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财色 >

第1211章

财色-第1211章

小说: 财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实际上在阿扁当选为台湾地区领导人之后,大陆和国际社会都对他有所期许。

在深耕台湾,布局全球的理念支持下,扁政府抛弃了李登辉时期戒急用忍的大陆经贸政策,制定了积极开放,有效管理的大陆经贸政策,从而使他在第一任期内的民间支持率有所提升。

尤其是去年年底台湾和中国大陆同时加入WTO,陈水扁便在今年年初公布了加入WTO两岸经贸政策调整执行计划,进一步放宽资本技术型产业向大陆的投资限制,同时,也向大陆开放岛内的投资市场,比如毛巾、大闸蟹、纺织品、服饰,甚至是房地产等等,都可以有条件地进入岛内。

这项政策的转变促使台湾的高新技术产业如IT产业链的最低端产品、PC零部件、监视器等周边产业、手机制造业等低端产业向大陆转移。

与此同时,乐观看待两岸关系的投资者也开始纷纷进入台湾,希望瓜分台湾经济迅猛发展的利益所得。

但是最近一个阶段,为了避免台资企业过度沉浸和依赖大陆市场的温床,确保台湾经济的主体性,以及重新诠释深耕台湾,布局全球的国际化思维,扁政府将原先的积极开放,有效管理的对大陆经贸政策转变为积极管理,有效开放,强化管理的责任。

这一政策转变下,台湾农产品将不再大规模输往大陆,这也直接影响了台湾农民的生机和生计,导致中北部农村选民抛弃了民进党政府,扁政府的这一政策转变使得台湾陷入被全球化经济边缘化的危机。

在范无病看来,阿扁政府的这一番做法,其实是殊为不智的。

依据国际投资理论,当对外投资越多,海外子公司回购与回销的比例也会越大,这与李登辉时代的台资赴大陆投资状况相符。

但近几年,大陆地区台商的零组件与半成品供应来源中,台湾的产品接近五成,使得大陆成为台湾外汇顺差的最大来源,这也成为两岸经贸失衡的诱因。

而大陆回销的原材料、零组件与半成品也有助于台湾企业在本土加工这些高科技产品时降低营运成本。

但是,扁政府限制台商赴大陆的投资将使得台资无法由大陆获得低成本的原料,从而失去在国际市场营销的竞争力。

以台湾所累积的技术、管理能力和国际化程度,以及与大陆之间语言、文化、距离等优势,尚能吸引其他欧美企业与台资合作,共同在大陆设置生产基地或者开拓市场,而台湾政府却一再阻挠台资的投资金额上限,使得欧美企业能直接抛离台湾而直接进入大陆市场,使得台湾岛内的有识之士在这过去的几年里一直存在着台湾被边缘化的危机意识,失去了在全球分工体系中扮演关键角色的机会,更打击了企业根留台湾的信心。

正因为如此,国际上的投资者们也纷纷调低了对于在台湾投资效果的预期,这更加重了台湾被边缘化的危机。

被边缘化的感觉是非常不好的,这也就意味着台湾失去了很多发展的机会。

台湾的中华经济研究院曾经针对岛内外的投资者对台湾投资的意愿进行过调查研析,发现有一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海内外投资者对台湾投资环境的预期效应,比如说两岸政治关系的稳定程度、台湾政府的党派色彩和政治对企业的干预度、台湾政府对大陆经贸政策的开放程度、岛内的产品市场需求状况以及人才的可获得情况等等。

从这些因素的轻急缓重中可以看出,两岸政治经济的稳定程度其实深刻影响着投资者对台湾整个投资环境的预期和信心。

三通直航与否,更影响着投资者对于将货物往返台湾所耗费的成本考虑,因为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大陆,为全世界各个地区生产着低廉物美的商品,作为深加工、物流运输以及研发设计中心的台湾,每次将货物从大陆地区回购或者返销台湾时所耗费的运输成本必须要谨慎考虑,而包机直航与否便是深刻影响投资者成本的主要因素。

