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故事会2004-2012 >

第1435章

故事会2004-2012-第1435章

小说: 故事会2004-2012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幸好,这种幻觉持续时间很短,只有几分钟。陈寿悄悄找了医生,医生怀疑是癔想症,开了些口服药,可不见好转。
  有一天,陈寿接到一个客户电话,让他送六面豪华落地镜到指定地点。这可是个大单,陈寿惊喜不已,先到了客户家里,测量了一下尺寸,然后亲自带着几名安装工人送货过去。当天,客户临时有些事耽搁了,安装时已是晚上。
  要安装的地方,是一个很大的试衣间,有两道门,内墙上留了六个位置。工人安装镜子时,陈寿好奇地问客户:“为啥要把镜子安装成六边形的样子?”
  客户笑笑说:“现在的女人试衣服,一面镜子不能满足她们的审美需要了,必须要全方位、多角度,她们才会满意。”
  等六面落地镜安装好,陈寿心血来潮,走到镜子围成的空地中间,想摆几个姿势,试着照照,就在这个时候,他突然惊得魂飞魄散:六面镜子里,突然出现了他的身影,却不是完整的,这面镜子里看到的是脑袋,那面镜子里是躯干,还有两个胳膊、两条腿,一面镜子里一样!
  陈寿瞪大了眼睛,下意识地往后退了一步,这么一退,镜子里的脑袋、躯干、四肢,也随之各自做出相应的动作……
  这场景太诡异了,陈寿吓坏了,差点就瘫软在地上,他连滚带爬,奋力推开一扇门,像亡命之徒一般逃走了。
  遇到了这样的怪事,陈寿坐卧不安,他联想到从五马坪回来后出现的奇异感觉,决定去那里打听一下。
  这一天,陈寿到了五马坪三岔口,在附近村庄遇到一个六十多岁的守墓老头,那老头讲了一段离奇的故事:那个坟墓有些年头了,也说不清是哪朝哪代的事儿,据说是一名高官的墓。那个高官因为得罪了小人,皇帝又偏听偏信,最后高官惨受酷刑而死。家人收殓了遗骸草草埋葬,不敢在墓碑上刻字,这才留下了一块无字碑。因为死状太惨,后世的盗墓贼压根儿就不敢光顾。
  陈寿疑惑地问:“咋个死法呀,连盗墓贼都怕?”
  老头说:“五马分尸,人的四肢、脖颈被绳索勒住,拴在五匹马的尾巴上,然后五匹马分别向五个方向奔跑……”
  原来“五马坪”的名字有这么恐怖的来历,陈寿听了,冷汗禁不住顺着后背直往外冒。
  老头接着又讲了起来:冤死鬼都会找替身,这五马分尸的鬼,同样也要找,不过他找替身难度很大,因为生前身体分裂成六块,所以魂魄也分成了六个部分,必须要在相同的时间、相同的地点,遇到在一起的六个人,而且这六个人必须是彼此心存芥蒂、互相争斗,然后魂魄分别附到六个人的六个不同部位,七七四十九天期满后就夺魂而去。驱走冤魂的方法也很简单:六个人互相信任,不再有争斗之心,形同一体,这样就无法分成六个部分夺魂而去,坚持三个时辰,可在半年内无事;若要完全驱走冤魂,必须要满六个月。又传说镜子是照魂之物,因为是六魂分开,所以在晚上有六面镜子围绕时,魂魄会现出原形,陈寿能在六面镜子里看到身体分离的异象,就是这个道理。
