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兴唐 >

第145章

兴唐-第145章

小说: 兴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是,我们皇家种出来的庄稼……”李贤十分矜持,李威不知对与错,自古以来,要么文,文章经义,要么武,开疆辟土,其实自己都没有。只是高梁。

当然老2这样说,有皇家的自持,也是高梁的产量高。

李贤又说到庄稼,全国各地影响不大的,可是长安附近有一些农民,亲眼看到好处,影响却是不小。寒食节到了,弟兄三人,一起放下斗鸡读书等事务,特地到终南山溜达一圈后,又看了一下郊外。

长安郊外的庄稼,让李威很满意。全国来说,轮耕的闲置田地还是很多,一路从洛阳到长安,这一带几乎是朝廷的政治中心,李威依然能看到许多田地空置。但长安好些,许多田地轮耕,于是种上红花草。有的开始准备种豆。一种西上,李威豆没有看到,毕竟还早了些,也看到了一些红花草,还特地下车来看。长势有好有坏,并且种类不一样,大约因为是人为的第一次种植,长得还象野生的那种,叶子有些发紫,叶片也很小,看上去很老。不知这一种红花草肥效如何。

当然,有比没有强。现在只是开始,有的种得密了,有的种得疏了,并且因为是新事物,得到的种籽很少,因此一路经过了一千多里地的地方,种植的百姓很少,只是长安稍稍密集一点。

也说明了新事物接受的缓慢,还是他是太子,又是朝廷推广了,还有一个六石半的高梁。否则推广效果更慢。当然,几年后看到效果了,仿种的人就会最快多起来。这个李威倒是不急的。

李贤傲气说完,李威道:“改天我们一道出去看看。”

呆得久了,看待问题,渐渐知道唐朝现在的人眼光,赞成的,反对的……比如庄稼,肯定没有大臣反对的,如果自己下地劳动,不但不反对,就连朱敬则都会泪光盈盈。或者立武,汉唐以来,都着重武功,所以历代皇帝狩猎,就是看重的一边修文治国,一边不忘武功的意思。因此,朝廷一旦大一统了,无论汉朝,或者隋朝,或者唐朝,就连魏国都是武功赫赫。至于晋朝,那个不提。

关在皇宫久了,就想出去。只要不与商业有关,制度不违的。

几个弟弟岁数皆不大,一听立即欢喜地叫好。

又说起这一年的见闻,提到即墨到南方寻找象墓的事。李贤三人很觉得惊奇,李威忽然对金内侍说道:“你去替孤弄一根石墨来。”

内侍应声下去,过了好一会儿,拿来一根石墨,做铅笔是不成的,没有橡胶,没有塑料,就没有办法做一根自动铅笔。又没有机器,又没有办法将铅笔芯放在木材里面。其实办法是有的,只是李威不知。

不过用刀,将石墨削尖,还是可以的,削好,李威画了几幅画,说的就是这几人寻找象墓的故事。算是原始的连环画,李贤还好些,李显与李旭伦看到后,眉开眼笑,都要抢。

………………………………

金内侍渐愧佩服地说道:“殿下仁爱,自古未有……”

自古以来,帝王世家,弟兄之间,阳争暗斗,阴谋诡计,层出不穷,至于友爱二字,几乎没有。象李威这样,弟兄四人的感情,翻看史书,都难得一见的,就是皇帝陛下,也做不到。

李威感觉却很正常,上阵亲兄弟,打仗父子兵,弟兄之间,相同的血脉,友爱,却是应当的。

自己没有觉得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但他发现了一个古怪的地方,就是草棉,或者棉花,没有听到李贤三人谈过一字。

这是表面的事,实际能反应一点,母亲武则天,不管有多智慧,只是在做母亲这一点上,做的却很失败。几个弟弟,大约对母亲反感,所以棉花这一次母亲大手笔,可他们不提。

…………………………………

谈好了出去的日期,虽是过了寒食节,可三月*光明媚,正是云淡风轻之时,还是出去游玩的好时光。

现在自己是皇太子,只能等……

不能做荒诞不经的事,可也不能有作为,有了作为,父亲会联想翩翩。带着几位弟弟出去看看农事,大约没有错误的。但想到了一个人,杨敏。没有通报,直接到了杨府。

这不大尊重。尊重嘛,其实很简单,有钱了,有官位了,有才华了,有地位了,有名声了,或者辈份高,都会赢得人们的尊重。可对杨敏的父母亲,作为一个现代人,又是一个太子的身份,想到杨思俭夫夫的作为,李威很难提起尊重二字。

