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重生之商海惊涛 >

第155章

重生之商海惊涛-第155章

小说: 重生之商海惊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星说的是个国际政治中大家都心知肚明的现象。印尼是东盟成员,东盟于1967年成立时的宗旨之一就是协助加盟各国防止**在东南亚扩散,是美国人一手操办的。目的就是看住“红色中国”这头巨龙,防止所谓中国输出国际**的。印尼从六十年代就经常爆发大规模排华事件,很多人认为其幕后指使就是是美国人。这次国内对于印尼再次爆发排华事件,如果照往常的反应也顶多是在口头表示强烈抗议而已,实在的办法不多。毕竟印尼华人都加入了印尼国籍,闹得再凶也是别人家里的事。我们一向表示不干涉别国内政,而且国家实力不足,管不了印尼政府的举动。

程沧海既然知道官方身份不好出面,所以想起杨星的民间身份和他主动送来这些资料,就知道这小子有些鬼主意来阻止事态恶化。他饶有兴趣的问杨星,“你小子给我这堆东西就没怀好心,说吧,想我怎么帮你?”杨星涎着脸道:“领导就是领导,一眼就看出我的来意。”

除了关于印尼的问题外,杨星资料里还有两大问题也需要程沧海参详。其一是杨星的手下综合分析星斗研究院、美国国家气象中心、欧洲气象卫星应用组织的数据得出一个结论,今年夏天,中国全境会爆发一次特大洪水规模很可能会超过1954年的特大洪水。其二则是根据他从各种渠道得到的消息分析后,他认为以索罗斯为首的国际金融炒家不甘心前时在香港的折戟沉沙,随着狙击韩元和日元的大获成功,他们不甘心港币成为金融风暴中幸存的孤岛,正酝酿着下一波对港币的打击计划,估计今年夏天就是他们发动的时机。这两件事一旦同时发生,对于正经受着亚洲金融风暴考验的国内来说都无异于一场“大考”

程沧海既然叫杨星来,自然是对他的三个结论都认真考察过,印尼的情况和港元面临货币战争的问题,他和国家权威专家讨论过,得出的结论和他差别不大,只是没有杨星对发生时机判断那么精确。而对于可能的洪水,国家实际上早就有了准备,最近国家气象局和中科院的不少科学家也发出过类似呼吁,杨星虽说是打着他师父的旗号,但这些预测无疑是建立在科学的情报分析上的。

以程沧海对杨星的了解,这小子是典型的不见兔子不撒鹰,他既然这么热心的把这些情报送到自己手里,肯定是打着待价而沽的念头。他直接询问杨星提供这些情报以及怎么缓解这些危机的办法。杨星看他的表情也知道自己的资料总算打动了这位心中自有沟壑的老人。也不再卖关子单刀直入的交代了来意,“我想从国内得到100亿美元的信用额度,对外宣传就说是为了收购日本山一证券所用的吧。”

即使对杨星胆大包天的性格有了解的程沧海听完这句都是好一阵头晕目眩,好半天他才集中焦距盯着杨星声音拔高道:“你知国家现在的外汇储备是多少?”杨星故作糊涂,“大概是一千多亿吧。”“确切来说是一千四百亿,这可是改革二十年国家一点点积攒下来的家底,你小子一下就想拿走十分之一,就算你是一号首长都做不到”程沧海看他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恨铁不成钢的教训道。

杨星微笑起来,多次和程沧海打交道难得看他发火,都快忘了他那闻名于世的火爆脾气和铁面无私的人品了,只是让他误解自己的意图可不好,杨星连忙对他解释详情让他消消火。

“我不是真的想国家拿出100亿美元给我,我只是利用国家信用为我在外的贷款做个担保而已。”杨星在一张白纸上迅速写下了“中国进出口银行,连续大额质押贷款、银行信用证和日本政府贷款转贷”一行字,递到了程沧海面前,熟悉金融的程沧海戴上老花镜仔细看了一会,脸色多云转晴,“果然在香港呆了一阵子有长进了,这倒是个办法。”他喃喃说道。

杨星要求的100亿美元实际上只是个名义,他打的主意是94年才成立的《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直属于国务院,是一家政策性银行,其在国际上的信用评级等同于中国政府。如果中国进出口银行能够出面,对外宣布给予中星国际大额美元信用担保,那么中星国际在国际上进行融资就会异常顺利。