  陈寿心想:自己会出现没有头颅的幻觉,难道是头颅被冤魂附体了?他转念又想到:其他五个同事莫非也出现了这样的幻觉?陈寿扳着指头一算,天哪,已经四十八天了,到了四十九天,那就期满了,他们六人的魂魄,就会被夺走了!
  陈寿谢过老头,赶紧回城。时间已经是黄昏了,他挨个打电话,好不容易把大家叫到一起,先讲了五马坪古墓的故事,然后说出了自己的奇异经历。
  大家默不作声,表情逐渐严肃,继而又从严肃变成惊恐。主管小声地说:“我、我时常感觉没了右手……”
  接着有人说感觉没了左手,又有人说没了右脚,还有人说没了左脚,最后一个同事愤愤地说:“我他娘最惨,我会突然感觉到整个躯干没了,只剩下一个脑袋和四肢在空气里孤零零地晃荡!”
  一会儿,陈寿坚定地伸出一只手,用宣誓一般的语气断然说道:“忘记过去的不愉快,放弃争斗吧!”紧接着,其他五人不约而同地伸出手来,六只手叠加着放在一起…… 说来也怪,当天晚上,没有一个人出现幻觉,第四十九天安然度过。就这样,陈寿越发相信守墓老头的说法,再不敢有半分勾心斗角的想法,即使被同事抢了客源,他也忍了,权当是同事的无心之过。从此之后,陈寿再也没有出现过没有头颅的幻觉,一时心情大好,有心想问问其他五个同事的情况,又怕别人忌讳,只好作罢。
  这天晚上,陈寿扳着指头细细地算起了日子,老头说的半年期限只剩最后一天了,也就是说,只要一过明天,就完全驱走冤魂了。不料就在第二天,主管突然遭遇了车祸,失去的,恰恰是一只右手!事情还没有完,当天晚上,另一个同事左手触电导致神经坏死,被截肢……
  两个同事出事后的次日,剩下的四个人聚在一块儿聊天,这才知道,大家后来都没出现幻觉,这表明他们四人确实是放弃了算计别人的心思。
  那一天,四个人结伴去看望住院的主管,主管见四人安然无恙,不觉后悔莫及,他叹了口气,对陈寿说:“我曾经在一段时间里放弃了和你的争斗,但有一次,我怀疑你在背后耍心眼,于是就疑神疑鬼起来。我想,这种冤魂找替身的说法说不定是子虚乌有,倒不如面对现实,趁机多捞点合同,多赚点提成,保持业绩第一,能够在明年继续当主管。就这样,我开始对你做起了小动作,可我想不到真会有这样的报应,真会被冤魂夺去右手,这往后的日子……”说到这里,主管难以克制,禁不住大哭起来……
  上次陈寿去五马坪回来后,主管就曾说过他时常感觉没了右手,想不到这次他果然在车祸中没了右手。四个人听得惊心动魄,他们安慰了主管几句,然后打算去探视另一个失去左手的同事,主管说:“你们别去了,他胆子比我还小,现在变得有些疯癫了……”
  后来,陈寿又去了一趟五马坪,找到了那个守墓的老头,老头听了他们六人的事,长叹一声,说:“人总是喜欢争斗的,要放弃心里的那点欲念,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你很不幸,头颅被冤魂缠着;你又很幸运,恰恰因为头颅的重要,你才会有清醒的心智。那个五马分尸的冤魂,找到了右手和左手的替身,其余四段,还在等着别人呐!”
  陈寿的心“怦怦”乱跳,他沉吟良久,说:“我会告诉身边的人,彼此一定要坦诚相待!”
  经历了这件事后,陈寿和他的同事们在工作中就变得十分团结,不过,他们也都留下了后遗症:只要是围起来的镜子,他们都不敢走过去……

