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网络其他电子书 > 马未都说收藏 >

第76章

马未都说收藏-第76章

小说: 马未都说收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实际上,今天已经有了多项技术能给漆器脱水,最简单的一项技术就是利用真空。把漆器放在封闭的环境下,把空气抽掉,形成真空,让它缓慢地把水分一点点释放出来。这样脱水后的漆器一点儿都不变形,非常轻,看着跟新的一样。比如广东水坑出土的漆套盒,经过科学的脱水,完整如新。我们为什么一直强调文物必须要在国家有秩序的、一定的技术指导下才能去发掘呢?就是这个缘故。

【司马金龙的屏风】

漆器到了汉代以后急剧衰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瓷器的高速发展抑制了漆器的发展;而且漆器制作的工艺复杂,属于当时的名贵商品,成本过高,也抑制了漆器的发展。西汉的《盐铁论》里说〃一杯用百人之力〃,我讲《家具篇》的时候讲过:做一个漆杯子,要用百人之力,成本太大,所以漆器一直是贵族使用的一种贵重商品。

到了北魏时期,最著名的漆器就是山西大同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漆屏风。漆屏风的主色调为红色,上有彩绘,用黄、白、青、绿、橙等颜色绘有很多历史人物故事,比如帝王将相、烈女孝子等等。有学者认为这些彩绘是用核桃油来调制颜色的。《北齐书·祖传》中记载:〃善为胡桃油以涂画。〃祖善于用核桃油调制颜色来画画。我们都知道,山西的吕梁山、太行山地区都盛产核桃,所以这种说法顺理成章。一个文物在历史上能够出现,一定跟它所处的环境有关。

司马金龙的这件漆屏风,可能是他使用过的心爱之物,因此随葬入土,从而给我们留下一份珍贵的历史遗物。屏风上除了丰富的彩绘故事,还题有很多墨书文字,那些文字非常早,手写的,非常难得。司马金龙的漆屏风在家具、漆器、书法、绘画、文献、工艺等研究领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

中国漆器的第一个高峰时期,实际就是战国到汉这几百年。我们今天看到的能称之为国宝的漆器,这一个时期为最多。战国时期的漆器,地域性风格明显,尤其是楚文化,以其灵动诡谲的风格,在战国时期独树一帜。秦汉以后,漆器的地域差异就逐渐消亡了,风格趋向统一,在这段时间内的所有东西几乎都趋向一致,这就是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一个好处。在强大的政治背景下,艺术都逐渐会趋向于统一。

东汉魏晋以后,由于瓷器的发展,排挤了漆器在生活使用中的地位,数量急剧减少。漆器开始走下坡,它就必须另谋生路,怎么办呢?求变、求新。于是漆器在发展途中,就逐渐产生了裂变、更新。从工艺上讲,夹纻、平脱、雕漆、镶嵌等新工艺的出现,逐渐使漆器走向装饰艺术化。下一讲就从唐代漆器讲起。

02  粉饰生活 千文万华

--唐至清代漆器

关于唐代漆器的文献记载很多,但出土实物发现的并不多,重要的唐代漆器在日本反而有很多。日本奈良有座寺院叫做东大寺,寺内有收藏宝物的仓库,这就是著名的正仓院。远赴大唐的日本遣唐使,把当时中国馈赠的特别贵重的礼物带回日本,相当一部分是漆器,今天都在正仓院收藏,一千多年来没有离开过那个地方。这些唐代漆器大部分都带有镶嵌,我们今天看到这批文物,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叹为观止。镶嵌类的漆器我们后面再讲。

【唐琴】

除了镶嵌类漆器外,今天能够看到的唐代最著名的漆器就是古琴,高山流水。一般情况下,著名的唐琴都有自己的名字,很少说有一把唐琴翻过来上面什么都没有,没名,那就有可能不真。经过一千多年的历史传承,肯定会有人给它起上名字,有的名字不是唐朝时起的,可能是宋朝,也可能是明清两朝起的,但一定要起个名字刻在琴的背后。

唐琴里比较著名的有〃飞泉〃,是朱色;〃九霄环佩〃、〃大圣遗音〃,是栗壳色,但两张琴的颜色也有区别,一个略红一点儿,一个略棕一点儿;再有〃玉玲珑〃,是黑色的。〃大圣遗音〃唐琴是王世襄先生的旧藏,2003年11月在中国嘉德拍卖,当年拍了891万元人民币。一把琴,将近上千万元。

