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秒钟让自己不同凡响-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体贴地想到对方称呼她时可能不晓得怎么发音,于是把小名洁瑞写在印刷体上。这些男士盯着她的名片迟疑了一下,把名片翻来翻去好几次,然后才收到手提箱里。接着一行5人抵达旅馆,他们请洁瑞到大厅喝茶。
这时候,4个日本男士突然一齐站起来,像4个皱着眉头的连体婴,潦草地一鞠躬,丢了句“沙哟那拉”就走掉了。可怜的洁瑞呆在原地,不晓得自己做错了什么。
从头到尾全部错了!首先是牛仔裤。在亚洲,就算你刚从脚踏车上跳下来,也不妨用轻松的装扮去面对客户。其次,洁瑞不应该随便处置他们的名片。在亚洲,名片是最重要的礼仪工具之一,不论递名片或接名片,都要郑重其事地用两只手。(回教国家除外,他们认为左手是不洁的。)
另外,洁瑞收名片收得太快。在亚洲,名片具有开启对话的功能。双方先根据名片上的资料聊聊彼此的工作,除非对方先慎重地将你的名片收起来,你不可以先收名片。洁瑞把对方的名片收到牛仔裤后面的口袋,简直就是对他们大不敬。
直到回国之后,洁瑞才发觉自己第四个失态的地方。她的同事比尔是出差老手,他分析了另外一点。比尔说,在机场的时候,洁瑞把名片递出去,对方翻来翻去好几次,是在找另一面有没有洁瑞的日文名字、公司名称和头衔。当然,洁瑞名片的反面完全空白。
第五个错误中的错误是,洁瑞不该在名片上写字。在亚洲,名片虽然算不上是神圣不可侵犯,但至少不应该在上面乱涂乱画。
全球各地的差异比比皆是。每次出差,我一定会用力敲自己的头告诉自己,这里不是美国。出国时我喜欢穿牛仔裤,而且我也很爱与人拥抱,收到礼物时我常常迫不及待地打开。但是,只要一离开美国国土,我就会仔细研究国外风俗,看看我能保留多少真我本色。
※ ※ ※
技巧42:了解风俗民情
双脚踏上异国土地之前,先找一本书研究一下各地的习惯和禁忌。不论是握手、送礼物、比划姿势,或称赞别人的东西,都要事先调查清楚。因为你的I失态可能会令你进退维谷。
※ ※ ※
接下来,我们要谈的是,当个行家会得到立即、具体、可计算的回收。当个外行人则可能损失惨重——而且立即应验到你的荷包。
技巧43 讨价还价的唬人之道
用同行价买到你要的东西
讲到买东西,千万不要低估人类的潜能。很多人把“爱与战争之前人人平等”这句名言,引申为爱、战争与买东西时人人平等。在生意兴隆的晚上,为了要在高级餐厅订到位子,很多人都会假冒名人,这招已经是老套了。我最喜欢的一个餐厅经理告诉我,他接过很多个劳勃逖尼洛打电话来订位,等到6个人或8个人全部到齐时,他听到的是“哦,抱歉,劳勃今晚不太舒服”。
还有一个女人,假冒名人订位不成,对我的朋友大吼:“你给我听着,我要报出什么名字你才肯给我张桌子?你要我当谁我就当谁,麦当娜,还是沙朗·斯通,给我个名字!”有些人还有临场的绝招。他们走进挤满了人的餐厅,走向领台,朝订位本上的名字随便一指,说:“这就是我们”。
这类孩子气的伎俩最好别用。我建议大家用一种比较有原则的手段,我称之为讨价还价的唬人之道。这个技巧是我在某天下午和保险经纪人卡森先生坐在一起时想出来的。当时他向我推销房屋险。理所当然,我想以最少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承保范围。卡森是个圆滑的保险经纪人,他耐心地用最简单的语言向我解释他想推销的附加条款有什么好处。
他正准备讲战争、台风这类天灾人祸时,他的电话响了,他向我致歉,然后接电话。那是他的同事打来的。突然间,一出变形记在我眼前上演。原本莫测高深的推销员,变成了闲话家常的凡夫俗子,热烈地和同事讨论综合保险、流动保险。
几分钟后,卡森对电话那头说,“好,没问题,再见。”就挂上电话。他清一清喉咙,又变回莫测高深的推销员,耐着性子向天真的客户解释损害及最低扣除额。
※ ※ ※
技巧43:讨价还价的唬人之道
古阿拉伯人在市集中的杀价技巧被拿到当今的美国社会来用。特别是做大笔买卖时。懂得怎么交涉,你就能得到好价格。
每次进行大笔采购之前,先找几家不同的卖方——其中只有一家是用来成交,其余全用来学习。具备了内行人术语之后,你就可以大步走进你想买的那间店,做成一笔好生意了。
※ ※ ※
我坐在那里,听他说些取代、比例分配之类的专门术语,心想,如果刚才卡森的同事打电话是为了买保险,他一定可以买到比较好的保单,而且保费更便宜。几乎每一行都一样,卖方订的价格有两种——一种是给同行,另一种给你我这种门外汉。
所以,买东西时,只要多一点点小知识,就能获益匪浅。如果你熟悉内幕,你就不会被剥掉一层皮。你不必懂得太多,只要一点行家术语就够了。那些内行人心想,既然你知道这个行业的秘密,一定也知道最好的交易及底价。
现在,我们来进一步深究内行人的世界。这一次我们要谈谈如何让你的谈话对象感觉到,你们不只拥有相同的经验,还有形而上的东西。让对方感觉,你们对生活的理念和价值观都很一致。
第五部 啊呀,我们真像!
