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官场教父 >

第227章

官场教父-第227章

小说: 官场教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随即偷偷地将金子埋了起来。当他一离境,立即写信指出埋金的地点。杜暹埋金在当地传为美谈。今天,为亲情、友情、乡情所困扰的领导干部,当有人送礼上门之时,难以拒收时,不防借鉴一下杜暹的拒贿方法。但必须注意把握三点:一是要在推辞不掉接受的情况下,要立即采取措施归还,不能等到被举报、立案调查后才被迫归还;二是要选择能够证明自己确已归还的办法,如采取邮寄方式,就应保留邮汇存根,存入“581”廉政帐户,则应保存好存款依据;三是要明确通知对方,让对方完全知晓。

在新的形势下,有些时候,也只能采取这种办法了。吴天然在东阳县任县委书记时,所收到的第一笔钱财,就是存到了廉政帐户上。

四是暗示警告法。如今,“官不打送礼之人”的封建思想仍占据某些领导干部的思想,面对“熟人”、“朋友”送上门来的金钱、礼品……,他们既不敢收受、又不敢当面厉声回绝,常常思想动摇,迟疑不决,拉拉扯扯。羊续悬鱼的故事值得借鉴。东汉时,羊续任庐江太守。一天,羊续的下属府丞焦俭见羊续生活太清苦,便给他送了一条活鲤鱼。面对这条“礼鱼”,羊续左右为难:收吧,有违自己为官清廉的道德规范;不收吧,焦俭的盛情难却。无奈之下,只好暂且收下。但等焦俭一走,他就让下人把鱼挂在庭檐下。没过几天,鱼成了一条枯鱼干,在屋檐下飘来荡去,羊续也不让人取掉。直到有一天,焦俭又笑嘻嘻地拎着更大的一条鲤鱼来拜访羊续,羊续也不说话,只是笑着指了指悬挂着的那条鱼,轻轻地摇了摇头。焦俭看着这条丝毫没有动过的枯鱼干,领悟到了太守的一片苦心,红着脸收起鱼,退了出去,从此再也不敢给羊续送东西了。这件事传开之后,府吏们为羊续的高风亮节所折服,以后再也不送礼烦他了。

有些古人会通过更加巧妙的方式拒贿。

有人是表现在机智的语言上。《左传》记载,宋襄公十五年,有人得到了一块洁白无瑕的美玉,便立即跑去献给大夫子罕。子罕说:“美玉是你的宝贝,不贪是我的宝贝。假如我收了你的宝贝,那么咱俩就都没有了宝贝了,你还是拿走吧。”宋代有个小官吏珍藏着一面古镜,便拿去献给当时的宰相吕蒙正,并说:“这个古镜能照二百里内的范围。”吕蒙正笑着说:“我的脸不过盘子那么大,照二百里干吗呢?”说得那官员十分尴尬,只好拿着古镜走了。

有人喜欢赋诗拒贿,既显其才华横溢,亦表其清廉刚正。包拯六十大寿那天,坚决不收礼金。不料第一个来送礼的竟是当朝皇帝宋仁宗。送礼的太监在红纸上写道:“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礼不通。”包拯看后回了四句:“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忌念叨功。*劳本是份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包拯巧妙地以诗拒礼,并赢得了皇上的赞誉。

清代乾隆年间的河南巡抚叶存仁为官几十年,清廉自守。当他告老还乡时,官员们给他送行,但却迟迟不让船起锚。直到明月东升,只见驶来一叶小舟,原来是下属们为他送来的告别礼物,因为怕人知道,所以特地选在夜里送来。叶存仁叫人取来文房四宝,赋诗一首:“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于是他将礼物全部退还,一毫不取。

清代康熙年间的江南总督张伯行,自律甚严,他认为官吏在薪俸之外,多取一文即为贪污。为拒贿,在衙门口自题一块匾额:“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得益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还有人通过寓言故事拒贿。苏轼曾在京城做官。一次,他的老乡带着厚礼想求他或他的弟弟苏辙帮忙谋个官职。同乡之情不便明伤,苏轼就讲了一个寓言,说是有个很贫穷的人,去掘伯夷的墓。伯夷在墓里说:“我是在首阳山饿死的,除了一把枯骨,别无一物,又岂能如你所愿?”盗墓人就说:“那我就去挖叔齐的墓。”伯夷又说:“连我也不过如此,我弟弟叔齐就更帮不上忙了!”苏轼的弦外之音是:您的苦衷我知道,但我们兄弟都无法徇私帮您啊!