中国进出口银行不但拥有出具担保的资格,还可以为对外贸易结算出具银行信用证,并且还承担着日本对华低息政府贷款的转贷任务。杨星的思路是依照中国进出口银行的信用担保在国际上取得财团贷款,并先行收购部分的山一证券资产,再将这部分资产或出售或抵押,取得新贷款和取得中国进出口银行对中星国际开出的信用证。

并将中国进出口银行掌握的日本对华政府间贷款转贷部分给中星国际。这样多重金融方式融资下,采用钱滚钱、钱生钱的办法把山一证券的资产盘活,并且利用日本对华政府间贷款的名义吸引犹豫不决的日本大藏省,让他们尽快放行提供给山一证券善后的金融特别支援金。

这个计划环环相扣,正符合了国际金融业用小钱撬动大钱的特点,难怪程沧海夸奖杨星在香港学了不少国际金融的筹钱本事。不过正因为计划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的担保还是风险不小,毕竟这是以国家信用为后盾发起的融资行为,杨星的计划万一出了问题,损害国家信用的罪名可不小,所以必须征得主管金融的程沧海同意。

程沧海端详着杨星,戏谑的问:“你这三份情报就值100亿美元?”杨星接口道:“当然不是,我不是说了,是打着收购山一的旗号,真实用途是为了这三件大事。”程沧海摆出感兴趣的样子听他的讲解。

“这三件事情,印尼和香港中央政府能做的不多,毕竟国内的问题也不少。但我的身份可以做一些官方不允许的事。你说我是不想看见同胞被杀戮也好,想个人表现也罢。关于印尼的事情,我考虑能否让东南亚华人群体出面做一些准备,当然钱是一定要花的。”

“至于香港方面,我和港府早就通过气,正面对抗,大家一定两败俱伤。即使赢了也是惨胜,而且会影响才喘过气来的香港经济。万一真让港府亲自下场管制那些炒家,肯定会落个政府管制外汇的名声,让香港经济自由港的名誉受损。所以港府的意思是和香港商界联手,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成立主权基金和民间基金共同打击国际炒家。这件事我已经在着手了,必要时国内资金的支援非常重要,这又是一笔要花钱的地方。”

“至于国内的洪水,我承认有些杞人忧天,但现在离夏天没几个月了。我给你的报告你也看了,这次大洪水不同于1954年。当时可以扒开大坝向泄洪区行洪。但现在呢?我的部下去年沿着长江边走了一趟,很多泄洪区里住满了人,甚至变成了农田,这大水一来我们能对大坝一扒了之吗?还有更严重的,我花了钱请军方搭载我从瑞典买的探地雷达对长江沿线的大坝做了一番探查,结果触目惊心。有些地方的大坝里面一寸钢筋都没有,里面封的是芦苇杆大水一来这些大坝肯定垮”

“不要说了”程沧海豁然起立气得浑身发抖,但杨星既然讲开了只能说下去:“现在已是迫在眉睫了,我不求当什么英雄,但为政府防洪查疑补漏总是能尽一份力的。我在查出来有问题的地段都准备了一批救灾物资,为最坏的情况做打算。我知道你的难处,国内不能大肆宣传会有洪灾,引起社会动荡反而不好。我借着融资的名头,先购买救灾物资设备做个贮备总可以吧,就算我替你减一点担子。”

杨星言辞恳切,总算是让程沧海的怒气减少了不少,他坐回座位,眼里有深深的落寞和疲倦。国内政治环境喜欢报喜不报忧,他接触的各省资料都对长江防汛形势歌功颂德,仿佛抵御百年一遇的大洪水都没问题。但现在杨星一席话让他的信心彻底动摇,照杨星的说法,这千里长江大堤真是处处漏洞,步步危机不过他心里对于杨星的印象改观不少,杨星话里表现出他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深深眷顾让他深有知音感觉,尽管两人的年龄差距如此之大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你小小一个商人,被人认为充满铜臭,却比我手下大部分官员还干净”程沧海良久长叹一声。看着杨星年轻的过分的外表,觉得他这副惫懒模样下还是隐藏着一颗火热炽烈的心啊

