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魔李斯-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狱官命人把他拉起来,拖着他走。
终于到了场地,马儿们已经准备就绪,在那里摩蹄擦掌,已经有点等不及了。
这五匹马都是专业的侩子手,它们已经撕裂过不知道多少人的身体了。这是它们非常热爱的工作。
醪毐的四肢和头颅分别拴在了五匹马的马鞍上,李斯正在那里准备监斩。李斯扔下令牌,手下一声号令,五匹马高抬头分别超五个方向飞奔出去,醪毐也变成了碎块。
李斯听从秦王嬴政的吩咐,派人把醪毐的死信告知被囚禁在大郑宫的太后。太后躺在她的软榻上,一动没有动。儿子在她面前惨死,已经抽空了她的身体,醪毐的死讯虽然是雪上加霜,却已经不能使一个痛苦的人更加痛苦。她反而觉得有些解气,如果不是醪毐一意孤行,两个宝贝儿子孩子现在正在这里叫她娘,将来,隐姓埋名,却也丰衣足食的过一辈子。
死者已矣,赵姬可以忘记醪毐,却不能忘记死在自己面前的儿子,她的冰冷之泪,也只为他们而流。
第六章 吕不韦的命运
醪毐之乱并没有因为醪毐的死而结束,赢政想要的还远远不止于此。醪毐临死前拉了个垫背的,就是吕不韦。李斯请示了赢政,然后立刻开始了对吕不韦的调查。
吕不韦这些天脑子也有点乱。醪毐死了,本来让他幸灾乐祸了一段日子,谁让你不好好的过日子,非要和我平起平坐!但是快乐的感觉没有多久,吕不韦就想到醪毐肯定会供出是自己把他送到太后的甘泉宫的。虽然是自己的预谋,但确实是太后主动跟自己要的醪毐,就怕。。。。。。吕不韦想到这些,如坐针毡。吕不韦啊吕不韦,你聪明一世,怎么犯下如此错误,竟然推荐醪毐去太后身边!跟自己争斗这些年不说,最后还非要叛乱,事情闹大了,我吕不韦还要受到他的牵连!
现在不是自责的时候。
吕不韦马上想到了负责醪毐之案的李斯。
他想,一切还是有转机的。
第一,自己对李斯一直不错,还有知遇之恩,李斯是个读圣贤书的人,应该知恩图报;
第二,李斯是秦王面前的红人;
第三,自己的确是听从太后的指示送醪毐进宫的,就算有错,也是太后的错吧。
吕不韦想到了这些,心情大好,马上打点厚礼,亲自来到了李斯的客卿府。
递上名帖,没有多久李斯就亲自来到大门口迎接吕不韦。两人一边寒暄客套,一边来到了客厅。
吕不韦环视四周,笑盈盈的坐下,对李斯说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更何况像客卿这样的人中龙凤。短短六年的时间,客卿就从一个背井离乡的外乡人高升到三公九卿之列,恐怕也只有客卿这样的高才才能办到。”
李斯微微一笑,他明白吕不韦此次前来的目的,更加明白他的这些话是让自己不要忘了当年他的知遇之恩。
李斯笑道:“若不是相国,李斯恐怕也难有今日。”
吕不韦夸张的摆手:“休要这样说,休要这样说,这也是客卿自己身负奇人之才。”
又这样客套了一番,吕不韦感觉气氛很融洽,就进入了正题:
“此次平定醪毐之乱,功劳最大的非客卿莫属。大家都在说,客卿早已洞悉醪毐的狼子野心,做好部署,才如此轻易镇压了醪毐的暴乱。实在佩服佩服。”
吕不韦这样说,不仅把话题引到了醪毐的身上,还旁敲侧击地告诉李斯,我宫里有眼线,别以为我已经不行了。
李斯当然明白,却并不点破,只是笑着应道:“这也是吾王洪福齐天。”
“此刻醪毐已被五马分尸,那两个孽种已被掼死,太后也被限制在大政宫,醪毐一案终于结案,客卿也不必早晚辛劳了。”
吕不韦说完,看定李斯,看着李斯的反应。
李斯轻轻笑着说:“但愿如此。”
吕不韦忙接过话茬,问道:“怎么?难道还有漏网之鱼不成?”'。电子书:。电子书'
李斯点头:“相国对李斯有知遇之恩,李斯此时说的话,但愿始于此,止于此。李斯说完,也会立时忘记。”
吕不韦知道有门,连忙站起,对李斯深施一礼,急切地说道:“不韦当然明白。”
李斯站起来,扶住吕不韦,又请吕不韦坐下,才说:“醪毐招供,吕相国假意对他施以宫刑,然后送他进宫伺候太后。”
吕不韦恨不得撞墙:“我就怕他临死之前还要咬我一口!明明是他和太后有私情在先,太后要求我送他进宫在后,与我毫无关系,我只是听从太后的啊!”
