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黄巾张狂 >

第210章

黄巾张狂-第210章

小说: 黄巾张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别的不说,单看孝廉主要由郡举,茂材则主要是由州举,其中的差异,就可见一斑。
    在被察举的人才中,有不少是先被举为孝廉,复被察为茂材的。因茂才的位高,人数也就少了。像冀州这样的大州,一年所举之孝廉可达数十人。而茂材,依照汉家制度,一个州一年只能举一人。
    就算加上三公、光禄勋、司隶以及位比公的将军每年之各举一人,总计每年整个帝国录用的茂才,也才不过才近二十人,尚不及每年所被举之孝廉的十分之一。
    如果将孝廉与茂才两者进行一个对比,就相当于后世高考的“市第一”与“省状元”之间的差异。
    由于人少位高,在任用上,茂材也就远比孝廉为重。孝廉多被拜为郎官,之后可能会被外放为县令、长。而茂材起家就是县令,个别茂材甚至起家就是二千石。
    就像田丰此人。在被察举为茂才以后,先是被太尉征辟为属吏,接着就被天子任命为待御史。若不是田丰的性子太刚直,看不得宦官当政,前些年里愤而辞官回乡,说不定干到现在。他都有可能当上九卿一级的朝廷重臣。
    自从数年前田丰辞官回乡以后,田丰一直都隐居在家中,谢绝了历任太守和冀州刺史的征辟。只是在“黄巾之乱”的时候,他才短暂出山,召集过郡中的豪杰,帮助官兵平定黄巾军。
    这次若不是袁绍携着“诛杀宦官”的英雄光环,又身为袁氏嫡子和党人魁首双重身份,也未必就能够请得动田丰这位重量级的人物。
    田丰对董卓这个不学无术的武夫执掌朝政,也是深为不满。治理国家的责任。何等重要,就算是经验丰富的大汉重臣,也未必能够做得好。董卓一介只懂得杀人的武夫,会有能力处理好那些国家大事?
    对此,就算是杀了田丰,他也绝不相信。
    可是,董卓执掌朝政,是被确定的事实。田丰一介白身。对此当然毫无办法。若是想要避免大汉社稷,在董卓这个武夫的手中衰弱下去。就必须有人能够抗衡董卓,将其从朝廷赶走。
    环顾天下英杰,有名望、有能力、有实力在未来达成此等目的之人,能够被田丰看入眼的有力豪雄,便只有袁绍一人尔!
    像田丰这等人杰,等闲不会投靠主公。可一旦有了主公。为了己方的大业,那必然是不顾困难,不惜己身,全力以赴。他得到新主公袁绍的委托,自是毫不推辞。立刻动身前往冀州治所邺城。
    田丰对新任冀州牧韩馥,并不熟悉。但是,他对冀州如今的那些知名人士,却是了如指掌。在面见韩馥之前,田丰先将目前韩馥所信重的几位冀州名士,一个一个的拜访了一遍。
    譬如韩馥所征辟的治中从事刘惠,别驾从事耿武、闵纯,骑都尉沮授等人,都是田丰的老相识。以田丰在冀州的名望,说服这些人,并不算难事。就连韩馥从家乡颍川带过来的同乡亲信郭图,田丰也送上了同为颍川名士的淳于琼写的信,对其进行游说。
    所以,当田丰正式将袁绍写的起兵公文交给韩馥时,韩馥已经在暗里堕入田丰的谋划中,而不自知。无论是郭图,还是刘惠,亦或沮授等人,有田丰事先的拜访在前,要么对举兵之事表示赞同,要么至少也是不反对的。
    特别是州牧府中的大名士,治中从事刘惠,在韩馥问计的时候,仗着自己人脉强,年资老,毫不客气的对韩馥说道:
    “今兴兵为国,何谓袁、董!”
    ——兴兵是为了国家,大人怎么会问要帮助袁绍还是董卓呢?谁对国家有利我们就帮助谁啊!
    当然,没有人会认为,董卓这个武人执掌朝廷权柄,是有利于大汉帝国稳定的事情。所以,刘惠这句话里隐藏的潜台词,自然还是明显倾向于与袁绍一起举兵,反对董卓专权朝政。
    只是,韩馥到底是在朝廷中任职多年的老臣子,对于中央朝廷的威严还是极为顾及的。纵然他手下的大吏们纷纷赞同对抗董卓,韩馥还是婉言拒绝了部下的提议。这时,刘惠察言观色,见火候差不多到了,这才正式提出一个看似折中的建议:
    “兵者凶事,不可为首;今宜往视他州,有发动者,然后和之。冀州於他州不为弱也,他人功未有在冀州之右者也。”
    ——打仗是危险的事情,不可轻易的就去当出头鸟。现在应该看其他州的动向,有愿意先发动者,然后我们再响应。冀州对于他州来说是强州,所以就算他人有功,也不可能有在冀州之上的。
    对于刘惠这个说法,韩馥勉强算是满意了。于是韩馥在给袁绍的回文中,隐晦的表达了他对董卓的不满,暗示袁绍可以自由举事。而这个表态,才是田丰此次拜见韩馥真正想要得到的东西。
    至于拉拢韩馥一齐举事?
