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第134章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134章

小说: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勿得罗嗦。”

“是。”崔娴吐了吐舌头,与几个娘娘先回去。

一会儿郑朗也去了严记客栈,严掌柜亲热的迎了上来,问:“解元,为什么这么长时间不来?”

“时间紧,耽搁不得。”诸人对他的期盼,让郑朗忽然产生了一份压力。但临到科考到来时,他反而不象那些考生,开始闭关,因为该学的也学了,现在仅是复习,于是盘坐于床上,每天在脑海里一幕幕的回想温习。

“解元一定会高中的。”

“正是你们这么说,我反而未必能高中。”郑朗道。

严掌柜不解。

不过没有郑朗说得严重,他性格散漫,有影响,但不是很大。可若是遇到一个心理素质差的,诸人越是这样期待,压力会越大,反而到时候发挥不出来。

又问道:“你家孙子学业如何?”

“他还算努力,但哪里比得上解元。”

“也算好的。”郑朗与严家子谈过几次,资质中上,不算太笨,至少远胜过自己那七位好哥子,也用功,又说道:“不知道省试结果,若能考中,殿试结束,你将孙子交给我吧。”

“解元……”严掌柜一下子跪了下来,说道:“我那有这个胆量。”

人家教的是天才儿童,是吕相公的儿子,自家是什么?原来还想一想,事情越往后发展,他想都不敢想了。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若是连诺言都遵守不了,谈何君子?还有,你想来,太胖了,我扶不起。”

“是,是。”严掌柜一张大胖脸上,绽放出一朵朵荷花。

郑朗摇了摇头,自己还没有考中呢。一切要考试成绩说话。但现在的考试录取率是低了些,可更人性化。比如后来的高考什么,就那么短的时间,必须考完,那怕你腹有千般的锦锈,若是反应不快,在短时间内没有将试卷答完,对不起,你淘汰了。现在的科考时间很宽裕的,整整三天时间,三天时间写一些填空题、解释题,一首小诗,一首小赋,几篇作文。更适合他这种坦然的性格,慢慢琢磨。

来到了里面院子,两个大舅哥很惊喜的迎了出来。时与时不同,人也不同。这位小妹夫名字都上了朝廷的诏书,未来不可想像啊。

坐了下来,郑朗说道:“我来是说一说科考的事。”

“请教。”

“十段文的技巧我也教给你们,说一说诗赋,多人皆喜用典故。”

“是啊,大郎,你说中我内心。”大舅哥高兴地说道。

“大哥,你不用急,我话还没有说完,可典故有一个度,一首诗里顶多用两个典故,多了就堆砌了,少了过于平淡。大哥三哥,你们中和一下,倒是很好。还有赋,一首赋里典故不能超过五个。这些典故最好选用儒家经典,道、法、名、杂、墨、阴阳、兵、农、纵横等诸家,不是不能用,最好不用为妙。因为你们是儒家子弟!若将这个平衡掌握好了,就成功了一小半。然后再想,尽量使诗文言之有物,分清侧重关系,切记,不要没有想好,就往试卷上写。想好了,用白纸先写一遍,再做誊改,会事半功倍。”

也就是写作技巧。

时间多,容易发挥,象后世的高考不行了,就那么一点时间,拙一点的连试卷都来不及做,况论打草稿?

“谢过。”

“说起来,我们也能算自家人,不用说谢。”

崔娴听了很开心,脸儿红红的,拿来一杯茶,说道:“郑朗,请用茶。”

只给郑朗一人倒的,至于大哥与三哥很自觉,不会自找没趣,去讨要这杯茶水。

“再说说章翰林,他为人好学,举止庄重,不喜结交,喜欢清静无为,性格保守。因此你们这几天复习时,往这上面注意一下,考试时更需注意,勿用激烈愤进的言语,或者有激进的思想观念。那么又成功了一小半。”

“谢过。”两位舅哥再次感谢地说。别以为这几句话说得很笼统,但对他们的帮助,比前面几句话说得更管用。

“毕竟是揣摩考官意旨,传出去会有争议,你们不能对任何人说出去。”郑朗道。若这样,他们还考不中的话,不如回家早点休息,准备将来的出路吧。

这才转向崔娴,说:“马上灯会结束,你陪我几个娘娘回郑州去。”

崔娴迟迟疑疑。

不象后来的谈恋爱,什么事可以做的,现在他们能象这样时常见上一面,已经是很难得。十七岁,正是情窦初开之时,有时候使一些小性子,有时候使一些小聪明,可是心里面很甜蜜,舍不得回家。

“陪一陪,已经达到你所说的安字。我知道你再呆下去,是想看一看省试的结果,这有可能要到月底,时间一长,外面终归有非议。”这个有什么?但生活在宋代,就有了什么!不仅会说崔娴与崔家,连自己也要说的。性格淡,就不想惹太多的麻烦,否则当真他那天说了开源与节流,仅就那三条,三十条也能说出来!

