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从囚徒到省委书记 >

第79章

从囚徒到省委书记-第79章

小说: 从囚徒到省委书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生有多少不可知的站口啊!她惴惴不安地走进了这个新的站口。谁知道这又是一个什么站口呢?工作组正在开会,炕上坐着两个男的,一个女的,吴玉萍一个也不认识。她自我介绍以后,四十多岁的那个男干部连忙下炕接过她的行李,那两个年轻队员也赶紧下炕,男队员招呼她快上炕暖和暖和,女队员给她倒了一茶缸子热水。大家问寒问暖,十分热情,而且充满了尊敬心情。虽然这些都属于人之常情,毫无什么特殊可言,可是对吴玉萍来说,却十分不平常。多少年了没有人这样对待过她,温馨之情油然而生,顿时一股暖流渗透了全身。

那个年龄大的干部自然是组长老郝了。那两个小青年也自己作了介绍,都是二十左右岁,很单纯的样子。老郝简单介绍了孙庄的情况,这村不大只有一百多户人家。支书孙国胜当了十几年了工作上有一套,生产抓得紧,阶级斗争却抓得稀松,都是当家子拉不开情面。公社主要是让抓方向揭阶级斗争盖子。我们正研究从哪里入手呢!

正说着,外边有人说:“工作组在哪屋呢?吃饭啦!”原来到了晌午了。工作组到村吃派饭,除了五类分子家不吃,残疾人、特困户不吃,其余的人家从村东头往西轮,按门口一家吃一天。叫吃饭的人领他们走过两道街才进了一秫秸栅栏门,三间北房已经破落不堪,院里还有一间草棚放些杂物。

刚一进院女主人已迎了上来,饭早就熟了,灶膛前的柴火都已打扫干净,一行人进了西屋寒暄几句,就上炕等着吃饭。那年月哪家也没啥好吃的,几乎天天是一样的饭。头天吃什么第二天该谁家人家早就打听好了,不能比头天吃得次,那样别人就会看不起;也不能比人家吃得好,自己吃亏不说别人还要说闲话。所以各家的饭常常是千篇一律,自己吃着腻味,还给人家添了不少麻烦。

除非是住长了和一些人家处好了,才能吃上顿好饭。遇上好房东处熟了,到了晚上还常能从炕上发现房东大娘给留下的半小瓢炒花生,或是锅里留着几块热腾腾的红瓤白薯。东西不多那香甜那温馨就没法说了。不过以前下乡是传授农业技术,宣传人们关心的农村政策。现在当斗批改工作组,是要批斗整人,谁知会遇到什么情况呢?

他们一边等着吃饭一边打量屋里的摆设。在农村屋里的摆设往往能说明一家人的生活状况,甚至发现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文化层次。这间屋的炕对面是占满一面墙的红漆板柜,只是油漆已经脱落得斑斑驳驳,颜色也已经由红变黑失去了当年的光彩,看来至少也有几十年了。柜上摆着二尺宽的坐镜,镜子两边放着两个掸瓶,上面画着古代仕女,像是早年的古瓷。再一旁就是盛烟叶的笸箩,盛针线的小筐,这是这一带早年殷实人家典型的屋内布置。

………………………………………

《从囚徒到省委书记》荒村15(2)

………………………………………

看来上一代这户人家过得还算可以,后来便不行了。和一般人家不同的是柜上还码着一摞书,便引起了吴玉萍的好奇心。她不仅对书情有独钟,而且还想由书了解些主人的情况,便下炕仔细看看都是什么书。使她十分意外的是书的层次还不低,既有文学政治类书籍,还有哲学类书籍,看来这家的主人还是个爱学习的文化人哩!

这时男主人掀起了门帘,女主人端着一屉冒热气的玉米面菜饽饽进来了。这里吃派饭主人不陪着,他们把饭放下出去了。吴玉萍回到炕上还没坐稳,成强手快嘴快,一个菜饽饽已经进肚了,连声说:“好吃,真香。”吴玉萍想这家并不富裕只是要强才包了菜饽饽,不是白菜馅就是大萝卜馅,顶多放点虾皮,多几滴子棉籽油还能有多香?

