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少不读鲁迅 老不读胡适 >

第28章

少不读鲁迅 老不读胡适-第28章

小说: 少不读鲁迅 老不读胡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胡适的社会理念(1)new   
  还得用这个办法检验一下胡适的社会理念,要不就没有对比,也不公道。再说一遍,这个办法说不上多么严密多么准确,在没有找到更严密更准确也更简便,又是统计学的办法之前,还得承认这总是个办法。 
  那就得找一本胡适的语录体的书。手边有本台湾李敖编的《胡适语粹》,文汇出版社二○○三年七月出版,大体符合我们的需要。一,编选者是为了全面展示胡适的思想与人格,不是为了拔高他也不是为了诋丑他。二,编选者绝不会想到有人用它做一种统计学的检测,也就不会在条目上做什么手脚。这就保证了我们的检测的随机性。 
  全书共分十个部分,与社会理念相关的是第四、第五、第六部分。这三个部分的名称和条目数如下:第四部分 东西文化 三十一条第五部分 中国前途 二十七条第六部分 社会·经济 二十三条选取每部分的头一条与中间一条。第一条好说,中间一条的选法,若整节是偶数不必说了,若是奇数可用加一除二法,得出第四部分选第十六条,第五部分选第十四条,第六部分选第十二条。排列如下:一个民族的文化,可说是他们适应环境胜利的总和。适应环境之成败,要看他们发明器具的智力如何。文化之进步就基于器具之进步。所谓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钢铁时代、机电时代等,都是说明文化发展之各时期。各文化之地域的发展也与历史的发展差不多。东西文化之区别,就在于所用的器具不同。近二百年来西方之进步远胜于东方,其原因就是西方能发明新的工具,增加工作的能力,以战胜自然。至于东方虽然在古代发明了一些东西,然而没有继续努力,以故仍在落后的手工业时代,而西方老早就利用机械与电气了。 
  这才是东西文明真正的区别了。东方文明是建筑在人力上面的,而西方文明是建筑在机械力上面的。有一个美国朋友向我说:“美国每个男女老幼有二十五个以至三十个机械的奴仆替他当差,但是每个中国人只有四分之三的机械奴仆替他服务。”还有一个美国的工程师说:“美国每人有三十五个看不见的奴仆替他做事。美国的工人,并不是工资的奴隶,而是许多工具的头目。”这就是东西文化不同之处。它们原来不过是进步之程度不同,后来时日久远,就变为两种根本不同的文化了。(《东西文化之比较》)但每一种新发展,不能孤立,必定有他的文化背景,必定是那个文化背景的产儿。埋头做骈文律诗词赋八股,或者静坐讲理学的智识阶级,决不会产生一个佛萨利司(Vesalius),更不会产生一个哈维(Harvey),更不会产生一个巴斯脱(Pasteur)或者一个郭霍(Koch)。巴斯脱和郭霍完全是十九世纪科学最发达时代的人杰,是不用说的。佛萨利司和哈维都是那十六七世纪的欧洲一般文化的产儿,都是那新兴的医科大学教育的产儿,他们都是意大利的巴度阿(Padua)大学出来的。那时候,欧洲的大学教育已有五百年的发展了。那时候,欧洲的科学研究早已远远超过东方那些高谈性命主静主敬的“精神文明”了。其实东方文化的落后,还不等到十六七世纪,到了十六七世纪,高低早已定了,胜败早已分了:我们不记得十七世纪初期利玛窦带来的新天文学在中国已是无坚不摧的了吗?我们的科学文化的落后还得提早两千年!老实说,我们东方人根本就不曾有过一个自然科学的文化背景。(《〈人与医学〉的中译本序》)今日吾国之急需,不在新奇之学说,高深之哲理,而在所以求学论事观物经国之术。以吾所见言之,有三术焉,皆起死之神丹也:一曰归纳的理论;二曰历史的眼光;三曰进化的观念。(《胡适留学日记》)扰乱也是最大的仇敌。太平天国之乱毁坏了南方的精华区域,六七十年不能恢复。近二十年中,纷乱不绝,整个的西北方是差不多完全毁了,东南、西南的各省也都成了残破之区、土匪世界。美国生物学者卓尔登(David Star Jordan)曾说,日本所以能革新强盛,全靠维新以前有了二百五十年不断的和平,积养了民族的精力,才能够发愤振作。