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笑着离开惠普 >

第29章

笑着离开惠普-第29章

小说: 笑着离开惠普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让专业人士做专业的事
………………………………………


  让专业的人士做专业的事,是现代社会职业分工的一个基本原则。有分工,有合作,这样有各种专业技能的人才能在组织中发挥出水平,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才比较高。
  我刚进惠普的时候,是在市场部担任市场开发助理工程师,当时包括我在内,市场部共有5名本地的助理工程师,其他人大多来自香港和新加坡。那时候在公司的入口处有一个透明的、用于放置各种演示设备的房间,供客户来访时演示参观用,所以这个房间归市场部管。为了保证演示房间的整洁,市场部需要指定专人负责这个房间的日常管理,而我成了最佳选择,因为在市场部所有的助理工程师当中我是惟一一名在加入惠普前已经有工作经验的员工(已经在大学工作过3年多),所以上司要我负责管理那个演示房间。因为那个房间是公司的脸面,就在入口处,而且离两位老总非常近(那时候有一位外方总经理和一位中方总经理),所以那项工作可以说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工作。不过我当初的想法很简单,别人都不愿干的事我来干,多干活总没坏处,毕竟我在北京没有任何靠山,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工作去赢得一席之地。记得有一天我从外面回来,路过演示房间,看到房间里机器放得乱七八糟,纸箱子满地都是,不知道是哪个部门用完了设备后往那里一扔就走了,所以我就赶紧动手收拾房间,先把机器摆好了,再把空箱子放到仓库里,然后就扫地擦桌子。就在我干的正起劲的时候,市场部的经理刚好看到了,他就问我:“小高啊,你在做什么呢?”
  我说:“我在收拾房间呢。”
  他说:“过一会儿你收拾完了,到我这里来一下好吧?”
  我说:“好。”
  我当时心里想,老板看着我满头大汗,那么辛苦地干活,一定会表扬我吃苦耐劳什么的,所以干完活洗了一把脸就去找他了。
  他问我:“你刚才在做什么?”
  我说:“我在收拾演示房间啊。”
  他说:“你为什么要收拾演示房间啊?”
  我说:“那个房间不是归我管嘛?”
  他说:“是啊,是归你管,可是没有人叫你自己去打扫房间啊?”
  我一听很吃惊,不知道如何是好。
  他接着就问我:“你的岗位是什么?”
  我说:“我是市场开发助理工程师。”
  他说:“你知道打扫卫生的人是多少级吗?”
  我说:“我不知道,但级别肯定比我低很多。”
  他很认真地说:“我想告诉你的是,我不希望用一个工程师的薪水请你来,而让你去做打扫卫生的工作”,他接着说,“应该让专业的人士去做专业的事情。你作为一个市场开发工程师,就应该做市场开发工程师的工作。那个房间脏了,你的责任就是告诉打扫卫生的人:这个房间脏了,你赶紧按照标准收拾好。”当时我听了他的话很不是滋味——我这么辛苦地工作,为的是公司的脸面,为的是尽心尽力地完成好分配给自己的工作,无论是动机还是态度都没的说,怎么上司不但不表扬我,还批评我?因为那时我刚进惠普,价值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所以有一种做好事不得好报的感觉!别人都不干这种事,自然就不会挨批评,而我干得越多,反倒自讨苦吃。回到集体宿舍后我很郁闷,不理解跨国公司为什么这样对待员工;要是在原来的单位,一定是在大会上受表扬。经过好长时间的思考,我总算想通了:上司说的很有道理,如果大家都像我这样,公司老总干员工的事,员工老想着干老总的事,那公司就乱了套了,所以从那以后我就接受了这样一个理念:让专业人士做专业的事情!不要老想着去干别人的活,否则对公司来说并不划算。 
  让专业的人士做专业的事情,是现代社会分工合作的基本原则,只有让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发挥出水平来,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才比较高。

