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侯-第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女儿,你真的喜欢李从年吗?”董彦放下手里的水壶,脸上满是严肃的望着董欣,他想知道自己这个女儿心理的真实想法:“要知道,现在李从年已经贵为侯爷之尊,你就算进侯爷府也只不过当他的小妾,不会成为正妻的。”
董彦的话,让董欣脸上一红,听知道今天自己异样的摸样,已经让董彦擦觉到了,只是她不想再隐瞒自己心理的想法,爱一个人是没有什么错的,更何况李里从年这样的英雄人物,董欣那可芳心早就寄系在理从年的身上。
“就算当一个妾又如何,李从年是一个懂得怜香惜玉的人,嫁给他之后,女儿一定会过得很幸福的,父亲您就不要担心了。难道父亲不女儿有一个好得归属吗?”
虽然李从年现在已经有了两个平妻,可是根据这段时间董欣的观察,李从年并不是一个粗鲁的男人,而且两位夫人对她也十分的和善。
作为一个传统的女人,董欣觉得就算自己在李家当妾也总比嫁给那些整天寻花问柳,不管糟糠之妻的人要好得多。
对于女儿的决定,董彦也不好再说什么,吃过晚饭后,董彦特意找了李从年,希望他能真心对待董欣。
对此,李从年心里只得一阵的苦笑,都是天下父母心,他只好发着毒誓向董彦保证了一番,把自己这个未来的岳丈送出门外。。
☆、第一百一十六章 军制之争(1)
第一百一十六章 军制之争
“你是说李自成和高迎祥二十四家反贼合流了?”回到书房里的李从年铁青着脸,望着旁边风尘仆仆的林起道。
自从李从年从九边回来之后,曹化淳谋逆的行为让李从年知道,他以前的历史都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现在他能依仗的就只有手里的兵权,所以李从年在在崇祯下令处死那些文人的时候,在他们背上狠狠的插上一刀,而林起的谍战司泽不断探析中原腹地流民的动向,收集情报,为以后做打算。
“禀告侯爷,现在流民叛军二十几万人盘踞山西和官军对峙着,叛军进行了好几次大的突围,都被官军挡了回去。”林起把整理了下探子送过来的情报,朝李从年禀告道。
当这个谍战司这个秘密的情报部门被林起掌握之后,林起知道李从年希望自己能成为他手里的顺风耳,千里眼。
作为后世而来的李从年,深知情报对于战争和政治的重要性,只要谁掌握了别人更多的信息,谁就能战役中取得决定性的优势。
特别是在通信不发达的古代,情报的重要性是无容置疑的,谍战司在接受了锦衣卫留在各地的情报网络,在短短半年之内就在给建立了自己的情报联络点。
“这些反贼也是身不由己啊!”每当看到大明明末的历史,每次反贼要剿灭干净,总会爆发更大的灾荒,让已平息的了流民之乱又提供了死灰复燃温床
每当看到这历史,李从年总会有一个种皇太极也是鞑子后裔的穿越着,不然怎么解释皇太极带领下的后金一次次蒙对了上天的指引。
李从年想起那些食不果腹的农民为了活命,不得不站起来反抗,席卷一切可以吃得东西,这和什么革命扯不上半点的关系,他们只不过是一群为了吃上一吨饱饭的可怜人而已。
听到这里旁边的林起脸上也是满脸的哀叹,大家都来自底层生活的百姓,这些昔日自己所遭受的苦难,他们也曾经经历过,只不过因为跟着李从年的原因,他们已经脱离了曾经的底层阶级,成为了统治阶级。
这也是许多忠义军对李从格外崇拜的原因,因为李从年改变了他们和家人的命运,现在李自成还没有入大明的法眼,大明上下都认为高迎祥比李自成还要重要的多,谁也没有想到李自成这个名不经传的人物有一天会覆灭大明。
“关外的情况呢!”李聪年眉头一皱,脸上淡淡说道。既然眼下关内的局势已经平稳下来,李从年心理也乐得清闲,毕竟双线开战就算以大明的国力来说,也吃不消。
但是这不表示,李从年对关外掉以轻心,皇太极一直是他心里的一根刺,他总觉得皇太极不会就这么坐以待毙的。
