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隋唐不演义 >

第53章

隋唐不演义-第53章

小说: 隋唐不演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实上,正是魏征阻止了李建成的进攻。在观察了两次对方的军阵后,魏征十分神秘地告诉李建成,不需要一兵一卒,就可以让刘黑闼的士兵自我瓦解。

这不是开我的玩笑吧,当日刘黑闼的部队跟我家老二差点战至最后一人,现在怎么可能自我瓦解?

听到李建成的疑问后,魏征告诉对方,问题正出在刘黑闼士兵为什么至死不降上。

人都是畏死惜生的,刘黑闼们之所以宁死不降并不是因为什么高尚的情操、超脱的信仰或伟大的理想,他们拼至最后一人只有一个简单的原因,那是因为投降也是死。

唐朝为了严厉打击跟随刘黑闼叛变的人,专门造了一个花名册,将这些反叛者登记在册,抓住就杀。而与此同时,李渊又下了赦免的诏书,但对前来投降的人依然照杀不误,于是,这个赦免书就像钓鱼执法。

降也是死,那不如轰轰烈烈在沙场上战死。

在山东,反抗的人越来越多,反抗的人越来越坚决,这再一次证明,暴力是永远无法用暴力来解决的。

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面对势如烈火的反抗,只有抽掉他们的薪木,熄灭他们的心火。具体来说,就是给对方生的希望。当然,因为唐朝政府搞了钓鱼执法,失去了诚信,现在出去再贴什么缴枪不杀之类的告示,也只会被当作乱张贴的小广告。

针对这个问题,魏征告诉李建成,事到如今,就只有用实际行动来打动对方。

“我们先把抓住的俘虏放回去!”

枭雄的末路

当被关押的俘虏离开唐营时,刘黑闼的造反生涯就要画上句号了。

刘黑闼惊慌地发现,原本紧紧团结在自己身边的士兵出现了松动,开始不断有人逃跑,很快,事态变得恶化,有士兵甚至抓了自己的军将去投降唐营。

这个变化出现得太快,快得刘黑闼没时间去找其中的原因。刘黑闼再次踏上了逃亡的道路。

在一天的夜里,刘黑闼起营向北逃去。

刘黑闼跑到了馆陶,这里有杨广陛下下令开凿的永济渠,在永济渠上,刘黑闼排兵布阵,准备背水一战。

兵对兵,将对将,决一死战吧!

怒火冲天的刘黑闼挥出了重拳,但拳落空了。

魏征根本不按常理出牌,仅用一个口信就彻底击溃了他。

又一批俘虏被唐军放了回来,他们还带来了一个消息。

“脱下你们的铠甲回家乡吧,如果你们的妻子曾经被抓走,那不用担心了,她们已经被释放。此刻她们就在家门口盼望着你们的身影。”

老婆孩子热炕头,对于征战沙场的壮士来说,永远都有不可阻挡的吸引力。

于是,刘黑闼的士兵又掀起了跑路潮。等刘黑闼逃离馆陶的时候,他的身边只剩下数百骑。也就是说,刘司令又成了刘连长。

不需要水淹三军,不需要截断粮路,不需要以命相击,魏征只用一些俘虏就完成了当年李世民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达成的目标。大概从这一刻起,李世民就该记住魏征的名字了。

逃亡的路上,刘黑闼懊恼,愤怒,但更多的是困惑。

如果说上一次,刘黑闼还可以怪李世民不讲究的话,那这一次,他就败得太彻底,甚至有点莫名其妙,没有大规模的交战自己的军队就垮了,就如同两人比试,自己还没有拔剑,对方的剑就已经架到了自己的脖子上。

自己到底败在哪了?

如果要找答案,魏征可以笑着告诉他:

兴败之理,尽在人心!

在辗转山东的那些日子,魏征观察着这混乱的世界,倾听着这人间的疾苦,从而得出了一个结论:

天下久乱思治,人心厌战思定。山东尤甚。

在隋末唐初,山东是重灾区,也是反抗军活动最为频繁的区域,从当年王薄首举义旗以来,已经过去了十一年。十一年间,家园成废墟,田地变成荒地,乡人死于路途。

战乱带来的苦难已经够多,是时候让硝烟散去,让天下恢复平静。这是山东人的心愿,也是天下人共同的心愿。

于是,魏征只是向山东人展示了和平的曙光,就成功击败了叛变。

人心所向,如大水下流,只有顺而导之,不可堰而逆之。

历史上诸如刘邦、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璋们,他们之所以开创数百年基业,并不是因为他们有多么英明神武,而是他们的举动恰好顺应了人心,顺应了历史发展而已。