喜欢古琴的人都知道,在辨识古琴的时候首先要知道它的样式,比如行话就说:这是仲尼式、蕉叶式、连括式。有的样式出现早,有的样式出现晚,所以有时可以依据古琴的样式来判断年代。第二个判断依据就是古琴的断纹。我讲过,中国文人从美学角度的考虑出发,把所有艺术品上的缺陷都尽可能地换一种表达方式。漆面干裂,应该属于一种缺陷,文人起名叫〃断纹〃。所谓断纹,就是漆器由于年代久远,再加上物质本身的伸缩,形成一条条裂纹,行话就叫〃断〃,一个字。文人给这个〃断〃又添加了一些文学色彩,将它转化成带有美学意义的名字,比如蛇腹断、梅花断、牛毛断、冰裂断,等等。这些命名非常形象,其中最多的,也最形象的是蛇腹断,断纹像蛇的肚子,宽窄也合适。

我曾经讲过,中国人的审美分几个层次,最高一层就是病态美,非常态的美。中国历史上的审美基本都遵循这么一个原则。作为漆器,长时间形成的断纹本身应该算是一种缺陷,或者说是一种病态现象,但被文人赋予美学追求以后,这个断纹就成为一种美。在这种审美主导下,古琴如果没有断纹,会被认为不好看。最好的断纹是蛇腹断,每个断纹之间的距离几乎是均匀的,但走向又不完全一致,多少有一点儿变化,非常漂亮。还有牛毛断,断纹很细碎,看上去漂亮至极。

【修旧成新】

我曾经碰见过一个人,拿来一张古琴给我看,当然不是唐琴,是明代的琴,保持着原始状态,上面有漂亮的断纹。我说:〃你这琴不错啊。〃他说:〃我最近认识一个修琴高手,赶明儿修好让你看。〃隔了有两年,他抱着那琴又给我看,我一看就问:〃这是你那琴吗?〃他说:〃是。〃我问:〃怎么修成这样了?断纹怎么没了?〃他说:〃大师修的。〃大师把一张明代古琴上所有历史的痕迹都修没了,整个儿成为一张崭新的琴了。

修古琴包括漆器,最忌讳的就是没有保留它的原始状态。不仅是古琴,所有文物的状态一定是越原生态越好,能不动的地方就尽可能不动。个人的知识都非常有限,个人的审美可能会受其他因素所左右,所以在对文物的判断没有百分之百把握的时候,你一定首先放弃自己的想法,不要自以为是。文物修复为什么要找专家呢?就是因为专家对文物的判断是综合性判断,不是说哪儿缺了块漆就随便补上去,哪儿裂了就给填点儿腻子。所以有时候很可惜,一些很有价值的文物被修得价值大大降低,或者干脆没有价值了。

【夹纻漆器】

唐代还有一种非常著名的漆器叫夹纻漆器。实际上夹纻漆器在汉魏时期就有了,但在唐代开始大量流行。指的是麻,夹纻说白了就是脱胎。脱胎漆器,拿着很轻,今天很多地方还有脱胎漆器厂。

我们现在要强调一个〃胎〃的概念,漆不能单独成形,一定要依附在一个介质上,这个介质就是胎。我们最熟悉的首先是木胎,大部分漆器都是木胎的,此外还有竹胎、皮胎、金属胎,甚至玻璃、陶瓷这种材料都可以作为胎。过去有锡胎的漆器,一拿特别沉,就是因为里面是锡胎。再比如瓷胎,唐代出土的一个最著名的瓷胎漆器是陕西法门寺出土的,用秘色瓷做胎。我们知道,秘色瓷都是国宝,漆器用秘色瓷做胎,非常奢侈,可见其名贵。这件瓷胎漆器是一只碗,里面是秘色瓷,看得清清楚楚,外面平脱金银。平脱属于镶嵌工艺,在后面会讲到。

对一般人来说比较难区分的是皮胎。过去哪儿的皮胎漆器多呢?贵州、山西。我早年去山西的时候,看到大量皮胎漆器。一开始我也不知道那是皮胎,觉得这漆器真漂亮,就是有点儿变形,常常为此放弃了。时间长了,才知道漆器里面是牛皮做的胎,皮胎比较容易变形,尤其是圆形的漆器更容易塌心。尽管漆可以防潮隔水,但不能保证里面的皮胎百分之百不受潮,在几百年的时间里它可能会变形。所以,我们了解漆器,就一定要想方设法了解漆器的胎。你拿到一件漆器,首先应该知道它是什么胎。

那么,夹纻胎到底是什么呢?它的制作过程很简单,先用泥做胎,在胎上糊上麻,再反复上漆,上很多层漆后它就会形成一个壳体,最后把中间的泥胎去掉,称为脱胎。夹纻漆器在唐代大量流行,一定有其原因。最大的好处是介质这一块儿可以忽略不计,因为它是先用泥做胎,把麻糊在上面,最后把泥去掉,成本大大降低,可以不去考虑介质的贵重程度。如果都用秘色瓷做胎,那成本就太高了。