“恩!关外鞑子正在准军备战,看酋首皇太极的意思,他是想东伐蒙古喀尔喀林丹汗。”林起想了想,仔细为李从年分析道,鞑子的意图很明显,皇太极是想平定后方,为以后的决战做准备。
☆、第一百一十六章 军制之争(2)
“恩!你想办法和林丹汗接触一下,毕竟敌人的人就是我们的朋友。反正就是不能让皇太极的小日子过得太过舒坦了。”李从年面上沉吟了下,吩咐林起道。
“是侯爷!”林起点头附和道,既然皇太极喜欢用内奸搞乱敌方的举动,他就为皇太极埋了几枚钉子。
紫禁城的文华殿内,在今天大朝会之上,李从年和满朝的文武辩论着。“我大明的军制十分的混乱,而且开国以来的卫所制度已经被各地的豪强和军官破坏殆尽,根本无法发挥任何作用,所以臣建议废除卫所制度,改革我大明军制。”
朝堂之上,李从年双眼炯炯有神的望着满朝的文武还有坐在龙椅上,脸上满是沉思的崇祯皇帝,今天一大早上朝之后,整个朝堂之上吵成一片,原因是李从年突然在朝堂之上提出废除大明立国以来,两百的卫所制度。
这个大胆的提议让满朝文武顿时一片哗然,虽然大家背地里大家都知道卫所制度已经彻底落败了,可是谁也不敢打破朱元璋当初创立的卫所制度,毁了自己的官途。
“皇上不可,这是祖宗之制不可该啊!”李从年的提议刚刚在朝堂之上提了出来,就遭到了所有文官的反对。
这些人急不可耐跳出来,虽然没有直接指着李从年的鼻子骂,可那话里的意思却说得十分明白,那就是祖宗制度不可更改。
“皇上,我太祖皇帝当初定下太祖遗诏,就曾说祖宗之制不可更改。皇上为了我大明万世基业,这卫所制度不能废除啊!”一个文官跪在朝堂,大声哭豪起来。
如果不知情的人一定会被这个人的举动所感动,虽然现在站在朝堂上得大部分官员都是李从年捧上来的,可是之些文官却有自己的坚持,那就是祖宗之法不可更改。
其实大明发展至今就有点像宋朝的君于士大夫共治天下,整个朝政不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反而是内阁的存在限制着皇权,国家不会因为皇帝的胡作非为而陷入困境。
只是凡事有利就有弊,文官集团自成一体垄断着国家的行政大权,独断专行却也是一种危险的境地,所以才有了天启年间的党争之乱。
“皇上,诸位大人,其实你们有没有想过,这卫所制度以及海禁能还有多少存在的必要?”朝堂上,身着侯爷公服的李从年站在众人的面前款款而谈,丝毫没有怯场的摸样。
纵观整个大明历史,能成为侯爷之位参与朝政的人,恐怕为数不多,而李从年却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不错,卫所制度当初是我大明太祖皇帝驱除蒙元,恢复我汉人江山的基石,他为太祖皇帝创造不用国家一粒粮食的百万雄兵。”
李从年首先把朱元璋抬上一个很高的高度,来引起众人的好感,就是崇祯听见李从年的话,脸上也多了一丝兴奋,这是他们朱家最引以为傲的丰功伟绩,也只大明皇室常常教导子孙的经典范例。
☆、第一百一十六章 军制之争(3)
可是这个和卫所制度有什么关系呢!面对众人疑惑的眼睛,李从年知道接下来他所说的话,一定会让这些大臣激烈的反弹,只是这些话他还是要说。
“其实这么多年来,大明卫所制度已经被破坏殆尽,卫所的士兵家无余田,手无余财,而且子子孙孙都被绑在卫所的土地上成为军户。可是现在他们的土地却已经被那些黑心的将领给吞了,已经没有土地了”李从年不紧不慢继续说道。
“皇上诸位大人,这些百姓连饭都吃不饱,你让他们如何保卫国家,抵抗异族的侵略。”李从年震耳欲聋的话,在空旷的朝堂上久久回响不散,其实说到底都是土地惹得祸,如果卫所的士兵能吃的饱,穿的暖他们自然能为国效力,不然就会成为叛乱的一份子。
历史大明末年的流民起义刚开始的时候,不过是些农民为活命不得不站起来反抗,可是后来越来越多的灾荒,让各地卫所士兵也活不下去,纷纷走进了叛军的队伍里,成为了战斗的主力,这不能不说是对大明卫所制度的一种讽刺。