在历史的巨轮面前,他们同样是小人物,他们只是被历史选中来执行这一步。

当日刘黑闼迅速崛起,老刘自个儿没想明白原因,现在数日落败,老刘也没有想明白为什么,真是成也糊涂,败也糊涂。

最后,他逃到了饶州(河北饶阳),完成这次逃亡的最后一程。

饶州刺史诸葛德威是刘黑闼的属将,在城外,他热情邀请刘黑闼进城,然后以此为大本营,以图东山再起。

刘黑闼警惕地看着对方,他跟这位诸葛德威只有挂名的上下级关系,并没有过命的交情。最终考虑到自己已经跑了数百里,部下又数日没有吃顿饱饭,于是答应进城。

进城后,刘黑闼停下了脚步,表示自己不进内城,你们把饭拿出来,我们就在这城边的市场休息。

不一会儿,饭菜送了出来,吃了一半,诸葛德威上来请示,是不是请汉东王检阅一下饶州的队伍。诸葛德威表示,饶州兵马甚至精锐,足以抵挡唐军的进攻。

好吧,那就看看吧。刘黑闼没有压抑住阅兵的冲动。

饶州兵马列阵出来,没有排阵形,也没有喊请大王检阅,而是直接扑了上来。

在痛斥狗辈负我之后,刘黑闼被绑了起来。

刘黑闼被出卖的愤怒是可以理解的,但饶州人希望战争结束,山东安宁的愿望也应该得到尊重。

数天后,刘黑闼被押送到洺州李建成的行营。就在洺州城西,他被推上了刑场。

临刑之前,他望了望当年拥他起兵的部下,怅然叹了一口气:

“那天我本来在家种菜来着,都是高雅贤这些人害了我!”

是的,有时候我们走得太远,远得忘记了当初我们为什么要出发。

第二篇 李唐天下 第五章 父子,兄弟,玄武门

谜案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六月,长安城骄阳似火,但都比不上李渊内心的燥热。为了清凉起来,李渊决定去避暑,在这个月的初三,李渊留下太子李建成看家,领着李世民李元吉两个儿子前往宜州的仁智宫避暑。

事实证明,心静自然凉,避暑山庄并不能带来清凉,刚到仁智宫住下,李渊就火冒三丈,他收到一个让人暴跳如雷的消息。

庆州都督杨文干准备谋反,更让李渊生气的是,据报,这件事的背后主谋正是在长安守家的太子李建成。

根据各种情报汇总显示,这位杨文干以前是太子东宫的宿卫武官,跟李建成关系相当亲密,这一次李建成趁父亲到仁智宫避暑离开长安之时,准备自己在长安据城起事,让杨文干在外响应。为了联系,李建成专门给杨文干送了一副铠甲,而告密的人正是给杨文干送铠甲的人。

自己一向维护的大儿子竟然要造老子的反,李渊再也抑制不住他的暴脾气,可老李毕竟是造反这个专业的老前辈,在发过火之后,他冷静了一下,然后找到了这起谋反案的关键。

关键还在李建成身上。现在最重要的是搞清楚,是不是李建成支持杨文干造反。

于是,李渊马上下旨要李建成到仁智宫报到,为了成功召来李建成,李渊没有直接说明要他来对质,而是编了一个理由(托他事)。事后看来,这是一个不太高明的决定,这个决定差点将李建成逼上造反的华山一条道。

在李渊的召见令发出的同时,李元吉的密信同时抵达长安,向李建成透露了事发的消息。

这个消息让李建成出了一身冷汗,再想到父亲召他的理由,李建成马上意识到了一个问题。

父亲对我撒了谎,也就是说,父亲已经不再信任自己了。

整个事情变得欲盖弥彰起来,此时跑到仁智宫,恐怕只有死路一条。

李建成身边的人分成了两派,一派建议他干脆关上长安城门,就此造反,另一派建议他马上脱去太子的章服,找点朴素的衣服穿上,跟班也不要领了,一个人前往仁智宫说明情况。

最后,李建成决定采用后一条建议。

离开长安,李建成直奔仁智宫,在出长安没多久,李建成留下随从,率领十多个人来到行营。李建成投案自首的态度还是很认真的,见到父皇后,李建成马上趴在地上叩头,并做出一个高难度的动作,跪在地上后,突然发力将自己撞了出去。李太子一投出去后,也不知道是撞在了地上还是柱子上,差点一死以证清白。