第二百二十二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

第二百二十二章山雨欲来风满楼

程沧海吩咐杨星,这些资料他会尽快提交中央常委讨论,印尼和香港的事情可作为重点,洪灾的论调要和缓一些,国家领导们虽然不喜欢报喜不报忧,但危言耸听也不合适。杨星心底叹气,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贵为总理的程沧海也一样又无奈啊唯一值得欣慰的,就是总理大人对他的100亿美元计划是放行了,资金危机看来解决了。

杨星在北京一呆十多天,既为了等上面的的消息,也趁机把国内的各公司事务处理一下。虽然经过去年圣诞年会的集团大重组,很多具体事务他已经完全交给了手下处理。但涉及到集团战略决策的事项,始终还是要由他最后拍板决定的。

从前年开始,中星集团陆续收购了香港中策、中原、广东省国投公司麾下大量的原国有企业,接手的不光有优良资产,也包括了大量因历史原因造成的死账坏账,以及大批下岗员工和离退休人员安置问题等。杨星当初为了不引起争议,不让将来给他扣上侵吞国有资产的帽子,也为了能让收购企业的设备和人员平稳的迁移进五大产业园区。对于这些企业原所在地的政府几乎是有求必应,给钱给物,还承诺只要能协助搬迁问题问题,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解雇一名员工,将尽全力减少因体制转变和搬迁引起的社会问题。

到现在,杨星自认基本上实践了言,这感觉比他赚得了上亿美元还要自豪。无论是前世还是现在,对于这些因为国企改革而陷入彷徨,失去保障的普通工人全社会都报以极大的同情。他们把自己最好的岁月都留给了企业,最后却因为企业改制等原因而成为了改革阵痛的牺牲品,很多工人是家庭的顶梁柱,他们的下岗使他们沦为社会的弱者,全家都丧失了依靠,发生了许多惨绝人寰的悲剧啊作为重生者,他认为国企改制虽势在必行,但能否把改革对于这些社会底层民众的影响减到最小,是可以在他的企业内部进行试验的。

现在整个集团职工已经达到了5万人的规模,王伊人以人事总监的身份多次提醒过他人数相比集团规模有些过大,但杨星认定咬牙坚持,到处借钱也尽可能不减人手。相比人事部提供的一连串数字,杨星看到的是数字后面那些一个个活生生的员工,以及他们身后背负着的美满家庭。

所以杨星一向主张企业的人员的融合、磨合和培训问题是集团头等大事,没有不好的员工,只有没发掘出员工能力的老板,中星集团内部提供给员工的福利,在国内绝对是鹤立鸡群。而且上至四五十岁的老员工,下至刚从技校毕业的实习生,集团内都有对应的培训课程。只要你努力,中星集团还会安排给你合适的职位升迁规划。因此中星国际在国内的公司是解雇员工最少,吸引高素质人才最多的,每次集团招聘会都是挤得水泄不通。

放眼国内此大批国企打着改制的旗号大肆裁员的举动,中星集团绝对是个另类,它和旗下公司一系列收购的行为,虽然引起争议很大,但最后都能得到当地政府和民众的支持。国内高层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虽然官方没有对此过多赞扬,但在党内的内参上,“中星模式”的提法消然出现,表示了中央对于中星国际在国企改制中做出大胆探索的默认,认为中星集团的做法为提出一条让改革各方都受益的方法做出了很好的尝试。

另外他的手下还汇报了今年2月五大产业园中的最后一座——上海东方星城也终于开工建设的好消息。这座本来准备去年就开工的产业园就是因为上层的争论而被拖延的,当时因为北京产业园的争论导致上海市政府对于兴建东方星城的态度是犹豫不决,预定在张江高新区里的建设的星城地皮都批下来了,却在开工前被卡住了。如果不是当时杨星当机立断把北方星城移师天津,后来又传来他跟程沧海同行香港,中星巨资收购山一证券等消息,观望中的上海市政府才明白拉拢中星国际的好处,终于放行了东方星城的计划。

比起去年底开始建设天津的北方星城产业园,上海算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作为中星国际中国总部所在地居然落到最后实在是有些丢脸。认清了形势的上海市高层亡羊补牢,已经向中星国际表示,因为中星国际旗下的星美时尚和上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