我们眼见这二十年内战的结果,贫穷是更甚了,疾病死亡是更多了,教育是更破产了,避兵避匪逃荒逃死还来不及,那能办教育?租税是有些省份预征到民国一百多年的了,贪污是更明目张胆的了。(《中国评论周报》本年一月三十日社论说,民国成立以来,官吏贪污更甚于从前。)然而还有无数人天天努力制造内乱!这是我们的第五大仇敌。(《我们走那条路》)我特别用“社会化的经济制度”一个名词,因为我要避掉“社会主义”一类名词。“社会化的经济制度”就是要顾到社会大多数人民的利益的经济制度。最近几十年的世界历史其一个很明显的方向,就是无论在社会主义的国家,或在资本主义的国家,财产权已经不是私人的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人权了。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是一切经济制度的基本条件。美国、英国号称资本主义的国家,但他们都有级进的所得税和遗产税。前四年的英国所得税,每年收入一万镑的,税要抽百分之八十,而每年收入在二百五十镑以下的人,只抽百分之三的所得税。同年美国所得税率,单身人(没有结婚的),每年收入一千元的,只抽一百零七元;每年收入一百万元的要抽八十九万九千五百元,等于百分之九十的所得税。这样的经济制度,一方面并不废除私有财产和自由企业,一方面节制资本,征收级进的所得税,供给全国的用度,同时还可以缩短贫富的距离,这样的经济制度可以称为“社会化的”。此外如保障劳工组织,规定最低工资,限制工作时间,用国家收入来救济失业者,这都是“社会化”的方法。(《眼前世界文化的趋向》)   
  胡适的社会理念(2)new   
  数日前余演说吾国婚制之得失,余为吾国旧俗辩护,略云:吾国旧婚制能尊重女子之人格。女子不必自己向择偶市场求炫卖,亦不必求媚人悦人之术。其有天然缺陷不能取悦于人,或不甘媚人者,皆有相当配偶。人或疑此种婚姻必无爱情可言,此殊不然。西方婚姻之爱情是自造的(Selfmade),中国婚姻之爱情是名分所造的(Duty…made)。订婚之后,女子对未婚夫自有特殊柔情。故偶闻人提及其人姓名,伊必面赤害羞,闻人道其事,伊必倾耳窃听;闻其有不幸事,则伊必为之悲伤;闻其得意,则必为之欣喜。男子对其未婚妻,亦然。及结婚时,夫妻皆知其有相爱之义务,故往往能互相体恤,互相体贴,以求相爱。向之基于想像,根于名分者,今为实际之需要,亦往往能长成为真实之爱情。(《胡适留学日记》) 
  第四部分第二条和第六部分第一条,都太长,只选了前面的一段。 
  对上面抄录的文字,用电脑选词,得出的结果是: 
  文化——十三次,税——九次,社会——八次,美国——八次,制度——六次,东方——六次,所得税——六次,西方——五次,文明——四次,进步——四次,中国——两次,英国——两次,社会主义——两次,资本主义——两次。 
  从所选文字中能看出,胡适举例,很少引用中国古书上的话,几乎全是外国的人物与事件。并非不关心中国的事情,而是随时将东方与西方做比较,从中得出自己的看法。注意引用具体的数字说明问题,很少空泛的、大而不当的议论。当然,也不必回避,在某些事情上,胡适的看法并不见得高明,比如对中国旧的婚姻制度的看法。 
  如果把这几段文字连起来看做一篇文章的话,能明显地看出,胡适是赞美西方文明,主张以西方的社会理念来改造中国社会,而要实现这种改造,必须注重制度建设,这才是学习西方文明的根基。 
  把鲁迅与胡适作一比较,看的就更为清楚了。鲁迅是个旧文人,他的用语与文风,都是旧的;胡适是个新时代的知识分子,他的用语与文风,都是新的,文是全新的文,人是全新的人。尤其是他对中国社会改造的理念,是向上的,是建设性的。没有偏狭,没有仇恨,只有诚恳的劝导,切实的擘划。鲁迅则不然,气愤,怨恨,诅咒,嘲讽,无所不用其极,偶尔也会说些“光明”一类的词儿,不是言不及义,就是大而无当。在他那里,是看不到什么建设性的改造社会的建言的。 
  中国若不打算走向现代化则罢,若打算走向现代化,又要在文化上选择一个从旧时代到新时代的传承式的人物,只能是胡适而不能是鲁迅。   
  中学课本里的鲁迅作品(1)new   
  这是本书的最后一节,该着谈谈中学课本里的鲁迅著作了。 
