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话说形意拳门之真谛 >

第19章

话说形意拳门之真谛-第19章

小说: 话说形意拳门之真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章名字起的比较吸引人,其实就为了好玩。就是一件普普通通的小事,用这个小事讲讲武功的大道理。

说说内家拳劲的灵活使用,也是变相的加深下对崩拳的理解。形意拳远远不是我说出来的那点东西。其实形意拳我真的不是很懂,就是多听了点东西而已,说说这个故事吧。

我在20岁左右的时候,结识了一位王姓朋友,这弟兄好健美爱摔跤喜欢拳击,我当年曾和其流窜于天津数所大学找寻爱好者。

曾经天津的某大学组建了业余拳击队,有场地有人玩那时候最喜欢就是找这样的地方“蹭玩”了。有一段时间我俩是那里的常客。这次说的就是我俩之间的一个小故事。

大约是夏天的周二,我俩一起到大学去玩。我去的稍微晚些,这哥们已经玩的汗流浃背了。

我这哥们身高180厘米以上,体重160斤。单手俯卧撑我做不过他一身的蛮力。喜欢自学《易筋经》经常用擀面杖全身的滚动,并拿自己小腿的迎面骨当大饼,用擀面杖锉之,踢树都没啥感觉,等闲之辈两三人不是他对手。

这天说来也巧,正有几个新学员在练拳击,教练留的作业,一个人抱着一床军被另一个人用双拳击打正玩的起劲,我这哥们不知道触动了他哪根神经,跑去当免费陪练,对那两个人说你们别玩了来打我吧。

我这哥们用一只手捂住檀中穴那个位置,对那两个学员说你们打几拳试试。那两个大学同学有些不好意思,轻轻的打了几拳这哥们一点事都没有。这下那两个同学胆子大了,又狠狠的打了几拳,这哥们愣是纹丝没动。两个同学面面相视好像不相信自己的拳头似的,场面很尴尬的样子。

当时教练是不在场的,混玩也没人管。我在旁边看了个满眼。呵呵!其实我这哥们是占了点便宜的,当对方出拳击打他的肚子的时候,他的身子是向前迎的。

说白了我这哥们散手打的很有经验。在实战格斗中,这个“一寸”的距离是不得了的。

为什么呢?

我这哥们身子向前一迎,就改变了敌人出手最佳的击打距离。

也就是说敌人的力没有完全的放出来,就被身体迎住了。呵呵!说是不动其实也是动了,不过动的很巧妙,动作幅度不大。那两个初学时间不长的同学是看不出门道的。

身体后退一寸其实也能达到这个效果,退比进还要难练,不好掌握的。

这个时候我的脑袋也短路了,呵呵!心理痒痒啊,因为我已经想到了破解的方法。不知不觉的走到了他们身边,推开了那两个同学,对我哥们说我来试试吧。

我哥们不解的看着我做好了准备,身子放低了些他对我还是有顾忌的。我当年体重不超过120斤,可以说是瘦,但那时候的体力非今日可比,那时候练的勤啊!现在就差很多了。

我们两个的体重相差大约50斤,他比我要沉一袋大米呢。我摆了个拳架子。他神情比较庄重,下意识的用手护住檀中穴。

这个我要解释一下,在那个位置胃部的上部那个地方是有一根神经的,这个神经是管呕吐的,当受到重击以后,人倒地呕吐这些都不用经过大脑的反应,这个神经是怕重击的。

这是我俩翻书找出来的。医学我不是很懂,但是知道那个意思,在平时的训练中也尽量避开打击这些地方,这是尊重陪练的意思。

干嘛非往那地方下手呢?

打坏了就麻烦了练武的人身体很宝贵啊。练出毛病医院都不好治疗,父亲说过受了伤一动就痛的时候,武功就停滞了。我在练习的时候是很注意这些的。

呵呵!下面再讲就有意思了,我平时动手不拉架子说打就打,今天我摆个拳架子,是为了隐藏内家的手法的。

内家的崩拳我家的传授是“凤凰点头”的拳劲。攥拳如卷饼,握好拳后手是个锥子,我没敢用这个手法。在八极拳里有个“上步撑拳”,就是上步打一拳。有一种握拳之法,就是攥好拳头后把食指凸出来用大拇指顶在后边。这样食指就形成了个小锥。

我出拳的时候已经找好了位置,就是他檀中穴的边上靠上一点。我没想打击他的肚子。我想拳头落在他的乳侧的骨头上比较好玩。

天地良心我也是试验啊,真的没尽全力。出手的时候还是拳头,在上步的刹那突然改变了手型,用大拇指顶出食指形成了小锥子,一拳落在他身上。

他没注意到这刹那间的变化还是身体一迎。这个拳可就落上了。结果是我这个哥们捂着胸脯难受了半天,说我这一拳打的他好痛。

这次小小试验得出了一个小小的真理。就是物理学中压力和压强的公式是对的。

什么金钟罩、什么铁布衫、都怕纳鞋底的锥子!