//

………………………………………
沟通从细节做起
………………………………………


  很多管理者都认为沟通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甚至没有人承认自己不会沟通。但是,在一个企业里,各级管理人员要想把沟通做到位,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只是大多数人意识不到沟通的复杂性而已。我在惠普工作了15年,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培训之后,在经过了多任上司的调教之后,才算弄明白了沟通到底是什么。比如,很多公司都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上司把任务交代给部下,部下说知道了,没问题。可是在执行环节出现了偏差,上司认为部下没有按照自己说的去做,而部下认为自己当初的理解就是这样,肯定是上司没说清楚,结果是互相埋怨,推卸责任,甚至产生矛盾。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的本性就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做事,如果双方在事先没有花时间详细地沟通,就很容易出问题。记得小时候看电影的时候,有这样一个场景:在海上航行时,船长发指令说:左满舵,轮机手会回答:满舵左,后者并不是重复上司的指令,而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表达自己的理解。尽管那时候我们都不明白为什么,但是现在想来就很简单了——这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很多人理解的沟通就是告诉别人一件事,发个邮件,打个电话,留个言或者发个短信,这就算是沟通了。其实真正的沟通要复杂得多。
  那么真正意义上的沟通意味着什么呢?
  第一,要确定告诉别人的是什么信息,比如一件事;
  第二,要确认对方是否收到了信息,即对方要做一个回应;
  第三,就是对方理解了吗,清楚了吗?需要对方给出一个明确的理解信息,最好是让对方把理解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反馈回来,这样才知道对方是否确实理解了自己的意思;
  第四,对方在理解了信息之后,是否认同,是否接受这个信息(比如一项工作任务),如果接受的话,需要给出一个承诺,比如什么时间完成,让工作进展有一个相对的可控性;
  第五,在接近任务完成日期的时候提醒对方,让对方知道完成任务的时间快到了;
  第六,在完成日期那一天不管对方是否完成了任务,都要给相关人员一个汇报总结,既包括对方当事人,也包括自己的上司,对方的上司以及其他人员。如果对方圆满地完成了任务,通常要向对方表示感谢。如果对方没有按时按要求完成任务,那就要把这件事情告诉自己的上司和对方的上司,把事情的原委写清楚,接下来如何做需要一个建议。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沟通过程。所以说,沟通一定是双向的,如同是握手关系,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在惠普,大家对沟通都非常重视,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这些在很多细节上都能体现出来。比如,我们去国外某个地方开会,会议组织者在会前一周左右会给每个参会人员发一份地图和行车指南,上面对坐什么车、如何乘车、费用多少,沿途有什么标志等,都写得很具体;如果是自己开车,从哪条公路转到哪条公路都一一列举出来,然后把这个地图和行车指南用电子邮件发给每个人。之所以这样做,是基于这样一个前提,那就是:假定所有人都是第一次到这个地方来的陌生人,所以尽量详细,即使有些人知道地址也同样对待,这是一种很简单的人性化的沟通方式。但是很多企业和机构,很少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地图是给知道路的人设计的,不知道路的人拿着地图也找不到,因为到目前为止我在国内没有见到过任何一份详细的地图,能把所有的道路都标示出来,都是一些“大概齐”式的地图。
  在惠普工作那么多年,我已经习惯了这种沟通方式。所以,如果我请客人去家里做客,事先都会给他们一张地图,告诉大家有几条路可以去我们家,每一段路从哪儿走,哪儿拐弯,旁边有什么参照物,每一段路大概有多远等等,看着这张地图,大家就很容易找到。这都是常年形成的习惯,也是终生受益的好习惯。
  沟通是一个闭环,涉及到很多步骤,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必须有来有往,形成互动,类似于“握手关系”。

