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官途 >

第205章

大明官途-第205章

小说: 大明官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今天是大年初二,是大明官员们难得休息的日子,一年到头忙忙碌碌,只有过年时可以休息几天,一般官员要休息到初五,但叶天明作为两部尚书,他只能休息到今天,明天便要开始上朝了。

不过这两天,他的心情着实不好,宫中已经有人给他透露出消息,他的女婿李维正被皇上改封四川都指挥使,还封了定辽侯,但他却抗旨不归,借口镇压朝鲜内乱,死活不肯进京,把皇上惹得吐血了,这让叶天明的心情烦透到了极点,他也不傻,他隐隐猜到了李维正是害怕被冯傅案牵连,可他李维正也不替自己想想,他抗旨不归,自己在京中怎么做官?这是会影响到自己仕途的,搞不好皇上便以为自己是他的内应,把自己一刀宰了。

叶天明坐在书房里准备给皇上写一封述忠书,来表示自己的忠心和与李维正无关,他甚至准备在书中正式宣布与李维正决裂,这也是燕王劝他的,他已经考虑很久了,现在李维正不尊旨事件使他最终下定了决心。

叶天明写了几个开头都不满意,他全部捏成团扔到了一旁,到底怎么样开头,才能让皇上体会到他诚惶诚恐的心情呢?

这时,门外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他的管家在急声禀报:“老爷,东宫来了!”

东宫就是朱允炆,是朝廷官员们对皇太孙的习惯性称呼,这种称呼又渐渐延续到了民间,到后来,无论走卒小贩,几乎整个京城百姓都称皇太孙朱允炆为东宫了。

叶天明听说朱允炆来了,惊得‘腾!’地站了起来,心中又是激动又是感激,他知道昨天是朱氏家族祭祖的日子,朱允炆忙碌了一天,而现在才是一大早,也就是说,朱允炆第一个便是来探望他,这让他感到无比荣耀。

“快!快!快!谁在门口接待殿下?”

“回禀老爷,是大公子,他也正好前来,在门口遇到了东宫殿下。”

“你快让夫人去收拾客堂,不,算了,你就收拾一下我的书房吧!”叶天明穿上外套,又戴了帽子便匆匆跑去迎接皇储君了。

朱允炆正背着手在叶府的前院里仔细打量一棵参天大树,不时点头笑道:“不错,这棵老枣树少说也有三百年了吧!”

“殿下说得一点没错,当时卖房子的人说这棵枣树有二百九十年了,这房子买了十年,可不正好是三百年么?”叶如棠佩服得竖起了大拇指,又由衷地赞道:“许多人都来猜这棵枣树的年龄,有说两百年,有说四百年,也有说三百多年,可猜得这么一年不差的,十年来就殿下一人,殿下果然不是凡人啊!”

叶如棠的马屁怕得虽赤裸,但朱允炆听得还是颇为受用。

这时,叶天明匆匆赶来,他撩起袍襟跪下道:“臣叶天明参见储君殿下。”

朱允炆吓了一跳,他回过身赶紧把叶天明扶了起来,埋怨他道:“今天我是专程来给你拜年,你怎么能下跪呢?不折杀我吗?”

“君臣之礼不可废,无论何时何地。”

朱允炆无可奈何地笑了,“好吧!叶尚书,今天我来还有一些话想和你谈谈,不知你可有时间?”

“殿下!请到我书房详谈。”

叶天明将朱允炆请到书房中就坐,几十名贴身侍卫就守护在书房的前后左右,防备森严。

一名侍女进来上了茶点,随即退下去了,朱允炆端起茶碗,他想了想便开门见山道:“我家首先告诉你,我并不相信李维正是第二个蓝玉,这一点我和皇上的看法不同。”

叶天明立刻明白过来,朱允炆就是为了李维正之事而来,他也意识到这件事对自己的冲击了,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件事已经要影响到自己了,否则他不会专程上门,叶天明一时间又惊又怕。

果然,朱允炆叹了口气道:“昨天四叔对我说,李维正在辽东掌重兵,而你又在朝中为权臣,这是为王者的大忌,皇上已经对此事非常重视,四叔劝我二者选其一,要么保李维正,要么保你,如果两个都保,依着皇上的脾气,极可能两个都糟糕,其实我也知道,他说得对。”

叶天明心中一跳,他终于明白朱允炆所来的真实目的了,他立刻沉声问道:“殿下的意思是说,要保我而弃李维正吗?”

