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醉枕香江 >

第181章

醉枕香江-第181章

小说: 醉枕香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对拍戏挺感兴趣的,但应该还没有决定要该行做演员,不过如果林先生需要的话,我可以去找他谈,我有把握可以说服他。”有这样一个卖人情给林宥伦的机会,麦单雄当然不会错过。

麦单雄做事还是很可靠的,所以林宥伦才把这事交给他去做。

“那我就等你的好消息了。”

接下来的事情就很简单了,麦单雄直接找到徐劲江,跟他说了林宥伦准备要找他拍戏的事,徐劲江当场就愣住了。

林宥伦的大名可以说是如雷贯耳,便是徐劲江这个刚刚接触香港电影圈的人都知道林宥伦很多事迹,现在林宥伦居然要找自己拍戏,这个消息来得太过突然,徐劲江一时间都有些难以置信,至于麦单雄在他耳边滔滔不绝的说的那些话,他连一个字都没听进去。

“只要是被林先生看上的演员,都能飞黄腾达,所以我说你这次是走大运了……喂,你有没有在认真听我讲话?”麦单雄很快便发现了徐劲江的异常,拍拍他肩膀说:“不论怎么说,你听我的准没错,演完了林先生这部戏,你就等着做大明星吧!”

第296章编剧协会

徐劲江甚至连林宥伦的面都没见着,就稀里糊涂地就成了《速度与激情》的男主角,听说这件事的人在羡慕徐劲江好运的同时,心里又有些纳闷。

徐劲江面向凶恶彪悍,标准的反派脸谱,怎么就入了林宥伦的眼呢?

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而真正知情的麦单雄,这时候正在参加一场追悼会。

靠前的桌上摆着香炉祭品、瓜果、鲜菜,两面烛台上插了两支大白蜡烛,桌子周围,各式各样的花圈叠成一座小山,风从外面吹进来,四面的挽联飘摆,香烟缭绕。

“有客到!”追悼会司仪故意拉长了声调,刚刚上前给死者敬献完花圈的麦单雄和萧若沅一齐回头,看清来人之后,眼神微微一怔。

林宥伦也没想到会在这里遇到麦单雄,死者黄膺原是台湾武侠小说名家,其作品曾在《明报》上刊载过,看到讣告之后,林宥伦便决定要和现任《明报》总编董千里一起过来祭拜,以尽当年的东主之谊。

在这种场合下碰面,林宥伦和麦单雄只在擦身而过的时候,相互点点头,便算是打过了招呼。

林宥伦和董千里走到灵前,对着黄膺的遗像鞠了三躬,神情肃然的从灵堂里走了出来。

“林先生且慢走!”正待要离开的时候,身后突然传来了麦单雄的声音。

麦单雄在林宥伦他们先出来,一直等在灵堂外没有走,想来是有事要和林宥伦商量。

董千里报社那边还有事,便先一步告辞离开,林宥伦和麦单雄就近找了一家咖啡厅坐下,和麦单雄一起的还有之前在灵堂上和他一起祭拜黄膺的萧若沅。

萧若沅电视编剧出身,以博学而闻名,有一段时间曾有“编剧圣手”、“萧才子”之称。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他和麦单雄一起主政丽的电视,任节目策划。丽的电视卖盘之后,萧若沅与麦单雄一起离开电视台,改投电影制作,麦单雄制片公司拍摄的《省港旗兵》、《靓妹仔》等几部影片,萧若沅都出力不少。

而林宥伦之所以能够记住萧若沅这个名字,全都是因为后世一部名为《3D肉蒲团之极乐宝鉴》的电影,那部影片号称全球首部3D三级片,出品人就是这位萧若沅。

言谈中提到黄膺,麦单雄和萧若沅都是不胜唏嘘,林宥伦也是这时候才知道,黄膺当初竟是被萧若沅招揽到丽的电视台,写过《天蚕变》等经典剧集,从此该行做起了编剧。如此说来,萧若沅还算是黄膺进入影视圈的领路人,不想伯乐犹在,千里马却已经撒手人寰。

“不瞒林先生,其实我现在非常后悔,要是当初没有找黄膺到丽的做编剧,让他继续留在写小说,也许他现在都还好好活着。”萧若沅一脸沉痛地说道。

林宥伦眉头一挑,听萧若沅这话里的意思,黄膺的死好像还别有隐情?

