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官途 >

第270章

大明官途-第270章

小说: 大明官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抓住了燕王军师,这可是大功一件,他按耐不住心中的激动,飞马上前,长刀挥出,挑去了这名男子的斗笠,眼前竟是一张老年男子的面孔,头发已经花白了,哪里是什么和尚,军官顿时愣住了。

……

在京城南面聚宝门外的长干故里,有一条小街道,叫做珍珠巷,这里居民不多,周围是大片农田,珍珠巷的最西端有一座破旧的宅院,也不知道是谁的家产,大门经过风吹雨打。陈旧而斑驳,一天到晚都紧锁着,很少看见有谁从这座宅子里进出。

但宅子的后院却栓着几匹马,一间紧靠农田的房间里,姚广孝正背着手来回踱步,目光忧虑,他并不是担心自己的安危,而是他发现李维正似乎已经有所警惕了,本来他准备今天一早将渡江北上,可是从江岸传来的消息是江面封锁,不准任何民船渡江,江面是全部都是军船,已经将整个江面封锁了。

既然军船可以肆无忌惮在江面上航行,显然风高浪急就是无稽之谈,姚广孝立刻意识到了危险将至,但他并不担心李维正会抓到自己,事实上他昨天会见完王明禄后便离开了徐寿辉府,他知道自己的份量,一旦李维正知道他居然在京城,肯定会掘地三尺来找他,但他并不急着逃走,这个时候藏身于市井反而是最安全,所以他昨天晚上便是住在城外的这座偏僻的旧宅里,根本就不和徐寿辉进行联系,甚至徐寿辉和李景隆等人也不知道他是住在这里,这是一个徒弟家的旧宅,已经五六年没人住了,而且徒弟的父亲就是里长,他也不担心被人找到。

现在姚广孝忧虑的不是自己会被抓住。而是这次行动会不会被李维正所利用,成为他进一步深控权力的机会。

坦率地说,姚广孝是反对这次行动,他认为燕王有点想当然了,燕王认为李维正必然会趁机篡位,但他却不这样认为,或许李维正想篡位,但他绝不会是现在动手,他现在掌握朝政时日尚浅,无论是民心支持还是对大明的控制,他都远远达不到篡位的程度,以李维正的政治头脑,他是不会在此刻把自己置于绝路之上。

从他这几天来京的考察,他更坚信了自己的观点,这个李维正的手段极为厉害,以恢复唐制为由,一步步架空了朱允炆的权力,如果燕王之计一旦成功,或许燕王可以趁机登基,但最大的得益者却是李维正,燕王这样做,从长远看,将会是一步极大地错棋。

可燕王偏偏就听信了那个吕思远的建议。坚持要走这步棋,这才是姚广孝最为担心的,他发现自从吕思远出现在燕王身边后,燕王已经和从前不大一样了,更重于偏锋阴谋,而轻视正道阳策,渐渐失去了一个帝王应有的博大之气,这一点在他对待世子的态度上尤为明显,真正的帝王胸怀,都是会从王朝的长远发展来进行考虑,甚至连太祖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在洪武后毅然选择了建文,可以马上得天下,安能在马上治之?

燕王从前选择了宽容仁厚的长在为世子,这是正确的,可自从吕思远出现后,燕王便越来越倾向于次子高熙,那是一个冲动而愚蠢的武夫,他早就看透了这个人,尽管吕思远将他假扮得很好,但他的本质却会时不时表露出来,可燕王却偏偏看不到,或者是说视而不见,这让姚广孝极为忧虑,长此以往,燕王能敌得过李维正吗?

就在姚广孝忧虑重重之时,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随即有人咚咚敲门,显得非常焦急,姚广孝一愣,随即脸色沉了下来,这是什么人?竟然如此鲁莽,他使了个眼色,手下立刻出去了,片刻领进了纪纲的一名手下,他进门便禀报道:“纪大人请军师火速离开京城,无忧先生已经在江边被抓住了。”

姚广孝大吃一惊,尽管他感觉到李维正已经警惕了,但那毕竟只是一种猜测,可现在却实实在在地发生了。

“除了无忧先生被抓,还有什么情况?”

