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春秋小领主 >

第299章

春秋小领主-第299章

小说: 春秋小领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胡国毕竟是一个灭亡小国,它究竟姓什么,对历史毫无影响。赵武从不介意、也不愿探究胡国国君究竟姓什么。真实的历史上,在数十年后,胡国及其周边国追随楚国攻打吴国。战后,为了避免吴国报复,以至于胡国等小国又到向吴国。所以楚国强迫那些小国搬迁,然后在小国搬迁走后空置的土地上,安置了强大一点的:蔡国,以对抗吴国。所以,现在胡国的国都狐丘,又成了后来的蔡国国都新蔡。如今,蔡国已经灭亡,灭亡他的是赵武。

真实的历史上,在胡国等国搬迁之后,他们为捍卫楚国的利益而耗尽了国力,随后,楚国毫不犹豫地兼并了那些搬迁小国。春秋时代,中华大地上一共有130多个国家,楚国兼并的国家,光有名姓记录的就有42个,相当于总国家数的三分之一,并超过了其后列国兼并国家数目的总和,其中也包括灭国数量位于第二位的晋国,第三个的秦国、第四位的齐国。

楚王之所以把大军退往胡国,是因为胡国的地理位置非常好,它背后是楚国兼并已久的诸舒国(诸位舒国,包括舒庸国、舒鸠国、舒蓼国、舒龙国、舒龚国、舒鲍国等国),诸舒国再向东南,就是位于苏杭等地的吴国。

楚王背靠诸舒,是想着子木从南线撤军之后,能够救援他。没想到,子木绕过诸舒地区,直接带领水军沿长江后撤,进入了郢都,把楚王扔在了胡国。

子木是想借自己声势浩大的撤军行动吸引赵武的注意,让赵武调军南下,把目光针对自己。毕竟,在春秋时代,冒犯一位国君被认为是不祥的,而郢都的战略重要性远远超过楚王那残缺不全的军队。所以子木大张旗鼓,战船上旌旗蔽日地来了一次武装大游行,弄得楚国人都知道了,而楚国之外的人却一个都不知道。

楚国之外的人一个都不知道,是因为楚国的语言与文字有别于中原。而赵武盯上楚王,则是由于他的思维模式有别于春秋人。他击退楚王占领三城之后,不合常理的放弃了追击的机会,开始埋头在当地屯垦,等到夏粮成熟了,赵武才挪动屁股……但他却再次出乎春秋人意料地,指挥大军扑向了楚王。

消息传出,整个楚国的人都惊呆了:没道理啊!大国上卿做事如此不讲规则,我们的大王已经被你打残了、打瘸腿了,你干嘛不依不饶地不放过我们大王?

楚王也慌了,原本楚王待在吴国耍无赖,心里未尝不盼望着赵武会被子木的楚军主力所吸引,然后他楚王就可以做出一副英雄模样,像一个死硬分子一样“死战不退”。他是躲在战场后方不受骚扰的地方“死战不退”,顺便看风景。当晋军的游骑以及先锋出现在胡国城下的时候,楚王彻底惊呆了。他没想到赵武竟然是这样一个偏执的人,他死揪住自己不放,盯住了自己……战争,不是这样玩的。

事情紧迫,左右的人再次提起子木的要求,楚王牛推半就地肯了,他临走时还记得携带胡国的国君同行,而他来不及带走的是楚国的剩余军队与胡国百姓。楚王的战船刚刚来开出胡国码头,晋军的战船到了……

第二百四十二章 附庸国的士兵们

中行吴长久以来督造的成果终于显示出来,晋军的战船没有用体型小的战船充数,全是狭长而灵活的巨舟。

赵武就是乘坐战船而来的,他抵达的那一刻,巧了,远处的江面上,还可以看到楚王战船离去的背影。

晋国的战船是从颖水一路南下,而胡国正是颖水与淮水的交汇点,从这里拐向西南,则是蒋国,蒋国过后就是郢都。

中行吴是典型的老式贵族,他也看到楚王离开的舰队,但赵武没有发话追赶,他乐得装糊涂,掩饰性地躬身说:“元帅,请登岸。”

赵武望着楚国远去的战船背影,心里却想着“墨子”。开篇谈到“墨子”与“公输班(鲁班)”那场争论。那场争论大约发生在一百年后吧!一百年后,公输班制作出一种新式武器,这种武器就是“钩子”。楚军有了这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之后,在与吴国的水战中获得了压倒性胜利,楚军士兵用钩子勾住吴国战船,然后开始“跳梆战”。吴军的长项在弩弓,楚军的长项在人多势众,“钩子”的发明使得楚军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长项,从此之后,南方水面上,吴国战舰彻底消失了。