没有通禀,吃过晚饭,带着一群侍卫直接到了杨家。

杨思俭夫夫有些喜出望外,立即笑脸相迎,李威道:“孤只是与杨小娘子说说话。”

“是,是,我带你过去,”杨夫人陪着笑容,将李威带到了杨敏的闺房。

杨敏正在看书,看到李威过来,施礼,让李威扶起来,说道:“不必如此多礼。”说完了,看着杨夫人,杨夫人这一点却是知趣的,立即会意地离开。

李威这才看着杨敏。

人的性格先天一部分,后天也是一部分,经过一年的大起大落,性格变得文静许多,人也很瘦,三月阳春,还有些乍暖还寒,夜晚并不热,穿着一件小夹袄,将腰束得些紧,看得越发地瘦了。

美艳依旧,只是这份瘦,让李威看得有些怜惜。

走过来,拉着杨敏的手,说道:“到这边来。”

将她拉到窗户边,夜色已临,月亮升了起来,过了初十,月亮渐渐圆了起来。院中又有花,在月色中,各种花卉开得艳丽无比,夜空中月亮也很美丽,一轮昏黄,洒向了人间,照亮了千家万户。只是光泽很柔和,便象一个美丽的少女一般。

李威说道:“孤念一首诗余给你听。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也是一个花好月圆之夜……”

PS:这一章依然是祝福,只是用内容祝福,老午此时,看月,上海的天空不是很好,八月的云层灰门g门g的,不过外面的月亮却是圆了,依旧明媚,于是祝福大家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正文 第一百七十八章 韦月省亲 许氏求归

第一百七十八章韦月省亲许氏求归

“嗯,”杨敏低声应了一声,却喃喃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阳圆缺,此事古难全。殿下,为什么你会写出这么好的句子?”

那可不是,只要场景对,他能“作出”更多的好句子。

“只是一首诗余,还记得孤说过的话,诗或诗余只是文字游戏,心才是重要的。”

“妾身还记得。”

“再等等吧,就象这月亮,月末与月初之即,看都看不到,可到了月中,却会又圆又大。现在只是熬一熬,熬出了头,自会苦尽甘来。就是月圆之时,也未必会月圆,还有风雨的遮蔽,或者没有风雨的遮蔽,也会月缺。月亮如此,世事如此,看事须乐观此。”

“嗯。”

“月色吧。”

月亮越升越高,天地间一片皎洁,那种昏黄比夫人还要柔和,还要韵味十足。花似乎被这月感染着,一朵朵地绽放,于是一道道香气,夹着夜风吹来,沁人心脾。

很美好很安静,俩人看着,似乎是要禅定了。

过了好一会儿,李威才说道:“孤要走了。”

“嗯,”又应了一声,可一对大大的眼睛盯着李威,似是不舍。

“孤不好在这过夜的,”抚摸了杨敏的秀发,又说道:“不过孤来通知你一声,后天孤与几位王弟出游,邀请你一道。”

“嗯。”

“还有,不要想那么多的心事,看你瘦得。”

“嗯。”

………………………………

“殿下……”

“你要说什么?”

“妾身想回去,”韦月来到东宫好几个月了,一会儿我,一会儿妾身,最后看到碧儿与上官婉儿都用了这个称呼,于是最后渐渐不用我了。当然还小,并不能真正弄懂妾身这个词的含义。

韦家就在万年县,长安城南,包括长安城南的终南山,都属于万年县管辖。但已经身为良娣了,却不大好回去的。就连碧儿身为良媛,再想回去,都属不易,尽管她家就在长安城中。

现在回去,不叫探亲,而叫省亲。

李威盯着这个小萝莉,又长了一岁,当然,也俏丽一份,尽管有些幼稚。但他对韦月抵防之心从来就没有消减过。别以为她小,有些时候能将她当小孩子,有些时候就不能当作小孩子。知道得越多,才知道历史上出人头地的人,个个都非同小可,比如母亲的心机,或者上官婉儿的天赋,或者李敬玄的过目不忘,刘仁轨的睿智。