这些事情,让吴天然感到很有意思,他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经过在实践中的不断摸索和借鉴古人的做法,吴天然现在总算在退礼上能做到游刃有余了。

也许对方的心里并不一定舒服,但吴天然起码能做到不伤对方的脸面。这对于吴天然来说,就是异乎寻常的进步了。

第五卷 风云叱咤 第420章 第三面红旗

吴天然并不满足于整天坐在办公室里处理事务,按照惯例,三司的工作基本上都是程序性的、阶段性的。**泡!书。吧*负责的是关于对中部六省提出列入中央管理的领导班子调整、配备的意见和建议;指导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负责局级干部的备案审查和宏观管理工作;承办部分干部的调配、交流及安置事宣。说白了其主要的工作是两条:一是负责对省部级领导班子及成员向中央提出调整、配备的意见和建议。二是负责从厅局级干部中选拔省部级干部的后备人才。用老百姓的话讲,一是直接管理省部级干部,二是间接管理厅局级干部。

对于各省提出的班子及干部建设与使用,三司在很多时候,都只是象征性地把把关,然就就提交给了部长办公会进行研究。因此,吴天然觉得,三司的工作还没有走出传统的管理模式,还有很多主动性没有发挥出来。

但一时半会要改变多年以来形成的工作模式还无法做到,吴天然就把心思用在了调研上。目前,他比较感兴趣的有两个专题,一是组工干部的自身建设问题,二是树立基层党员领导干部的旗帜问题。在第二个问题上,吴天然早在山阳任组织部长的时候,已经树立起了村支部书记郑九天及乡镇党委书记宋长江两面红旗。实践证明,这两面红旗都是经得起考验,至今仍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应该学习的榜样。现在作为中组部的一位中层领导,吴在然的眼光自然要放到全国,他决定要发现、树立一位新时期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从而能在全国掀起新一轮的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奉献的*来。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吴天然得知山东省寿光县有一位已经离开十几年的老县委书记,至今仍在当地老百姓的口中扔有极高的声誉。吴天然找来一些资料,发现这位名叫王伯祥的原县委书记,其长相和普通的老农民没有任何区别。就是这样一位看似普通的县委书记,却将一穷二白的寿光打造成了山东的前8强。

王伯祥,男,汉族,寿光市化龙镇北柴西村人,1943年2月出生,196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7年9月参加工作,1986年6月至1991年8月任寿光市委书记;1991年8月后,先后任潍坊市副市长,市委常委、副市长,市委副书记、市长;2002年12月因病辞去市长职务。

可惜这时候的王伯祥已经赋闲在家,这样一位曾经辉煌的县委书记还能不能树立为全国性的模范,吴天然的心中也展开了一些斗争。但他最后还是觉得,只要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只要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人,不管他现在是不是在任上,人们就不应该忘记。

这样一位老人,寿光县50岁以上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他的,走在寿光的村落街道,大家都亲切地叫他“伯祥书记”。

一位已离开县委书记岗位整16年的老同志,只因在任五年半的工作,被当地百姓永远牢记。他当年任县委书记时候一穷二白的山东寿光如今在全国百强县榜上排名第24位……

就凭着被当地百姓念叨了十几年,吴天然就认为有必要亲自去见一见这位有些传奇的王伯祥。这一次吴天然到济南去,只随身带了一名工作人员。坐的还是火车的硬卧,并且是以记者的身分去见王伯祥的。当地的领导们都不知道中组部来了一位司长。

一见王伯祥,吴天然就笑了。和照片上看到的一样,王伯祥完全就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老农民。吴天然说:“离开县委书记岗位16年了,大家还都惦记着你,真不易!”