这些东西在场的人心里都明白,只是他们似乎陷入了一鸵鸟的心态,以为把头缩进来,事情就不会发生了。
“可是李爱卿,这和废除卫所制度还有海禁有什么关系呢!”崇祯明知故问道。这些东西在昨天的私议上,李从年就已经和崇祯解释清楚了,今天的朝会不过是崇祯和李从年两人演的双簧而已。
“皇上有所不知,既然卫所制度已经名存实亡,何不裁撤节省经费让采取募兵制,招募强军以备匪患和后金,不出三年后金鞑子一会再次入侵的。”
李从年的话让在场的文官们纷纷沉默不语,一直以来大明文贵武贱,同样品级的官员,文官可以高高在上指责这个武将,却没有谁觉得这没什么不对。
可是当眼前的这镇北侯出现之后,事情似乎都有了质的改变,一直以来,李从年都想重整大明军人的军魂,而要想重整大明军混,第一步就是要废除而名存实亡的卫所制度,不然那些他所做的一切都将白费而已。
而朝堂上的耐心而武官听完李从年的话,却是个个昂头挺胸,脸上满是得意,没想到这么多年竟然有人会为他们说话,特别是李从年武将的出身更是能引起这些人的好感。
“镇北侯说得是啊!只要招募天下有志之士组建精锐部队,何愁大明乱局不靖。”
“臣等同意镇北侯的废除卫所制度”
武将一片赞成之声,纷纷为李从年摇旗呐喊,大明的军人不是没有敢战之心,只是百年来套在他们身上的枷锁太多,让他们这些人丧失自信和自尊,只要去除这些枷锁,后金不足为虑。
“大明不是没有敢战之人,只要能给予足够的饷银,以安其家,功名安其心,大明定然能为打造出一支无敌王师来。”和这边武将神情激动不同,文官完全一副沉默,死死的抱着祖宗之制不放手。
“这个朕准奏!”这时候坐在龙椅上的崇祯终于发话了,他面上满是赞同的同意了李从年的奏请。
而内阁首辅钱龙锡面上一阵叹息,大势已去,他们在阻止也是无用的:“臣遵旨!”望着钱龙锡的表态,那些在场的文官大臣们只得在心里一片黯然,这武将恐怕要和文官平起平坐了。
望着朝堂上满是赞同的摸样,崇祯脸上行上也是大喜:“那好!诸位爱卿对开海禁一事,有什么看法?“
已经站起来的文官们,此时却怎么不松口,个个脸上群情激昂和李从年辩论起来,而且这些文官引经据典,说得头头是道,把李从年差点都绕晕了,更别提坐在龙椅上的崇祯皇帝了,接受崇祯传递过来的眼色。
李从年心里一阵苦笑,只得悄悄对崇祯摇摇头,示意这件事情不能操之过急,原本李从年对于开海禁这件事就有些心理准备,只是他没想到阻力竟然这么大,满朝的文武大臣差不多有三分之二反对的,真不知道这些文官咋就这么倔呢!
☆、第一百一十七章 海禁(1)
第一百一十七章 海禁
华夏大陆一直是一个内陆国家,对于海洋的作用,历朝历代只当做防备的海上长城而已,在华夏的历史上除了南宋之外,对于海洋的作用大多数人都处于一种朦朦胧胧的状态,根本什么叫海洋霸权,也不知道什么是大陆架。
海禁这东西出现在大明立国不久,当时陈友谅的余部在沿海不断骚扰地方,当时的朱元璋又没有强大的海军,万般无奈之下只得实行严格的海禁。
可是他也没想到日后华夏的敌人竟然都会出现在海上,通过巨舰和大炮打开了华夏的国门。再加上鞑子朝廷的丧权辱国,宁愿牺牲国家的利益,也要维护他们满人主子贵族的利益,后世的人常常把明末的这段历史当着是民族融合的进程,喜欢断章取义,对那些敢于说出事实的人,竟然认为他们在破坏和谐。
可这些人根本不知道,当时对于汉人的祖先来说,他们可是牺牲了数千万人的性命,来完成了这个所谓的民族融合,难道那些死去的人都白死了?难道我们的祖先就不应该反抗,屁颠屁颠接受异族的屠杀和奴役。
真他妈的屁股决定脑袋,这些整天到处吹嘘鞑子圣明的无耻之徒,就应该让他们穿越到明末给这些鞑子当几年的奴才试试。
朝堂上得争论还在继续,虽然在李从年的极力劝说下,那些满朝的文官对于海禁这个决策丝毫不妥协。
李从年也明白,这里面牵扯的利益太多,如果一刀切的话,势必起了到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