稍后,公输班又发明了“梯子”,从此中华民族有了“梯子”这种工具。楚军得到这一划时代的武器后,立刻决定全面性攻打吴国。墨子听到这个消息,特地从本国赶到楚国与公输班较量。墨子发明了“城楼”针对性的克制了公输班的“梯子”;然后他发明了强大的“守城弩”克制了公输班的“钩子”。公输班九次攻击,墨子九次化解,然后墨子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不攻。

这应该是《墨子》那本书里,在开篇就讲授的,它奠定墨子学说的理论基础。书中记载的“梯子”与“钩子”是中国首次记录在书册上的新式武器。而在此之前的偪阳之战,孔圣人他爹。还是扯着守军垂下的白布登城,从而获得了明彪史册的勇猛。

现在,历史已经面目全非了。“钩子”与“梯子”这些破玩意,轮不到鲁班大师来发明,赵武家在修缮厨房的时候,已经顺便发明了它们。只是不知道,当晋楚两军水战的时候,晋国人突然亮出了“钩子”这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楚军会是什么样的表情?而且,赵武现在拥有的可不只是“钩子”、“梯子”,他还有力量强大的“床弩”与“投石车”、 “撞车” ……不知道这些武器在郢都城下一一展开的时候,楚军该露出多么惊愕的表情?

但风胡子会惊愕吗?想一想,这世界未免有点可笑。制作精良而小巧的弩弓已经发明出来了,但“梯子”、“钩子”等基本工具却要一百年后,才能正式记载它的诞生。论起来,制作连发手弩的技巧与难度,要远远超过“钩子”与“梯子”等简单具,怎么这时代,科技树的秩序颠倒了,不由得人们对风胡子的身份产生疑问。

中行吴小心地让过赵武,让赵武首先登上岸边,稍后,他迈动脚步,也跟着上了岸。终于脚踏实地了,晋国的元帅深深地吸了口气。

这处岸边依旧是一副慌乱景象,楚王撤走的时候,丢弃了大量的辎重,以及来不及带走的从人,当晋军战船队出现的时候,那些被抛弃的人仿佛世界末日来临,在岸边疯狂地呼喊着,期望他们的呼喊能让楚军的战船返回。他们注定要绝望。等到晋军战船靠岸的时候,岸上无人有抵抗心思,部分人跪倒在原地,等待晋军受降;也有部分人绝望地抛下兵器,脱下铠甲,冲着深山老林跑去,从此不知所踪。

赵武登上岸之后,他背着手转了一圈,此时赵武的护卫正鱼贯地登岸,并在赵武身边形成防护圈,他们挥动着武器,大声嚷着:“所有人低下头去,禁止抬头观望,禁止移动脚步,如有违抗者,格杀勿论!”

随着登岸的士兵越来越多,警戒圈不断地向外扩展。稍后,又一艘战船靠上码头,船上放下了绳梯,许多士兵等不及搭好船板,便攀着绳梯而下,涉水奔向岸边。此时,远处的城池中已经冒起了浓烟,这是入城的晋军点燃烟火信号,通知顺流而下的战船队。

陆上来的是赵氏游骑兵,带队的是赵成。这个活轻松,只需要骑在马上跟随大部队不断往前推进就行,事后功劳却不小,拔城的荣誉却是带队将领的,这样捡便宜的活当然要派自己的儿子上阵了。再说,戎狄部族的骑兵也不是谁都能指挥动的,他们只认识赵武,或者赵武的嫡长子赵成,前者是戎狄人公认的“戎子(首领)”,后者是现任戎子的继任者。

涌上岸的晋国士兵多了,开始有条不紊地接收俘虏,清点岸上楚军丢弃的物资。赵武闲着没事,背着手徘徊在士兵们清理出来的安全区内,依旧在琢磨着风胡子的秘密。他现在想通了,凭借经验主义形成的零散科技中,很多发明创造并不是依据科技树的秩序诞生的,即使在成体系的科技当中,有些科技发明的顺序,连现代人看起来都觉得不可思议,比如打火机就比火柴提前发明。

