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龙争大唐 >

第306章

龙争大唐-第306章

小说: 龙争大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贞观十七年十月初六,连着下了五天的大雪总算是消停了,可天依旧是阴沉沉地见不到一丝的阳光,似这般大的雪,在天山以南绝对是千年难遇的奇事,大地白茫茫地一片,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往日里浩瀚无垠的沙漠被覆盖成了冰雪的世界,整个安西受灾极为严重,好在军队出动及时,各级官吏在大都护府一道道严命下,全力以赴地安置受灾民众,为了应对灾情,各县、府粮库全部开仓放粮,至于原本作为军备粮库的高昌粮库也被搬得半空,在军政双方联手救济之下,这才算是将灾情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饶是如此,损失依旧极大,冻死冻伤的平民百姓已统计到的便有近两千人之多,至于牛羊马匹更是损失无数,然则因大都护府控制有力,整个安西形势平稳,并未发生骚乱,安西之平民百姓,尤其是被唐军新征服之地的平民百姓原本对大唐的抵触心理也经此一事,彻底地烟消云散,整个安西到处都在传扬越王李贞的美德,值此灾难时分,反倒将李贞的名望推高到了“活菩萨”的境地,经此一劫,安西之民心算是暂时收拢住了,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罢。

贞观十七年十月初七,天总算是放晴了些,虽说云层依旧很厚,可好歹不时还能见到些阳光,算是给饱受暴风雪之苦的民众带来了丝暖意,站在高昌城头执勤的唐军官兵们也免除了被大雪冻得鼻青脸肿的厄运,虽说因着前些日子参与救灾而累得够呛,可精神却是好了许多,便是在城头上来回巡视的脚步也格外地轻快了起来,城门口进出的人群也因太阳的露面而多出了不少,整个高昌城渐渐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气。

申时末刻,天色渐渐地黑了下来,又到了换防的时刻了,两队守备营官兵正在城头上列队,准备交接防务,却突然被远处传来的隆隆马蹄声所惊动,百余名官兵的目光齐刷刷地看向了远处正疾驰而来的马队,一名眼尖的士兵突然激动地指着马队前锋中一面迎风飘扬的火红战旗,高呼了起来:“殿下,是殿下,殿下回来啦,殿下回来啦。”

人群顿时激动了起来,百余名官兵顾不得正在交接的防务,齐齐放开了喉咙,高声地叫嚷了起来,顷刻间“殿下回来啦”的声音沿着城中的大道向城里急速地荡漾了开来,无数城中百姓自发地涌上了街头,欢呼雀跃地等候着李贞的到来……

第三百一十一章  艰难的抉择(上)

雪早就停两天了,可这天却反倒更冷上了几分,当然了,着了一身银狐裘袍的明月公主却是不怎么在意这点寒意的,不单是早已习惯了西域的冬天之缘故,更因为有场子里急送来的暖壶用着,却也遭不了罪,可人却有些子懒了下来,不怎么想动弹,胃口也差了许多,尽管早已到了该用晚膳的时间了,明月公主却一点食欲也没有,只是抄着暖壶,和衣斜靠在床头上,默默地想着心思儿。

“娘娘,娘娘。”就在明月公主想得入神之际,一名侍女急匆匆地从房门外冲了进来,甚至连入门前的该有的请示规矩都忘了,没头没脑地将厚实的门帘子冲得摇摆不止,冷飕飕的风随即涌进了房中,将明月公主冲得一个哆嗦。

“秋红。”明月公主一向负责王府后院的家务事,素来御下甚严,此时见这名女婢如此莽撞,顿时生了气,冷着脸呵斥了一声。

“啊。”秋红乃是明月公主的贴身丫环,素来知晓明月公主规矩大,此时一见自家主子板起了脸,顿时醒悟过来自己犯了错,忙站住了脚,低着头,听候明月公主的处罚。

明月公主虽说最近心情一直不好,可却不是个轻易迁怒于人的主儿,再者秋红这丫环一向得她心意,却也不忍心重处,皱着眉头扫了眼惶恐不安的秋红,冷着声道:“说,甚事如此慌张?”