“回禀军师,京城中正在大规模地抓捕军师,各处都贴有图文悬赏通告,举报者可得赏银五千两,整个京城里到处都是士兵。”

“那徐大人的府上可有动静?”姚广孝急问道。

“没有,很安静,没有一点动静。”

姚广孝无力地坐了下来,他明白了。其实他们的阴谋早就被李维正发现了,可是他却迟迟不动手,既然已经抓到无忧先生,徐寿辉怎么还可能逃得过,可为什么李维正却迟迟不动手?不用说,他也在等,等候宫中传出消息后再行抓捕,这样,燕王的责任就担定了。

想到这,他急忙命这名传信者道:“你火速回去告诉纪大人,让他通知徐寿辉和李景隆,命他们立即销毁和燕王有关的一切往来信件,快去!”

他话音刚落,坐在窗口的一名手下突然惊叫起来,“明军!明军来了。”

姚广孝和几人一起扑向窗口,眼前的情形把他们惊呆了,只见田野上密密麻麻都是明军,张弓搭箭,手中端着火铳、拿着长刀,足足有数千人,形成了一个大圆,正向这边慢慢合拢。

“军师!”屋外也有人喊了起来,“不好了,大门外全部都是军队。”

姚广孝被惊得目瞪口呆,他们怎么会知道自己藏在这里?

“军师,我们杀出去!”一名侍卫官拔刀狂吼一声道。

姚广孝却慢慢坐了下来,完了,他知道一切都完了,李维正在城中的四处抓捕他不过是在做戏,他其实早已经把自己盯死了,姚广孝轻轻叹了口气,如果自己被抓,那还有谁会劝说燕王不废除世子呢?

“砰!”地一声巨响,大门被撞开了,院子里一片喊杀声,刀剑相撞的格斗声,还有一声声的惨叫传来,姚广孝慢慢走到房门口,大喊一声道:“统统给我住手!”

院子里顿时安静下来,他的手下纷纷后退,护卫在他左右,此刻院子里已经涌进了数百人之多,都是武艺高强的精悍之军,墙头、房顶上也布满了明军,近千支箭冷冷地对准了他们二十几人,只需一声令下,他们谁也活不成。

这时,一名大将走出来,拱手道:“大师,我们大都督有令,不得羞辱大师,要么以礼相待,要么就当场杀死,请大师自己选择。”

姚广孝长长叹了一口气,对左右令道:“把刀枪放下吧!没有必要抵抗了。”

二十几名手下默默地将手中刀放在地上,等待着明军的处置,这时,门口的士兵纷纷向两边闪开,让出了一条路,只见一身盔甲的李维正在数十名亲卫的簇拥下走了进来。

他含笑向姚广孝点了点头道:“姚大师,别来无恙?”

姚广孝苦笑了一声道:“李大人愿意我称呼你什么呢?李都督还是李相国?”

“随便大师怎么称呼都行,今天有幸捉到大师,可抵燕军十万大军,这是朝廷之幸,姚大师,请吧!”

李维正闪身一旁,做出一个请的姿态,姚广孝惨笑一声,慢慢向门外走去,走到李维正面前时,他又停住了脚步,“李相国,我想问你一句实话,将来的某一天,你会走上那一步吗?”

李维正笑着摇了摇头道:“大师,这个问题我不想直接回答你,你在静修期间,我会派人每天把京城的各大报纸都送给你,你自己来判断一下,我到底会不会走那一步?”

“那就多谢了!”

姚广孝大步向门外走去,大门外已经停了一辆全封闭的马车,三十名武艺高强的明军紧贴左右押送,旁边还有数百名骑兵,他走进了马车,车门轰然关上,外面上了铁锁,马车起步了,向聚宝门方向驶去。

明军已经散去了,只有李维正和五百名亲卫以及押送姚广孝的马车驶进城门,城门处依然盘查严格,墙上张贴有大幅捉拿姚广孝的悬赏图文,近百名民众挤在图文下面观望,马车从他们身旁缓缓驶过,只听有人在大声念道:“重赏捉拿燕王叛逆主谋道衍,此人身高六尺,年纪五十岁上下,为光头修行和尚,随行者有二十余人……有提供有用线索者赏银千两、领官兵抓捕者赏银五千两!”

在一片惊叹声中,李维正笑着骑马走过了榜文。

一行人刚刚走到府东街口上,忽然,一名宫廷侍卫像发疯一样向这边狂奔而来,他看见了李维正,几乎就是从马上滚落下来,爬在李维正面前大哭道:“相国,快!皇上他…他出事了!”

