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心理学-第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米匀坏幕橐龉叵担坏导噬夏芊湃危迳弦膊桓缮妗@缍嗥薜闹贫缺阌邢嗟钡骱偷挠跋欤幻姘凑站玫囊蟀炖恚幻娑杂诒冉献匀坏纳锏囊螅材芟嗟钡墓说健=轿拿鞯纳缁崂铮捶炊荒苋绱恕=橹埔丫翊狭送刻忠话悖亢撩挥谢匦挠嗟兀穸嗥拗埔焕嗟淖匀坏谋U嫌氩钩シ椒ǎ比辉诓宦鄄灰橹小=环蛞黄薜幕橐觯蘼燮淠谌萑绾卧悴豢裳裕苁恰昂戏ā钡模苁恰吧袷ァ钡摹N颐嵌杂诖酥只诰美娴幕橐觯衷谝惨丫究占撸晕髌嫱耍⊿idgwick)说③,假若有人把它比做“法律许可的娼业”时,我们也并不诧异,但“感觉他未免说得过火一些或似非实是罢了”。
一个男子为了金钱或满足某种野心而结婚,便已经离开了生物的与道德的正当鹄的。一个把自己的身子终身出卖的女子,在道德上,和只出卖一夜的女子,没有分别。她的收入也许大些,为报答这收入计,她得当一些管家的差使和对丈夫的一些有求必应的侍候(对于这些差使与侍候工夫,她也许很不内行,不过奉行故事罢了);因为此种服务工作,她就可以得到一个养老院的待遇,衣斯食斯,到尽其天年为止——这些一切,当然和妓女不同,但是从道德的立场来看、却终不过是五十步与百步之差。此种道德的责任,不用说,自然男女得平分负担,至少男子的责任不在女子之下。这种不道德的状况一大部分是男子的无知识与不关心所酿成的;他对女子的性格和性爱的艺术,不但所知有限,并且也不求甚解。往往有很有经验的男子,到选择女子做妻子的时候,便会手不应心,身不由主起来;他最后挑选到的结果未始不是一个很有才貌的女子,但是和他的最初的期望相较,也许会南辕北辙似的丝毫合不拢来。这真是一件奇事,并且是万古常新的奇事④。对于自己②这是霭氏性道德的基本主张之一,近年以来,已经受一部分通人接受。林哉(Ben B。Lindsey)伴婚制(panionate Marriage)的拟议,罗素在《婚姻与道德》(Marriage and Morals)一书中的许多主张,其实全部拿这个主张做张本。美国人马谷尔特曾做书加以抨击(Charles W。 Margold,sex Freedom and SpocialContro1,1926 年芝加哥大学书局出版),是非曲直,一言难定,当找一个机会,特地加以讨论。——译者③《伦理学的方法》(Method of Ethics),第二篇,第十一章。④这里所说的奇事当然是指男子择婚时的盲目:往往平日标准越高。最后的决定,至少在旁人看来。是越将就;标准的高明和实际的不高明往往可以差得很远,有时候并且根本相反。这种例子很多,读者很容易从自己的朋友中间找到一二。之所以会有此事的理由,可参看拙著《冯小青》(余论二)及《中国之家庭问题》(婚姻选择的标准),现都归商务印书馆印行。——译者准备娶来做妻子的女子,在性情上与品格上,不求全责备,不反复测验,也许是男子的一点自谦的美德。但无论虚己待人到何种程度,无论他怎样的把对方看作天鹅肉,把自己看作癫虾蟆,他总该盼望他把身心两方面的长处尽量贡献出来才是。这种要求,虽出乎男子,根本也是对女子自己极有益处的。女子所能给男子的,至少是一部分的宇宙的不传之秘;女子而不能把她的品质的精粹充分表现出来,就等于不能把此种神秘启发给男子。这样的一个女子便是自贬了身价,她的加入婚姻与家庭,就和别一个女子进收容所或救济院,没有多大分别。
2 道德的定义和分类
我们讨论性在精神方面的种种事实,牵牵引引,终于到达了性的道德的问题。我们讲起娼妓的现象的时候,我们再三再四的不能不提到“道德”这个名词。但道德这个名词是很模糊的,并且因为它的意义不止一个,往往可以引起误会。读者阅读上文的时候,一定也感觉到,上文用到道德这个名词的时候,究竟指的是那一种意义,几乎完全要读者参酌了上下文自己决定。但讨论的过程到此,到我们快要进入婚姻问题的时候⑤,我们为兔除模棱的了解起见,便不能不对于“道德”的几个常用的意义,加以一番辨别的叙怵。