    这可不行。
    韩馥若是来了,以他在袁氏故吏中的地位,又有整个冀州为后盾,只怕就连袁绍都不得不屈居于韩馥之下。若不是看透了韩馥必然不肯起兵反对中央朝廷,田丰绝不会请刘惠等人如此劝说韩馥。
    这一招,就叫做以退为进。
    得到了冀州牧韩馥暗中同意举兵的答复以后,袁绍一方的人马,算是可以不被掣肘,全力的运作起来。
    呆在偏远的渤海郡,距离京师数千里之外,当然不可能对讨伐董卓的大业,发挥什么作用。所以,袁绍在正式宣布举兵讨伐董卓后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带领一支小规模的亲卫部队,一人双马,日夜兼程,赶往兖州一带,以便领导当地的州郡大吏们,夺得这次举事的盟主之位。
    由于袁绍是轻骑飞奔,他的主力部队依然被留在遥远的渤海郡,由淳于琼统领,颜良、文丑二人为副将。换句话说,袁绍这次前往讨董,纯粹是一个空架子,完全是打算借助别人的兵力,来完成这件大事。
    以袁氏在天下间的声望来算,讨董事成,袁绍是首屈一指的大功臣。若是战事不利,他也可以拍拍屁股就返回渤海郡,实力毫发未损。以后董卓想要找他的麻烦,渤海军以逸待劳,对上董卓的凉州军,依然有一战之力。
    对于袁绍的这种做法,虽然有人暗中不满,觉得他这样是坐享其成。不过,大部分的州郡大吏,对此都并不以为意。在他们看来,有着“袁氏嫡子”和“党人魁首”的头衔,袁绍就天然的是士人领袖之一。只要袁绍的人来了,便胜过千军万马。
    至于兵力的问题,以袁氏的声望,将大旗一竖,自然有的是人愿意前来投靠。到时候,各地州郡只要发愁人太多,绝不用考虑兵力不足的问题。
    相反,若是袁绍拒绝参加这次起兵,或是只在口头上发表意见,那些州郡大吏们才会真的对其心怀不满。
    而且,大军的行动速度,比起个人快马加鞭的赶路,终究是慢上太多。要想从位于冀州最东端的渤海郡,带着数千上万的大军,赶到司隶河南尹附近,这一路上两三千里的路途,需要花费至少两个月。
    到那时候,说不定反董之战都打完了。那渤海军千里迢迢的从大老远跑过来,是去看风景的吗?
    真以为军队的开拔调动,不用花钱粮?
    虽然天下智谋之士不少,但还真没有几个人,预料到大汉的这场内战,居然会延绵长久。大部分人都认为,只要关东诸侯全部摆出一副要求董卓下台的姿态,董卓必然支撑不下去,会乖乖的带着人马逃回凉州,等待朝廷发落。
    当然,光杆司令毕竟不好看。别的不说,身为天下众望所归的士人首领,就算光是打杂的,也要两三千人才够?
    正是有鉴于如此情形,所以当袁绍从渤海出发的同时,也派出快马,前往各处响应讨董的州郡大吏那里,要求他们支援兵马粮草给袁绍。
    要不然,袁绍这个众望所归的盟主,居然是个光杆司令的话,对所有的反董诸侯来说,面子上都不会好看。
    对?(未完待续。。)



第5节 诸侯汹汹势【三】
    初平元年【190年】一月初,袁绍带着亲随百人,一人双马,一路狂奔,赶到了兖州刺史的治所昌邑。为什么他要巴巴的赶到兖州去呢?
