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官途 >

第274章

大明官途-第274章

小说: 大明官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就是你和父亲说话的态度吗?”

“孩儿不敢,但这是山西八万将士的共同心声,大家都认为这是因为父王犹豫不决,放弃了大好的机会,如果父王再传位给世子那样的柔弱之主,所有将士都必将死无葬身之地,所以大家希望父王立我为嗣,以最强硬的姿态杀入南方,给大家荣华富贵……”

“呸!”朱高熙话没有说完,便被朱棣唾了一脸,“你这个王八蛋,你以为夺取帝王就是打打杀杀吗?你以为你敌得过李维正的新式火器吗?要依了你话直冲南朝,所有人才是死无葬身之地,幸亏我清醒,没有改立你为世子,否则我的基业都会毁在你的手上。”

朱高熙擦去脸上的唾沫,他恼羞成怒了,恶狠狠道:“今天你已经被我的八万大军包围,你交也得交,不交也得交,你今天不把燕王之位让给我,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你敢弑父!” 朱棣再也克制不住心中的愤怒了。他拔出剑吼道:“畜生,我今天就杀了你!”

他抡剑便向儿子砍去,朱高熙措不及防,一剑被砍中了肩膀,顿时血涌如注,朱棣一言不发,铁青着脸挥剑向他脖子砍去,朱高熙大骇,他举起椅子抵挡,‘咔嚓!’椅子被砍成两半,朱棣大喝一声。剑锋直取朱高熙颈上人头.“来人啊!快来救我!”

朱高熙嘶声狂喊,血流满他一身,他已经快支持不住了,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只见一道寒光飞闪,朱棣突然定住了,他一动不动,不可思议地望着角落里的一个黑影,又低头看了看自己的前胸,前胸渐渐地变红了,血迹越来越大,朱棣大叫一声,剑‘当啷!’落地,他直挺挺地仰天倒下,眼睛瞪得暴突,随着最后一丝生机从他的眼中消失,一代枭雄就这样惨死在儿子的手中。

几十名侍卫冲进营帐,眼前的情形使他们无比震惊,燕王殿下死了,朱高熙也惊呆了,他慢慢跪在父亲面前,手颤抖着在他眼前晃了晃,他无力地一屁股坐在地上,脑海里一片空白,“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

忽然,他回头冷厉地盯着吴思,“你、你好大的胆子,竟敢杀我父亲!”

吴思惨然一笑,仰天长啸:“我心愿已了,死不足惜!”

他反手一刀,插入了自己的心脏,他也缓缓倒下了,大帐里一片寂静,这时吕思远冲了进来,他一眼看见了已安详闭上眼睛的十三郎,泪水也涌入了他眼中,“好!好!死得好!”

“师傅。我们现在怎么办?”

朱高熙跳了起来,惊慌失措道:“难道要我背上弑父之名吗?”

“不!燕王殿下是被他的亲兵主将杨彦所杀,杨彦和南朝勾结,背主求荣。”

吕思远擦去眼角泪水,冷然道:“现在要立刻下令,杀尽王爷的亲兵,不准一个人逃脱。”

……

天启二年正月二十二日,燕王朱棣被其次子误杀身亡,朱高熙杀尽其亲兵,却把责任推给了南朝,他随即攻占太原,以太原为都城,自立为燕王,并向兄长朱高炽下最后通牒,命其向自己投降。

得知父王被杀的消息,朱高炽悲痛万分,他下令满城举哀,并檄文天下,揭露朱高熙弑父的罪恶,同时在大将朱能的拥立下,朱高炽继位燕王,这样,北方出现了两个燕王,他们已经势不两立,朱高熙抢先一步,他亲率六万大军从井陉进攻河北,朱高炽也急令大将朱能率五万军迎战,内战的风云在激荡在燕地上空。

……

政事堂天宝阁内,七位平章事正在商议放开匠籍和向琉球大岛移民的事情,放开匠籍是新任工部尚书卓敬的建议,这也是顺应商业发展的要求,随着商业的蓬勃发展,大明王朝已经渐渐形成了五大商业中心,京城、杭州府、成都府、武昌府和辽东金州府,商业的发展带动了手工作坊的兴盛。

尤其是江浙一带的工坊已经出现了规模性经营,苏州府的丝纺业便是其中的代表,全城手工作坊遍布,其中超过千张织机的人家就有二十户之多,这样不仅需要大量的熟练工人,而且对能工巧匠也是极为需求,而目前大明依然实行着严格的匠户制度,仅在京城一地,就有数十万人之多,这些匠户都被官府控制,没有人身自由,即使能接一点散活也必须要得到官府同意,然后子袭父业,代代相传。