李斯忙说:“相国不要着急。这种事现在是有理说不清了,秦王只会暂时怨恨太后,毕竟是母子连心,难道不信太后而信相国吗?我劝相国休要再提此事。”
吕不韦张着嘴巴,努力了半天才发出声音:“难道要我顶罪不成?”
李斯说道:“相国休忙。不知您的《吕氏春秋》编纂的怎样了?”
吕不韦没想到一下子又提到了《吕氏春秋》,一时没反应过来,半晌才说:“已基本编纂完成,大家正在最后修正。”
李斯点头:“也许这《吕氏春秋》可以救相国于水火。”
吕不韦张大了嘴巴:“怎么说?”
“相国尽快完成此书,献给吾王,让吾王相信相国专心著述,无心江山,至少可以保相国之命。”
吕不韦一下子泄了气:“只可保命?”
李斯在心里轻轻叹息了一声,心想,你能活着就不错了,但还是说:“如果吾王念相国多年来的护国之功,也许会不加追究的。”
吕不韦还要说话,李斯马上又说:“全在吾王一念之间。”
这句话已经明确地告诉了吕不韦,你的未来不在我手里,在秦王手里,将来无论怎样,你不要怪我。
吕不韦细细体味着李斯的话。
吕不韦走后,李斯坐在那里发呆。他忽然为吕不韦的结局有点难过,他想,谁知道自己的未来呢?即使有一天,如吕不韦一样,坐上了相国之位,又能怎样呢?
李斯马上为自己生出这样的想法感到可耻。吕不韦怎能和我李斯相比,我李斯又怎会像他吕不韦一样不知进退?!
正在想着,妻子方芳不知什么时候出现在她的身后,为他披上了一件外衣。李斯收回心神,看向妻子,妻子也正用温柔的目光看着他。
方芳笑笑,高兴得说:“我以为你当了官,会像那些当官的一样,踩着别人向上爬。没想到,你还是会报答吕相国的知遇之恩…。。”
李斯苦涩的笑笑,说:“可是,我根本帮不了他。”
“哦?你不是说,至少可以保他活命吗?”
李斯摇摇头:“我只是想趁他活着的时候把《吕氏春秋》公告天下。他和太后的关系,秦王的身世之谜,都注定他不能活,只是早晚的问题。
方芳的目光中透出不解,然后是深深的失望和伤心。她越来越觉得,分离十一年,再相见的时候良人李斯已经是朝中重臣,他们的心已经相隔很远,看不透,摸不着,517Ζ即使有这样一起生活了这几年,也是徒然…。。眼前的这个人永远不可能是那个和她一起长大,带着儿子们牵狗逐兔的李斯了…。。
吕不韦听从李斯的主意,很快完成了《吕氏春秋》。他先把全套书籍送给秦王嬴政,过了一个多月,也不见嬴政有什么反应。他偷偷的问郎中令王绾,王绾模棱两可的说:“大王倒是天天读书到深夜,但是那里有一大堆,我们也不知道大王读的是哪一本……”
吕不韦有点等不及,索性装相装到底,把《吕氏春秋》摆放在咸阳的城门口,挂上了“一字千金”的大牌子,声称“只要有一人找出书中的一个错字,便有千金之赏!”商鞅当初用过这个办法,谁要是搬走了那根木头,赏五金。开始没有人相信,终于有一个人要碰碰运气,去搬了那木头,真的得到了五金。从此,秦国之法言出必行,老百姓再不敢当儿戏。但是这样的一字千金之赏却没有人敢去试验,很多人都知道醪毐当初承诺谁下棋赢了他赏赐千两黄金,小丁赢了,没得到一钱,还死于非命。
就这样,没有人敢去冒险。
一个月过去了,“一字千金”的招牌已经发黄发旧,却无一人敢来挑错。
这件事传到了李斯的耳朵里,李斯叹息到:“吕不韦啊吕不韦,你这岂不是自寻死路!”
