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将血 >

第691章

将血-第691章

小说: 将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羽林中郎将,得胜伯,猛虎武胜军指挥使……赵石接旨……”

身为钦差,自然有圣旨在手,带领众将迎候在府门之外的赵石心里却松了松,领取圣旨的次数已经数不过来了,一些味道自然也就明了于心。

如果传旨之人一见面就宣读圣旨,那就是不近人情,不是传旨之人与你有隙,就是圣旨上皆是申斥之言,反之,若传旨的来到之后,能跟你客套上几句,那就起码说明圣眷未衰。

而现在,不管来的这两位有多少心思,却都脸上挂着笑容,寒暄客套了老大一会儿,才将圣旨拿出来,这个细节只能说明,此次议和,起码眼前这两位对他这个大将军顾忌良多,不敢轻易得罪的。

果然,圣旨中的意思也很明了,虽然未有赏功之语,但却也肯定了北渡秦军众将的功劳,抚慰之词殷殷切切,看来,皇帝陛下对赵石之前诸般举动,还是欣赏有加的,但太原府一战,还没传到京师,以那位陛下的性情,这道圣旨其实也就做不得数了。

至于之后的,说的也不出人意料,正是议和之事,以礼部侍郎王正清为正使,以兵部侍郎,观军容使段德以及大将军赵石协之,务必与金人达成和议云云。

当然,让赵石皱眉的地方在于,不论圣旨,还是之后与王正清,段德两人的谈论当中,对于议和底线,都没有一个清楚的界定,也就是说,回旋余地很大,多数还要与金人商议而定,如此一来,也正如赵石所料,若和议定下来,恐怕首当其冲的便是河中之地的归属问题了,而朝廷的意思,怕是舍弃河中也不是不能商量的……

虽然早有预料,但赵石真听到这个,还是失望之极,他不是不明白朝廷的苦衷,但作为大军统帅,血战连场,才打下这许多地方,一朝议和,却轻易舍弃,这却是他万万不能接受的。

说实话,他不是一个坚定的民族主义者,对于外族,也非一味仇视,比如,他娶了鞑靼人的公主,曾在鞑靼人的帐篷中做客,帮助鞑靼人肃清马匪,也曾和蒙古人中的几位英雄把酒言欢,更和合撒儿,桑昆结为安达。

可以说,对于北方草原诸族,他没有特别的恶感,而观其在河中针对女真,契丹所行军令政令,也不过是因地制宜,取得大势的手段罢了,真要说起来,对于女真,契丹等族,他可没有什么刻骨铭心的恨意。

不过太原府一战,太多的鲜血,太多的人命,终是让他对主导金国的女真,契丹两族生出了斩草除根的杀心。

但话说回来,怎么说也已经为官十数载,他是不缺乏政治智慧的,议和大事,硬顶是不成的,来的这两为钦差大臣,也非是易于之辈,所以,其中手段如何,才是重中之重,太多直接的动作,只会徒留话柄,于人于己,皆是不利,这个他计较的很清楚,一应心事,也就藏的更深……说到底,还是那句话,他已经不是初来乍到的那个冷血无情,只知杀人夺命的特种战士了……

所以,宣旨之后,为两位钦差大人接风洗尘的宴会上,宾主笑谈不断,显得分外的融洽,即便是杜山虎几个人,也从他的脸上看不出丝毫其他的意思,就更遑论段德两人了。

菜肴算不得多么丰盛,酒水也是军中烈酒,一路劳顿的两位钦差大人强打着精神在应付,根本顾不上品评酒菜之优劣,还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察言观色,只因做在他们下手的这位,是国朝以来,最年轻也是最得宠的大将军,军功赫赫,朝廷上下,几乎无人能比,两人怎能不凛凛然如对大宾?

好在,这位大将军虽说领兵征战日久,身上硝烟未尽,多多少少带着令人压抑的煞气,但言谈举止,还算温和有礼,看上去没有多少其他的心思,这让两人心里都有松了一口长气的感觉……

军中将领们作陪,却使得气氛有些压抑,这个到也不奇怪,乱世中的军人,不管在什么时候,对于议和之事,都会心存不满,他们多数不会去管国库如何,百姓如何,诸国大势又如何,他们只知道,流了多少血,死了多少同袍,自己又能得多少军功之类,自然而然的,对议和之举便会生出许多怨尤之心来的。

段德两人都是年老成精之人,自然不会对些许言刀语见多做计较,也不会去刻意打压,触怒这些军中汉子,在他们看来,这些人说一百句,也不如一直稳稳坐在那里的赵大将军说上一句来的有用。