    这与袁绍的婚姻有关。
    袁绍的前妻——李膺之女,多年以前就因为娘家遭难,从而郁郁而终。作为大汉的顶级名士,袁绍自然不会找不到继室。兖州刺史刘岱的妹妹,便是袁绍几年前,在雒阳迎娶的后妻。
    当袁绍从雒阳城跑路时,并没有随身带上家眷。等到袁绍作为渤海太守的任命下来以后,他的家眷才踏上前往渤海的道路。本来,家眷由于拖儿带女的,行动速度就比较慢。外加上出发的时间又晚,此刻,袁绍的家眷正好才到达昌邑。
    渤海偏僻而路远。袁绍忙于反董大业,短期之内也不会回渤海郡。所以,他的家眷自然没有必要再特地迁往渤海了。既然袁绍的继室是兖州刺史刘岱的妹子,袁绍可不会放过这个与地方实力派拉近关系的机会。
    于是,袁绍在抵达昌邑城之后,与家属匆匆见了一面,便干脆的将家眷托付给大舅子刘岱。将家眷都托付给刘岱,这可是对刘岱的极大信任。如此一来,刘岱就完全没有支持别人,主持反董联盟的理由了。
    而袁绍自己,则忙着写信联络其余的反董盟友。为了彰显自家的威势,袁绍计划,在一月末,将反董的积极分子们都拉过来,进行一次正式的会盟,以便整合整个反董集团的力量。
    为了表达对董卓的威胁之意,袁绍仔细思索以后,将这次会盟的地点。定在兖州陈留郡与司隶交界处附近的酸枣县。
    参加会盟的诸侯们,肯定每人都会带上一些兵。这样一来,在会盟以后,各位诸侯就可以直接将兵力投放到进攻董卓的战场上,对董卓军造成巨大的军事压力,进而威胁到帝都雒阳。
    袁绍赶到兖州。参与讨伐董卓之事,很快在天下造成了巨大影响。
    曹操起兵,天下人还可以不太当做一回事。东郡太守桥瑁假传三公与太傅书信,鼓动多处州郡起兵,天下人算是真正感到震动。而袁绍只身赶到兖州的消息一经传开,立刻让整个天下开始沸腾起来!
    没办法,袁氏的“四世三公”头衔,可不是盖的!那真正可以说是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
    有了袁绍这个正牌子袁氏嫡子加入。原本对讨伐董卓一事,都在表示观望的其余州郡,态度开始向讨董联军一方倾斜。
    其中,身为后将军的袁术,被袁绍刺激的最深。
    袁术离开雒阳,表面上的理由,是回家乡主持家族祭祀。不过,他更多的想法。还是对董卓在朝廷里一手遮天的样子看不惯。所以,在祭祀结束以后。袁术也没有立刻返回雒阳的打算。如此一来,反而让袁术逃过一劫,没有在雒阳与袁隗、袁基等人作伴。
    由于生母是前司空袁逢的正室夫人,袁术向来以自己纯净高贵的血脉,而自傲于袁绍这个同父异母的兄长。只可惜,除了这个优势。袁术在其他事情上,极少有机会压过袁绍一筹。对此,袁术可谓耿耿于怀,如果有任何能够让他盖过袁绍一筹的机会出现,袁术必然会卯足了劲。去与袁绍一较长短。
    如今,董卓为天下诸侯所厌弃,大家一致决心要打到此僚。谁能够在此事上占据先机,就必然能在将来的朝堂权柄争夺中,获得天下人的支持!
    有了这等分析,一听到袁绍将要在酸枣进行会盟的消息,袁术自是不甘心,在如此震动天下的大事上,落后于袁绍这个“婢生子”。要是在此事上被袁绍给压制住了,那以后袁氏的家主之争,还有他袁术什么戏?
    敏锐的意识到这一点的袁术,一方面要求亲近袁氏的周边郡县,为自己提供人员和钱粮支援,以建立一支用于对董卓作战的大军;另一方面,在听到亲生兄长召集诸侯会盟消息的同时,他便立刻带着亲信,火烧火燎的跑到酸枣去。
    再譬如徐州刺史陶谦,由于并不是袁氏的门生故吏,此前一直没有对关于讨董之事表态。他的刺史之位,来自于先帝刘宏的任命,与董卓和袁氏都无关。
    可是如今,听到袁绍的动作,陶谦也终于坐不住了。徐州周边的兖州和豫州,都有诸多州郡大吏加入反董的势力,徐州若是没有表示,那不就变成了一个异类了吗?
    为了避免被周边那些纷纷倒向袁氏的州郡视为异类,陶谦在收到袁绍写来的信件以后,很快从手下的州师当中,派出一支千人部队和一批粮草,送给目前的光杆司令袁绍,以表达他对此事的支持。
    还有远在南方边地的长沙太守孙坚,如今也有了大动作。
    孙坚的举荐者,是接替刚刚升为司徒的王允,接任河南尹一职的朱隽。自从当年的剿灭黄巾之乱开始,孙坚就成为朱隽的亲信,经历过讨伐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