她一尝味道就是不一样,很长时间没有吃过这么香的菜饽饽了。仔细一看馅里,竟然有肉!机关干部每月才供应半斤肉,老百姓不到过年是见不着肉星的,平时谁家有闲钱砍肉?就是有钱谁舍得为待工作组砍肉?一大堆疑问都涌上心头。

疑问归疑问,香饽饽终究是香饽饽,吴玉萍一看很快就下去小半屉了,人们谁也不说话,只是一个劲地低头猛吃,自己再不快吃就没了。果然不一会儿,一大屉菜饽饽就吃光了。这时女主人才进来收拾碗筷,男的把烟笸箩拿到炕上让抽烟。这是吃派饭的惯例,或者说是一种礼节。

饭后一袋烟赛过活神仙,这是那困难年头人们最大的一种享受。不过农村也包括县乡干部是买不起烟卷的,都是用小纸条放上一撮金黄的烟叶,卷成喇叭筒,最后用舌头一舔,把接口处粘上,抽自造的烟卷。吴玉萍以前是不吸烟的,但由于精神苦闷,在县里写材料熬夜,也学起了抽烟,这时也卷了一棵抽着。

饭后抽烟的时候,这才是工作组和老乡聊天了解情况的好机会,看似闲扯,却是工作组正式开展工作的时机。老郝和吴玉萍有意地提了几个问题,除了了解了一些村里的情况,还知道这家主人孙绍安中学毕业,当过几年小学老师,后来学校归大队办自己就务农了。因为农活不熟体力不济,每天才记七分工。一家三口人,秋后领粮食还要向队里交钱。

这么困难为什么还给工作组砍肉吃呢!是有求于工作组?可他并没有提出来,而且看他那忠厚老实的样子,也不像是个动心计的人。看来女主人倒是精明能干,是个拿得起放得下的人物,不过她根本没进屋也不像有什么事要说的样子。虽有这些疑问,初次见面也不便提出来。闲扯了一会儿,就放下了吃派饭的钱和粮票大家起身走了。每人一天八两粮票,三角五分钱,有零有整。

走到院里,听到“咩咩”的羊叫,这时吴玉萍才注意到那盛杂物的棚子里养着羊。一看到羊,才想起那菜饽饽刚吃时有些膻,原来是羊肉,吃的时候却因为又饿又急,成了猪八戒吃人参果,只知道香,根本没品出是什么肉来。

这天下午工作组盘腿坐在炕上学习,老郝念大家听,然后联系实际讨论。学的文件是中国共产党第九次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主要学习大会确定的党的基本路线,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并以此确定了“斗、批、改”的任务,这就是成立斗批改工作组的来由。组长还专门掏出一个小本本念了毛主席的讲话,说文化大革命有些事情还没做完,比如斗批改。过若干年也许又要进行革命。我们的基础还不稳固,相当多的工厂里,领导权不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不在工人手里。过去领导工厂的不是没好人,但是他们是跟着刘少奇路线走的。所以要进行大批判,事实上是党需要重建。

吴玉萍还是头一次听到这种传达,她一听觉得问题够严重了,简直毛骨悚然,这不等于说下边没好人了吗?虽然说不是没好人,可是又说他们都是跟刘少奇路线走的。九大会上又把刘少奇定为叛徒、内奸、工贼,是“资产阶级司命部”的头子。这不等于说这些人都有问题了吗?

接着又学习《人民日报》文章,当老郝念到不以粮为纲就是“自由经营的资本主义”,“农副产品到集市自由买卖就是修正主义黑货”时,成强突然从炕上跳起来说:“你们说今晌午为啥给咱们吃肉馅菜饽饽?”问得大家一愣,老郝看了他一眼没吱声。吴玉萍看他那种得意的样子倒是猜到了:他肯定觉得人家心里有鬼,是害怕才给好饭吃,但是她也没说话。只有年轻女队员黎娟莫明其妙:“你说为什么?”成强十分肯定地说:“哼!他心里有鬼。肯定是经常卖羊肉走资本主义道路,怕咱们整他先用肉堵住咱的嘴。”

用肉堵住嘴?吴玉萍觉得要真是靠卖羊肉走资本主义道路,给你肉吃,不是更容易暴露吗?怎么能这样怀疑人呢?心里这样想却没敢说出来,怕被别人说成右倾。别看自己是副组长是干部,人家是农村刚抽上来的队员,可人家根红苗正,说什么也没关系。自己这身份一被人抓住点把柄就是问题,不能不分外小心。

老郝把文件放下说:“那咱们就讨论讨论,这个村的资本主义怎么抓吧!”说着拿出烟口袋来,一边卷烟一边用询问的眼光看着大家。吴玉萍想老郝心里可能有了安排,如果自己不来,只是那两个农村队员,他可能就直接部署了。自己来了又是个副组长,他当然要征求意见。便马上说:“我刚来不了解情况,老郝你们搞了调查,你就看着安排吧!”老郝说:“那好!我看咱先把问题梳梳辫子,抓住主要矛盾狠狠打击。”

………………………………………

《从囚徒到省委书记》荒村15(3)