至于岛内本身的税率、土地获得难易程度、优质人才供给能力、产品消费能力、法律法规限制程度以及政府行政效率等,这些都是属于政府与民间方面与投资者之间寻找利益平衡点的妥协之处,都是在岛内就可以商量解决的事,这就要看看执政的政府是否具有经济头脑,是否用意识形态挂帅来深刻干预经济事务,是否心胸足够宽阔从而认识到两岸政治经济关系的稳定与否决定着岛内经济发展的前途和命运,以及是否具有国际观和国际思维因而能够找寻到影响外资投资台湾的那些关键因子。

认真地说起来,一个具有大智慧的执政者,应该看到决定本土投资环境的优劣与否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而不是本末倒置地强化枝节因素的加持和完善,以至于忽略掉起决定性的因素。

台湾的投资环境受到两岸政治关系的影响以及岛内执政者党派属性的感染,这一点使得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一个效应发挥到了最大化的效果,以至于两岸政治情势的忽微变动以及岛内政治局势的风吹草动都会极大影响台北股市加权指数的陡升或者急跌,也会影响到外资对台湾投资环境的每一项评级,更会影响到岛内民众对于台湾未来的信心以及考虑是否举家迁离台湾的决定。

就比如说王荣昌这样在岛内有重要影响力的企业家,此时都居家迁来大陆定居,就很能够说明问题了,至少也能够说明阿扁政府的不得人心,阻碍了他们这些岛内工商业同行们的发财之路,以至于闹得怨言纷纷,人心背离。

去年,作为王荣昌最为关心的台湾岛内芯片业的产值,比前一年减少了近三成左右,大约一百六十亿美元的样子,落到了韩国的后面。台湾的芯片代工供应量已从两千年占全世界供应量的百分之七十七下滑到了百分之七十三,这表明它正在日益开放的祖国大陆面前失去往日的低成本优势。

而一些资料也表明,全世界需求的低靡是去年台湾芯片业不景气的主要原因。全世界芯片设计商和集成器件制造商的销售额状况不佳,导致了台湾芯片代工供应商的生产能力利用率降低,而供大于求是造成台湾内存行业不景气的主要原因,内存芯片一向是台湾整个芯片行业的重点,能够占到四分之一的市场份额,所以这个影响是很大的。

由于芯片业的整体前景依然较弱,一些研究机构也判研,今年台湾这部分市场将只能出现小幅增长,而不会取得太大的成就。

但是促使王荣昌迅速做出决定迁居大陆的原因,却是还另有隐情。

在之后王荣昌跟范无病的私下交流中,王荣昌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就是台积电的张忠谋打算进军大陆市场,建设一座八英寸晶圆厂。

“张忠谋?”范无病愣了一下,似乎觉得这个名字有点儿耳熟。

“就是台积电的老板嘛——”王荣昌对于范无病不熟悉张忠谋,倒是没有什么太大的意外,毕竟范无病一向是致力于高端路线的,对于台湾岛内的事情并不是很了解,因此他也不介意向范无病做一个比较详细的说明。

说张忠谋是台积电的老板,似乎还有些不大妥当,但是张忠谋是台积电的创始人,那就没有人会反对了,事实上,张忠谋此人在台湾岛内的芯片产业中,早就有了重要的地位。

“台积电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晶圆代工厂,有很多投资人投资台积电赚到不少的财富,我在五年前买了大约四百万新台币的台积电股票做长期投资,现在的市值差不多也有三亿新台币了,由此可见台积电是一家很成功的企业。”王荣昌对范无病说道,“去年一月底的时候,已经七十岁的张忠谋和相恋十五年,小他十多岁的张淑芬小姐结婚,在岛内也成为非常轰动的消息。”

“哦——”范无病点了点头,心想显然这位老头儿也是个很有趣的人物,“这么说,你是担心张忠谋来大陆发展,抢了你的风头?”

第一千一百零五章 来自台积电的压力

“差不多也有一点儿这方面的原因啦——”提到这个问题,王荣昌似乎还是有点儿不好意思的样子,有些遮遮掩掩地回答道。

其实王荣昌忌惮张忠谋,不是没有原因的。

尽管张忠谋是台湾人,但他很早就离开台湾,在美国求学,毕业于哈佛大学,后转入麻省理工学院研究所,此后又获得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自二十四岁起,张忠谋就开始接受美国企业的运营理念,曾任德州仪器副总裁等职位。