想一想,这种现象是不是很诡异。精巧绝伦的打火机竟然比一根木头上裹一点黄磷更容易被发明出来,而且前者比后者提早数百年。然而,这种顺序其实不难理解,打火机不过是火刀火镰的升级换代产品,而火刀火镰是原始先民们在日常生活中偶然敲击石块儿与金属矿物,从而发现的生活经验。火刀火镰的使用,距离赵武所在的时代大约有三万年了,三万年的知识积累过程中,人们不断的把火刀火镰的制作技巧推成出新,以至于打火机诞生了。与之对比的是火柴,如果不是化学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明白了化学反应的奥秘,也许人们一辈子想不出火柴起火的奥秘,这就是科技树的发明。

按照这种思维反推,“弓”与“钩子”、“梯子”也可以得出类似的结果。弩弓之所以诞生于吴越之地,就是因为吴越多山,林木茂密。也许吴越先民在打猎途中,偶然弓弦被树枝挂住,从此产生了灵感,发明了弩弓。后人一步步将弩弓精巧化,于是在春秋时代就有了可以连发的连弩。而“梯子”与“钩子”的发明却不是循序渐进的层层演化,它需要一种能无中生有的创造性思维,创造,从来就是最困难的事情。

晋国联军水陆齐进,水上战船的翻滚遮天,陆上,是十一个诸侯国的旌旗一眼望不到边,这是华夏集团首次大规模的进入到如此偏南的地方,当地百姓见了这些难以想象数量的军队,纷纷躲入深山,以回避大军的骚扰。其实,那些百姓都错了。晋国人向来以军纪森严著称,赵武带领的军队又是一支接近近代化的队伍,他们的后勤补给全由辎重兵团负责。而列国参战的军队看起来旗帜很多,其实他们都是来打酱油的,专门负责替晋国军人提酱油瓶子。

在这种情况下,晋国军队开进的效率格外高。他们沿着大路一路南行,沿途,工兵队伍在前线不停地拓宽楚国本来的官道,这些工兵队伍都是宋国与郑国的正兵,原本就身强力壮,而晋国人许诺,完成任务之后分发到他们手里的铁制工具将归他们自己所有。有了收获,这些士兵立刻焕发出极大的热情,加上他们本来在蔡国与陈国都有过帮晋国人做土木工程的经验,于是这些队伍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起来。

宋国与郑国的外交关系,正处于黄金时期,两国士兵干活也相互搭配,一名宋国士兵一边劳作,一边哼唱着宋国的小调,引得在场的宋国士兵齐声应和,歌声欢快而欣慰,充满了心安理得的安详。歌声停顿当中,那位宋国士兵扭头对身边的郑国士兵吆喝:“郑国人,听说元帅喜欢听你们郑国的轻松小调,你们也来哼一个。”

郑国士兵挥舞着铁锹,一刻不停,他闷着头回答:“元帅喜欢听敝国小调,那是因为他的领民当中,有太多的郑国人。说起来,元帅祸害我们郑国,祸害得不轻啊!他屡次南下攻击我郑国,从我郑国掠走了无数的农夫。最可气的,就是那些鄙人(居住在城郊的农夫与破产者)。想当初他们挣扎在底层社会,在我们路过的时候,他们都不敢抬眼看我们(指贵族出行时,身份低贱者需要跪在路边不敢抬头)。现在轮到他们威风了,我不久前遇见几个新郑城边的游侠儿(黑社会成员),想当初他们卑微的如同我脚下的尘土,现在我做他脚边的尘土。”

另一名郑国人解释:“这么多年过去了,当初哭着喊着被元帅俘虏去晋国的那些混混,如今已经取得了晋国人的身份,有些人居然还成了晋国的武士。他们在晋国的乡校里识了字,摇身一变成了小吏,或者武士的“义从(扈从)”,现在成了管理我们这帮外国杂兵的上国“上人”这人比人,气死人……你说,我哪有心情哼唱小调?”

“咱们也不亏啊!”那位宋国士兵扬了扬手里的铲子:“咱们虽然做不成晋国人,好歹这番劳作之后,家里还能落下一套晋国的工具。这铲子真好使,非常锋利,一铲子土下去,地上就是一个坑。还有那些锄头、镰刀也不错。我琢磨着回去后让铁匠把这铲子化了,也去打一把锋利的宝剑,回头上战场挣一份功劳,或许能得一块小领地,使唤几名仆从……”旁边的宋国士兵拖长腔,用歌唱的调门唱道:“何其快乐也!”

郑国士兵不满地哼哼一声:“人比人,气死人啊!你说,我们光替晋国人拓展一下道路,就能白得一套工具,但我们也是参战国,修缮道路是我们的本分啊!我们只不过做了一些本分当中的工作,就获得如此好的报酬,那么,我郑国原先被俘虏去的那些人,他们现在在晋国过的是什么日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