………………………………………

一听说梳辫子,成强就把这两天听到村里做买卖,卖羊肉的事列举了一大堆,这小伙子了解了不少情况。黎娟也说了一户养“羊公子”(配种用公羊)的事,她说:“那天我在一家吃派饭,一进院就闻到了一股呛鼻子的臊味,是从草棚子里出来的,我扒门缝儿一看,里面拴着一个大羊公子。那家伙两个大羝角蜷曲着,那么粗那么大好凶啊!吓了我一跳,那么大个的羊我还是头一回看见。”说到这里,成强嬉笑着说:“你光看见羝角那么粗那么大,就吓了一跳,没看见肚子下边那大家伙?那才好哩,更会吓你一跳。”

“肚子下边还有啥大家伙?什么样?我没看见。”黎娟有些奇怪地说。她是个不到二十的大姑娘,猛然一下还没意识到成强说的是什么,当她看到他那诡谲的笑脸,立即明白了他说的是什么东西,马上臊得满脸通红,过去捶打成强:“你真坏!你真坏!”

“别打闹,研究工作哩!”老郝像管孩子似的说了一句,两个小青年也就立即安静下来。讨论了一会儿没啥新内容了,老郝就说:“先召开小型会,进一步摸摸底,重点就是把卖羊肉的事摸透。谁家先卖的,五类分子家有没有卖的,要选个批斗的典型。另外把一般情况也摸摸,到底有多少户卖了多少,排排队,搞个统计,因为还要向乡里、县里汇报。”谁负责召开什么会也分了工。老郝召开党员会,成强召开民兵骨干会,吴玉萍和黎娟开妇女会,摸全村这类情况妇女更是个重要环节。

妇女会就在吴玉萍、黎娟住的屋里召开。房东大娘住东屋,天天晚上喝完粥就睡觉省得点灯熬油。工作组住到她家,队里给她送了一小筒煤油和半车烧炕的柴火,她舍不得使舍不得烧,吴玉萍她们的炕老是凉着。煤油本来应放在外屋,没了可以随时添,也不知被她藏到哪里去了,今天开会时间长,只好又到队里要了点煤油先使着。原来通知吃完晚饭就开会,吴玉萍在炕上坐着等着,黎娟把煤油灯罩子擦了又擦,又把自己褥子下边的羊毛毡子抽出来铺在炕上,一边铺一边说:“大冬天谁家的炕这么凉?冰了妇女们以后开会就没人来了。”一切都准备好了,两人眼巴巴地等着却没有人来。

等了很长时间,才听见院里有人喊:“在哪屋开会呀!”黎娟忙迎出去,却只有村妇女主任一个人来了。黎娟有些奇怪:“怎么就你一个人?”妇女主任也奇怪了:“唉呀!还没人?后半晌我的腿都跑断了,挨门挨户地请啊!怎么还没人来?”说着人已经到了屋里。

妇女主任三十多岁,头发梳在耳后整齐溜光。身穿家织的蓝格子布棉袄,干净利落。手里拿着个笔记本,胸前戴着很大的毛主席像章,一看就知道是农村里那种能说能干的女尖子。她叫柳翠花。头一次见吴玉萍,听说是工作组的副组长,就左一个同志右一个同志的叫着,问寒问暖。接着又去摸摸炕头,又摸摸炕脚,惊讶地说:“好凉!真是对不住同志们了,我去抱柴火烧烧,这还行?”说着就去院里抱柴火烧炕。吴玉萍急等着开会,便说:“让黎娟烧炕,你去赶紧叫叫人吧!太晚了。”

柳翠花去了老半天,才领来了个几个妇女,说还有几个人也答应来。这几个人上炕以后,就各自从胳肢窝里、毛巾包里拿出自己的东西,挤到灯跟前做起了活计。有纳鞋底子的,有纳鞋帮子的,还有垫着袜板补袜子的。那年头农民没人买鞋穿,线袜子那么薄的底也架不住干活揉搓,补好了也是三天两头地坏,所以为了这一家子的鞋脚,也够妇女们忙活的了。而且妇女还要下地做饭,一天天的哪有整工夫?所以遇到这种炕头会,她们总是开会做活两不误,还省了家里的灯油。吴玉萍一面和她们聊天,一面想再等几个人来。等到九点多了,按农村习惯都该睡觉了,见不会有人来了便让大家坐好,先把活计放下,宣布开会。

一说开会人们的困劲就上来了,一点点地往后挪蹭,都离开了煤油灯躲到黑影里,靠在了被垛上。为了抓紧时间吴玉萍简单讲了讲国内外形势,最后拉到两条路线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