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明传烽录-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耿如杞哈哈一笑,道:“甚好。百里只管安心养伤便了。”桓震道了谢,又问他那哈刺慎究竟是甚么来路,敌酋是谁。
耿如杞想了一想,道:“这个本道却也知之不详,哈刺慎本是蒙古一部,大约是因源出哈喇河套,而得此名。”说着叫人取地图来,细细与桓震解说。桓震这才知道,哈刺慎所据之处,便是后世的承德一带。有明一代,北方蒙古诸部时常南下骚扰,与明朝的关系也是屡降屡叛,屡叛屡降,理由无非只有一个,便是要通商互市。譬如土木之变,便是也先求互市而不得,这才掳了明英宗去,胁迫开口。这哈刺慎部原本乃是蒙古兀良哈之一部,方兀良哈归顺之时,哈刺慎便属于朵颜三卫管辖。嘉靖、隆庆以后,兀良哈附鞑靼、瓦剌而叛明,哈刺慎也就开始袭扰辽东、河北、山西等地。到得明朝末叶,边市废弛,哈剌慎求市不得,许多生活必需品又要从南方获得,于是袭扰变本加厉起来,特别冬季牲畜不蕃,有时往往一月数次南下抢掠。
桓震这才明白过来,顺口问道:“那么只消准其通商互市,可不就完了么?何必如此你来我往地打那无用之仗?况且通商之后,便可用茶换马,省了多少军马开支。”耿如杞叹道:“早年原是如此,自世宗肃皇帝嘉靖年间闭关绝贡,彼求取盐茶不得,便时时出骑兵在边地掠夺。朝廷因彼侵掠不绝,更不能屈从开市以为羁糜。自此之后,战无虚日了。”说着,不由得连连叹气。桓震暗想这人虽然不懂打仗,却也看得清形势,颇具远见。想了一想,问道:“那么难道民间便没有私下里贸易的么?”耿如杞摇头道:“再也不要谈起!私自贸易,便是通蕃卖国,哪里有人敢为?”
两人谈了一阵,看看时候已经过午,耿如杞便要叫人开饭来桓震房中吃。桓震忙称不敢,正在那里谦辞推让,忽然邓仕兴风风火火地闯了进来。耿如杞心情正好,一见他进来,笑道:“仲成,今日咱们一同在此用午饭可好?”邓仕兴一顿足,气急败坏地道:“哪里还有心吃饭!耿大人给参了!”桓震吃了一惊,连忙问他,原来却是那日开仓放粮之举,给遵化县上报蓟州府,蓟州府又上报顺天巡抚刘诏,刘诏久已瞧耿如杞不顺眼,正好借机重重地劾了他一本。蓟州府中有邓仕兴的同窗,听说了这个消息,当下托人急报,邓仕兴听说,吓得魂飞魄散,当即来寻耿如杞。
耿如杞却似早已知道了一般,毫不吃惊,笑道:“我当甚事,原来不过如此。”邓仕兴急道:“私动国粮乃是大罪,何况刘诏怀恨已久,此次这桩事必不能轻易了结,耿大人怎地如此若无其事?”耿如杞哈哈大笑,道:“当日本道行那开仓之举,便早已料到会有今日。求仁而得仁,吾何怨哉?”说话间有军士开上饭来,耿如杞劝酒布菜,吃得甚是爽快,桓、邓二人却是毫无心绪,没滋没味地吃完了一餐。饭罢,耿如杞自去处理公务,桓震扯住邓仕兴,详问他耿如杞被参情形,这才知道,按大明律,擅动国粮便是藐视君上,律入大不敬条,从重治罪;并且遇赦不赦。桓震却不曾想到这事后果如此严重,想了一想,问道:“然则耿大人此举本为抵抗外寇,况且这一战战绩彪炳,难道朝廷便不懂得分辨么?”
********************************************
这一回写的双方伤亡比是4000:1500,这里1500只是遵化兵的伤亡,并不包括两卫,而双方兵力比实际是8000:15000,15000之中两卫就占了10000。两卫属于遵化兵备节制,但并不是直接统领,所以统计的时候没有他们的数据在内。
四十三回 去官
邓仕兴听得他问出这句话来,叹道:“若是章奏上写明了这些前后因由,或者还有一分指望。只是那刘诏为人很是阴毒,他若参劾大人,必定不会提及我军大捷,反倒可能诬栽大人盗粮私粜。”桓震却不明白私粜是甚么意思,当下反问了一句。邓仕兴道:“私粜便是说暗地里将粮食卖给鞑子了。”桓震大吃一惊,那不是跟后来范文程使反间计,骗得崇祯杀袁崇焕时候的罪名一样了么?他虽不懂得甚么大明律,袁崇焕的下场却是久已如雷贯耳了的,然而那时袁崇焕毕竟距离他十分遥远,并没甚么切身感知,现下耿如杞却是自己的主官,骤然间告诉他这话,叫他安得不惊?