我们筒直一模一样
仔细观察天上的鸟群,雀鸟总是和雀鸟飞在一起,燕子也总和燕子成群结队,黄鹂身边一定也是黄鹂。鸟类似乎也有自己的种族隔离政策。有人用简单的4个字做了结论:“物以类聚”。
然而,人类到底是比鸟类聪明。至少,就某一方面来说,人类可以运用智慧来克服隔阂。聪明的人类一起工作,一起娱乐,一起坐下来吃面包。这表示人的容忍度比较高吗?那得视个别情况而定。不过,我们的目的不是要挞伐荒谬的种族隔离政策,而是要尽一切可能,使周围的人无论与你共事或玩耍,都能觉得舒服自在。
人们总是最容易接受与自己价值观相同的人,这点早经证明,毋庸置疑。曾经有这么一项研究,受试人员先接受了性格及价值的测验。然后分为两人一组,让受试者两两独处。在他们彼此见面之前,研究人员先告诉半数的小组,两人的价值观十分类似。另外半数的小组,则被告知两人的价值观不尽相同。研究小组事先给的这些暗示与事实并不相符。
稍后,等两人交谈相处之后,研究人员对他们进行测试,询问两人对彼此的印象。结果,那些被告知价值观相似的人,喜欢彼此的程度,远大于被告知彼此价值观不同的组员。这个结果显示,人们一旦认为对方与自己的价值观类似,便会采取友善的预设立场。对于理念及价值观相似的人,我们比较愿意与之共事,或伸出友谊之手。基于这一点,下面我要提供6项技巧,让你能随心所欲地创造与他人的共通性。
除了与客户、朋友、同事能有更多共同点之外,你也能运用这些技巧,更了解不同种族、不同背景的人,更能以同理心相待。这些技巧也能帮助你打开原本紧闭的机会之门。
技巧44 有样学样
观察别人的举动
燕雀拍动翅膀的频率,比滑翔的老鹰快很多。在人类当中,每个人的举止也不尽相同。比方说,在美国,来自中西部广阔平原区的人,和别人站在一起时,习惯保持一点距离。城市人则由于每天在公车和地铁里挤沙丁鱼的缘故,习惯和人站得靠近一点。另外,亚裔美国人讲话时的动作比较含蓄,而意裔美国人则动作又多又大。
喝下午茶时,礼仪学校的学生先彼此屈膝行礼,才优雅地缓缓坐在沙发上,这些淑女拿杯子的时候,一手托着茶碟,另一手勾着杯子,小指还微微地翘起来。从没上过礼仪学校的人喝下午茶的时候,则是一屁坐进沙发,两手抓了茶杯就往嘴里灌。
孰是孰非?这两种情况并没有对错之分。不过,沟通高手都知道,不论交涉的对象是举止讲究的优雅淑女,还是大大咧咧的豪迈之人,对方怎么做,你就怎么做。我有个朋友珍妮,她巡回全国各地办讲习会,讲习会名称是“如何嫁(娶)到有钱人”。有一次,她在拉斯维加斯的赌场里,有个记者问她,是不是真的能区别正牌的大富翁和充阔的冒牌货。
“当然。”珍妮回答。
“好,”记者立刻给珍妮出了一个难题,“这房间里最有钱的是谁?”邻桌坐了3个男子,每一个都穿着名家剪裁的西装,手工缝制的衬衫,口里啜饮的是最螅兜耐考伞<钦咝南耄淠菀欢ɑ岽诱�3个最可能的人选里挑一个。
珍妮锐利的视线扫过整个室内。接着,她就像一只猎狗,本能地伸出涂满蔻丹的手指,指着坐在角落穿破烂牛仔裤的男人,喃喃地说:“他很有钱。”
※ ※ ※
技巧44:有样学样
仔细观察别人,看看他们的举手投足有何特点。动作很小还是很大?很快还是很慢?动作是笨拙还是流畅?举止显得年轻抑或老态龙钟?流露出典雅的气质还是蹩脚的窝囊?