王伯祥哈哈大笑,接着却聊起最近自己打算学学电脑,不光要上网看新闻,还要学打字发帖子。和王伯祥聊天你会发现他常不由自主地就引导话题。

在随后的交谈中,有几件事给吴天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伯祥干的“荒唐事”:命令全县干部去卖菜。

王伯祥做事一向雷厉风行。当年刚刚走马上任三个多月的他就做了一件今天看起来有点“荒唐”的事儿。

1986年11月11日,王伯祥一声令下,要求全县一百八十九个副科级以上的单位主要领导,按人头分配把六千万斤蔬菜给卖完。一时间,寿光大大小小的党员干部,差不多全跑出去卖菜去了。

整整一个月,卖菜成了最大的政治。干部们托关系,找门路,好赖把菜卖完了。

今天的王伯祥再回忆起来,摆摆手说:“现在可不能干这个。当时也是实在没有办法,总不能眼瞅着好好的菜烂到地里,我挨几句骂也没有关系。”

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年代,干什么事儿都是步履维艰。

寿光县一穷二白。南面,农民守着几亩薄田受穷,北面更糟,“来了潮、水汪汪,退了潮,白茫茫,望着海水渴死人,守着土地去逃荒。”

王伯祥的思路是,南边抓菜、粮、果,北边抓盐、棉、虾,工业也不放松。可是菜种上了,却销不出去,“干部兼职当销售员”总不是长久之计。

“摸着石头过河”的王伯祥脑海里为寿光蔬菜的销售设计了五条“通道”。正在这个时候更大的麻烦来了。

有上级领导找到王伯祥,要“兴师问罪”,“地里都种菜了,以粮为纲还要不要抓了?”

当时,社会上“姓社姓资”的讨论还很激烈,好心的同事就劝王伯祥,“还是收收手吧,弄不好要犯错误的”。

王伯祥一面笑呵呵地面对领导的质问和同事的劝阻,一面甩开手脚干事。“心里装着全县老百姓的吃饭穿衣,上不怕丢乌纱,下不怕挨骂”,改革年代,王伯祥是个敢闯敢试的人。

破天荒重奖,留住了冬暖大棚的技术人才;为了寿光蔬菜行销全国,架桥修路建厂子;为了企业主更好了解省外市场行情,去找副省长要电话指标;鼓励老百姓去搞私营,一批菜贩把寿光菜销向全国……

从最初三元朱村的十七个党员带头搞冬暖大棚,几年间,山东寿光就成了全国知名的蔬菜集散点。又经过几届领导班子的努力,如今的寿光已是赫赫有名的“中国蔬菜之乡”。

王伯祥流传下的佳话:中央部长工地寻官记。

在如今的寿光市候镇东北部通港路两侧有几间不起眼的破旧瓦房,在布满白色盐堆的广阔地里显得格外扎眼。这曾作为当年寿北开发指挥部,是王伯祥工作和休息的地方。

在寿北开发的第三天,王伯祥就把铺盖搬到了工地。四间破房子,一张老式桌子,扯上一根电话线,安一部摇把子电话,就是王伯祥的全部办公设施。

王伯祥天天卷着裤腿,穿一双黄色解放鞋,在坑坑洼洼、沟沟坎坎的工地上察看、劳动。

有一次,农业部部长林乎加和山东省副省长朱奇民到寿光视察,在县城却没有找到县委书记,找人找到了北大洼工地。

王伯祥满腿泥巴,从窝棚里钻出来,林乎加部长错把王伯祥当成了民工,问他:“你们的‘伯祥书记’在这里吗?”

王伯祥答道:“我就是。”

老部长惊异地打量了一番王伯祥,紧紧地握住他的手,好长时间没有说出话来。后来,他非常感慨地对朱奇民说:“一个县有这样的书记,还有什么办不成的事情呢?”

这个故事成了佳话,广为流传。

如今,从原寿北开发指挥部往四周去,大大小小遍布着3。5万亩盐田,年产150万吨盐。侯镇居民1980年人均收入409元,到2006年是人均7000元。

总结工作经验,王伯祥说,凡事党员干部做开路先锋,搞蔬菜大棚,党员干部先上,挖虾池,党员干部先上,开盐田,还是党员干部先上。等摸索出路来,老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益处,自然会紧跟上来。

王伯祥“带队伍”原则: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

王伯祥任寿光县委书记期间,从来不在提拔、任用干部上“开口子”。他毫不回避自己的观点和激愤:“一个领导干部,如果把不住这个‘口子’,一切莫论!”

寿光县三十多个事业单位负责人和三百多名合同制乡镇干部,全是实行公开招标和考选确定的。

1988年1月,大张旗鼓地公开考选八名副科级干部。干部们说:“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6 9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