不过就算如此,两个人还是低估了这些军中汉子的无赖手段,说话你当耳旁风,那就喝酒,于是乎,在乱纷纷的邀引声中,两位钦差大人差点就被灌到桌子底下去。

两人不是不能拿出钦差大臣的派头来挡酒,但顾忌着赵石,只能一杯杯的喝下去,到了河中,就是赵石的地盘,这话真就没错,钦差大臣的身份也只能让人不敢对他们两人无礼罢了,只要赵石不发话,这个下马威就得硬承下来……

第十卷 天下兴亡谁人晓 第784章 议和(三)

榆次北,一行人马在寒风中迤逦而行。

队伍人数不多,只十数人罢了,披貂裘,御健马,腰悬弓刃,背插雕翎,若是平日,北地之人一瞧便能知道,又是哪家贵戚出猎,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

但时至今日,秦军北来,连场厮杀,太原府以南到榆次,平遥等处,已然是十室九空,人烟绝迹了。

凛凛寒风当中,一行队伍默默前行,周围冰雪遍地,人兽无踪,如同一副满卷苍凉的画作,铺展在人的眼前。

行不多时,队伍渐渐停了下来,前面一片空旷,满目冰雪,但还是可以轻易瞧见地面之上的各处起伏。

那不是什么山野丘陵,那是成堆成堆的人马尸首,有的堆积在一起,有的平铺在地面之上,寒风呼啸而过,就像是万千冤魂在不甘的呼号嘶叫,战马不安的嘶鸣着,摇首摆尾,好似能从中体会到它们的畏惧。

数只受惊的秃鹫扑棱棱的飞起,在天空中盘旋往复,不时传来尖锐的鸣叫声,不愿轻易舍弃这些冬日里难得的食物……

苍凉凄冷……

骑士们翻身下马,陆续跪倒在地上,不停叩首,压抑的哭声从队伍中响起。

不多时,骑士们重新翻身上马,继续前行,队伍中不时传出发音古怪的歌声,歌声粗犷悲凉,所有北地诸族都知道,这是女真人超度战死亡魂的招魂之曲,女真人的祖先们曾无数次唱起,为他们战死的勇士招魂超度,但多数时候,在北地诸族的心里,这更像是女真人胜利的宣言,因为那个时候,战场上诸族战士的尸体往往会几倍于女真人的,伴随招魂曲响起的,往往是女真勇士充满野性的欢呼声。

雄踞于北地的大金,在无数次这样的场景中,渐渐走向强盛。

但现在,满目所及,遍野之上,皆是金国战士的尸骸,再也听不到啸聚而来的女真勇士的嚎叫,再也听不到召唤女真战士的低沉号角声,有的,只是呼啸而过的北风,以及那满是悲伤压抑的招魂曲,在旷野之间回荡。

一曲挽歌,不知是为这些亡魂所唱,还为这日暮西山的老大帝国而歌,也许……他们凭吊的不仅仅是这些满野战魂,也在凭吊着北地大国昔日的辉煌吧……

独吉思忠紧了紧身上的披风,他有些冷,比当年少年时赤裸着上身,在库勒尔冰川上打滚还要冷,他想尽快离开这个鬼地方,但却不得不时刻勒住马缰绳,慢慢前行,因为践踏战死勇士的尸体,是不可饶恕的,更是不吉利的。

他不知道这一处战场,到底埋葬了多少金国将士,起码有数万吧,他估摸着,接着便任由悲痛,愤怒,恐惧的情绪淹没了他,直到榆次隐隐在望,他才渐渐清醒了过来。

因为他还有太多的事要做,南边的汉人渐渐变得强盛起来,甚至于让人觉着胆寒,但这不重要,因为他熟悉汉人,那个强大的西秦,现在还无暇与大金在北地争锋,这一场大战,更像是那些汉人将军们野心的体现。

因为汉人的目光,首先注目的,永远是他们口中的中原,那里远比北地肥沃的土壤,也有生活富裕的黎民百姓,还有一个个比上京还要繁华的大城,汉人的皇帝只有占据了那里,才能被称为天下共主。

汉人们为了这个,会不停的厮杀,直到出现一个令所有人畏惧的汉人大国,也就汉人所说的一统天下,或是什么定鼎九州,才会将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

大金曾经也有这个机会,但可惜的是……先祖们并没能征服那里,而现在……大金却已经无力南向了,而汉人的一支偏师,便让大金十余万将士埋骨荒野,大金虽说拥兵百万,但……却还有几个十万可供驱使?

