听你们从心底说的话。”
李渊这么说,那些刚刚想起身,随着裴寂附和,粉饰这一次作战不利的人都是不说话了。
帐内陷入一片静默,李渊目光扫过众将问道“难道满帐大将,都没有直言一二的人吗?淮安王你有什么看法?”
李神通为李渊指名当下道“回禀陛下,微臣认为可以再战。”
“怎么战?强渡黄河?”
“当然不是,一举而进黎阳,攻打黎阳城。夺取黎阳仓,有了足够兵粮后,再与赵军争锋。”李神通回答道。
“这话说的有几分见地,但是黎阳城附近,有赵军五万游骑,我军从河阳出兵攻打黎阳,不说粮道拉得如此之长,兵粮又足够吗?”李渊反问道。
“这……”李神通一时失语。
李渊道“淮安王,军国大事。你想清楚再回朕。”
“诺。”
这时候一将言道“陛下,末将有话说。”
李渊看去,原来是刘弘基。
李渊道“好,说。”
刘弘基道“微臣也认为。眼下再战下去,也是军心疲惫,所以微臣与裴公的意见的一样的。趁早退兵方才是上策。”
李渊点点头道“虽是意见一样,但满堂大将只有刘爱卿。说了实话。”
刘弘基垂下头道“陛下,微臣不过是有一说一。眼下我军退兵,赵军有可能大举反扑,我猜测赵军下一步,不是河内,就是河东,河南,还请陛下派得力大将守备。”
裴寂开口道“刘将军的话不对,赵军是会反扑,但却不可能是大张旗鼓。连番大战,赵军也是损失不小,我军军粮耗尽,赵军军粮也是消耗了无数。”
刘弘基反对道“那不一样,赵军有洛口仓,黎阳仓在手,兵粮源源不绝,何来消耗之说。”
“就算兵粮没有什么损耗,但钱财的花销,士卒的伤亡,兵杖的损耗,却是洛口,黎阳两仓弥补不上的,”裴寂言道,“陛下,微臣主管户部以来,对赵军的国力有清楚的判断。”
“根据多年的刺探和估算,眼下赵国的国库收支,我们已是大体了解了。大赵每年岁入近二十万,主要是这几块一是怀荒,御夷二镇与塞外的贸易,此一进项,每年从中得利,绢八万匹以上。二与百济,新罗的海贸,大约在一万匹之间,三为幽京,太原各郡天亩收入,估算在五万匹至八万匹之间,民债每年向民间借利也在五万匹,以及今年征高句丽,破国后,也得其国库值两三万匹。”
裴寂这么说,唐军士卒都是倒吸一口气凉气,没料到赵国凭着怀荒,御夷二镇收入竟是这高。而李唐就算占据了富饶的巴蜀以后,每年国入也不过二十多万。
裴寂道“不过赵国花销更大,李重九登基以来免除了丁税,并取消百姓役税,改为以酬代劳。去年李重九攻灭刘黑闼后,为了拉拢人心,免征了刘黑闼治下河北各郡三年的税赋,得了山东后也是如此,所以这都是在花钱。”
“而且赵国每一年都在打战,海上打造战舰,海船,陆上打造兵甲,都是花销巨大,微臣可以肯定眼下赵国的日子也是不好过的。所以这一次大战之后,他们也无力进一步发动大的攻势。”
李渊点点头道“裴卿这几年功夫没有少做,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裴寂连忙道“多谢陛下夸奖。”
李渊道“诸位,既然如此赵军没有余力,我军就留下部分人马镇守,其余各部退兵返回关中,荆襄,各位没有异议吧!”
