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王侯 >

第93章

大明王侯-第93章

小说: 大明王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有了这层渊源,所以诸王之中,燕王和宁王的兄弟感情最为深厚,而且宁王年纪虽小,可体态魁梧,脾气刚烈,为人凶横,打仗时最为勇猛,常以王爷之尊亲自上马浴血厮杀,连燕王这样的狠角色也不得不让他三分。

宁王端起酒碗,大灌了一口酒,然后浑不在意的用袖子一抹嘴,大声道:“四皇兄,听说前些日子你得罪了咱们的侄儿允炆,被父皇知道了,你后来又跑去皇宫负荆请罪?”

提起这事,朱棣的笑脸顿时变得阴沉,目光中厉芒闪烁不定。

朱橚和朱榑闻言互视一眼,急忙若无其事的端起酒碗,有一口没一口的浅饮,假装什么都没听到。

朱棣叹了口气,神色忽然萧然,唏嘘道:“咱们的侄儿允炆长大了,再也不是以前那个跟在咱们身边一口一声皇叔的稚子了,本王自他幼年便与他开惯了玩笑,前些日子一时不察,竟忘了他太孙的身份,所以忘形之下……唉!几位皇弟,时过境迁,今非昔比,我等戍边的藩王当安守本分,莫跟本王一样做出出格的事儿来,你们当以本王为戒呀!”

宁王朱权哼了哼,道:“允炆跟我一般大的年纪,可我却是他的皇叔,如今他当了太孙。莫非便端起了架子,眼中没有咱们这些辛苦为他戍边的叔叔们了?叔叔跟侄子说几句玩笑话都不行么?”

朱棣闻言脸色一变,沉声喝道:“十七弟,你喝多了?说话怎可如此无理!太孙殿下乃父皇钦定的储君,我大明未来的国主,你我将来要侍奉的陛下,天家之中,先论君臣,后论叔侄,你连这个都不懂么?”

宁王一楞,接着悻悻的哼了一声,仰头灌了一大口酒,闷不出声了。

朱棣看着默然饮酒的周王和齐王,忽然慨叹出声:“你我兄弟身负父皇厚望,以皇子戍守各地,这么多年来勤勤恳恳,抗击北元,不敢一日懈怠,今日我请各位皇弟相聚,不必说这些不快的事情,咱们兄弟情深,这次京师一聚,下次再聚,却不知何时何地了……”

周王朱橚有些憨老实,虽然比朱棣略小,但面相却比朱棣苍老许多,又黑又粗看起来像是农地里以种田为生的老农一般。

周王憨憨的笑了两声,端碗道:“四皇兄有心,皇弟戍河南开封,在北平以南,多亏皇兄这些年来率军抗击北元,以为我开封屏障,这才使得我开封无兵灾之患,皇弟这里多谢了。”

朱棣哈哈笑道:“自家兄弟,说这些客气话做什么!你我皆是为父皇守边,各司其责,大明江山社稷安定,我们可都有一份功劳在里面呀,哈哈!”

说着朱棣忽然神情变得黯然,叹道:“只可惜……我以后也许不会再戍北平府了,几位皇弟以后可要自己保重才是啊!”

这句话如同平地响起一声惊雷,在座数王顿时惊容满面的瞧着朱棣,宁王楞了一下,接着跳了起来,大声道:“四皇兄,你这话什么意思?莫非父皇要将你改封别处?”

周王和齐王也惊愕的盯着朱棣,一副不敢置信的模样。

朱棣叹气道:“这回进京,我见父皇年纪老迈,言行之间暮气渐重,身为皇子,我心中实在心痛不已,想想这么多年一直与父皇相隔千里,无法在父皇膝前尽孝,枉为人子矣!所以,我打算过几日向父皇上疏,请撤北平藩地,或是改封别的兄弟戍守北平,而我留在京师,代各位兄弟每日孝敬父皇,尽我等为人子之本分……”

三人闻言皆不敢置信的看着朱棣,脸上神色时青时白,复杂无比。

“四皇兄,你比我等年长,你的孝举正是给皇弟们立了一个好榜样,我等皆该向你学习才是,但……四皇兄,忠孝不能两全呀!咱们代父皇好好守住这座江山,使得父皇高枕无忧,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尽孝?四皇兄,你是天生的将才,数征北元,战功卓著,北平府乃我大明国门,你若留京,诸王之中尚有何人能守之?四皇兄,三思啊!”周王率先语重心长的劝道。

朱棣沉默了一下,忽然虎目急眨,落下泪来,他扶着额头哽咽道:“各位皇弟,非我不愿代父皇戍边,实在是我心中害怕啊!”