工部尚书卓敬侃侃而谈:“各位大臣,我可以举一个例子,福州林家是有名的造船世家,他在去年夏天便申请了我大明的第一家私人船厂,专门为贸易商打造海船,现在他的订单已经排到了五年之后,他几次对我说想扩大规模,希望我能放一些造船匠户给他,他愿意出高薪聘请,但我大明律令,匠户不能被私人工坊雇佣,这样就出现了民间苦无工匠无法扩大规模,而京城匠户又无活可干,生活贫困,同时也不能收徒传授技艺,这一切就是被一个小小的户籍所限制,所以工部正式提出取消匠户限制,以促进我大明工商的繁荣。”

“可如果放开了匠户,官府的定量怎么办?”礼部尚书齐泰有些担忧道。

李维正笑了笑接口道:“这一点齐大人不用担心,我们只是放开了匠户的人身自由,这并不是说能工巧匠们就消失了,官府的活可以交给一些大工坊去做,材料、工人都不用官府再去操心,成本帐私人工坊比我们会算,我们最后只管结帐付钱。”

他站起身又对众人道:“其实太祖皇帝给官员们定的俸禄并不低,一个官员需要无数农民来养活,可最后大家却依然一贫如洗,这其中的关键就是朝廷的税赋太少了,大家想想宋朝,工商业发达,朝廷一年的税收甚至超过一亿贯,这是何等富裕,也没有见什么农民吃不饱大规模造反的事情,所以我主张以农为本,以工商富国,以海外扩张强国,这样二十年后,我大明民富国强,又何惧草原北戎!”

众人皆连连点头,这时,门外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名侍卫官出现在门口,他低声喊道:“相国,有大事!”

李维正见他神情紧张,不由一愣,便走上前问道:“出什么事了?”

侍卫官在李维正耳边低语几句,李维正的眼睛一亮,他点点头,走回了会议中,他按耐不住心中的激动,对众人道:“最新消息,太原发生兵变,燕王被其子高熙所杀!”

所有人都被惊呆了,瞬间,天宝阁中欢声雷动,消息迅速传到各大朝房,到处都是激动地欢呼声,整个京城都沸腾了。

……

卷六 潜龙出海 第二百九十三章 远方来客

天空晴朗,一朵朵白云挂在蔚蓝色的天空上。海面上波澜不惊,只有成群地海鸥在海面上盘旋、鸣叫,这是广州南部的海面,距零仃洋海口还有八十里,一队二十五艘商船组成的船队正劈波斩浪地航行在茫茫无际的大海之中,它们鼓足风帆,满载希望向自己的家乡疾驶而去。

广州自古就是南方的通商中心,无论唐宋这里都是海外贸易极为繁华之港,直到元朝,这里依然是南方的贸易大港,虽然明初海禁了二十余年,可一旦解除海禁,这里的贸易事业便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恢复之快,令人惊讶不已,而大大小小的商人们平时看不见,可这一两年却纷纷跳了出来,他撕去了种田者的伪装,开始重操旧业。

在紧靠广州港码头附近有一处由数十个仓库组成的建筑群,不远处就是当年李维正办案的迎宾馆,现在又重新恢复为南藩馆。由广东市舶司进行管理,专门给南洋过来的商人暂住,而这几十个仓库便是去年才刚刚成立的海商馆了,也就是相对于后世的海外贸易创业园,一些有着雄厚资本的大户人家便已经成立商号了。

这天早上,海商旁的一座茶楼里已是高朋满座,生意各外兴隆,其实不只是今天,这几天天天如此,原因是零仃洋海口附近的烽火台传来了消息,两个月前去勃泥国的商船回来了,使商人们格外兴奋,每天一大早便聚集在茶楼里等待消息。

这次去南洋的商队是大明取消海禁后的五支民间商船队之一,船东并不是一人,而是由五个大商号组成,其中最大的一个商号叫缘福堂,这支商队中有五艘船是它的,除了这五个商号外,还有六艘官船,官船本身不进行贸易,而是向数百名中小商人出租舱位,收取舱位租金。

茶楼的掌柜姓施,是个五十岁的中年男人,长得肤黑瘦小,不过他的人缘却很多,几乎所有的商人他都认识,施掌柜从今天早上四更便起床忙碌。他也知道商船这两天要到了,这两天将是他生意兴隆的日子。

施掌柜已经劳累了近一个半时辰,着实有些疲惫了,大部分客人已经到了,茶馆里坐满了人,热闹喧阗,几个伙计正忙碌地添茶端点心,施掌柜偷得片刻闲暇,正坐在柜台后打盹,这时,大门外匆匆走进一人,一进门便声如洪钟般地喊道:“施掌柜,我的位子还在不在了?”

