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心理学-第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槐臼导实赖露皇抢砺鄣赖碌睦贰=枷爰抑凶钌畛烈沧钅芊⑷松钍〉囊晃唬ㄈ烁甑侔O壬∕。Jules de Gautier),在他好几本书里,尤其是在那本《道德的依傍性与习俗的独立性》(La Dependance de la Moraleetl’Independance des Moeurs, 1907 年出版)也用同样的眼光来分析道德的概念。他说:“行为的现象,和别的现象一样,也是经验的一部分,所以道德这样东西,就是在历史演化的任何时期里一切可以适用到行为的规矩条文,都是依傍着习俗的。”我也不妨征引到另一个法国学者的著作,就是①同上注,第9 页及159 页,又第七章全章。与习惯相符合的动作可以得公众的赞许,否则所得为公众的厌恶愤怒。韦氏以为这种赞许与厌恶是道德评判的基础,并且还下过一番有力的讨论。②这一层是早经法学的作家所承认的,例如德人薛吕德(E。 A。 Schroeder)的《性范围以内的权利》(Das Rechtin der Geschlecht Ordnung),第5 贝。③美国社会学家桑姆纳(W。G。Sumner)在他的《民俗调Folkways)一书里(第418 页),甚至以为不妨把这个字“道德”的形式改变一下,以示与道德的真实的和基本的意义有别;同时又提出“摩瑞士”(mores)一字,来专指“一切可以促进社会改造的通用的与传统的习惯。”桑氏又说:“不道德的一名词所指的无非是一些违反当时此地的‘摩瑞士’的行为而已,此外别无意义”。但我们以为道德这个古老的名词实在一点也没有取消的必要,我们只要承认,在实际与应用的一方面,它实在是和习俗这样东西一而二、二而一的,那便够了。④同注⑧,第一册,第19 页。莱维…布吕尔的那本《习俗的道德与科学》(Lévy…Bruhl,La Morale et laScience des Moeurs,此书有英译本)它在实际的道德方面,也有一番极有力量的讨论。
所以归根结蒂,实际的道德是一种所谓硬碰硬的自然的事实,也是一切理论的道德、不论其为传统的或理想的,所由产生的基础。所以我们那种很普遍的深怕触犯或对不起道德的心理,是浪费了的。我们不会对不起道德,我们只会对不起自己。道德是以自然为根据的,所以我们最多只能加以变通罢了。克劳利(Craw…1ey)说得很对①,就是传统道德中的金科玉律,其效用也无非在辅助自然,使种种自然的冲动,可以得到一种更有规则的表现;常人以为此种大经大法的目的在抑制自然,真是一大误解。此种金科玉律的弊病,像许多古板的东西一样,是在不能随时代而变通;往往原先是极有用的行为的规律,但时过境迁以后,它们却不能跟着变迁,结果就失其效用而成为生活的障碍了。这种障碍却也就是新的理想的道德所由产生的一大因缘;同时实际的道德也正在那里酿成新的结构,以适应新的生活的关系,而替代陈旧的与枯朽的传统的事物②。
理论的道德与实际的道德或道德的主体之间,显而易见有一种很密切的关系。何以见得呢?一方面,理论的道德原是社会生活中已然的习惯的产果,并且已经在我们的意识里经过了一番抽象的综合化,而又一方面,此种意识化的结果,又可以回过头来,对于流行的习惯,或加以拥护,或加以变通,便愈益适合于当时的生活。这其间互为因果与相互影响的手续是不一律的,其所以不一律的缘故是因为理论的道德实在有很不同的两种,我们不在上文已经说过了么?大凡传统的或“顾后”的理论的道德往往有留难的影响,使道德的习惯发展得慢,而理想的“前瞻”的理论的道德则有催促的影响,使此种习惯进行得快。所以实际的道德,或道德的主体,便成为这两种理论的道德的一种居间的东西。理想的或前瞻道德总是领着路,实际的道德习惯就永远在后头跟着,它跟得上跟不上和跟得上的程度自然又得看此种前瞻的道德是不是真正前瞻而是走得通的,设或是徒有前瞻之名,而实际上却走进了一条死巷或牛角尖,那末,实际的道德就跟不来了。有许多空洞的道德理想便是准备引人到牛角尖里去的。至于传统的与后顾的道德呢?它却是跟着实际的道德跑,在后面端详评论。所以结果是,任何时代的实际的道德虽和两种不同的理论的道德有前瞻后顾相互呼应的密切关系,但决不会和它们合而为一,对传统的道德,它是“过之”,对理想的道德,它是”不及”。