“你怕什么?”三人齐声问道。

“我前几日出言不逊,冒犯了太孙殿下,我实在是怕父皇不满,更怕太孙殿下心中记恨,他日登临大宝,恐会对我这个拥兵甚重的藩王猜忌加害,我……我朱棣向天发誓,对朝廷,对皇上绝无不臣之心,可谁会信我?与其那时落得个身死抄家的下场,我还不如现在交卸兵权,孤身留京,这副残躯从此便交给父皇和太孙,是杀是剐,由他们便是!”

朱棣说到最后,已是嚎啕大哭不止。

三位藩王闻言又惊又怒,燕王的勇猛和战功那是诸王中有目共睹的,如今却只因一句玩笑话,负荆请罪赔了不是还不行,难道朱允炆嫉恨在心,要对他赶尽杀绝?做侄子的怎可对叔叔如此过分?

宁王拍案而起,大怒道:“岂有此理!允炆……太孙年纪渐长,怎地气量却越变越小?竟连叔叔都容不得了么?我等辛苦戍边,与将士们风餐露宿,与鞑子浴血厮杀,所为何来?”

朱棣大惊,急忙伸手拦道:“十七弟切莫胡说!我何时说过太孙气量小的话?你莫害我,我只是害怕他对我心存芥蒂,欲向他表明心迹,却又怕他不信我一腔忠诚而已,只好交卸北平兵权,从此老死京师……”

宁王怒道:“四皇兄,你这是怎么了?堂堂昂藏汉子,杀鞑子从不手软,北地豪杰谁不赞你是条响当当的好汉?今日为何如此怯懦怕事?我就不信太孙会为这点小事加害你!你别怕,我们几兄弟明日便联名上疏,向父皇担保你,至于卸权留京之类的话,皇兄再莫提起!北平府若少了你,谁有本事守住国门?”

朱棣摇头叹息不语,沉默半晌,复又掩面大哭起来,悲伤惶恐之情溢于言表。

送走了诸皇弟,朱棣这才止了哭泣,神情渐渐变得阴沉起来。

道衍和尚悄悄走到他身边,笑吟吟的道:“殿下这招果然妙极,以退为进,示之以弱,借这几位王爷之口说出去,今日殿下惶恐之态恐怕很快便会传入天子耳中,想必天子对殿下越发放心了。”

朱棣冷冷一笑,淡然道:“消息确定了吗?”

道衍正色道:“确定了,今日早间,宫里的庆公公着人递来的消息,前日皇宫武英殿内,天子召见太孙,黄子澄和萧凡三人,他们在殿里商量了很久,庆公公只靠近模糊听了只言片语,看来天子对藩王有了猜忌之心,动起了削藩的心思……”

朱棣眼皮一跳,目光中厉色大盛。

道衍接着道:“殿下,咱们可要想个法子使天子绝了削藩的心思啊!殿下经营北平多年,麾下猛将如云,精兵剽悍,这是殿下争夺江山的资本,若天子真下定决心削藩,殿下多年心血便完全白费了……”

朱棣皱眉道:“父皇好好的,为何会动起削藩的心思?”

道衍叹道:“还不是那日殿下在御花园里之所为种下的根由……”

朱棣神色懊恼的重重拍了一下额头:“一步踏错,步步被动,本王疏忽了!”

道衍接着道:“黄子澄向天子献上了所谓的‘削藩十策’,天子未予采用,不过那个名叫萧凡的说了一句很关键的话……”

朱棣冷声道:“他说什么了?”

“萧凡说,削与不削,全在天子一念之间,天子若决意削藩,一纸令下即可,诸王不敢不从,若天子犹豫不决,所谓的削藩之策根本就是一堆废话……”

朱棣倒抽了口凉气,神情变得很难看,恨声道:“这个萧凡,好毒的眼光,居然一眼看清了削藩的本质,父皇若真决定削藩,确实如他所说,本王再不甘愿,也必须交卸北平兵权,一丝反意都不敢生,老老实实的听凭父皇安排了……可惜啊!这个萧凡偏偏是东宫的人,不能为本王所用……”

“殿下,现在不是慨叹的时候,陛下已经动摇,我们要拿个对策出来,制止陛下削藩才是。”

“先生可有妙法?”

道衍淡淡笑了笑,悠然道:“京师非久留之地,殿下何不金蝉脱壳,逼得天子不得不令你赶快回北平戍边呢?”

朱棣皱眉想了想,接着两眼一亮,虎目露出慑人的精光,沉声道:“先生说的不错,你即刻秘密派人送信去北平,密令张玉派出小股劲旅,暗中出师往北入草原,找到北元乞儿吉斯部落,并向他们挑衅,逼得他们出战后,再命张玉佯败退兵,吸引乞儿吉斯部来攻,最好逼得他们兵临北平城下,最后叫张玉派八百里快骑向京师急奏……”

道衍笑道:“殿下果然智勇双绝,如此一来,北元犯边,国门有险,陛下只得暂时绝了削藩的心思,不得不派殿下速回北平主持抗敌,好一手围魏救赵之计!”