令王荣昌称道的,是张忠谋处理政商关系的绝妙。

“业内人士称,代工行业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否则必死无疑,但是如果捆绑太紧,则因为行政干预等可能导致另一种死亡。”王荣昌虽然忌惮张忠谋,但是提到对方的时候,却也不无钦佩,“而张忠谋在这方面的表现,显然比大多数从事半导体业的职业经理人都要优雅的多。”

台积电的前期,政府股份占据很大比重,但随着台积电的不断扩张,目前政府持股已经低于百分之九以下,台积电也不与任何一个政党捆绑,与其问台积电跟哪个政党关系好,不如直接说,只要是执政党他们的关系就好。

一个前后比照就是,在国民党执政期间,当时的“政府总理”萧万长访问大陆,随行的企业家中就有张忠谋,而现在,虽然执政党已经变换,但台积电仍然是政府在拉升股市时候的风向标。

大陆市场的好处,很多台商都能够看到,尤其是岛内的一些芯片业同行们,就在大家都在为投资大陆而急于寻找各式办法的时候,张忠谋看似无动于衷,只是在去年九月,每年一度的威盛半导体论坛上,他一改以往以英文形式演讲的风格,花了半个小时用中文阐述了当局放开对大陆投资限制的必要性。

今年年初,趁着大陆和台北加入WTO的机会,台积电正式向台湾当局提出赴内地投资的议案。根据现在王荣昌所得到的内幕消息,这个投资法案获批的可能性很大,据说扁政府表示,台积电可以不受干扰的在内地设立一座八英寸晶圆厂,前提是不得使用0。25微米以下的技术。

其实台积电对投资大陆市场早就有所意动,在综合了包括政治在内的多重因素考虑后,此前一直界定在密切关注的范围内。

在政治之外,张忠谋对大陆市场的认识是,虽然大陆市场前景看好,但本地的设计公司并无突出者,从服务客户的角度,暂无很大必要投资设厂。直至两千年以来,台积电才定下到大陆设厂占位的决策。

“这正是张忠谋雄才大略的地方。事实上,内地的IC设计公司,要起来还需要很长时间,而现有的设计公司,绝大部分用的,也还是0。25微米的技术。台积电并没有因为投资法律的问题受到任何牵制。大陆市场,张忠谋是算死了的,现在唯一看不准的,可能就是我们这边儿了。”王荣昌对范无病说道。

范无病点了点头,在认真地考虑这件事情。

其实王荣昌还有一点没有说明,是碍于面子缘故。

在他刚刚同范无病一起创办内地芯片工厂的时候,台湾岛内的业界同行中曾经有一个笑话,说王荣昌为什么要在大陆从事芯片业呢?是因为张忠谋已经是台湾半导体之父,王荣昌已经没有机会坐这个位置了,所以他才要跑到大陆来,因为他希望将来把大陆的芯片业做起来,这样可以压过张忠谋一头。

事实上,王荣昌自己心里面未尝就没有这个意思。

就在今年,已经对王荣昌在大陆大肆投资表示不满的台湾当局对他开出的罚单中,就指出他违背了台湾当局的大陆投资限额政策。

显然,王荣昌越来越倾向于大陆,已经惹恼了扁政府,违反了台湾当局的戒急用忍政策,此时扁政府对其恨得牙根儿痒痒,但是又动不了他,所以只能处以经济处罚。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王荣昌一狠心就跑到了大陆,不打算回去了,同时他也对同扁政府关系依然良好的张忠谋非常不满,这算是张忠谋的无妄之灾了,毕竟除了同行相嫉之外,两个老头儿之间其实并无多大的过节。

“抛却私人恩怨,我对张忠谋还是非常佩服的,这人确实是一代雄才。”王荣昌非常客观地向范无病表示了自己对于张忠谋的评价。

据王荣昌所言,张忠谋是一个可以定义一个产业的人。

“在他之前,IC业没有人在讲代工,IC怎么代工啊?我帮你代工生产IC?没有,所有的IC都是自己设厂自己做,Intel自己设立工厂,自己做IC,做芯片。可是张忠谋却说,今后的方向,IC设计和IC制造分开,IC的品牌又与IC的设计以及IC的制造分开。”王荣昌对范无病说,“我们今天看PC,PC的品牌、PC的设计和PC的制造已经开始分开了,PC制造是通过OEM,设计是ODM,比如IBM品牌,自己再拿去卖。可是他在十几年前,就说IC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