萧若沅微微一叹,没有说话。

麦单雄接过话头,为林宥伦解惑说:“讣告上说黄膺是死于脑溢血,其实他是被高利贷债主打成重伤死在家里,尸体都发霉了才被人发现……黄膺的后事和这场葬礼,都是他生前的几个朋友一起凑钱为他办的,两年前赫赫有名的‘鬼王’,竟然混到如此惨境,实在是让人有些心寒!”

“黄膺是被人打死的?”林宥伦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说法,心里大为震惊。

黄膺在离开丽的电视台之后,该行做了电影编剧,掀起僵尸片浪潮的那部《僵尸先生》就是出自他的笔下。《僵尸先生》走红影坛,黄膺也该行做了导演,编导过同类题材的《茅山学堂》、《魔高一丈》等电影,人称“鬼王”,也曾风光一时,可惜好景不常,随着观众口味的提升,传统的僵尸片渐渐没落,没想到黄膺最后竟沦落到借高利贷拍戏的惨境。

得知黄膺死亡的真相后,林宥伦心中亦感到戚然,尽管来到了这个时代,努力地想要改变一些东西,但总有一些人和事是他无法触及无法改变的。

麦单雄找林宥伦本来是要商量其他的事,但见林宥伦此刻谈性不浓,便没有开口说那事,只和林宥伦约好了改日再叙。

林宥伦才回到家中,便又接到洪劲宝的电话,被告知了一个坏消息。

长期在洪劲宝身边担任“桥王军师”的金牌编剧黄丙耀,在德国旅游的时候突发心脏病,虽然抢救及时暂时保住了一条命,但这种心脏病还需要二次手术,能不能挺过那一关还是个未知数。

洪劲宝的宝禾公司,现在就靠影片数量在勉力支撑,黄丙耀这一病,更加雪上加霜,他在电话里流露出来的萧索语气,直叫林宥伦怀疑给自己打电话的这人还会是当年那个指点江山、左右时局的影坛大哥大吗?

洪劲宝心灰意冷,林宥伦也只能在电话里安慰了他两句,挂掉电话,他一个人坐在书房里思考这事。

香港优秀的编剧本来就不多,“二黄”算是其中的佼佼者,如今黄膺身死,黄丙耀重病,林宥伦心生感慨之余,也想到了要将香港现有的编剧整合一下,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毫无组织。所有编剧结成一个组织,彼此之间相互有个照应,以免今后再出现像黄膺这样死去好几天才被人发现的惨事。

随着香港电影这几年大跨步的发展,本土电影业倒是趁此良机加快了正规化和组织化的步伐——香港影业协会、香港电影导演协会、香港演艺人协会、香港专业电影摄影师协会相继成立,却独独缺少了电影编剧协会。

编剧协会一直没有能成立,深究其原因,还是和编剧在香港电影圈里的地位不高有很大的关系。而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编剧的行业门槛不高。

在香港特色的影圈制度下,想做编剧很简单,就是龙虎武师出身的曾志韦,当年都写过好几个卖座的剧本。正因为门槛不高,所以编剧在香港电影圈里长期都不受重视,偏偏香港电影蓬勃兴起的那些年,都是功夫片在大行其道,再厉害的编剧,也只能给那些功夫明星、武夫导演打工,人家出故事概念,编剧负责“度桥”撰写剧本,而其中最出名的当属程龙的“御用编剧”邓晋生,洪金宝的“桥王军师”黄丙耀。

香港的编剧大致分为两个类型,最多的就是像是导演的智囊团,导演或是制片商想出一个点子,然后找一群编剧集体编故事撰剧本,另一类则被称为“开戏师傅”,这是属于编剧中最顶尖的一小撮,他们享有几乎和导演同等的权力,可以提出完整的故事构思,对一部电影具有“思想指导性”的贡献,这样的人还有一个称呼被叫做“金牌编剧”。

能做到“金牌编剧”的人,大都该行做了导演,这也造成香港编剧人才一直很匮乏。

林宥伦可以算作是很特殊的第三类编剧,同时也是最给编剧这一行长脸的人,正常的导演和编剧到了他这里完全关系完全倒了过来。本来是编剧应该要无条件服从导演,可到了林宥伦手上,却是导演必须得无条件按照剧本来拍。

当然林宥伦的情况非常特殊,特殊到香港开埠以来就只出了他这么一位编剧,而且他能走到今天这一步,不光是因为编剧这个身份,所以林宥伦这些年虽然一直在有剧本面世,但大家都还是习惯将他看作电影制片人,甚至他武侠小说作者的身份都比编剧响亮,这也从侧面说明了编剧在人们眼中的地位真的很低。