可其他的皆有争议,所以没说。

……

时间很快,到了二十二,京城的衙役开始到处张贴,让考生到贡院去。这个只能考生自己进入贡院,那怕带十个小婢,都不让进入。江杏儿小心的替郑朗收拾衣服,说道:“郑郎,这几天多保重身体。”

非是郑州那次解试,天气不冷不热,现在正月未了,天气还有些寒冷。

“不用担心,贡院里生着炭火,条件比客栈还要好。”

坐着马车,到了贡院,被禁兵引进去,各自的居室,以及各自的座次,事前早就排好。

但今天没有考试,只是让考生进入考场,提前做准备。看着四周无数把过的禁兵,郑朗忽然想起前世看过的一个电视剧,说什么少年包青天在考场破了案,哑然失笑,休说谋杀案,就是一只苍蝇也未必能飞进考场来。

倒是同室的几个考生很惊喜,一个个过来寒喧,然后恭喜。郑朗谦逊的说了一句:“结果未出来,什么都不能说。”

一夜无话,天很快就亮了起来。几只喜鹊在窗外叽叽喳喳的叫个不停,一个来自明州的举子操着南方的口音说道:“好兆头。”

说完,太阳就冉冉从天际处升了上来!

杏儿与四儿坚持要去武成王庙。两个小家伙也要去。

刚从郑州返回来的宋伯与另一个庄客只好驾着两辆车子,将他们拉到武成王庙。

不是他们一个人,许多举子的家人与准备看热闹的百姓都站在武成王庙前,向贡院的竹门眺望。是看不到的,两扇大门紧紧关闭,除非攀上墙头,估计头一冒,准得让弓箭射死。

看着这扇大门,司马光与王安石一脸向往。

十年寒窗苦,为的什么?岂不就是为的这一天。

有人认了出来,一个中年妇人走了过来,说道:“请问,你们可是郑解元家的江小娘子与四儿?”

“是,请问你是……”

“妾乃昆陵丁元规的娘子,官人与小叔同时来京科考,妾就跟了过来。”

江杏儿看了一眼,这个妇人大约有将近四十岁了,可想她官人有多大。也未必全部是三十几岁四十几岁的举子,只能说三十几岁与二十几岁占了多数,四十多岁同样不少,少数有五十多岁,甚至还有六十花甲的举子,前来应试。也有小的,十几岁的少年不少,有的比自家小主人岁数还要小,只有十四五岁,就来到了京城。

“见过丁娘子。”

“妾提前恭贺江小娘子。”

“不敢,还等放榜才知道。”

“郑解元一定会中的,我家官人与小叔侥幸见过欧阳永叔,与他谈起,他说你家大郎必然高中,位居省试三甲也不一定。”不是欧阳修看不起郑朗,有一定偶然性的,能中三甲,不仅是才气,还有一定的运气。很不错的名次了。说罢,中年妇人一脸的艳羡。

“谢过丁娘子夸奖,你家官人也会高中的。”

“我家官人虽勤奋,可资质很差,他以前考中几次皆落了第。”

“你不用担心,大郎说过,勤能补拙。这一次你家官人一定会高中。”

“天知道,若是他有你家解元的天赋……那就好了。”

“丁娘子,不能这样说,要勤奋才行。别人总是说我家大郎聪明,却不知道我家大郎有多苦,这些年来,别的少年在游山玩水,他只有偶尔画一幅画,弹一琴,当放松了。不知道怎么过来的,长大成人。”说到这里,江杏儿眼里酸酸的,自己还砸一个雪球的什么,可郑郎呢?论时间的观念,恐怕这世间找不出几个人将时间当作如此宝贵的人。然后又拍了拍司马光与王安石道:“别人也说他们聪明,可我家从大郎到他们的书房烛光,最早都是二更天才吹灭。”

丁娘子和边上的人不能作声,她官人名字叫丁宗臣,小叔子叫丁宝臣,非是她所说资质很差,兄弟二人皆有才名,平时读书同样刻苦,不过比起郑家子来,恐怕是差了一些,不承认都不行的。比如进了京城,自己官人还与一些人递拜贴交往的什么。人家就呆在寺院里,不出来。若这一次考不中,劝官人再勤奋一点。

郑家庄的人也起来了。

大娘对崔娴说道:“崔家小娘子,我们今天去烧烧香。”

“好哎,什么时候去?”

