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锦衣 >

第381章

大锦衣-第381章

小说: 大锦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太太开明,万事都好办了,众人随即各自安排下去,安排好山东的事物待依仗一来,开始动身进京了。

第九十六章 子嗣多了也发愁

说来也巧,进京的队伍中,除了张清泽紧赶慢赶第一个到来之外,其余的人竟然同时来到了京城之外。城门大开,迎接着原来的各地功臣,陆炳站在城楼之上望着众人。风吹过了陆炳的脸颊,陆炳的眉头微微皱起,心说道:“朱厚熜没有儿子愁得慌,现如今我陆炳有四子一女,竟更是发愁。”
原来城墙下众人纷纷对城楼上的陆炳行礼,陆炳三令五申不准行跪拜大礼,于是众人倒也是遵从。在场大部分都是陆家的元老,早就习惯了,即便以前在陆家军中也不过是单膝礼罢了。而众人所站的位置也令人不难看出一二,老夫人早就被陆炳跪拜着让入皇宫之内。而梦雪晴身为陆家主母,也没在其中,剩下的大部分人则不然,陆绎和陆寻作为陆炳的儿子,日后的皇子被簇拥在中间。段清风和沈紫杉此时也赶了回来,像他们以及纪联洪这种身份的也早就被让入了宫中,剩下的都是亲密程度或者地位略低一个档次的了。两兄弟极会做人,把许洋让与中间,两兄弟站于许洋后半步。许洋推辞半天,但盛情难却也只能免为其就了。
陆绎身旁围拢着的大多是一些实战派和齐鲁书院出来军官,还有重头戏韩素发等人,而陆寻身旁围绕的都是梦雪晴的亲信以及追随者,不难想象,有朝一日两兄弟如果到了继承的时候,这帮人会各为其主发挥自己的能量。随龙伴驾,不光是为了效忠自己的主公。更是为了自己的前途。但令陆炳感到万幸的是,两兄弟之间亲密无间,抓着对方的小臂一起入了京城。起码表面上兄弟感情还是没问题的。陆炳叹了口气,只盼着自己言传身教的好,能够让兄弟重视这份亲情吧,天下其实没什么,若是当个孤家寡人还不如种豆南山呢,在大殿之上,陆绎说了南方的军功。着重推举了弟弟陆寻的功劳,而陆炳则欣喜的夸奖了两人。五天后,开国大典开始。陆炳登基坐殿。成了新国第一位皇帝,国号新。万民敬仰,重臣纷纷恭贺。
一切就按照程序进行着,浩大却不铺张。严肃却不刻板。气势宏伟的新国开国大典就这样按照简化了的礼节结束了,无需多费笔墨。
随后新国发生了几件事儿,渐渐都算得上大事,还需一一道来。首先一件,就是陆炳去除跪拜礼,即便是普通的百姓见到自己也不必跪下,更别说各级官员了。不管男女,膝盖代表着是一个人的气节。一个动不动就膝盖一软下跪的民族,能有什么气节和骨气。故此除了跪天跪地跪父母。剩下的就是信徒的跪拜礼和对死人的祭奠了,其余的跪拜礼全部去除,仅保留了男人的抱拳礼和女子的万福礼做为基本礼节。
同时新国恢复因为战乱暂停的科举制度,虽然依然以儒家思想为主,却并不独尊儒术,推举思想大融合,更是把科举之中令人深恶痛绝的八股取消了。陆炳参加过科举,深知八股其害,培养出来的虽有人才但还会令人死板的,而且八股简直没什么用处,只能让人刻板套用。故此,科举的考试选材不再固定在四书五经中,范围增大不说,还增添了许多实用考试。科举变成每年一考,为国家源源不断提供人才,却又不至于人才一次性大批袭来无处分配或者筛选的工作量加剧,导致分化太粗,要因材施用。
除了保留观政阶段,也就是让官员见习的制度,但增长观政期,所有人必须由基层干起,然后逐步晋升,而成绩之差也不过只成了一个辅助因素。同时科举的考试内容也按照齐鲁学院所推崇的那样,除了儒家的礼乐射御书数,还要讲究策论,也就是治国之策的探讨,这才是先行科举的重中之重。
除此之外,还对武举制度进行了修改,不再把武举当成武官再度升职一场考试,而是彻底取消了武举,改为军中考核。也就是说经历过科举的人,如果有志于弃笔从文,可以加入军中。科举中第者从小旗开始,立军功提拔,当然愿意当官的也是如此。而军旅之中,自上而下每年要做报告审核和评判,以此作为晋升的关键。
陆炳注重全面发展,除了大的科举,陆炳还增添了两场小科举,一个是发明科举,从而出现了一个新部门,叫造物局,这场科举由造物局住持,五年一届。如果你有什么特别好的发明创造,都可以申报上来,从而评判其功效如何。申报数目不限,题材不限,作用不限,以思想创新和实用这两个标准为主,理论和实际两手抓,不管哪一方面卓越都是可以的。一旦被选录,入主造物局任职,而造物局的薪俸十分高,更有全国最先进的机械和大量资源可利用,矿产资源图书木材等等等等。这就给新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精神,还提供了国家科技进步的力量。