现在,假装对方是你的舞蹈老师。
他跳的是爵士舞步吗?还是芭蕾舞?仔细观察他的肢体语言,然后模仿其举止风格。这样一来,对方下意识会觉得跟你在一起很自在。
※ ※ ※
刹那间,记者目瞪口呆,他问珍妮:“你怎么知道?”
“他的举动像个富裕已久的人,”珍妮跟着解释,“有的人一看就知道从小很富裕,有的人看起来像是新近发迹不久,有的人则一看即知两袖清风。”珍妮一眼就找出角落里最不像是有钱人的富翁,全是他的举止透露出来的。
技巧45 空谷回音
“我们简直一模一样”
有没有这种经硷?你和新朋友闲聊,过了一会儿,你心里突然有种感觉,“这个人和我的想法很像,我们的波长相同。”那种感觉很棒吧?棒得就好像谈恋爱。
这种感觉,情侣间称之为奇妙的化学反应,新朋友之间叫做一见如故,生意人的说法则是一拍即合。尽管说法各异,但感受同样奇妙。两人之间会感觉到一阵突如其来的亲切暖意,还有种奇怪的感觉:“哇,我们一下子就变成老朋友。”
小时候交朋友很容易。大部分的玩伴都在同一个区域长大,因此大家的波长一致。随着岁月流逝,我们也添了年纪,大家纷纷搬离故里。各人的背景、生活经验、人生目标以及生活方式,都有了差异。结果,延续彼此之间的波长不再相同。
如果有个神奇滑板,能带你忽高忽低,随时把自己的波长调整到和别人一样,那不就太棒了!有的,下面这个语言技巧就可以做这一点。假如你站在山顶上,朝着对面的山谷大叫“喂——”,你会听到同样的“喂——喂——……”弹回你的耳中。我将下面这个技巧称为空谷回音,因为你就是要像山谷一样,一字不漏地把谈话对象的表述重复一遍。
宴会上的空谷回音
你现在正在参加一个盛大的宴会,里面有形形色色的宾客。首先你和一位律师聊天,她告诉你,她的职业经常遭人恶意中伤。轮到你讲话时,你也要用职业这两个字。如果你说的是工作,等于建立起一道无形的鸿沟。
接着你遇到一位工程人员,他开始谈他这一行。如果你说,“我从事的职业如何……”对方一定觉得你是个好卖弄的毛躁小子。
见过律师和工程人员之后,你又和几位从事自由职业的人交谈一起先是模特儿,接着是专业演讲人,最后是流行乐手。这3种人用来描述自己职业的字眼完全不一样。模特儿会大谈她的登台合同。专业演讲人也会说登台合同,不过他比较乐意吹捧自己的演讲聘约。流行乐手说的则是,“对呀,唉,我有一堆秀约。”你很难把各行各业的说法背下来。唯的一办法就是仔细听他们用什么字,然后照本宣科。
职业上的空谷回音
现代销售环境中,客户期望业务人员不只卖东西,还要能解决问题。如果你不会说他们那一行的语言,他们自然觉得你无法找出那一行的问题。
我的朋友潘妮卖的是办公家具。她的客户包括出版商、广告公司、广播电台和一些律师。潘妮的销售手册上面写的是办公室家具。不过,她告诉我,如果对每个客户都用办公室这个字,他们会认为她对这些行业懵懂无知。
潘妮说,在她的客户当中,广告公司的采购经理用的是广告代理商这个词。出版商说的则是出版公司。律师则说事务所的家具。而广播客户理所当然用的是电台而不是办公室。潘妮说:“那就是他们打拼的地方,他们爱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