“下午行不行?”

“下午好啊,下午暖和。大娘身体要紧。”

“你啊,人小鬼大。”但大娘说话时很欢喜,又问:“崔家小娘子,你说省试会不会开始了?”

“没有其他情况,大约已经开始。”

“我就怕,又怕出什么事,今年省试再次作罢,又怕万一……”

“大娘,你不用担心,诏书不下,就会有问题,诏书下了,一定会举行的。郑郎更不用担心,他一定会高中的。”安慰了一会儿,又陪着二郎去作坊。可崔娴看得很细,连织机是如何制造的,也一一询问。

环儿不解地问:“小娘子,你问织机做什么呀?”

学学刺绣可以,将来又不会要自家小娘子制造织机。

“你不懂,郑郎想去江南,我又不知道有什么能帮助他,正好来到郑家庄学了一些女红,刺绣,听说江南纺织工艺比河北河南落后,说不定我将工艺带过去,对郑郎政绩有帮助。”

“小娘子,你对他真好……”

“怎么办?他表面散淡,实际很要强,我只能让一让。”

环儿捂着嘴乐。

“难道我说的不是吗?”

“是——小娘子。”

“可不知为什么,我也担心起来,万一考不……”后面的字不敢往下说,然后眺望着东西,一轮红日越升越高。

……

所有学子开始起床。生活用品是自己备的,床铺却是朝廷的,朝廷还供应着一日三餐,只是很简陋,如果家中条件好的,贡院里有巡廊军卒出售砚水、点心、泡饭、茶酒、菜肉。朝廷也不禁之,从这一点又可以看出宋朝商业的发达。

开始洗涮。

让郑朗哭笑不得的他看到居然十人最少有九人在使用牙刷。不仅这个,自己很少出去,听杏儿说过一件事,许多学子模仿他,买了一把琴,一到吃过晚饭,客栈里便响起乱七八糟的琴声。

多少人弹出动听的曲子,让人怀疑,不过使京城的琴价变得昂贵起来,好琴千金难求。

许多人不停的与郑朗打着招呼,在寺院里可以推辞,在这里不好推辞,一一还礼。有一个学子说道:“这一次解元很有可能中省元啊。”

“别,能中就很好,省元,我不敢想。”

“解元谦虚了。”

“非乃谦虚,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但平时需要努力,水有了,渠就成。”

“是……”这个举子很茫然,进来许多举子,积压了整整三四年,那一个州没有几十名几百名的举子前来应试?有的举子信心十足,有的举子脸上却是一脸担忧。还有少数的,象柴克明,知道自己纯粹是前来打酱油,反而没有任何心理负担。这个举子就是前一种,大约有这种表情的,前景都很不乐观。

士兵们前来送早餐,一大瓷碗粥,里面几根咸萝卜条,郑朗端着碗,看了看粥,又看了看走廊,说道:“兵哥子,给我来两个肉包子。”

“解元,好来。”

“多少钱?”

“二十文钱。”

贼贵!不过这个老卒说道:“但解元不用给钱,吃小的包子是小的荣幸。”

“那不行,你们也要养家糊口。”

“解元,别提钱,提钱小的反而不高兴,还记得前几年你被人打的时候说的话吗,暖了我们的心。”老卒说道。也就是郑朗那一天为士兵说了几句公道话。

“这怎么可以?”

“不用客气,真的。”

郑朗只好吃下。其实他真不在乎这十文钱,不收,反而他吃得很不安心,而且是十文钱一个贼贵的大包子。

太阳升了起来,给天地带来了一份暖气。

诸位学子一起涌向了贡院竹门,在此等候放行,再进入武成王庙,也就是纪念姜子牙的庙堂,北宋前期大多数省试在此地举行,偶尔也借用太常寺与国子监做临时考场。与现在时考时不考性质一样,都是科举制度没有进一步完善的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7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