另外一场小科举则是三年一期,叫伯乐科举,由异人馆住持,提拔各行各业的能人,进入异人馆入职,入职后根据能力可入朝为正官。之所以三年一期而非五年一期,是因为来应考的人因为涉及各行各业,所以人数可能比科举还要多,乃是在民间选拔各行各业的千里马。只要你认为自己在这行里特别有建树,完全可以来试一试。用陆炳的话说,工部官员好多都是读死书死读书的人,让他们修渠建城,这不是扯淡吗,如果仅为了预算什么的,那要户部干什么的,需知人善用,把人才放在他们应有的岗位上,让每个人都发挥出他们应有的才能。
举国欢腾,本来汉人官本位的思想就严重,惟有读书高也是为了做官。这下大家出头的路子就多了,不再只有读书才能有所作为。各行各业都推崇起了陆炳,道我主圣明。有些朝代重文轻武。有些朝代重武轻文,可是陆炳却在乎全方位的发展,在这样的推动下,各行各业都有了发展,所有人都绞尽脑汁,希望能有更好的发展,借此光宗耀祖发扬光大。
说完应对民间的两个政策。就说说官场之上。首先在顺天府试用的政策在新国全国推行,就是国家养人和高俸养廉,同时正如在顺天府那样。锦衣卫和各项法纪部门进行配合,严格执行不能再让贪墨的事情发生。并且,实行举报制度和连坐,如果发现上司贪墨或者违法之举。可以进行举报。每个人有三次误报的机会,一旦误报不会把姓名公开,保证举报者的安全。如果三次皆错那就是诬陷,需降为普通百姓,并受三个月的牢狱生活。另外如果举报成功,可以升职加官。这下官员身旁就有了无数只眼睛,帮助着锦衣卫监视着所有官员,从而减少了锦衣卫人数的扩张和冗官的发生。没有人敢在这方面舞弊,更没有敢于不理会举报。否则就会被下属举报,层层举报防不胜防,故此谁也不敢在专权弄权了。
百姓听闻此政更加推举陆炳,官老爷们再也不敢欺辱百姓了,下属也在人性的驱动下看着自己的上司,稍有风吹草动就会记下来。同时他们也会殚精竭虑的工作,因为若是他们犯法,同样有下属可以举报,即便没有下属的百姓亦可以举报。
本来陆绎曾给陆炳反应过,此一言还得到了严嵩的支持,两人都担心这样的操作操之过急,官员们会因为变化太快而受不了。同时担心人心惶惶,失去了最近的信任。陆炳称的确信任度是有所降低了,让人处处提防,可是自由源于规矩,没有规矩的自由就是乱来,陆炳并笑称不破不立,有时候不要因为身居高位思前想后的考虑太多,要快刀斩乱麻,当变则变不变则乱,否则谈何新国的这个新字呢?
不光陆绎和严嵩,其实不少人都有这样的想法,不过陆炳这次没有集思广益,声称先试上一试,若是不行再慢慢修改,起码这样的政策有利于民,而官员如果给他们讲通了也会明白的。出乎大多数人预料的是,这项制度不光得到了基层官府官员和官差的拥护,一些地方官员也极其赞同,反对的声音几乎寥寥无几。
这倒不是虚情假意的附和,而是源于陆炳看穿了大明官制鄙陋的根,这些年他就一直在研究这个,当时在官场之中看的就更加明白了,现如今既然登了大宝之位自然要抓紧改革了。首先不是每个官员都有雁过拔毛的能力和权力,如此就造就了许多迫不得已的清官和逮住机会就狠捞一笔。而高俸养廉针对的是工作级别,陆炳按照职位重要和工作劳烦度重新制定了级别,从此大多官员都有了一份不低俸禄,即便相对清闲的职务也比以前的日子好过了。而高俸也让大部分普通官差脱离了老爷发俸的窘境,不必担心被克扣和拖欠了,同时高俸也给他们带来了更好的生活。
百里为官,只为吃穿,大部分官员也是普通人家的孩子,有钱人家的不在乎更多的钱财要的是荣耀和权钱交易让家族更上一层,而没钱官员因为薪俸太低捞钱是不得已打的举动。现如今好了,有了高俸禄,就不用为了生计而贪墨了,再说陆家法纪严苛,一旦被发现所有的一切将化作泡影。
国人讲究颐养天年,况且新国定下的政策,到了一定年龄,不管是否在任都有大量的钱财,足以给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除了外界的监察压力,还有就是人的虚荣心,除了心理有问题的除外,大多数人还是希望百姓拥护的,没人希望自己口碑很差,没有民心被人天天背后谩骂。既能得到物质生活,又能获得口碑,被人敬爱拥护,只要脑中没病的都会愿意如此。
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则明,廉则威。
官制的改变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不说各行各业百废待兴,就是官场风气也为之一正,所有人都感受到了这样的好处,平时遇到了问题,不再是拼钱拼关系,而是就讲的公正二字和新国国法。
至于法律,除了少量的修改之外,新国国法还是基本延续的大明律。对此陆炳声称求之不得,还需一通商议。众人集思广益商讨出一套法律来,不能听于一人之见,尽量寻求公正公平二字。天下百姓不患寡而患不公,简简单单的公平二字,说起来容易,但是真正实行起来却是难上加难。
陆炳立出,有国法,民法,和刑法三样,并开始向民间征求意见。
说起征求意见,陆炳和陆绎的不同就是陆炳喜欢商议,虽然有些优柔寡断,但陆绎却又显得有些太过绝决了,容易陷入一意孤行的错误方向。
陆炳的集思广益和公平概念在新国处处都有所体现,比如现在这奉天殿的大殿之上就发生了变化。