众将一并称是。
李渊又道“不过赵军既是无力反扑,朕也不能掉以轻心。刘卿说得没错,河南,河东,河内三处都是要害的地方,必须要大将镇守。”
刘弘基道“陛下,河南乃是天下之中,八方汇通之地,人口之盛,更是甲于各地。而我军当初得到河南后,留下的都是王世充的旧将镇守,这些人我们并没有多少恩惠给之,一旦倒戈赵军,对我军损失就大了。微臣建议,可以将这些大将的家人,接入长安,另外再派人马进驻以节制河南诸军。”
李渊合掌道“刘爱卿说得真是金玉良言。朕决定河东继续由襄武王李琛镇守,柴绍率五千人马镇上党。河内还是淮安王李神通就替朕辛苦一下,继续坐镇于此吧,弘基你率五千人马,戍卫河阳。”
李渊说到这里,顿了顿道“朕决定以李靖,为关东道都督,进左光禄大夫,调大将李君羡,张公瑾并巴蜀军两万,给他节制河南诸州兵马。李孝恭为荆襄道都督,率南路军主力返回江陵坐镇。”
听李渊这么说,众将都是震惊,李靖这提拔速度也太快了吧。众将都是知道李渊,用人的一贯风格的,就是非宗亲不用,李靖出自陇西李氏,当然是李渊宗亲。
但是李靖当年在晋阳起兵时,亲自去长安告发李渊。李渊一度还要杀了此人,但是这一次李靖凭借着平定萧铣之功,以及伊阙之战的出色表现,被李渊火线提拔为关东都督,也成为与李孝恭,李神通,李琛这般一方诸侯,也可见李渊现在确实是急于用有力的将领,来稳住当前局势。
但现在对于李渊而言,下令退兵实是令他很不甘心,这一次投入攻赵,付出远远大于收获。他这一次亲至河阳前线,就是想看看有没有最后一丝成功的可能,可以说若是李靖若攻下虎牢关,那么对于李渊而言,今天他下达命令,就是完全两样了。
但是李靖失败后,李渊心底知道事不可为,所以决定撤军,没有片刻犹豫。同时军令也是以十万火急的速度,直接送到了洛阳以南。
在革新二年六月到来之际,唐军南北两路攻打洛阳的大军,在李重九的援军赶来之前,皆是从洛阳前线退兵,这一场大战也是落下帷幕。(未完待续。。)
118 0201410197254
第七百四十六章 洛阳贤王
论起洛阳城城内的宜人坊,洛阳百姓无人不知,这里是昔日齐王杨暕的府邸。
当初杨广还是很疼爱杨暕,将都城从西京迁至东都时,杨广打算将宜人坊四百多亩地全赐给儿子作为齐王府府宅,后多问了建造东都城的宇文恺一句话,此坊何名?
宇文恺老实地回答宜人坊。杨广听了道,既号宜人,奈何无人。于是只将宜人坊划了一半作为齐王府,另一半则是与百姓**。
后来隋朝灭亡,这齐王府,被王世充侄儿魏王王弘烈占据作为府邸。王世充灭后,杨暕回到东都,李重九将这齐王府还给这位大舅子。现在这齐王府,早已是改名为渔阳王王府。杨暕与他妻妾都住在这里。
洛阳围城已是有两个月了,但对于杨暕来说,他最关心的并非是围城之事,他现在每日专注的事情,就是作为秘书省秘书监,为前朝修史的事情。
从父亲那继承了喜好排场,做事高调这一传统杨暕来说,修史自被他一接手,就弄得沸沸扬扬。仅仅是洛阳城内有名望的大儒,学者,朝廷旧吏就请了上百人之多,至于抄录的书者,校对的校书郎更是找了五百人之多,一律待遇优厚,在洛阳宫集贤书院内编史。
听闻杨暕如此慷慨,那些因为战乱失业在家,无事可做的儒生,都是奔走相庆,感谢杨暕给了他们这口饭吃的机会。
杨暕没费多少气力,就找齐了作史的官吏,一并行进修史。不过杨暕刚刚开始修史,唐军就开始围城了。
这是唐军第二度包围洛阳城。杨暕见在自己下面做事的儒生都是十分恐惧,问了情由才知道。原来洛阳城已是经历过第三次围城了。第一次围城,是李密的瓦岗军围城。那一次苦得是洛阳城低层百姓,满城内饿殍遍地,人竞相食。