“殿下,是殿下回来了。”秋红生恐落下个惩罚,忙不迭地将李贞回来的消息高声道了出来。

“啊,真的?”明月公住一听是李贞回来了,哪还顾得上去理会秋红的小心思,飞快地站了起来,疾步走到了门帘处,却又矜持地站住了脚,抿着唇,咬了咬有如编贝似的银牙,颤着声道:“传令下去,为殿下备好热水和晚膳,快去。”

秋红见明月公主没有惩罚自己的莽撞,立时暗自松了口气,吐了吐舌头,紧赶着应了声“是”,便急匆匆地退出了房门,自去安排相关事宜不提。

“他回来了,总算是回来了。”明月公主默默地在门口站了一会儿,幽幽地叹了口气,脸色变幻不定地走回了床头,静静地坐了下来,可内心里却因此更乱上了几分……

感慨,万分的感慨!没想到就是没想到,李贞没想到自己会受到如此隆重的迎接——为了不扰民,李贞此次走明州、安州回高昌城极为低调,除了抵达安州首府镇西城(原龟兹王城)时曾入城休息了一夜之外,所经各处州县均过城而不入,整个大都护府中除了莫离之外并无人能知晓李贞一行的行程安排,可就这么着,到了进城的时分,还是被热情的民众拦住了去路,又是敬酒,又是磕头跪谢,从城门口到大都护府短短的一里多路竟走了半个多时辰,所到之处,万民叩谢,此情此景令李贞心中感慨颇多——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不禁为自己在抵达明州时及时地发布了救灾令的行为而暗自得意不已,遗憾的是这等好心情却并没能保持多久——一回到书房,见到莫离脸上的苦笑之后,李贞就知道麻烦来了!

“军师大人,怎地,见到本王不开心么?”李贞明知道能令莫离头疼的麻烦一准小不到哪去,可还是装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打趣了一句,这才在椅子上坐了下来。

莫离算起来也有近半年的时间没见到李贞了,不过么,彼此间通过信鸽的联系却密得很,与李贞之间丝毫也没有许久不见的隔阂感,见李贞一脸子的怀笑,立马没好气地翻了个白眼道:“开心,某倒真该开心才是,殿下来了,某肩上的担子就可以卸下来喽,又怎地不能上开心一回。”

“呵呵,军师想要撂挑子可不成,本王一路烟尘累得慌,总得歇上些时日罢,这担子么,军师费费心,多扛些时日好了,哈哈哈……”李贞有心活络一下气氛,笑呵呵地瞎扯了几句,与莫离二人相视大笑了起来。

“殿下想先听好消息还是坏消息?”笑归笑,可一谈起正事来,莫离立马严肃了起来,轻皱了一下眉头,出言问道。

李贞自离开明州之后,便始终在风雪中赶路,与高昌间的联络也就此断绝,即便是到了镇西城,也只是跟安州刺史林享廷略谈了半个多时辰——林享廷虽说也是越王府嫡系出身,可因着其级别不够的缘故,很多事情林享廷并不清楚,李贞也没跟他谈朝局之事,只是问了问安州本身的政务,并慰勉了一番,便将其打发走了,是故,这一路行来,已有七、八天的时间处于消息闭塞的状态,此时听莫离说得如此慎重,心头一动,淡然一笑道:“好消息、坏消息终归都是消息,左右都是听,先生随意好了。”

“嗯。”莫离点了点头道:“头一条消息是此番大灾,我安西大都护府虽是救援得当,然则损失依旧严重,截至目前为止,安州死一百二十一人,伤百余人;明州死两百一十七人,伤八十七人;大西州死一百二十人,伤六十人;阳州死一百九十二人,伤三百余人、和州死一百四十四人,伤九十余人;伊州……”莫离说到这儿,顿了一下才接着道:“伊州死一千三百余人,伤四百余人,各州所损失之牛羊马匹无数。”

“嗯?”李贞一听这个伤亡报告,脸色顿时就沉了下来——此番大雪来得极为突然,纵使救灾及时而又有力,却也难耐天威何,出现些伤亡本也在所难免,这一点李贞能理解,可伊州出现如此大的伤亡就令李贞有些子愤怒难平了,阴着脸看着莫离,并没有出言询问。

莫离沉吟了一下道:“此番受灾的大体上是在外游牧的各小部落,分散于大漠各绿洲,事发突然,无法及时逃回州、县,而大军出动亦难以救援,伊州更是如此,非是柴哲威不尊号令行事之故。”

伊州的地形、地势李贞自是心中有数,除了伊吾城所在的绿洲较大之外,其余各处绿洲都不算太大,星棋罗布于大漠间,加之天山脚下的草原又因地势之故,支离破碎得很,自年初阿史那瑟罗所部退过天山之后,投效大唐的各小部落便趁机而起,四下蔓延了开来,分散的结果就是给救援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遇到突如其来的大雪灾,这些小部落牧民的境遇也就可想而知的了。