这话是父亲讲的。

手型用对了,出手的时候这个便宜可是占的大了。

形意拳讲“拧、滚、钻、翻”其实练的时间长了,这个全身就拧成一体了,就不是身体局部的力量了。

这次事件后我对铁布衫突然产生了兴趣请教了家人。父亲说现在武林中许多走江湖卖艺的人,其实是没有这么高的功夫的。

比如开石头有的是真功夫,有的是用药水把石头煮过一遍,再表演的时候就好开多了,这些药方在武林是有传授的。

除此之外,还有身体可以使击打的棍子断掉,我对这个很感兴趣。父亲对这个问题比较不屑一顾,他曾经说过,那个表演其实是两个人配合的结果,那个持棍打人的人也要配合。要是棍子在我手里,那一下下去,折的就不是棍子而是胳膊了。

我当时似懂非懂,好长时间才领悟出了这个道理。

经过和朋友的这次试手,在体重相差极大的情况下,将其一拳击退。使我对内家拳劲的体会又深了一层。慢慢的领悟出一点道理。

也许这些道理诸君早就明白了,我当时确实领悟的不是很快。

知道了在交手中占便宜的方法。呵呵!以此类推又得到家里的一些类似的传授,我觉得那一年长进还是不小的。因为自己的努力也因为传授的到位,还因为那年吾有个很棒的陪练。

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使当年有了进步有了领悟。我们的身体素质各方面其实是远远不如父辈的。

我家的爷爷辈祖籍天津静海,当年从静海到天津卫办事是用脚走的,完事如果顺利,当天就可能再赶回去。

现在别说常人啊,练武的人有几个能走的。

形意好多人叫“行意”,行步带着意就是功夫,说的再浅白不过了。

练拳就是这样持之以恒,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今日习拳之诸君该加倍之努力,以补先天素质之不足也。

八极拳霸九天》''bookid=2646978;bookname=《话说形意拳门之真谛

39 西游记后传——刁打猴形

我不是想给吴承恩写续集,我只是利用这个顽劣的猴子——悟空,来继续我的形意文章耳。

形意拳十二大形象这个“猴形”太过巧妙,太有东西可说。这个孙悟空也是大大的有名,干脆编在一起得了。

我们练形意拳练到今天,不是从今天才明白这个猴形,在“开练”的那天就有了。形意拳的出势,身形往下一蹲其实就是个“猴相”。束身而起、长身而落,其实这里边都有“猴形”之意也。只不过没人说破,自己很难体悟也。

天下万物都是自然之理,在十二大形象包括五行都有自然之理孕育其中也,体会拳中的这些“通义”才叫明白形意,明白内家。

猴形一出手就是个转身,这个就不浪费笔墨绕弯子了。

猴子转身实在是太灵巧了,“不是飞仙体自轻柔”,身形一动暗藏杀机。头自领身、而身形略呈波浪式,转身“足蹬式”里藏着巧妙。

转动不停起手就是一个“刁打”。这个式子要注意身形略微侧身一些,手臂出的长,身形略微一斜就有了巧妙。

这个刁打其实也一个力道巧妙的劈拳。

两手相合一上一下,身形下蹲“膝灵胯活”耳。

多看看《动物世界》,这个真实的自然世界奥妙无穷,带着内家的拳和意去看,你会有很多的收获。

我们的通背拳发展到今天,什么六合、白猿、分成许多的门派和支系,据有些老拳师傅讲,其实通背这门拳法就是学习“五大恶猴”的动作而来。现在我们的语文课上也有许多和猴子有关的语言什么“猿臂蜂腰”、“白猿献果”、“金猴奋起千钧棒”等等。这些语言和他门的武功,都可以帮助你理解形意,理解“猴形之巧”。

形意拳门的猴形和现在的猴拳不同,形意拳门是学一个“猴相”和“欺离刁打”之功。现在传的猴拳太仿生了,连抓耳挠腮的动作都学,上下翻筋斗滚一身土,我不知这些动作在战场上起什么作用?