第二次围城则是去年李世民围困王世充,那一次围城足足半年之久。洛阳城人口已是大不如第一次围城时了,到了这时最后解围时城内百姓几乎死绝,到了最后连城内士族,官员都开始饿死。郑国堂堂尚书居然也落到饿死城中的下场。
那一次围城洛阳城人口锐减至只有三千户,活下来的也是不成人形,而杨暕知道在李密围东都前。洛阳的人口可是近三十万户。
一战凋零如此,杨暕虽是身为渔阳王,自己不用担心,但是也不免为手下这些官吏们担忧起来。何况这城里还有两三万户百姓,除了士卒,官吏的家眷,还有不少支持赵国的士族,以及根本无力迁徙逃亡的平民百姓。
身为在洛阳居住多年杨暕,觉得自己有必要阻止这一幕发生。当下找洛阳府牧守薛万述商量。
薛万述见杨暕时,对此倒是十分乐观。他让杨暕尽管放心,他们一直预备着李唐对洛阳城的围城之战,所以不仅提前疏散了部分百姓。还提早在含嘉城里囤储了大量的粮草,不仅足够守城将士,官吏食用。还可以足够城内百姓所视。
杨暕听薛万述这么说,犹自不放心。不过这一个月来,自己在秘书省那些替自己修史的官员。倒是一个个来应卯了,十分积极。
杨暕问过后得知,凡是赵国官吏,每月都有两石半的额外粮食可以支取。这两石半的粮食虽吃不饱,但也足够让一家老小不饿肚子了。这些修纂史书虽是杨暕临时请来的,还不算是大赵正式官吏,但是他们也各自得到一份粮食。
而且不仅仅是官吏,就是城内分别在东市,西市,南市,还有各城门处都设了粥铺,每日施粥,去的百姓都有一碗热粥喝。
杨暕听了不信,心想自古以来围城,能顾得自己人马吃饱,手下士卒不去劫掠百姓家已经是十分不错了,竟然还有主动将军粮分给百姓食用的事情,这简直是不可思议。
杨暕自己特意还微服作为百姓,亲自去宫门正门则天门那粥铺去领粥。在排了两个时辰的队伍后,粥铺的赵军官吏,也不查问你的姓名来历,就直接将一碗热腾腾的粥放在杨暕的手中。
杨暕喝了粥,这粟米粥还算是黏稠,并非是那种清汤寡水的清粥,这粥喝了至少能垫垫肚子。
杨暕自己体验后,这才相信,确认城内粮草确实十分充裕。不仅如此杨暕大为感叹起来,在对待百姓,官吏之上,大赵确实作得极好的,李重九真正做到如古代圣贤般,视民若子,仅仅在这一点远远要胜过前朝。
大赵立国今日,深得河北百姓支持,果然不是没有缘由的。这李重九虽出身寒微,但是因此能懂得百姓疾苦,故而能得民心,能得民心,虽未必能得天下,但也不远了,杨暕不由感慨。
在经历围城两个月以后,虽说供应有所下降,官吏的月支粮降为两石,城内的粥铺也少设了数个。但洛阳城内百姓丝毫不见饥色,城内也是秩序井然,不过杨暕得知近来有些麻烦的事,城内的柴薪不够了。
杨暕去询问薛万述,薛万述回答说,这算是百密一疏,何况备战的日子,选是夏季,不需要烧火取暖,所以没有准备多少柴薪。所以导致洛阳城内柴薪不足,市坊上柴薪已是上涨十几倍。
杨暕对于这件事自是觉得不能坐视不理,他亲自至市坊找了商人,商议不得囤货,高价贩卖柴薪,以此取利,并令人从洛阳宫中拆掉一些破旧的宫舍,用这些旧料来顶替城内木柴的不足。
杨暕这一举动当然得到了洛阳士绅一片赞赏,自从杨暕认真修史后,众人对他都有种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之感。加上杨暕也将不少洛阳士子推荐给薛万述和李重九,让他们中不少人都出仕朝廷。
杨暕头上又加了一层举贤荐能的美名,昔日的纨绔子弟杨暕,今日已是成为洛阳百姓口中人人称颂的贤王。而今杨暕也是四十有许的人,换做当年他在为齐王时,别人称他为贤王,他必然是高兴得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