“罢了,不说这个了。”李贞自然知晓莫离的解释并不是因与柴哲威有甚私下交易,而是担心自个儿一怒之下,拿柴哲威是问,从而惹出事端来,也就懒得再就此事多说些什么,挥了下手,便算是将此事揭了过去。

柴哲威到任不过半个月有余,然则对大都护府的各项政令却始终是执行得一丝不苟的,配合得极其到位,这一点莫离心里头有数,还真怕李贞借了此番大雪灾的事情去找柴哲威的麻烦,从而引发安西官场的大地震,此时见李贞不打算追究此事,也是暗自松了口气,可脸上依旧沉稳得很,点了点头,接着往下说道:“此番为救援灾民,已动用了各州、府之常平仓,便是大都护府之战备粮库也已消耗过半,据‘燕记商号’消息,陇右、山西等地之粮草大多已被朝廷调集为军用,若欲调粮,恐只能从江南起运,明年六月前势必无法抵达安西,原先预定之出击天山以北战事恐将因此而延后。”

“西突厥那头情况如何?”救援灾民之后必然会影响到军用粮草之储备,这一条李贞当初在下令开仓放粮的时候就已经计算过了,故此,听了莫离的解说,也没怎么放在心上,只是皱了皱眉头,转移了话题。

莫离点了点头,从几子上拿起了羽毛扇,也不管此时天寒地冻地,就摇了起来,笑着说道:“据‘旭日’昨日传回来的消息,阿史那瑟罗与乙毗咄陆已休战,各自引兵回撤,双方所属之各部族在此次大雪灾中损失惨重,冻死牛羊无数,恐难支撑过今冬,预计开春之后,双方该是会来个总了断了罢。”

“嗯,此为必然之事。”李贞自是清楚草原民族每逢大灾不是想着生产自救而是打着吞并其他部落或是向中原进兵掠夺来缓解自身的危机,西突厥也一样不例外,只是此时大唐强盛无比,草原民族不敢南下,也就只剩下彼此吞并这么条路可走了,很显然,这等大混乱的时辰正是安西唐军出击天山以北的最佳战机,只可惜如今京师里的老爷子固执地要兵发高句丽,这不单影响到安西军粮的筹集,更可能影响到安西唐军的出击计划,毕竟大唐虽强,也很难支撑两线作战的消耗,对于能不能说服自家老爷子,李贞实是没有一丝的把握,只不过此时尚未搞清京师里真实的动态,李贞并不打算就此事多说些什么,皱着眉头想了想道:“此番救灾粮草消耗大了些,可民心却是拢住了,从长远来看,还是合算的,只是本王以为,从此番救灾的过程来看,官府的运转尚有极大的不足之处,本王于回高昌的路上就一直在思考此事,也算略有所得,嗯,这么说罢,本王打算设置一救灾及济贫之新机构——广惠仓。”

专门用于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体系出现在战国时期,是由李悝在魏国所行的平籴,其整体思路为官府于丰年购进粮食储存,以免谷贱伤农,歉年卖出所储粮食以稳定粮价,出现大的灾情时,各地之平籴根据朝廷的指令开仓放粮已救济灾民,至汉武帝时,桑弘羊发展了上述思想,创立平准法,依仗政府掌握的大量钱帛物资,贱收贵卖以平抑物价,并正式设置了常平仓体系,到了后世各朝代,常平仓时设时废,并不固定,至于大唐,则是在贞观二年方始复置,但仅在少数州县试行,后又于贞观十三年强制向全国推广,至贞观十六年底已形成规模,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隶属于户部名下,在安西也有相关设置,此番李贞下令开放之粮仓中便有常平仓。

常平仓虽好,然则真要动用时,手续却是繁琐的很,地方官员根本无权利下令开仓放粮,非得有圣旨放可为之,就以安西此次大灾为例罢——此番李贞不请示便下令开仓,已经算是触犯了天条,若不是安西之地整个官员体系大多是李贞的嫡系的话,下头那些官员未必会听从李贞这等显然是“乱命”的命令——按常平仓放粮的正规程序应该是:当某州出现灾情之后,地方官员必须第一时间上报自己的顶头上司,而后由县、州、道一路辗转上文至中央,经由朝廷各部决议之后,再上表皇帝,若是皇帝批复可行,这才会派出钦差大臣到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