朱允炆默默地点了点头,“其实我也知道李维正不敢进京的真实原因,他进京必死,我知道,想必他也嗅到了,所以他找各种理由不敢进京,但无论如何,他都已经是抗旨不遵了,触犯到了皇上的底线,说实话,我现在很后悔,不该派他去辽东,更不该让他掌军,否则皇上也不会猜忌他,等将来我主事了,我再好好重用他。”

说到这里,朱允炆又叹了口气,李维正的事情他确实不想管了,就等于正式放弃了他,从此,李维正是死是活都和他没关系了,他要把全部精力用来保叶天明,这件事他已经和几个师傅商量了,大家都一致赞成,朱允炆执政经验不够丰富,正需叶天明这样的重臣来主持大局,而李维正不过一介武夫罢了,更重要是皇上已经把任命指挥使、都指挥使的大权给了朱允炆,也就是说他手中已经有足够的军队了,李维正便成了一根鸡肋,现在又变成了鱼刺,早点扔掉才是明智之举。

朱允炆既然已经下定了决心,他就不会再改了,他想了想便对叶天明道:“下午我准备进宫去劝说皇祖父放过你,但你自己也要有所表示才行。”

“不知殿下准备让臣怎样表示?”

“很简单!”朱允炆的语气变成平静而冷漠,“你可公开向天下人发表一个声明,断绝和李维正的一切关系。”

……

皇宫,朱元璋今天的新年和往年略有不同,往年他每年不管除夕初一,都会在御书房中批阅奏折度过,年年岁岁春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今年的朱元璋已经和往年不同了,他高位瘫痪,而且每天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昏睡状态,所以他这个年已经不批阅奏折了,不批阅奏折他也没有张灯结彩过年,也没有和嫔妃儿女共享天伦之乐,但他醒来时,他就命侍卫抬自己到院子去晒太阳,就这么眯着眼在太阳下想心事。

他的心事自然只有两件,一件贵州、一件辽东,两件事情都事关社稷安危,关系到朱明天下的万代永续,坦率说两件事在他心中都是一样严重,因为这两个人他都很了解,蓝玉是跟他南征北战几十年的老将,用兵如神,他曾经毫不吝啬地赞他是朕的李靖,从这次打成都重庆便可看出来,他牛刀小试一招,便将耿柄文打得落花流水,一旦他真的起兵进攻中原,大明王朝有几个人是他的对手?

现在让朱元璋担心的不仅仅是蓝玉军事才能高超,而且他身边似乎有个很厉害的谋士,这才是让朱元璋最为忌惮的,蓝玉是军事天才,却是政治白痴,本来朱元璋已经布好了局,杀他家人逼他造反,然后让主管贵州屯田的唐、张二将以不愿造反而杀之,不料他的局却被人破了,反把他几乎逼死,一直到后来,蓝玉的行棋如行云流水一般,军事上节节胜利,政治上滴水不漏,使朱元璋终于决定把解决贵州问题的紧迫排在辽东的前面,他现在最害怕蓝玉勾结云南沐家,如果云贵一体,有了战略纵深,那蓝玉之乱真的就尾大不掉了。

而辽东的李维正他也很了解,一个有胆有识、极富谋略的年轻人,现在看来,辽东是他早就谋划好了的,而且让朱元璋佩服的是,李维正的每一步棋都走得恰到好处,比如自己要召他进京杀之,他便制造了朝鲜内乱,言外之意就是告诉自己,他只想做朝鲜之主,而无心谋大明,可自己真的把他逼急了,他的野心就不是朝鲜那么简单了。

其次,他没有把他的父亲接走,而是把父亲留给自己做人质,这也是一步极为聪明的棋,他知道自己不敢杀他父亲,自己不敢在此时挑起两线作战,同时,他把父亲留给自己,也是一种明确表态,他不会趁机南下,只要维持现状,甚至只要承认他为朝鲜之主。

李维正想为朝鲜之主的暗示,朱元璋也不是没有考虑过,他知道李成桂必然已经完了,朝鲜实际上已经被李维正控制住了,封他为朝鲜之主只不过是对既成事实的承认罢了,但朱元璋却不想这么便宜了李维正,他怎么可能受别人的胁迫,不错!现在他是不敢动李维正,也不敢逼他,但并不表示一直就不动他,既然李维正想维持现状,那也正中他下怀,先集中精力和兵力干掉蓝玉,然后再回头来收拾他。