//

………………………………………
工具比理念更重要
………………………………………


  在惠普看来,要想让员工改变理念,光靠理念的说教是没有效果的,必须通过具体的方法以及实用的工具去影响人、改造人,这样才能达到效果。也就是说,方法变了,工具变了,人们的理念也就会跟着改变。所以,惠普强调工具比理念更重要。比如说,想让员工注重细节,那就要给员工注重细节的工具、方法,告诉员工必须做什么,有哪些规定动作,做每件事情都有一个检查清单,让员工对照清单上的步骤去做,这样久而久之,员工自然就会注重细节了。如果强调战略,那么公司上下就要普遍重视,老总整天谈战略,各级管理人员也要整天谈战略的实施情况。为了让大家理解什么叫战略,如何制订战略,公司要把战略变成一个大家都能理解、都能接受的标准格式,然后对员工进行培训,告诉员工用什么样的表格、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设计战略,如何把战略目标分解成具体的实施计划,如何再把计划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动作,对每个动作如何去检查,何时去检查等等。
  如果要强调以人为本,公司就要先定义什么叫以人为本,这里的人指的是谁?整个公司必须对以人为本有一个共识,以人为本的具体措施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才能做到以人为本?什么样的行为代表了以人为本?等等。比如员工入职时如何体现以人为本,员工离职时如何体现以人为本,有哪些具体的表格和流程让大家去填写,按照什么样的流程去做事情,有哪些人必须参与,就像我们前面曾经说过的,有几家公司有明文的规定,公司总裁和副总裁必须参加所有的新员工入职培训,必须在这个培训上做几个小时的演讲,回答新员工的问题。如果没有这个规定,如果一切都凭自觉,怎么可能让员工感到公司是以人为本呢?我来了都没有人理我,怎么会觉得公司重视我呢?如果在员工离职时处处防着员工,在最短的时间里赶紧让员工离开,从此以后再也不许进门,不管是离职的员工还是留下的员工会认为公司是以人为本吗? 在社会上有一个很流行的口号,叫“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是很多企业或机构在树立了那么多的榜样之后却没有出现与榜样类似的第二个人、第三个人,更不可能成千上万地去复制。不知道大家思考过这个问题没有?为什么良好的愿望总是实现不了?一个榜样很伟大,大家觉得他的业绩很感人,但是为什么大家不愿意照着去做?为什么没有产生第二个、第三个……我个人认为是由于我们没有批量复制榜样的工具和方法,所以榜样的力量仅停留在精神层面,而无法实施,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榜样的力量是有限的。要想让“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得以实现,就必须提供产生榜样的具体方法、工具、流程,换句话说,具体到每一件事,应该怎么做,按照什么方法去做,按照什么流程去做,用什么样的工具去做,才能达到榜样的水平。惟有这样才能把学习榜样的运动上升到科学,榜样才可能被复制。否则榜样就像是艺术家,而且是不可复制的艺术家,榜样的力量只能带来暂时的激情、兴奋和感慨,但是睡一觉之后人们就全忘了。
  在惠普这样的跨国公司,做任何事情都讲究方式方法,而不是在理念上做文章。公司提倡什么,不是喊口号,也不是搞运动,而是通过具体的措施去实现,比如我们参与竞争的市场环境变化越来越快,我们有必要加快速度,强调速度的重要性,使员工适应新形势下的需要。怎么加快速度呢?我在惠普时的上司,中国惠普的总裁孙振耀曾经打过这样一个比喻:就像部队行军的速度是跟着鼓点走,如果要加快速度,就要加快击鼓的节奏。具体到工作上来说,就是提高业务检查的频率,过去是一个月检查一次,现在变成了一个星期检查一次,检查的节奏加快了,员工的工作节奏也就自然加快了。时间久了,员工就适应了这种新的工作节奏,整个公司的运营速度也就加快了。所以说做任何事情,必须有工具,有方法,这样才能把理念落实到行动上,否则理念永远是理念,总也实现不了。
  要想让员工改变思想,光靠理念的说教是没有用的,必须通过具体的方法以及实用的工具去影响人、改造人,这样才能达到效果。

//

………………………………………
健康比挣钱更重要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