编剧在行业中的地位和在人们心目中的影响,不是短时间靠着某一两个人的成功就能改变的,但是编剧协会的筹建却可以从现在就纳入正规,特别是“二黄”的一死一病给了林宥伦很大的触动,他决定亲自挑头来推动这件事。

成立编剧协会看起来简单,林宥伦名声、能力这些都不缺,本来应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实际要去做的时候,林宥伦才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他投资拍的电影从来都是他自己在写剧本,虽然他自己就是编剧,但真正认识的编剧却没有几个。

当然这个问题还难不倒林宥伦,他虽然正儿八经的编剧认识不多,但从编剧改行做导演的人却认识不少。

香港编剧大概三四百人,论出身,除去那些半路出家或是自学成材的,大致可以分成两派。一是电视派:无线和亚视都有各自的编剧训练班,每年都能培养出很多编剧人才,而像王京、麦单雄这样的导演,曾经也为电视台编过剧集——大多数电影编剧都曾经在电视台或受训或磨砺过一段时间,随后才进军影坛。

新艺城是香港编剧派系中唯一的电影派系,在“七人小组”时期,手底下也培养了不少编剧,当然人员数量就不能和电视派系相提并论。

林宥伦拨了几个电话出去,有给相熟导演的,也有给电影公司的,总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筹建编剧协会的想法传到了所有香港编剧的耳中。

第297章聚拢人心

香港编剧中的“同道中人”早就有意联络感情,成立组织,只是苦于无人挑头,这次林宥伦将全香港的编剧聚到一起讨论建会,不止是现在正在做编剧的人跑来参加,就是以前曾经做过编剧,现在已经做了导演、制片的一些人,也一起跟着来凑热闹。

来的人太多,林宥伦不可能一一接待,有无线电视台背景的编剧就统一由王京负责联络,亚视背景的编剧交给麦单雄负责,至于出身新艺城的编剧,都由徐可出面照应。

听说“二黄”一死一病,与会众人都心有戚戚,聚在一起把酒慨叹时不免说起在香港做编剧之艰辛惨淡……林宥伦在酒会大厅走了一圈下来,听到最多的就是在议论这事。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现在很多导演其实都可以自己写剧本,但是那样做太麻烦,所以做导演一般都只提一个故事,具体的情节交给手下编剧去做,这样编剧其实也只是负责‘度桥’,待遇当然也不可能有多高。”王京边走边和林宥伦解释说。

“那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提高大家的薪酬?”林宥伦停下脚步,转头看着王京说道:“比如说用编剧协会的名义去和所有电影公司谈,要求整体提高编剧的薪酬待遇?”

“这个想法是不错,可你有没有想过,你不可能强制所有的编剧都加入协会,加入协会的编剧要价高,电影公司就会去找那些没有加入协会的编剧来写剧本,到头来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加入协会的编剧反而没了饭吃。”

王京提到的问题很现实,说到底还是编剧的门槛太低,鱼龙混杂,拉低了整个行业的收入水平。

“如果我在嘉谊院线影片上档的要求上加上一条,参与影片制作的编剧必须是电影编剧家协会的成员,你说效果会怎么样?”

王京眼神怪怪地盯着林宥伦,“你是认真的?”

“你不用拿这样的眼神看着我。”林宥伦耸耸肩,解释道:“我知道这么做对香港的电影公司来说有些霸道,但是在目前整个行业缺乏自律的情况下,这种强硬的措施又是很必要的。一部电影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剧本,编剧收入提不上去,剧本的质量就提不上去,相应的整个电影产业的发展也会受到阻碍,而编剧的收入提高了,剧本的质量上去了,最后体现在电影收入上,肯定是一个双赢的结果。编剧的报酬在电影制作成本里占比很小,不会对影片的拍摄造成很大的成本压力,我这么做也是为了整个行业的发展,香港的电影公司不会连这点担当都没有。”

“可不是所有人都能像你想的这么远,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有你这样的大局观。”王京一摊手,脸上挤出一个无奈的表情。

这一点林宥伦倒不是很担心,“所以我也在想,可不可以换一种更温柔的做法,比如说有编剧协会成员参与的电影,院线在票房分红上会给与电影公司适当的补偿。”

王京一愣,“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