【爱情的力量】

因为夹纻胎体轻,在唐代多用来做佛像。唐代佛教盛行,尽管也有过灭佛运动,但在唐代不到三百年的历史中,绝大部分时间佛教还是盛行的,比如武则天时期。佛教中有迎佛大典,需要抬着佛像巡行四方,即所谓行佛,行动中的佛。在这种佛事中,搁一石头的佛,八个大汉都抬不动,怎么能上街呢?所以行佛要求佛像既要有体量感,又不能太重,这时夹纻佛就应运而生了。看着非常大,又轻,几个人抬着就能够巡行。

《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初,明堂既成,太后命僧怀义作夹纻大像,其小指中犹容数十人,于明堂北构天堂以贮之。〃〃明堂〃和〃天堂〃是两个建筑。明堂落成以后,武则天命薛怀义做夹纻大像,在明堂的北边专门建造一个天堂,把这座佛像搁在里头。文献记载中说那座佛像的小指里就能容纳数十人,我们想象一下,小指里头搁几十个人,那这佛像得多大个儿啊?史书记载显然夸张。今天已知最大的佛是乐山大佛,70多米高。乐山大佛的小指头,估计像我这样的人就能进去一个,你想那夹纻佛得做多大个儿啊?不可能那么大,书上是夸张的描写。写书的人只知道当时有一座非常大的佛像,也没见过,只凭想象描绘,想了半天,就说小指头里能待几十个人,显然是一种主观猜想。记载虽有夸张,但还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信息:这座夹纻佛像的尺寸非常大,不会太小。

可惜,这尊大佛没过多久就被一把火给烧了,谁烧的呢?还是和尚薛怀义。《资治通鉴》是这样记载的:〃时御医沈南,亦得幸于太后,怀义心愠,是夕,密烧天堂,延及明堂。火照城中如昼,比明皆尽。〃当时有个御医叫沈南,武则天也很宠幸他。这个薛怀义多少就吃醋了,人在吃醋的时候经常干一些非理性的事。别说薛怀义,今天的人也这样,一吃醋最少得摔一碗,对吧?那么,薛怀义就一把火把天堂烧了,烧了整整一宿,到天亮的时候全都没了。

按理说,薛怀义的行为算是大逆不道吧?武则天得狠狠处置吧?武则天心胸有时也比较宽,就说:〃得了,甭处置了,再盖一个吧。〃这下好了,他们俩争风吃醋,就把咱们的国宝烧了。如果这座夹纻大佛能留到今天,那一定是举世的国宝。当然,留到今天,小指头里能待几十个人的记载肯定也不攻自破了。武则天为薛怀义开脱,拿宝贝不当宝贝,可见当时国力非常强盛,有钱,也就不计较了。跟今天摔一个碗就摔个一碗吧,明儿再买一个,是一个意思。

我们看到这一段历史,有时还会有一些其他感受。比如对武则天来说,这事儿是爱情的力量,她没有保护的概念,她就不知道烧了夹纻大佛在中国文物史上是多么惨痛的一件事情。她只知道底下的人争风吃醋,很可能心里还挺高兴,不都是为了她吗?

【越想越痛心】

夹纻佛像在唐、宋、元甚至到明,都做得比较多,清以后就很少了。那为什么今天很少看到夹纻佛像呢?因为它体轻,太容易被移动,所以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大部分重要的夹纻佛像都流向了国外。如果是一座大石佛,运起来是件很麻烦的事,成本也高,轻的运输容易。

我曾经买过一座夹纻佛。我印象很深,买的时候还真不知道它是夹纻佛,就是觉得那个佛像真漂亮,年份什么的都很好,一拿特别轻,里头全是空的;胎非常薄,大概有两三毫米厚。买回来以后我就翻书琢磨,才知道它叫夹纻佛。等我知道它是夹纻佛的时候,来了一个朋友,一进门就喜欢上了,在我家赖着不走,非说:〃你匀给我吧,匀给我吧。〃我说:〃你要它干吗?你也不信佛教。〃他说:〃我信佛教,回去摆着。〃因为当时我买得比较便宜,也是碍着面子,跟那朋友很熟,他又表现出一副虔诚的佛教徒模样,我没招了,得了,匀给他吧。他就拿走了。

隔了有十年,有一次我突然想起这事,就问他:〃那夹纻佛呢?我上你家怎么没见过啊?〃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