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激荡人生:一起走过三十年 >

第46章

激荡人生:一起走过三十年-第46章

小说: 激荡人生:一起走过三十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合作的问题,构建我们真正的成功。历史上真正化干戈为玉帛还是不多的,基金的投机,一害你们,二害我们,我们都是受害者,相信我们会度过阴暗的这一天的。”

2006年6月6日,港湾网络与华为联合宣布,华为全面收购港湾网络。华为如鲸鱼一般,一口将小舢板港湾网络“吞下”,只在茫茫大海中留下了一丝微波。

对于港湾网络问题,任正非曾经这样解读:对这五年来说,没有你们离开公司,我们还发现不了公司这么多严重的问题。我曾说过我们的队伍要好好教育一下。我们幸亏也没有太急躁,促成内部矛盾激化,通过这五年的调整逐步稳定下来了。

第27章 张朝阳:互联网最初的模样

【张朝阳小传】

在带给中国巨大变化的互联网产业里,张朝阳是一个标志性的人物,这份独特尤其体现在张朝阳式的成长道路上。

张朝阳是陕西西安人,生于六十年代(1964年),这代人的显著特点是幸运:曾经的硝烟已散尽,温饱问题正在逐渐解决,而当这代人正需要思想来填充时,恰逢恢复高考以来的最好时期。比他的前辈们幸运的是,张朝阳们可以无所顾忌地在象牙塔内攫取自己所需的,肆无忌惮地随意塑造自己的理想。这点在张朝阳身上体现得异常深刻,他从小就不是一个安分之人,爱幻想,不甘落后,对很多东西感兴趣。学过画画,做过飞机航模,拉过二胡,喜欢看《水浒传》。文学禁忌的藩篱早已撤去,他可以阅读自己喜欢的那些自学成材的故事,他喜欢读《哥德巴赫猜想》。而等到1982年时,张朝阳考取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四年毕业后,他又无比幸运地考取了李政道奖学金赴美留学,并于1993年底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获得博士学位。张朝阳的这些际遇,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六十年代最幸运人群的命运。等到两年后他再度回到中国时,他已是那个时代最令人羡慕的“海归派”了。

但如果仅仅依靠这些,张朝阳或许能成为一个外企的高级白领,或是一位外资在中国的高级合伙人,小有名气但绝不会有后来的大名鼎鼎,张朝阳最大的幸运是他在一个合适的时间,来到了互联网时代浪潮之前,而他此前准备的学识、胆识正好可大展手脚。

1996年,张朝阳在北京创建了爱特信公司,1998年2月25日,爱特信正式推出“搜狐”产品,并更名为搜狐公司,由此开始了他在中国互联网领域里的传奇历程。1998年3月,张朝阳获得Intel等两家公司二百一十万美元的投资,他的事业开始蒸蒸日上,1998年9月,搜狐上海分公司成立,1999年6月组建搜狐广州分公司。2000年搜狐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并购了中国最大的年轻人社区网站Chinaren,网络社区的规模性发展给门户网加入了新的内涵,使之成为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奠定了业务迅速走上规模化的基础。

但就像任何故事需要跌宕起伏的情节一样,如果人生仅仅如此顺利,张朝阳也只是一般的成功传说,一个幸运的人而已。上帝在给予机遇的同时,总是同时赐予常人无法承受的重任与打击,那些没有倒下的,那些重新站起来的人才会真正成为历史的宠儿。

从2000年开始,张朝阳的人生中出现灰色。在经历了全球互联网泡沫破裂的崩塌后,搜狐在纳斯达克的表现每况愈下。2001年3、4月间,搜狐股票率先跌破一美元,随时都存在被摘牌的危险,而若一旦如此,张朝阳将直接从天堂降落到地狱。当时所有的媒体与投资机构都像躲避瘟疫般远离了曾经簇拥的明星,惟一救赎自己的办法便是不断地变卖财产回购股票,张朝阳这样做了,而他也坚持到了最后。

2002年7月17日,搜狐率先打破中国互联网的僵局,实现赢利。

在面临新浪和网易的竞争、选择搜狐的赢利方式时,张朝阳每天工作八九个小时,周末休息。有时候周末有各种活动,也是跟公司相关的。

2003年,搜狐捷报频传,2月25日搜狐推出韩国游戏《骑士》进军网络游戏;在2003年上市公司中国科技人物财富排行榜上张朝阳仅次于丁磊屈居亚军;在胡润制造的2003年中国IT富豪五十强中张朝阳亦名列三甲…—张朝阳的故事是一个新时代中最新鲜的版本,他的起伏历程与最终的成功,标志着一个跟世界同步的企业家阶层站到了舞台上,那些陈旧的声音在他们面前变得仿佛遥远了。

一直到1996年,大部分中国人还不知道互联网为何物。事实上,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数据,即便到了1997年10月31日,中国也才有二十九万九千台计算机上网,区区六十二万网络用户以及可怜的一千五百个互联网站点,那时的国际出口带宽也仅为二十五点四零八M。