就算如此,李渊的怒火依然没有消去,出离愤怒的李渊下令将李建成关在帐篷里,并特别交代,不准给这反骨仔酒肉,端两碗麦饭让他忆苦思甜,好好反省一下。

关住了李建成,剩下来就是抓捕杨文干了,只有把杨文干抓来,才能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为了让杨文干主动投案,李渊特地派出了司农卿宇文颖前往庆州传召杨文干,当然,为了顺利将杨文干忽悠来,李渊又开动脑筋,编了一个好听的理由。

从事情发展来看,李渊的脑细胞算是白费了,因为传话的宇文颖实在是一个人才。

到了庆州见到杨文干后,宇文颖把李渊精心教他的一套台词全部丢弃不用,然后一五一十把真实情况告诉了对方。

李建成都被抓了起来,让我去,岂不是送死?

李建成可以相信父亲,杨文干却无法相信组织,听完宇文颖的情报后,杨文干当即决定造反。

杨文干确定造反的消息传到仁智宫,李渊开始发慌了,要知道庆州距宜州仅隔一座山岭,今天起事,快一点的,明天就能杀到行宫开李渊的批斗大会了。

为了防备对方偷袭行宫,李渊连忙率领宫女大臣们连夜转移,从宫里跑到了山里。

李渊大帝是来避暑的,最后竟然变成了露营,被蚊子跳蚤骚扰过,心情自然不会太好。而上火的李渊情急之下,做出一个草率的决定。

他叫来了自己最能干的二儿子李世民。

说明了事态的紧迫性,李渊望向了二儿子,这是一个从未让他失望的儿子。南征北战,李世民可以为他摆平一切,可这一次,李渊听到了一个颇为意外的答案。

李世民婉言拒绝了领兵平乱的要求。

“杨文干这种级别的人都敢造反,是自寻死路,据我推测,他幕府的僚属应该已经将他擒获并杀掉,就算他们不动手,随便派遣一员将领就可以平定他。”

李世民,要真这么轻松,你爹也不用连夜上山跟宫女露营了。

想了一会儿,李渊明白了。自己的儿子将这么大的事说得这么轻描淡写,无非是在跟自己谈条件。

也许是跑了一夜,李渊的精神处在崩溃的边缘,一向步步为营的他来不及恼怒,反而随手就给李世民开了一张他绝不会兑现的支票。

“你说得不对,这件事情关系到建成,事情一拖,响应的人就多,到时就不好收拾了,最好还是你去一趟,等还兵之时,立你为太子。我封建成为蜀王,蜀兵脆弱,就算他以后不服,也容易对付。”

在史书中,李渊曾经多次许诺立李世民为太子,但据史学家分析,绝大多数都是假的,只有这一次极有可能是真的。

李世民露出了不易察觉的笑容,马上表态今天就率兵前往庆州。

李世民一出手,效果还是突出的,大军还没到庆州,杨文干的造反部队就望风而散,杨文干被部下砍头,优秀的传令员宇文颖被活捉,送到行宫斩首。

此事就是震惊唐廷的杨文干事件。

整个案件各大史书均有记载,其案情清楚,证据确凿,动机明白,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在史学家们看来,这大概是唐初第一疑案。

为了理解这个认定,我们需要讲述另一件事情。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四月二十八日,已经成为皇帝的李世民叫来了谏议大夫褚遂良,聊着聊着,李二皇帝突然堆着笑脸,问了对方一个问题:

“爱卿管起居,那里面记了些什么事?这些东西,皇帝可以看吗?”

李世民如此谦虚谨慎地笑,那一般没什么好事了。这个提问性质相当严重,为了理解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我们必须再讲另一个故事。

春秋鲁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48年),齐国宰相崔杼斩杀齐国国君齐庄公,独掌大权的崔杼事后翻阅史书,发现一件让自己怒火中烧的事情,齐国史官太史伯竟然在简书不替领导粉饰,直接写某年某日,崔杼弑其君!

恼羞成怒的崔杼下令将太史伯抓起来砍头,并踩烂了这一片竹简。

接替太史伯的是他的弟弟,过两天,崔杼又去翻资料,新任史官补上了那一片竹简,竹简之上依然是那些字:崔杼弑其君!

反了反了,崔杼抓狂了,他拍案而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