【中篇故事】

心中的乾坤
 
  有这么一家子,老少三代都喜欢二胡,爷爷在世时,是老人家亲自给孙子小宝传授琴艺。爷爷去世后,父亲杨铮给小宝报了几个二胡兴趣班,可都是没学几天,就被老师婉拒了,老师说,小宝的二胡水平太高了,在这个小城里,没有谁能教得了啦!
  以前,杨铮以为父亲教小宝拉二胡,也就是图个祖孙俩乐呵,现在听老师这么说,他开始对小宝重视起来。杨铮先是带小宝报考了省音乐学院附中,小宝不负父亲的期望,很轻松就考上了,这一下杨铮没了退路,在开过一次家庭会议后,他背上二胡,带上小宝,来到省城,开始了他全程陪读的日子。
  来到省城,杨铮才发现,像他这样的陪读家长,在学校附近的出租屋内到处都是。他费尽周折,才租到一处小阁楼,日子算是安定下来了。渐渐的,杨铮跟一些陪读家长也熟悉起来,通过交流他才知道,人家的孩子除了上学,还都报了辅导班,一位热心的家长悄悄对杨铮说:“要给孩子报班,就报张斯里的,他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不但教得好,关键是报他的班,还有更大好处……”
  杨铮听了,觉得新奇,就问还有什么好处,那位家长“嘿嘿”一笑,说道:“这个嘛,以后你自然就知道了。”
  杨铮觉得报教授的班,学费肯定便宜不了,一打听,果然如他所料:小课堂是一对一教学,一小时一千块;大课堂是放群羊式的,一小时也要两百块。杨铮夫妇都是普通教师,家里本来没多少积蓄,“拼”不了“爹”,这次来省城,家底几乎全花光了。一想到儿子就要输在起跑线上了,杨铮还是咬咬牙,给小宝报了大课堂。
  杨铮怕坐吃山空,就近找了份送水的工作。他是当老师的,身体单薄,现在每天扛着水桶楼上楼下地跑,觉得有点吃不消,每当这时,他就想想儿子美好的将来,这样,再苦再累,也能扛了。
  这天收工后,杨铮揉着酸痛的腰腿爬上楼,一进家门,小宝跑过来,说:“爸爸,老师说我的二胡质量不行,他要我换二胡。”
  听了小宝的话,杨铮的心猛地一沉:这把二胡,是去年刚买的,花了一万多块呢,怎么会质量不行?小宝又说:“老师还说了,要换二胡,就到他那里去买,如果我们到别处买,质量无法保证,他就没法教我了。”
  杨铮心烦意乱,犹豫了半天,他还是拨通了教授张斯里的电话。张斯里在电话中说,孩子到了这个级别,换二胡是必须的,他那里有好多档次的二胡,从两万到二十几万都有,家长可以视情况自愿购买。合上手机,杨铮傻了眼,就目前这经济状况,别说二十几万,就是换把最便宜的,两万块钱,也没法筹措呀!
  小宝很懂事,见爸爸脸色凝重,便轻轻拿出二胡,躲到一边练习曲子去了。杨铮心里乱糟糟的,直到响起了敲门声,他才回过神来,急忙去开门。来人是房东赵大爷,赵大爷是个清瘦的老头,就住在杨铮楼下。杨铮觉得赵大爷是个难得的好人,因为他从不嫌小宝练琴吵人,要知道,有些孩子练琴跟做贼似的,要瞅房东不在家时,才能偷偷练一会儿。
  杨铮急忙把赵大爷让进屋,赵大爷摸了一下小宝的头,笑呵呵地说:“小子,今天练琴怎么老是跑调?是不是心都跑回老家了?”赵大爷说完,小宝的脸一下就红了。杨铮一愣,急忙问道:“大爷,您也懂二胡?”
  赵大爷笑而不答,轻轻拿过小宝怀里的二胡,调了调内外弦,说:“二胡因为有两根弦,又叫二弦琴,传说是音乐鼻祖嵇康所创,所以又叫嵇琴,盛唐时期传入胡地,被胡人发扬光大,所以又叫胡琴,流传至今,最终被称为二胡了。”赵大爷说完,随手拉了一小段曲子。杨铮对二胡虽只是喜欢而已,可做了这些年的陪练,赵大爷一出手,他就知道是啥水准了,他坚信,赵大爷就是隐藏在民间的二胡高手,肯定懂得二胡,于是问道:“大爷,您看看,这把二胡质量怎么样?需不需要更换?”
  赵大爷端起二胡,仔细端详了一遍,说:“这把二胡质量不错,要想换,等以后孩子大了,走上专业演出道路后再换也不迟。”
  赵大爷一番话,证实了杨铮的猜想:张斯里要求换二胡,质量问题只是托词,从中牟利才是目的。杨铮一时无语,小宝却对赵大爷说:“爷爷,您说我的二胡好,可张老师说不行,他要我爸爸给我换二胡,可是我爸爸没钱……”
  谁知赵大爷听了小宝的话,突然变了脸,他猛地站起身,气呼呼地走下了楼。
  杨铮顿时呆了,想不明白赵大爷为什么生气,正在疑惑,却见赵大爷又回来了,只是手里多了把二胡。赵大爷把二胡递给小宝,说:“小宝,你明天把这把二胡拿给张斯里看看,我倒要让他说说,这把二胡的质量怎么样!”这把二胡,显得有点陈旧,琴身上甚至有些明显的破损。
  小宝抱着二胡,仰脸问赵大爷:“爷爷,这把二胡比我的那把好吗?”赵大爷挠挠头皮,说:“怎么说呢?区分一把二胡质量的好坏,没有统一标准,这要看它在主人心目中的分量了。小宝,爷爷给你讲一个关于二胡的故事,你想听吗?”
  小宝连连点头,赵大爷便坐了下来,开始讲故事了……

  清朝时候,有一位高人,他制作的二胡,做工精良,音质优美,上至宫廷御用乐师,下至民间流浪艺人,都争相购买、收藏。
  后来,那个高人得了重病,眼看病入膏肓,他却久久不肯闭眼。高人有三个儿子,他们都很孝顺,每天都侍奉在父亲的病床前。这一天,高人要三个儿子到密室中把平时收藏着的所有二胡都拿来。儿子们不敢怠慢,赶紧从密室中拿来了二胡,放到了病床前。看到二胡,高人不知哪来的力气,他猛地支撑起身子,抓起二胡,一把把地全都摔在地上,砸坏了。砸完了,他高喊几声:“乾坤希音,乾坤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6 9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