伦理学的著作里所讲的道德是理论的道德。它所注意的是大家“应该”做些什么,或怎样做了才算“对”。在柏拉图所作的对话里的苏格拉底士就注意到大家的理论的道德,他想答复的问题是:大家在他们的行为动作里,“应该”追求些什么?不但苏格拉底士如此,我们不妨说,近代以前一切关于伦理方面的著述,无非是要答复这个问题。西奇威克说,这种理论的道德是一种学问,而不是一种科学,因为科学的根据是现存而已然的事物,而不是未然而应然的事物。
就在理论的道德的范围以内,我们也可找出两种不同的道德来,它们不但不同,并且有时候还要彼此歧视或只不过维持一种面子上的客气的关系,所以彼此谈起的时候,嘴角总不免一弯,鼻子里也不免哼一声:“道德”。
这两种道德是传统的道德与理想的道德。传统的道德是建筑在已往长时期的社会生活的习惯上的;和其它传统的见解一样,也是很牢不可破的;一个人呱呱坠地,便不由自主的受了它的包围。我们接受了它以后,它就变做我们的良心,随时随地会自动的替一切现存的规矩说好话;即使一个人也许早就否认了它,它还是不肯放松。例如许多以前对于主日礼拜竭力奉行的人,后来自己虽经过理论上的一番盘驳,以为奉行了未必“对”,不奉行了也未必“不对”,但一到不奉行的时候,不期然而然的自问总觉有些对不起“良心”似的。这种“良心”的抗议也就等于习惯的规矩的抗议,此种规矩,你虽不承认,社会全般是承认的,你现在虽不再承认,你以前却是在它们中间长大的。
理想的道德和传统的恰好相反,它所关心的是未来,不是既往。它的根据不是已往的一些越来越古老,甚至于越来越违反社会利益的种种社会习惯,而是一些新的社会行为,此种行为虽已有人实践,并且实践的人一天多似一天,但到底还没有多大的势力。就近代而论,哲学家尼采(F。 Nietzsche)⑤霭氏另有《婚姻论》一篇,和本篇同为《性心理学研究录》第六集的一部分。——一译者就是拥护理想的道德的一位健将,他主张拿一个开辟草莽者与建设新生活者的“英雄道德”来抵抗众人的传统道德或尼采所称的“羊群道德”。这两种道德自然是彼此对抗的,但是我们得记住,从接受和主张它们的人看来,它们都是合理的,也是绝对不可少的;对于社会全般也是如此,因为它们的对峙与竞争,理论的道德才能维持它的持平而不偏倚的形势。即就娼妓问题而论,我们就可以证明这一点;传统的道德是替它辩护的,不是替它的本身,乃是因为要维持一夫一妻制度的尊严,不得不以一部分的女子做孤注之一掷;但理想的道德却不承认有此种必要,它希望我们能够把婚姻制度逐渐改良,因而改变与减少娼妓的现象。
但除了理论的道德以外,世间固还有实际的道德这样东西。“应该”做的事是一事,实际做的事却又是一事。这实际的道德才是最基本、最扼要的。
拉丁文里摩瑞士(mores)和希腊文里的霭苏士(ethtos)都指着习俗这样东西;前者后来虽为英文的道德一同所本,但在当初并没有“应该”的意义,不过指习俗的实际而言罢了民就是多少有一些应该不应该的意义,那也是和上文所提理论的道德所要求的“应该”不同。习俗所责成你做的,往往也是你心上觉得应该做的,所谓应该,如此而已。但同时我们得注意,一个人做一件合乎道德的事,他的最初的动机也并不是因为他觉得应该这样做,这其间实在还有更深更近乎天性的理由在⑦。他并不是真因觉得应该这样做,乃是因为别人都这样做,习俗向来这样做,所以他以为他也应该这样做。在实际的道德里的“应该”的意义,不过如此。