施掌柜被惊醒,他见来人是做茶叶生意的商人刘原,是他茶楼的老主顾,他连忙站起身拱手笑道:“刘东主怎么现在才来,很抱歉,位子已经没有了,不过我可以替你找一个能看见码头的位子。”

“今天确实来晚了一点,不过值啊!我搞到了一份四天前的《京报》,上面有重大消息。”

刘原擦了一把满头大汗。拉开嗓子对众人喊道:“你们知道京城最新发生了什么大事吗?”

他话音一落,十几名商人纷纷围拢上来,这里离京城较远,京城最快的报纸也是六七天前的了,这些商人最关心的就是《京报》和《大明新闻快报》,这两份报纸专门刊登朝廷大事,尤其是夏天以后,各种重大的举措陆续出台,都是极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老刘,是不是燕军投降了?”一名商人急切地问道,几个月前,燕王的两个儿子爆发内战,在北平和保定府两地一连打了三场大战役,死伤十几万军队,可谓两败俱伤,十天的前的报纸刊登,朝廷决定出兵平息河北战乱,让许多关心河北局势的人急切想知道结果。

“老刘,上个月有消息说全国要统一商税,是不是正式条文出来了?”另一名商人问道。

“都不是!”刘原摇头得意地笑道:“是朝廷成立了远征舰队,准备在明年春天护送五百艘商船赴西方贸易,正在向全国征集两千名愿意去西方贸易的商人,我们广东的名额排第一位,有四百五十个名额,各位,发财的机会来了。”

刘原的这个消息就如同炸了窝一样,茶楼里顿时一片吵嚷之声,近百人围着刘原,要抢他手中的报纸。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了‘轰!’地一声炮响,茶楼里霎时间安静下来,突然有人指着河面大喊:“快看!船队,船队回来了。”

众人涌到窗前,果然在远方的河面上出现了一排白点,正快速向这边驶来,他们已经看到了船帆,果然是船队,茶楼中欢声雷动,数百名商人争先恐后地冲出茶楼,向码头奔去。

巨大的码头上已是人声鼎沸,几千名码头工人吵吵嚷嚷,等待着船队进港,一百多名士兵在码头上维持着秩序,商人们尽管心急如焚,但是他们都无法靠近自己购入的货物,按照规定,所有的货物必须先进税仓,完税后才能出仓被货主领走,当然,绝大部分商人都有伙计或子侄随货,从他们那里可以得到买卖的清单。

在商人们翘首盼望下。船队缓缓靠岸了,大家忽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事情,去的时候是二十艘大船,回来时却变成了二十五艘船,多出来五艘,不用是勃泥的商船队来了,众人立刻有了兴趣,从勃泥国的船上能捞到不少好货,宝石、香料、名贵木材,大船开始陆续靠岸卸货,这时从勃泥国的船上下来几人。为首男子约六十余岁,他表情十分激动,下船后竟然跪在地上,向大地叩首,抬起头时已是满脸泪水。

“那不是罗南生吗?”一名商人忽然认出了这个老人,紧接着其他商人也认出了他,对!就是罗南生,当年广东的第一首富,因被牵连到秦王走私案中而全家逃亡南洋,他居然回来了。

来人正是当年被李维正放走的罗南生,一直就住在勃泥国,他们在勃泥国拥有大片土地,他的弟弟罗北生甚至还是勃泥国的权臣之一,离乡七年,他得到了大明变天的消息,再也按耐不住思乡之情,带着五船货物返回故乡了。

“各位乡亲,还认识我吗?”罗南生走到众人面前,拱手致意。

商人们纷纷围住他,七嘴八舌问道:“罗东主,你没死吗?当年传闻你们全家都被倭寇杀死了。”

罗南生万分感慨,人还是原来的人,大家都还记得他,他高声道:“没有被倭寇杀死,当年是迫不得已,远走他乡,听说当年的李千户主掌了大明,我便回来看一看故乡。”

众人纷纷向他询问南洋的行情,这时主管广东市舶司的司正陆谦也闻讯赶来,他原来是东莞县知县,和罗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