定了定神,问道:“既然他能上表弹劾,难道我们便不能上表辩白了么?”邓仕兴叹道:“谈何容易!莫说耿大人只是个兵备,不能直接上书陛下,就算上得书去,也是一般无用。”顿了一顿,压低声音道:“那刘诏现下抱上了九千九百岁的粗腿,风光得紧呢!耿大人的奏章来不及到兵部,便要给他们截下了。”桓震想得一想,才明白九千九百岁便是魏忠贤,心中不由得苦笑不已。想起前些日耿如杞大骂刘诏居官无耻,不论怎么说,这两人也没有尽释前嫌的可能,看来这一本是参定了的。然而自己既然做了人家的幕僚,难道眼睁睁瞧着主官被参?他对明代官场中事不甚了了,当下请教邓仕兴该当如何才好。
邓仕兴沉吟道:“为今之计,只有学那刘诏一般办法。”桓震道:“仲成兄的意思,是要结好魏忠贤?”邓仕兴点头道:“便是这么说。只是以耿大人的脾气,哪里肯做这等事?以往仕兴也曾婉转提过几次,每次都给他好一顿训斥。”桓震一拍桌子,道:“事急从权,耿大人当真便如此固执么?”邓仕兴微微苦笑,道:“这个世道便是如此。其实众人皆醉,我又何必独醒?”
桓震一面听他大发感慨,一面心中却在计算,距离明年魏忠贤倒台,还有多少时日。按照正常的历史,天启将会在八月二十二驾崩,这个时间,恐怕是自己没有能力提前的。而天启驾崩之后,崇祯也并没立即对魏忠贤下手,一方面是慑于魏忠贤在朝中党羽众多,兵部、锦衣、东厂都掌握在他手中,恐怕操之过切将他激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并没掌握他的确实罪证,虽然朝野正人,个个皆知他矫诏自重,可是毕竟每一份诏令上都盖了天子玉玺,无凭无据,贸然动手,却也搬他不倒。他想了又想,只是记不起历史上耿如杞这个人来,也难确定他这一次究竟是否能逃过一劫。
苦思半晌,始终觉得还是眼前自保要紧,袁崇焕为了不受掣肘,尚且要巴结宦官,何况耿如杞乎?斧钺加于前而不避固然是英雄气概,然而英雄之后却甚么也没留得下来,又有甚么用处了?气节这种东西,在他现代人观念之中,佩服固然是佩服,但要照着做去,便觉得十分不值了。除此之外,他心中还存了另外的打算,只是此刻尚不知行得行不得。但想那耿如杞是个择善固执之人,如何能说得他动,倒叫人颇费思量。邓仕兴突然道:“不如去请耿夫人劝说一番,或能奏效。”桓震连连摇头,道:“这法子不好。你去见耿夫人,难道无须耿大人知道的么?”努力回忆从前看过的史书、评话之类,想要找出一个两个讨好上官成功的例子,岂知想来想去都是些陈年货色,不由得大叹中国人拍马屁的工夫江河日下,一代不如一代。又想不知是否能求朱由检帮忙在京中疏通一番,但想起他在信邸时候对魏忠贤的惧怕之状,大约也不会有甚么法门。
忽然灵机一动,说道:“莫如我二人瞒了他做去,如何?”邓仕兴惊道:“不可!百里莫要胡来,万一事情不成,反要给耿大人惹祸上身。”桓震唯唯答应,心中却自有另一番计较。又谈片刻,邓仕兴说是将房间让给他养伤,自行别居,告辞离去。桓震一人躺在床上,脑中来回盘算,不觉又睡着了。
到了次日,桓震安排一番之后,便要两个兵丁将他抬了,到耿如杞房中求见。耿如杞连忙叫请,抬眼看时,却见他一身素衣,头上系了一根麻绳,腰间也是麻绳,不由得大惊道:“百里这是何故?难道家中……”桓震知他疑心错了自己家有丧事,当下摇头道:“震这身打扮,并非别故,乃是特意来吊大人和这一营官兵的。”
耿如杞脸上变色,不悦道:“这是何意?莫非本道死在旦夕了么?”桓震故作奇色,反问道:“难道不是?”耿如杞脸色愈加难看,将手中茶杯重重一顿,道:“本道伤势未愈,有些疲倦了。”桓震知这便是对自己下逐客之令了,当下硬着头皮笑道:“大人当真不愿听震说几句话?”耿如杞两手掩了耳朵,摇头道:“不听!”