从洛阳而来,小姑娘一直没有提过,一定是看到自己对杨敏的态度,以为自己心软了。

想家是肯定的,这么小的小姑娘,第一次出远门,又是那么长时间没有回去。李威不是苛刻的人。可担心韦月以为自己心软了,以后会做出许多不好的事。

管得严,韦月有些害怕,嗫嚅道:“殿下,如果你不愿意,妾身就不回去。”

“不是不愿意,你知道你回去有多麻烦……”说到这里,停住了,对于韦家,休说只是一个太子的良娣回家省亲,就是一个皇后回去省亲,也不会有多麻烦。于是说道:“算了,你要回去就回去吧。”

都没有吩咐什么,相信韦家的礼教,有可能都胜过皇家。

小萝莉感谢地跳起来,说道:“殿下,妾身知道你是最好的。”

开心万分,只是她再聪明,却无法猜测出李威的想法……

………………………………

下了马,将上官婉儿从怀中抱下来。

看农事是假的,散心倒是真的。三月中旬了,没有意外发生,夏收大丰收不知道,但收成是有了。一路上也看不到什么灾民,看到了,李威就会想起来,看不到,李威也会疏忽一点。

这个思想觉悟,尽管外面老百姓鼓吹他是仁太子,但还不如狄仁杰魏元忠等人的。当然,仁夸张了一些,心地也未必很坏。只是心肠软,城府又浅,行事略欠周全,因此灾民聚集,看到他们凄惨,做出一些让人感动的事。没有了灾民,心就淡了下去。

其实也是无奈的,不是不想做事,主要是不能做事,做得不好,群臣进谏,或者父母会有什么想法……不如不做。他心情如此,李贤三人更是如此。将马栓在柳树上,因为自己就喜欢文学,对上官婉儿也看重了些,李贤一路走着,一路与上官婉儿交谈。然后看着李威道:“大哥,上官良媛以后才华不可估量。”

那是,不会小家伙居然让心高气傲的老2都折服了,也是难得。

皇庄的人迎了出来。还是去年的皇庄,只是一干佃农,将李威视作了神灵,六石加大半石的亩产,史书有过?折服之下,于是听了朝廷安排,所有闲置田,种上了红花草,又准备了一些豆类。油菜移载,小麦也开始疏种精作。长势很好,当然了,不象去年那样,将心思集中在那十几亩地上,肥料欠缺了一些,管理又疏松了一些。也只是长势好,想出妖蛾子,不大可能的。

从洛阳一路过来,除了看棉花,也看过庄稼。看得多了,李威也想得多了。还是有许多问题的,比如种子的进化,这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的。而且他的方法大多是对的,可全是精耕细作,需要更多的劳动力。也许以后亩产六石六斗不大可能,三四石四五石会有之,两季相加,产量会非常地惊人。可实施依然有很多难处。

种子落后,需要进化不提。但现在的耕作方式,大多是精犷式的耕作,也是有原因的,产量地,地就多,有的一户百姓上百亩的地。象这样的精耕细作,大约忙不过来。有些人家地少些,又缺少肥料。或者只能种红花草,又不知那一年,才能将田地改善。当然,有了出路,地少的一定会选择这种方法。地多的,却会因为劳力缺乏,在精耕细作与精犷式的经营之间,无从选择。

不过,今年大规模的试验田出现后,农民多了一条选择……

在皇庄转了转,管事紧张地听着李威每一句话。去年就是不听太子的话,密种了,一半高梁产量不喜。李威却没有说什么,只是走到一片秧田看。这也是去年李威反复说过,想种水稻,就得播种,拨秧插秧。后世有可能是种子化肥药剂等原因,先是抛秧,然后看到农民直接将水稻的种子往地里一播,就不管不问了。收成反而更好。现在肯定不行,还需要移载。并且移载,可以为大田挪出更多的时间。

水稻似乎引进的时间不长,李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引入江南中原的,从洛阳到关中有一些人家在种。但李威不赞成,水稻嘛,故名思义,需要水,可关中本来缺水,却不适宜种植的。

蹲在田埂边说道:“不知欲米与红薯在何处?”

这玩意儿好,随便种种,特别是红薯,一亩田就能收几千斤。知道它们在南美洲,可是南美洲很大,比唐朝面积还大许多,如何寻找?就知道在何处,又如何到达?

“何为欲米与红薯?”管事问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