除了锻炼身体外,对技击及心意的修习没什么大帮助,世间传的猴拳,也是个表演多于技击的东西。“学其形”、“会其意”才叫拳意。

形意拳门的猴形,出手似电、“心果意决”,练的是功夫,不是为了赏心悦目。因此形意拳的“猴形”并不是很漂亮很好看。当然如果你是拳法的“大会家”,也照样能在猴形中看出那种“六合之美”。

后边的式子就是“猿猴蹬枝”,就是单腿跃进的动作,要求“神意相合”。猴子之巧巧于四肢的配合。尤以其“膝盖与肘”之配合为绝妙,身能下束且力能达与指端。

这个动作的成功,跟你龙形一跃的苦功是有关系的。龙形下过苦功,此式当不难习练。

猴子出手必击敌人的面目。晃手打人人易慌,这个“晃手”当以猴子用的最为巧妙。“云遮日月”眼前一晃,敌心神一动,既有可称之机,下一个式子“猴子摘盔”就出来了。

这个摘盔各支派传授不同各有巧妙,个人以为最重要的是个“欺劲”。身形粘贴住对方,“打破身势无遮拦”,出手刁打必奏奇功。

膝盖下暗藏一腿,身势一动稍有空隙,起腿一击鬼神难防。猴子摘盔走的是鼍形的七星步,也就是个三角进攻之术也。面部的脑门,眼睛、下颚、咽喉、前胸、下阴都在这一招的笼罩之内。伸手一晃“意罩”敌身,碰到哪朝哪发力,“眼不审视一处,身不拘泥一地”。

脚下轻灵,百万天兵尚自困它不住,三头六臂难进其身。

猴形当可言勇,这个猴形一击“眼毒手奸”全占,前文我说到的那个练“二龙戏珠”的画像之法,到今天揭开这个谜底,这个手型和功夫就是给猴形练的。

没有这个“二龙戏珠”绝命手,对敌要害的的精准打击,力量再大、动作再快、的猴子也是“傻猴”,临敌赢不了人的。

现在各个支派的猴形差异很大,这个没关系。“出手刁打四角奔”,这个猴形要“打四面”,身形一转、群打群殴的群战功夫当属灵猴也。

猴形练的是个脾,这个脾属“土”,叫“心源”。

如果诸君习练的猴形中没有“打四角”也不要紧,我们转身朝四个方向都练练就行。

猴形练完是不用收势的,这个各家基本都一致。

猴子是猴性,性之所然也,猴子练功不收势。呵呵!可以想象下孙悟空的样子。

有的支系还有“猿猴坠枝”的动作也是不错的,放在里边挺好。没有的也不必强求,形意拳门传到今天已经各有所长了。

式子都是无所谓的,关键是能不能“顺应拳理”,你个人知道这个东西,精准到一个动作是练什么的就行了。在你做到“意无意”之前还是要“有意”的。

“有意”到了境界,才能到“无意”之态,这是练拳的必然必经之过程也。

在成就自己武功之前,达摩祖师爷也是需要面壁修行的。

腾挪闪展是根本

闪躲身法属猴能

进退趋避捷如风

转身刁打是奇功

灵猴有——

纵山跳涧飞身之灵

腾挪变化不测之巧

缩力之法

蹬枝之技

俯枝之功

分枝摘果之术

顺水推舟之长

偷桃献果之奇

神机莫测之妙

封“猴”挂印之精

练之轻灵、稳重、用意、用气、不用力,旋转快如风、跳跃落无声。

猴形性属土,取身属脾、为心源。

练之出势不收势。切记!切记!

诸君当多看武人自己写的书,虽然有的武人语言不够精妙,言辞不够优美,但是他本人练武啊!那是真学识,也是武功的真体会。

还是不要看那些假装戴眼镜的假文人编出的武术资料,除了带人到沟里没别的。

武术根本就不承认不会武功的评论家、“砖家”、“研究家”等等。

“研究家”们根本就没练过这个,就是一张白纸,唱戏的管外行就叫“棒槌”,脑子里空空如也的白纸棒槌,你瞎研究啥?

武者自有自己的武道乾坤与精神世界。除非你练到那个境界爬上山顶,山下人是永远不会懂的……

这是我认同的真理!

八极拳霸九天》''bookid=26469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