第九十七章 大改

奉天殿一直是国家朝议之重地,其实这也是重要大臣议事的地点,根式国家法令颁出的地方。其实平时因为臣子过多,通常皇帝都是在奉天殿前的广场或者皇极门外上朝的。只有私下商议或者重大典事的时候,才会来到奉天殿上举行仪式。
在嘉靖一朝,朱厚熜除了登基初期经常上早朝议事以外,平时就经常懈怠了,偶尔找几个主要大臣在养心殿内商议一下。平时国策和事情就让诸位大臣自己商议,至于是在早朝之上还是在私下,那朱厚熜就不管了,朱厚熜只看效果如何,但根本不管过程是否合理或者是否肮脏不堪。他自登基以后仰仗的不是群计群策而是一两个人的智慧,还有就是他们手下的智囊和资源。比如杨廷和,杨一清,陆炳,陈洪,夏言无一例外。
陆炳则不同,日日要早朝。早朝的时候不跪是其一,其次最初是有些人是坐着上朝的。陆炳选拔人才十分公平,待人接物也是一是平等,但他同样是个爱惜羽翼为亲是用的人,因为他明白这些人才是他建国的根本。面对这些开国功勋,没有人会有异议,为什么他们是坐着的。
后来陆炳觉得还不够公平,于是给每位大臣都赏了座椅,不过不是那种宽背椅子,而是绣龙墩,这已经是前所未有的事情了。原本上朝的时候斜视言语咳嗽都是不允许的,就算是正常的排泄同样不允许。必须都忍着规规矩矩的。而今上朝的时候只要不喧哗,想怎样就怎样,如果议事时间比较长。陆炳还会中断下来,给众人出恭更衣的时间,可谓是极其人性化。所有人坐下来商议事情,各抒己见共同为新国的建设出谋划策。
陆炳的龙椅没了,也没有这么多花里胡哨的朝服,他就是一身红色衣服,和军服一致。只不过胸前有九条巨龙的刺绣罢了。如今这一套衣服,连大明时候皇帝的一条袖子的价格都比不上。而龙椅被分割成了几份,陆炳除了正中保留一个龙头镶嵌在现在的椅子上之外。其他的部件镶嵌在了那些高大座椅上。
这些人分别是许洋,段清风,纪联洪,孟霖。梦雪晴。魏和,汤克宽,李祥,齐书海,陆绎,陆寻。至于什么韩素发任天翔之流的尚且没有这样的资格,而悟须和张清泽是宗教人士可以建议,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