桓震叹道:“也罢。大人既然不肯听,震也无话可说。大人慷慨赴义之后,震当年年祭扫,供奉酒浆。”耿如杞大怒,虽说桓震是自己座师的好友赵南星推荐来的,但像他这般出言无状,又有谁能不恼?当下喝道:“本道死与不死,天下自有公理在,无须桓先生替本道操心!”桓震听得他说这种迂话说得慷慨激昂,不由得长叹一声,道:“也罢。大人自认,比杨大洪如何?”杨大洪便是杨涟了,他弹劾魏忠贤大罪廿四,事情败露,给魏忠贤陷害入狱,活活拷打而死,是明末人人皆知的一个忠臣。
耿如杞不假思索,答道:“那自然远远不如。杨大人为人磊落,志节清高,我如何能与他比?”桓震听得他这“为人磊落,志节清高”八字赞语,想到杨氏后人的境遇,不由得略略叹息。旋道:“然则大人自认,比韩淮阴何如?”韩淮阴说的是韩信,早年韩信未发迹之时,曾经忍胯下之辱,后来终于为刘邦所用,成就大业。耿如杞听得他拿自己与韩信相比,殊觉不伦不类,暗道韩信乃是一代名将,一大反王,你怎地将我同他相提并论起来?微微皱眉,道:“不如。”
桓震又想再说,却给耿如杞挥手止住,道:“本道知道你的意思,是要本道暂且屈身事阉以图后计,然而本道做人,自有为人的道理在。你也不必再劝。”说着将手一伸,做了一个“请”的手势。桓震本就没指望能说服他,当下说了几句废话,闷闷辞出。出来去寻邓仕兴,说了这般经过,邓仕兴也是束手无策,只得将这桩事情暂且搁起。
又过得几日,桓震伤势逐渐痊愈,已经可以下地出门。在这几日之间,他每天都跑到耿如杞的病床旁边聒噪不已,指望能烦得他让步投降,耿如杞倒像无事一般,只是充耳不闻。与哈剌慎一战,投降的俘虏八百有余,桓震与邓仕兴一一甄别登记,也就花了不少时候。此外自己军队这边,抚恤死伤,重新编制,也都是十分麻烦的工作,桓震每日跟着邓仕兴,倒也学会了不少东西。至于俘虏究竟如何处理,耿如杞未得上司批复,不敢擅断,只得暂且押在营外,支了帐篷给他们居住。
日子一天一天忙碌过去,眼看年关将近,众人每日既盼朝廷诏令,又怕诏令来时竟是要将耿如杞逮京治罪,都是提心吊胆。只有耿如杞一个行若无事,每日仍是批点公文,练习书法,很是自得。桓震一得机会,便去暗地窥视那个救了自己一命的枯瘦老兵,然而日日注意下来,并不觉他有什么异常,虽然心中怀疑他便是闹饷的真正主使,但手中苦无凭据,问孟豹时宁死不说,直接去问那老兵又怕打草惊蛇,只得不动声色。
这一日是腊月二十三,桓震正在打点祭灶,忽然一个士兵冲将进来,语无伦次地大叫不好,桓震好容易听得明白,竟是奉命逮耿如杞入京的缇骑到了。他吃了一惊,本以为即使朝廷降罪,也要待到年后,不想竟然连年也等不及过了。当下随着那士兵出去,只见校场之中围了一圈官兵,有些已经跪在地下,不时有人低声哭泣。耿如杞已戴上了枷,站在囚车之中,见得桓震出来,远远向他这边望了一眼,似乎有话要说,未及出口,囚车已经赶着走了。众官兵放声大哭,也许在他们心目中,已经把耿如杞当作活命父母一般看待了。
桓震瞧着囚车渐渐远去,心下茫然若失,不知道自己应当做些什么,才能让耿如杞避免这一场祸事。正在那里出神,忽觉一人推了他一把,抬眼看时,却是不曾见过的,穿了一身官服。问身边一个军士,却是原本营中该管的参将徐兆。他虽然是耿如杞的幕宾,但徐兆自是此地主官,却也不能毫不为礼,当下上前参见。那徐兆神色间甚是傲慢,敷衍了几句,只说营中不缺人手,闲人不可逗留,要两人明日一早便即离去。桓震心下恼怒,却是无话可说,只有收拾包袱准备走人。耿如杞关心辽事,虽然不懂军事,却喜欢搜集辽东形势消息。桓震在他书房中搜罗一番,将有关的笔记全都找出,一并也带走了。
他记得耿如杞家人尚在遵化,当下便邀邓仕兴同去探望。哪知邓仕兴推说要回山东老家,一力推辞不已。桓震暗叹人情凉薄,只得由得他去。自去找到耿家时,却已经是人去屋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