对于这三种不同的道德,传统的、实际的、和理想的,原是任何读者所知道一点的。但我们在这里的再三加以辨别,也自有故。我们以前在别处讨论到娼妓问题,也时常提到道德两字;在那时候我们并没有加以辨别,它所指的究竟是三种里的那一种,往往让读者根据了上下文自己去斟酌。但我们现在讨论到性道德的演化的本身了。我们势不能不对于名词的连用,有一个①可参看的作品不止一种,例如《族外婚与中表为婚》(Exogamy and Mating of Chusins)一文,在《泰勒教授祝嘏文集》(Essays Prasented to E。 B。 Tylor)中,第53 页。这篇文章里说:“在初民生活的许多方面里,我们往往发见一种欲望,好像是要帮大自然的忙,要把凡属常态的事物加以推崇,到了后来,更要用风俗与法律的威力,来加以五申三令。这种倾向,在我们文明的社会里,依然是很发达,并且因为推崇常态的缘故,往往对于一切反常与偏激的事物,很过不去,因此而受埋没的奇才异禀,也很不在少数。”②这也不外久、穷、变、通的道理,历来道德的大患在穷而不变,性道德尤其是如此。——译者更清楚的界限,所以才有上文这一番议论。我们现在不妨在此说明,下文中间所指的道德,除了特殊标明的以外,全都是实际的道德,即道德之切实见诸日常的社会生活者。至于前瞻或后顾的道德,即指到时,也是比较次要的。
3 经济与宗教势力下的性道德
性的道德,和别种的道德一样,当然也是一些传统的旧习惯和一些因事制宜的变通的新习惯所共同组织而成。要是传统的势力太大,性道德的生活势必日归枯朽腐败而失掉它的位育的活力①。要是变通得太快,以至于见异思迁,性道德的生活就不免过于动荡,因而失掉它的威力的重心。二者都是不妥当的。惟有参酌于二者之间,使比较固定的体与比较流动的用可以互相调剂,也就是使传统一方与理想一方可以彼此会合,居其间的社会生活可以执中两用,斟酌损益,有威力而不失诸呆,有流动性而不失其重心,斯为圆满。这原是很简单的一点道理,但是世间即以道德家自居的人,也往往不能了解。因为切心于取得逻辑上的妥贴,他们便不惜一意孤行,推车撞壁,不是一味讲空洞的理想,便是一口咬定传统的权威不放,而尤以侧重权威一方的人为多,因为权威的力量最足以唤起深刻的印象,最足以发人夕惕若厉之心,而勉其去恶行善。结果自然是很不幸的,尤其是在性的范围以内,因为惟有性这样东西,是比较最不肯受已经枯朽的传统习惯所拘束,它的反抗力最强,它的像火山般的爆发性最大。
我们普通的习惯是把现行的婚姻制度和抽象的“道德”混为一谈,以为合乎制度的,便是道德的,否则,便是不道德的;不但如此,我们也往往不理会当代在进行中的种种变迁,虽则很迟缓,很不易觉察,而对于我们的性道德,也未尝不在那里发生很深刻的影响;其实任何时代都是如此,也不独我们所处的今日为然。换言之,道德价值的转换与推陈出新是一种不断的过程;以前所公认为最高的道德标准,现在也许变做不道德的了;以前大家毫不置疑的认为不道德的东西现在也许变做一个崭新的标准了。欧洲在二千年前不就有过这种大转变么?基督教会和罗马帝都在对峙与冲突里。原先占上锋的是罗马的传统文化,而可以做这种文化的代表的便是那个道德的典型人物奥来留士(Marcus Aurelius);从罗马人的眼光看来,基督教不但教人放弃一切公民的权利和责任,并且拒绝社会生活和一切用血汗得来的文化成果,所以是极不道德、而宜乎扑灭的。但到了后来,这所谓极不道德而宜乎扑灭的东西反而占了上锋,并且一跃而为道德生活的最高标准①。