……

建文三年六月初五,大明建文皇帝在服用红参后发生了急性中毒,经多名御医抢救无效,在深夜驾崩,百官恸哭,相国李维正下令彻查此事,很快便从红参购买者太监王明禄那里找到了突破口,红参是右军都督徐寿辉通过延嗣药房转送入宫,延嗣药房掌柜也承认此红参是徐寿辉秘密购入,且李景隆也有参与。

李维正立即下令抓捕徐寿辉和李景隆,并详细搜查他的府邸,在他的府中搜到了他与燕王来往的信件,并从他府中的密室里抓到了燕王首席幕僚道衍和制毒的贾医士。

人证、物证确凿,在大理寺的连夜审讯中,李景隆终于承认,他和徐寿辉早已投靠了燕王,这次毒杀皇上正是燕王的命令,目的是为了毒杀皇上而上位。

李维正遂将所有证据昭示天下,并下令公开斩首徐寿辉和李景隆二人,以二人的人头来祭祀皇上之灵。

“各位大臣,国不可一日无君,我等当拥立太子登基,告慰皇上英灵!”

李维正铿锵有力的声音在太和殿上方回荡着,六月初六,建文皇帝尚不满两岁的太子朱文奎在相国李维正的坚决拥护下,登基为大明王朝第三任皇帝,建立年号为启元,谥其父庙号为惠帝,尊其母马氏为皇太后,皇太后立即册封李维正为太傅,号‘尚父’,天下军国大事,皆由相国裁处。

启元元年,大明迈进了一个新的时代。

……

卷六 潜龙出海 第二百八十九章 内外交困

时间慢慢到了九月。天也渐渐地凉了, 大明王朝也逐渐走出了皇帝驾崩的阴影,开始了一种常态中的运转,启元元年的秋天,大明王朝得到了上天的佑护,湖广、四川、江浙大熟,丰收的喜悦激荡在每一个农民的心中,神州大地上到处充满了欢笑和希望。

而北方的燕王在朱允炆驾崩后也并没有急于登基,河北大旱使他不得不裁军十五万,使兵力维持在二十万的水平时,在力量对比的格局上,优势的一端明显地倾向了朝廷,道义上的谴责和财政压力使燕王内外交困,不得已,他派特使入朝向新帝表示祝贺,同时也承认了大明王朝相制的确立。

尽管他只保留了二十万军队,但以河北和山西两省的财力还是难以承受,税赋逐渐增加,各地名义税赋已经达到了五税一,但这仅仅只是名义,各地官府名目繁多的盘剥使农民的实际税赋已经超过了一半。即使在大灾之年也没有丝毫减少,而大明的税赋却是十五税一,巨大的税赋落差使得燕王治下出现了一个严重的局势,大量北民举家南逃,尽管燕王以最严厉的手段来限制民众南逃,但漫长的不设防边界和士兵的不作为使他的严令成为了摆设,而南朝对待北民却是分田、减税并救济一年,这三条措施立竿见影,使得越来越多的民众卷入到了南逃大潮中去,山西民众向陕西、河南逃亡,河北民众向山东、河南甚至辽东逃亡,一县接着一县,一个个村庄成为了无人区,燕赵大地上逐渐形成了浩浩荡荡的迁移潮,到十月时达到了高潮。

永平府是滦河的主要流经之地,滦河在入海前分为了两支,一支叫葫芦河,而另一支叫做定流河,两条河流分别入海,而就在这两条河流之间却有一个小县,叫做乐亭县,这确实是一个小县,明初的禁海使得大部分渔民都转为了种地的农民,而且很多人都内迁到了顺天府和保定府,这就使得乐亭县的实际人口仅一万余人,大多聚居在县城附近土地比较丰腴的地带。

乐亭县虽是小县,但城墙却修得高大坚固。这是为了防止倭寇的侵袭,原本这里也是一个千户所,但随着倭寇的平息,千户所也随之撤销,整个县只有五六十名衙役在维持治安。

乐亭县的知县姓杨,举人出身,在这里已经做了五年的知县,由于乐亭县离山海关很近,所以也成为了南逃的重灾区,这使得杨知县整日忧心忡忡,一个月前燕王府下达了乐亭县的税粮指标,一万四千石,这是按照洪武二十五年的黄册制定的,乐亭县三千五百户人家,户均四石,按户一家人平均二十亩地计算,亩产一石粮,这就是五税一了。

现在离洪武二十五年已经过去了五六年,下面的实际情况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税粮却是硬杠子,完成了是应该的。完不成则小心人头,这使得杨知县寝食不安,一个月内瘦了整整十斤。

这天上午,杨知县染了小病,起床迟了半个时辰,但他还是坚持去前衙公务,他简单地吃了点早饭便来到了县衙前堂,路过钱谷师爷的门前时,他不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