“传朕的旨意!”温暖的阳光下,朱元璋终于开口了,他的几名内阁大学士立刻上前候命,朱元璋缓缓道:“加封蜀王椿为凤阳军大都督,全权负责川内诸军指挥、调控;加封张翼为滇国公,四川都指挥使,凤阳军副都督,受蜀王节制; 辽东总兵李维正改封辽东都指挥使,继续出任辽东总兵,同时免去其外海防御使一职,命其全心处理辽东军务。”

……

卷六 潜龙出海 第二百一十一章 拜访宁王

随着朱元璋的注意力投向贵州,辽东便一时平静下来,时间很快便到了洪武二十七年的四月,叶苏童的肚子又明显隆起了,由于担心朱元璋会派人来劫持自己家人,李维正索性将妻女都搬到了守备森严的高丽王宫,而且这里条件也很好,有专门负责接生的女医官。

李维正则坐着大船,辽东和高丽之间往来,既然已经被朱元璋知道了,他索性便完全放开了手脚,杨恒做的第一件事,便将辽东十卫的指挥官全部换掉,以前他曾经换过一次,但那只是个别,而这次是全面更换,不仅是指挥使,指挥同知等高官也一同更换,同时大量提拔他平时储备的年轻将领,牢牢抓住军权,这是他要做的最重要之事。

但有一个原则他却把握得很好,那就是绝不会造反,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他的总兵职权内完成,只不过略略有些越权,只要他不造反,他的军队就会对他忠心耿耿。

第二步,他开始在高丽人中招募雇佣兵,其中大部分都是从前李成桂的精锐,把高丽军队解散和重新组织起来,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一个是高丽的军队,而另一个则是他李维正的军队。

招募进行得很顺利,半个月的时间,他便招募了四万军队,加上他原有的六万军,他实际上已经十万大军了,李维正将高丽军打散编入明军中,享受着和明军一样的待遇,天天和明军一起进行着严格的训练。

再其次,便是大量制造枪炮,制造枪炮却是在辽东半岛进行,他从辽东移民中招募了五千人,成立了钢铁厂、枪厂、炮厂和弹药厂三个工厂,按照标准化作业的方式,进行流水线似的生产,其实在秦汉、唐朝时期,中国的官办武器工场中便掌握了类似这种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每个工人不用掌握全面的技术,只要精于其中的一项就行了,然后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生产,但在辽东却更进了一步,不仅制造是按流水线标准作业,而且所有的物质采购,也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来采购,从材料的源头上防止次品的产生。

为了鼓励工人创新,李维正又特地施行了创新奖,以高达百两甚至上千的白银来奖励工人的创新,对于一些难点,比如如何解决火炮铸造过程中出现的气泡问题,他也特地设了专项重奖进行悬赏。

除了军事准备外,杨恒在民间经济方面也不遗余力地进行发展,在辽东,他完全放开了经商的限制,位于便于交易,他特地在金州卫内仿造大唐长安,设立了东、西两个大市,东市主要经营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名贵瓷器、高档药材等奢侈品,而西市则就是粮食、布匹、糖、盐、茶叶、普通瓷器,以及笔墨纸砚等普通物品的交易,两个大市设立市署进行管理,按什取一进行收税。

另外,李维正还做了一件足以把朱元璋气死的事情,他在辽东正式放开了海禁,允许渔民下海捕鱼,也鼓励商人对外贸易,并建立了辽东到高丽之间的航班,每天一班在辽东半岛和高丽开京之间往来,这主要是为了方便商人,当然,这一切是挂着高丽的旗帜进行,他还不想过度刺激朱元璋。

在文化方面,李维正除了继续在辽东办学校外,也开始在高丽大量办学,他以重金从山东、辽西等地聘请秀才赴高丽任教,大力推广汉学,并由高丽女王下了死令,九岁童以下必须入学,否则其父母将承担三税一的重赋。

洪武二十七年三月,高丽的第一张报纸,高丽杂报正式发行了,这却是李维正打了一个擦边球,由于高丽大明同用汉字,高丽杂报在辽东地区也能照读不误,办报的宗旨只有四个字:‘开启民智’。

其实报纸的撰稿人大多数都是在高丽和辽东教书的秀才,由于稿费优厚而且言者无罪,秀才们纷纷按照报纸的要求撰稿,讲历史故事、评历代得失,讲述各地风俗,还有诗词赏析、小说长篇连载、各地趣闻等等,报纸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