第七章 重归于好
吕不韦当初为了表现自己只爱文学不爱武装,听从了李斯的劝告,开始编纂《吕氏春秋》。六年之后,这套盖世奇书终于完成。
他把第一套新出锅的热气腾腾的《吕氏春秋》派车拉到秦王嬴政的宫殿(那时候还是竹简,又多又重),可是,却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他又拿出一套放到咸阳的城门口,一字千金悬赏能为这套书挑出错的人,还是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他不知道,这是大家对他的忌惮,只以为所有人都知道他现在的微妙处境,怕惹祸上身而不敢理他了。
都说人的想象力是无穷的,身处其中的人更是如此,吕不韦就是这样。
他有点失望,感叹人走茶凉,回想自己当年叱咤风云,吕不韦觉得自己真的老了。
当年,赢政拉着他的手叫叔父。现在,那位高高在上的秦王很久不曾拿正眼看过他。
从前,他门庭若市,想投靠他的人挤破了脑袋。现在,他把书放到咸阳城门口,却无一人问津。
想到这些,吕不韦好像真的老了。他想找人求助。
但是,他能找谁呢?当初,和他互相依靠的赵姬如今也被囚禁的大政宫中;华阳太后?她自己的亲人昌平君和昌文君已经当上了丞相,他们楚氏外戚的地位已经一家独大,怎么可能再来帮自己?
他想,唯今之计,只有恢复赵姬的地位,才有可能保住自己。
也许您没明白吕不韦的想法,让我给您解释解释出场人员的来历和关系,您就一目了然了。您放心,它远没有《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复杂。
秦王宫之中,外戚势力分为楚系,韩系,和赵系。
楚系是以来自楚国的华阳夫人为首,昌平君和昌文君是它的主要代表。
韩系是以来自韩国的夏姬为首,成蛟的母亲韩夫人是主要代表。如今,这一支已经名存实亡了。
赵系是以来自赵国的赵姬为代表,吕不韦和醪毐是它的主要代表,因为他俩都来自赵国,而且都依附于赵姬。
赢政登基的时候只有十三岁,这个时候,吕不韦和赵姬是相互依赖的。
现在,赢政亲政,按理说,是吕不韦完全依赖赵姬的时候了。
但是现在的赵姬自身难保,何谈依赖呢?
所以,吕不韦才有这样的想法,恢复赵姬的地位,保住自己。
时间紧迫。
吕不韦鼓动大家去劝说赢政释放母亲,恢复母亲的地位。
但是,赢政正在气头上,杀了第一个劝说自己的人,扔在大殿门口。
赢政发下命令,有再为太后说情者,形同此人。
但是这样一来,反而激起了大家的热情。
要知道,秦汉时期崇尚的还是士人之风,大多数人都有直挺的脊梁,血性的张狂。大家冒死觐见,要求赢政释放赵姬。
那是你的亲娘啊,你还要囚禁她,有损你秦王的威名啊。
她纵容面首叛乱,还剩下孽种来抢我的王位,敢情不是你妈啊。
当然,这只是赢政的画外音,他不好意思说出这些来,所以,只是拒绝有人来求情,来一个,杀一个;来两个,杀一双。
劝谏者偏偏不信邪,越杀越勇,偏要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傲骨。
就这样,短短的一个月,大殿门口堆了二十七具劝谏者的尸体。
这样难能可贵的世风,到了后代已经越来越少。大家已经习惯了皇权,已经习惯了听从命令。但这样明知劝谏是死,却还是要去找死,就有点缺心眼了。这个时候,学学李斯的心机,还能多活几年,死也死在刀刃上。
当时,李斯的长子李由曾经问李斯:“您为什么不去?秦王也许会听您的话。”
李斯说:“不会的,除非有一个秦国之外的人,”
李由诧异道:“这是为什么?”
李斯说:“秦王余怒未消,现在所有去为太后求情的人,都会认为是太后和吕不韦的余党,必然杀无赦。但是如果是个秦国之外的人,定然不会是什么余党,秦王才会就势赦免太后。你放心,秦王一定会赦免太后,堂堂一国之君,难道还会关母亲一辈子吗?现在,只等一个合适的人。”
果然,这样一个人适时地出现了,他就是齐人茅焦。这对茅焦来说是一场赌博,秦王杀死二十七位谏客的消息传遍天下,在人人胆战心惊的时候,茅焦却看到了机会。他的想法和李斯一样,秦王正在等一个秦国以外的人去搭一个台阶,好放母亲出来。说他是赌博,就是赌他想的对还是不对,赌赢了,一辈子的荣华富贵,赌输了,就和之前的二十七个谏客同样的下场。
茅焦请使者传话,要劝谏秦王嬴政释放赵姬。嬴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