为今也只能希望,汉人相互厮杀,能够耗尽他们的力气吧……

独吉思忠暗自叹了一口气,如今让他最担心的不是汉人如何,而是……太原精锐一战而败,几近于全军覆没。

这根本不是吃了一次败仗那么简单,当年秦人北来,与大金决于汾水之畔,大金战败,之后秦人退去,但……北地却被搅动的风起云涌。

鞑靼人借机脱离而去,蒙古人崛起于漠北,对大金也是阳奉阴违,西夏人再不提称臣之事,黄河以南的后周,也断绝了岁贡,几乎一夜之间,大金就已经四面皆敌,而那一战,大金不过小败而已,并未损伤元气,却已经让情势糟糕如此。

而今败的是太原精锐,又败的是如此之惨,太原重镇,自大金立国以来,从未有一日像今日般空虚过,对金国全军上下的士气的打击,更是无可估量。

之后蒙古人,鞑靼人,西夏人又会如何?他知道,这一败,已经将大金推到了悬崖边上……

有多少双眼睛在盯着大金,又有多少仇敌准备在大金虚弱的躯体上咬一口……鞑靼人,西夏人,还不足以撼动大金的根基,但蒙古人……

太祖皇帝以数千骑起兵,十数年便打败了强盛一时的契丹辽国,蒙古人呢?

这个念头在太原府一战过后,便会时常出现在他脑海之中,大金自立国以来,便从不曾放松对漠北草原诸族的警惕,但到得如今,却还是走到了这一步,他有些不敢想象,在对阵汉人军伍都能败的如此之惨的大金兵勇,是不是能抵挡得住那些披着兽皮,骑着矮小的草原战马,蜂拥南下的草原战士。

世事维艰,穷途末路……

想到这里,这位女真人中少有的睿智之士终于悚然而惊,国事艰难,身为大金重臣,怎能如此怨天尤人?

再一想到,回到太原就病卧在床,好像老了十岁的好友至交,独吉思忠不禁黯然神伤,忠臣良将,如今大金还剩的几人?值此非常之时,自己大好男儿,有用之躯,却更需努力振作,怎能如此消沉?

长长吸了一口气,他精神不由一振,心中清明,当务之急,还是尽快与秦人定下和议,之后助皇上重整朝纲,清理内政,也未尝不能开创一番中兴局面,大好河山,祖宗心血,怎能轻易予人?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罢了……

想的明白,之后行程也就快了起来,第二日晚间,一行人马,便已来到汾州城下……

……

天色将暮,汾州城内的接风宴还是进行当中。

赵石眼睛微眯,坐在座位之上,对于厅中喧哗之声几乎听而不闻,貌似不堪酒力的样子,但不论军中将校,还是两位钦差大人,又有谁不知道,大将军赵石其人千杯不醉的酒量与他那赫赫战功比起来,名声却也不遑多让的。

而两位钦差大人却是真的喝的差不多了。

礼部侍郎王正清年迈体弱,加之旅途劳顿,连番畅饮下来,已经是醉眼迷离,说话都大了舌头,估摸着,再几杯下去,就得钻桌子底下去了。

段德好一些,尚能支撑,但也已经喝的面如关公,说话也有些辞不达意的意思了。

汾州众将还是闹哄哄的劝饮,几如文人写词作赋,花样多的不带重复的,文人之饮和这比起来,估计就算醉仙李白亲来,也得被灌翻在地不可……

赵石目中余光在两位钦差大人身上一扫,嘴角泛起一丝冷笑,接着便一挥手,斥道:“胡闹,钦差大人面前,怎能如此放浪形骸?”

厅中立时便是一静,闹的再欢的领兵将领,这个时候也如老鼠见猫,息了吵闹之心,只猛的挺直身形,聆听大将军教诲。

一时间,厅中只剩下赵石淡淡的声音,“行了,两位大人已经不胜酒力,到此为止,都散了吧,记得,不要因酒误事,不然的话,军法从事。”

“是。”

甲叶声响大作,众将齐齐躬身称是,无有一人磨蹭,随即便鱼贯出了大厅,几乎眨眼间,便散了个干净,竟是没有一个,回头望上两位钦差大人一眼。

钦差奉旨而来,如皇帝陛下亲临,这场面无疑有些篡越,但两位钦差大人已经喝的昏头涨脑,哪里还顾得上这个?

赵石微微一笑,吩咐道:“来人,给两位大人上醒酒汤……”

折腾了半晌功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