在西洋古代,即希腊罗马时代,仁爱、怜悯、和自我牺牲一类的性格几乎和人品的懦弱无能相提并论;而一到基督教发达以后,它们便都变做最高的美德,甚至①位育的活力,或活的位育力,原文作vltal adaptibiliy;译者按英文adaptation 或adjustment 一字的意思,时人大率追随日本人之后,译作“适应”或“顺应”,鄙意嫌其太消极,太片面,不免大把环境看作主体,而生物看作客体,而有生物迁就环境的意思;对于人类,似乎尤其是不切。今改为“位育”,当然是依据《中庸》上”天地位”“万物育”的两句话,尤其是这两句话的注解:“位者安其所也;有者遂其生也”,安所遂生,而生物之能事尽矣。——译者①基督教的精神,据保礼奴斯的《书信》(Paulinus,Episiles XXV)中所示的种种,迭尔(Dill)在他的《罗马社会》(Roman Sciety)第11 页上,以为不但放弃了公民资格,并且把文化与社会生活从困苦艰难中得来的一切产果,完全忽置不要。于成为神道的一部分。我们西洋的性道德是一向不把天然的人的情绪放在眼里的,若有人说,这不但不是道德而是不道德,因为它只顾尊重传统的法则而不顾人性的需要,我们便瞪着眼,不能了解。道德价值的因时因地转变,由此便可以举一反三始终在演化中的道德的理想,一到了性的范围以内,往往因各种不同的标准互争雄长的缘故,以致发生顿挫,至少在我们西洋文化里是这样的。这其间的理由,我以为就因为我们还根本没有性道德这一门东西②。大家想起历来社会对于所谓“性道德”的三令五申,一定以为这是一种很可诧异的结论。不错,我们是有适用于性的范围的道德的。但要知此种道德大部分实在是属于资产道德的范围,而与性的范围无干,其间的标准大半以资产为依据,而不以性的事实为依据。完全参考了性的事实而形成的性道德,我们还没有,至少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还没有。这一层是极容易了解的。性关系的中心事实是什么?当然是男女的恋爱,至少也是男女的性欲;性欲或恋爱是极基本的东西,是生理的,要是没有它,男女性的结合便不可能。所以真正的划得清的性道德起码应该拿这一点做一个基础。但是说也奇怪,我们历来所称的“性道德”,便有根本否认这一点的尝试。它也居然使人家发生契约的关系,替人做媒说合,它又设为种种担保,使性欲的倾向永久维持它的方位,不游移,不见异思迁。这种种考虑不能说不周详,但若加以推敲,则知它们实在是经济范围以内的东西,用在经济生活上固然有效,用在性的生活上,便不免不配称的可笑。广义的经济关系,对于任何健全的性道德系统的演化,原有极重要的影响,这是谁都不否认的,但我们要知道,此种关系是属于演化的条件一方面,而不是基础的一部分。现在的毛病,正在把它当做了基础①。
从法律的眼光看,传统的婚制根本是取得资产或遗产的一种办法。这一点在英国的离婚法律里便可以看出来。这法律说,要是一个女子和丈夫以外的男子发生了性交的关系,他的丈夫便可以和她离异;但若丈夫和别的女子发生了同样的关系,妻子便不能提出离婚,除非同时有虐待或遗弃的证据。从任何理想的道德的立场看,这样一种法律是显而易见的不公道的,所以除了英国以外,其它文明的国家早就已经把它废除。
但若我们用财产和产业的遗传的眼光来看,这样一种法律便很容易了解;大多数的英国人拥护这种法律,也就是因为这个理由。假若一个人的妻子和别人发生关系,前途承继他的遗产的儿子也许根本就不是他自己的血肉。但是丈夫要有外遇,这种危险就不会发生。所以妻子的不贞是一种严重的侵犯财产的行为,而丈夫的不贞则否,所以从法律的眼光来看,便难以提出来一种离异的理由。至于何以加上了虐待以后,便可成立,那又完全是对于近代人士情绪生活的一种让步,其要点在虐待,而不在有外遇。但德国斯特克尔女士(He1ene St。cker)说得很对②:“一个已婚的男子于婚姻以外②《欧洲道德史》(History of European Morals)的作者勒基(Lecky)也有过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