  不必一一翻阅眼下通用的中学课本了,手边有两本段崇轩、傅书华合著的《初中语文名篇双解》、《高中语文名篇双解》,据作者说所选篇目均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现行中学语文课本,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部颁教材。经查对,初中高中课本上,还有五篇未选。现将未选的篇目补齐,这样现行中学课本上所选的鲁迅著作就都有了。 
  初中课本上的篇目是:《社戏》、《故乡》、《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友邦惊诧”论》、《鲁迅自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高中选的篇目是:《药》、《祝福》、《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呐喊·自序》、《拿来主义》、《灯下漫笔》。 
  以上共是十七篇。也就是说,一个少年人,从初一到高三六年中,中国现代作家的作品,学得最多的就数鲁迅了。这个多,不是相对的多,可说是绝对的多,其他作家,能选这个数字的零头,都可说是很多了。鉴于此,说中学语文课本上,主要是鲁迅的作品,一点也不为过。 
  当然,以上篇目,并非一成不变。我上过中学,也教过中学,一九五九年上初中一九六五年高中毕业,一九七○年到一九八○教中学语文。在我的记忆中,还学过、教过《一件小事》、《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文学与出汗》、《“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答北斗杂志社问》等篇。前面所列的现行中学课本上的许多篇目,我上中学时就学过,比如《社戏》、《故乡》、《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友邦惊诧”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药》、《祝福》、《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可说几十年来改动不是很多。鉴于此,说几十年来,我们的中学生在语文课上主要是学习鲁迅的作品,一点也不为过。 
  我不是说鲁迅的作品,一篇也不要上中学语文课本,若是像郁达夫、朱自清那样,选上一两篇,是可以的。就说是个优秀的作家吧,选上三四篇也说得过去,像现在这样一选就是十几篇,是怎么都说不过去的。更为奇怪的是,所选篇目又集中在《呐喊》这本小说集里。这本小说集,连上《自序》,共收入十五篇作品,而中学课本上选入的有六篇。 
  中学课本上,这样大量地选鲁迅的作品,鲁迅先生地下有知,怕也不会同意的。他知道他的作品,是适宜中学生读,还是不适宜中学生读。前面提到过,在《不是信》一文中,鲁迅曾说,“我也曾反对过将自己的小说采入教科书,怕的是教错了青年,记得曾在报上发表过”。 
  仍说《呐喊》。这个小说集,是一九二三年八月北京新潮社印行的,到了年底,因为销量好,新潮社要印第二版,征求鲁迅的意见,鲁迅迟迟不肯同意,当然后来还是同意了。这迟迟不肯同意的原因,孙伏园知道了,便以“曾秋士”为笔名,写了篇文章在他编的《晨报副刊》上披露。一九二四年一月十二日刊出,题为《关于鲁迅先生》,其中第三节专谈此事: 
  鲁迅先生对于《呐喊》再版迟迟不予准许的原因闻有数端。一,听说有几个中学堂的教师竟在那里用《呐喊》做课本,甚至有给高小学生读的。这是他所极不愿意的,最不愿意的是竟有人给小孩子选读《狂人日记》。他说“中国书籍虽然缺乏,给小孩子看的书虽然尤其缺乏,但万想不到会轮到我的《呐喊》”。他说他虽然悲观,但到今日的中小学生长大了的时代,也许不至于“吃人”了,那么这种凶险的印象给他们做什么!他说他一听见《呐喊》在那里给中小学生读以后,见了《呐喊》便讨厌,非但没有再版的必要,简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