一个社群的行为是受它的生活的需要所支配的,而所谓生活的需要又要受时代、地理环境、与文化背景的限制。有的社群里有子女扑杀老年父母的习俗,此种社群里,不但社群全般觉得这是最好的办法,就是被杀的父母也有同样的感觉,所以到了相当年龄,便很愿意接受此种待遇;这种行为,对于那个社群,不但是在实际上合乎道德,在理论上也合乎道德⑧。在我们中间,年老的人可以受保护,到尽其天年为止;这在实际的与理论的道德方面,也都没有什么不合。这种合与不合显而易见和不许杀人的规矩或律法不生关系;我们也未尝不杀人,有时且以能多杀人为荣,例如在以爱国为名的“战争”状态之下,有时候因为经济的要求,杀了人也不算什么一回事,例如在畸形发达的工业制度之下的草菅人命;但是杀害老人,不但社会经济生活里无此必要,并且也是我们感情所不许可;我们文明的情绪生活要求老年人的维持和高年的享受。杀人行为的道德的意义,是以多变化出名的,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意义即随之而异。在二百多年前的英国,一个人犯了小小的盗窃的案件,就可以判死罪,而当时的开明的舆论也并不觉得这有什么要不得。
但在今日,这就很不合道德了。一个未婚生子的女子把初生的婴儿弄死了,这在她原完全是一种违反天性的万不得己的自卫行为;但许多国家的法律对她不是判死罪,便判终身监禁,而我们对于这种死罪判决的道德问题,到近来才开始加以怀疑。杀人的战争,究属合乎道德与否,我们似乎连疑问都还⑦这些理由是和社群的治安有关系的。马太教授(Prof。A。 Mathews)在《科学与道德》(Science and Morality)一篇文字里说:“一切不道德的行为势必造成社群的痛苦,一切道德的行为势必造成社群的幸福,”见《通俗科学月报》(Popular Sience Month1y ),1909 年三月号。⑧参看韦思特马克的《道德观念的由来演变》(Westernlarck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oral Ideas),第一册,第386—390、522 页。不大有,我们所已明白承认为不道德的不过是妇女、儿童、与不参加战争工作的分子的杀戮罢了。一时代一地方各有各的道德观念,由此可见。
韦思特马克(Westermarck)说得好:“严格言之,习俗是包括一个道德的规则的。。。。社会是一个学校,行事的是与非、错与对,是课程,而习俗便是总教习”①。习俗不但是道德所从出,也是法律所由本。“习俗就等于法律,就是法律”②。理论的道德固然有趣,历来许多聪明的哲学家都把它当作大教场一般来练习些思想的把戏,但因为练习得太多了,我们反而有把实际的道德丢在脑后的危险,要知道德的实质,终究脱不了社群中大众的一些日常实践的行为③。所以我们要在实际方面把道德下一个比较确实的定义的话,我们不妨说,道德是一部分的习俗,其履行的结果,在大多数的社群分子心目中,是认为对于在某时代某地域以内的大众,可以产生福利的。
因为这一层道理,即因为此种福利是一个切实的当前的问题,而不是悬揣的应该怎样的问题,所以实际的道德才可以成为科学的一门。韦思特马克说得是:“要是‘伦理学’这一个名词是准备做一门科学的名词的话,那末那门科学只能够拿道德意识的事实,做研究的对象”④。
勒基的《欧洲道德史》(Lecky,History of European Morals)是一本研究实际的道德而不是理论的道德的著作。韦思特马克的那部大手笔,《道德观念的由来与发展》(The Origin and Dewelopment ofthe Moral ldeas),是一篇更新颖的客观的科学讨论;原书的题日虽嫌陈旧,不足以表示这一点,但其实质的价值则无可否认。书中所叙述的,就其大要而言,也不外历史上已然的事实,而不是未然而应然的一些悬拟。差不多同时出版的霍布豪斯先生的《演化中的道德》(Mr。L。T。 Hobhouse, Morals in Evolution)也有同样的性质;它名义上虽以观念为讨论的对像,即以道德的规律为对象,而不以社会“行为的历史”自居,事实上它所讨论的规律也未尝不以有关“常人的常态行为”者为限(语见原书第一册,26 页)。换言之,霍氏此书也不失为一本实际道德而不是理论道德的历史。近代思想家中最深沉也最能发人深省的一位,法人戈蒂埃先生(M。Ju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