朱棣脸上也露出了阴沉的笑容。

“先生,那个萧凡……不能再留。”

“贫僧懂了。”

萧凡现在很忙。

做臣子的当然要体察上意,上意要你做什么,你就必须做什么,否则就是跟自己的脑袋过不去了。

朱元璋的意思已经表现得很明显,你萧凡当忠臣可能还差了点儿火候,所以你还是当奸臣吧,好好跟那帮酸儒老古板斗一斗,你们越斗朕越高兴。

萧凡无所谓,他把自己当成了融入大明朝的一颗螺丝钉,朝廷需要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永远出现在朱元璋最需要他待的位置上,为老朱默默散发着光和热……

所以萧凡并不介意当奸臣,相反,他还有些感兴趣。因为自古以来,奸臣都是活得挺滋润的,杀人放火太粗鲁,或许奸臣不屑干,但贪污受贿,欺男霸女,放高利贷,收保护费,偶尔陷害一下忠良等等,这些既伤天害理,却又不至于严重到断子绝孙程度的事情,他还是很愿意做一做的,毕竟,忠臣活得太累了,而且下场往往比奸臣惨得多。

朱元璋的意思是要以萧凡为首,在朝中形成一股“奸党”势力,与那帮酸儒在朝堂上抗衡争斗。

既然谓之“党”,肯定不止萧凡一个奸臣,所以萧凡现在的任务是竖起大旗,拉起队伍,并且将之发展壮大,这是个目的性很明确的政治任务。

于是萧凡左想右想,开始满京城的找奸党同伙人。

寻找的过程不算太难,京师最不缺的就是奸臣,稍微留点儿心便能找得到。

于是萧凡第一个找到了原兵部尚书茹瑺,这胖家伙因收受藩王贿赂而被关进了锦衣卫诏狱,朱元璋为了给诸皇子一个警告,杀了一大批收贿的官员,却偏偏放过了茹瑺,让他一直待在诏狱里,不知道朱元璋存了什么打算。

不管什么打算,反正萧凡注意到他了,心里暗自琢磨了一下,他估摸着朱元璋留茹瑺一命,该不会正好是为了要他把茹瑺发展成奸党成员吧?不然那么多官员被杀了,为何偏偏没杀他?

于是萧凡进了诏狱,与茹瑺促膝长谈了一番。

茹瑺很上道,毫不犹豫的答应,只要他能保住性命,并且能重入朝堂,以后必将在朝堂上与萧大人同进同退,守望相助,从此不离不弃云云,肉麻得如同情场浪子为勾引纯情少女而发的海誓山盟。

萧凡对他的海誓山盟很满意,这是个识时务的家伙,萧凡相信他的话是真心的,因为萧凡身后站着锦衣卫,进过一次锦衣卫诏狱的人,绝不会有勇气进第二次。

萧凡心满意足的刚走出诏狱的大门,朱元璋的赦免圣旨恰到好处的进了诏狱:经查,原兵部尚书茹瑺收受贿赂一案,证据不足,不足以定案,故,天子恩典,茹瑺无罪释放,官复原职,并赐黄金一百两,聊为补偿,压惊。

于是,茹瑺千恩万谢抹着眼泪战战兢兢走出了诏狱,然后以下官之礼向萧凡拜了一拜,抖抖索索的回家去了。

能活着走出诏狱的朝廷官员,确实很少见,简直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茹瑺算是生生从鬼门关走了一转儿,捡回了一条命,他比萧凡更清楚自己捡回一条命的原因是什么,于是望向萧凡的目光不由愈发敬畏。

萧凡看着茹尚书的背影消失,他心中的震撼比茹瑺更甚,他只觉得背后有一双眼睛时刻盯着自己的一举一动,并且仿佛能掐会算似的,朱元璋早就料到自己会走哪一步,茹瑺会走哪一步,结果自己刚与茹瑺达成同盟,赦免他的圣旨同时到了,在时间的拿捏上,真正契合得天衣无缝,朱元璋似乎在用这个举动暗示萧凡,你时刻在朕眼皮子底下,所以,你要谨言慎行,不管你玩什么名堂,朕都会清清楚楚。

暗暗擦了把冷汗,萧凡心中慨叹不已,不愧是特务机构的创始人,朱元璋名不虚传呐。

第一个奸党成员茹瑺正式加入。

不过这还远远不够数,萧凡很快又想起第二个人。

第二个人是个大才子,他帮萧凡舞弊考秀才,萧凡还一直没感谢过他,为了表示自己对他的谢意,萧凡决定把他拉下水,从此大家一块吃香的喝辣的。

之所以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