在这一年,从麻省理工学院归来并且一心想在中国创立自己的公司的张朝阳正在焦急地等待着千辛万苦融到的第一笔风险投资——总共二十二万美元。

尽管只有十七万美元最终进入了张朝阳的账户成为创业资金,但它促成了首个携带海外风险投资回国的创业者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而张朝阳在1996年前后所遇到的一切正在今天几乎所有互联网创业公司内部不停地重演。

惟一不同的是,这一年的张朝阳处在一种极其艰难却又极具机会的时代,风险投资远在美国而且对中国网络公司缺乏兴趣;而十年后的今天,情景却似乎恰恰相反,风险投资商不惜远渡重洋蜂拥而至并认真对待每一份有潜力的中国商业计划书,但是看起来机会却越来越少。

◆生日,另一个开始

几乎没有人知道,张朝阳特地选择了在1995年10月31日登机回国,是因为他希望自己的生日能够带来一次“新生”。

1981年从西安考取了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张朝阳,在1986年大学毕业前夕,又考得了“李政道奖学金”,获得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留学资格,在美国一住就是七年。

在这七年里,他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并从事了两年的博士后研究。

1994年,张朝阳在MIT的实验室里被当时的“互联网”的奇妙所震撼。

“事实上,那时是一些校园内部网之间的互联,也不叫互联网,而叫‘信息高速公路’,”张朝阳回忆说,“我们已经可以通过umx代码和电子邮件进行网上交谈,虽然不像现在有图文界面,但即便如此简单的应用,网络的这种独特魅力也已经让我下定决心,不走正常的道路,而是去创办网络公司,回国创业。”

“那时我就觉得,当今时代有两大趋势——顺应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两个潮流,一是信息高速公路时代的到来,另一个是中国作为全球大国的崛起。”

这两句英文被张朝阳写在了他的第一份商业计划书——“中国在线”的封面上。但是那个时候他并不知道自己的创业能够做什么,并且在中国也没有任何资源。

这个时期张朝阳有机会多次往来于美国和中国之间,其间在一家美国互联网公司ISI的短暂工作经历,更加坚定了他自己创业的决心。

ISI从事一些基于互联网的封闭式服务,即收集一些信息,例如金融信息以及各种数据,并把他们在互联网上出售。张朝阳曾是这家公司的中国区首席代表,在加盟ISI之初,他已经与ISI有过“君子协定”——“只干一年,然后自己创业”,于是一年后张朝阳在自己三十一岁生日那天回国开始了自己的创业。

◆第一桶金

1996年7月,张朝阳正式开始了他的融资之旅。

“那两三个月里,我经常往返于中国、纽约和波士顿之间。”张朝阳无比感慨地说,那个时候美国的风险投资人根本不相信远在中国的创业者。

为了给投资人打电话,他在美国大街上的公用电话亭排队,他甚至尝到过被投资人赶出办公室的狼狈滋味。这个时候的张朝阳,为了拿到融资而忍受了颇多美国投资者的耍弄。“他们把我耍得团团转。”张朝阳说。

经过持续努力,张朝阳见到了MIT媒体实验室主任、《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庞蒂,这位风云人物在与张朝阳会谈之后答应给他的爱特信公司进行天使投资。

最终经过很长时间的接触才确定了三个比较有兴趣的投资人。

而我已经被折磨得很厉害了。可能是因为当时我很年轻,气势很强,做事情也很专注,他们三个可能就是被我眼中流露出的对成功的欲望所吸引,才给我机会。事实上,也是在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的引荐下,我才得到了第一笔天使投资。”

1996年8月,ITC爱特信电子技术公司(北京)有限公司正式注册。10月13日,张朝阳终于在自己的账户上看到了十五万美元,这是爱特信公司获得的第一笔风险投资,投资者包括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葛洛庞蒂和斯隆管理学院的教授爱德华.罗伯特,尼葛洛庞蒂的另外两万美元在1997年到位。

这笔对张朝阳来讲重要之极的投资共有二十二点五万美元,尽管最终只有十七万美元供他创业,但他终于可以开始做他想做的事了。

万泉庄园,是张朝阳创业的始发地,几乎整个1996年,他吃在那里,住在那里,在那里招兵买马,在那里加班熬夜。那个时候,中国几乎没有什么互联网公司,只有瑞德在线、东方网景以及当时最大的服务商瀛海威。

“瀛海威做的不是互联网,他们建了很多服务器放在房间里,让人们通过拨号上网来访问这些服务器。”张朝阳说,“他们当时使用的都不是互联网上通用的通信规程,所以应该说是一个个信息孤岛。”

拿到了钱的张朝阳终于可以开始做他想做的公司了,但是具体到做什么样的业务,怎么做,成了摆在他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他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对此进行探索,做技术提供者,还是做信息提供者?

防火墙软件是他第一个想到的项目,还与以色列的公司进行过接触。他也考虑过为本地企业做一些网页设计,但最终,他决定还是先做一个网站。

“当时网站的概念并不是特别清晰。”在张朝阳的印象中,1996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这一年的年底花了两万元人民币“攒”了一台服务器,并把这台服务器放到了北京电信(现在是北京网通)刚刚建成的主干网上——这是中国的第一台商业服务器托管,也是中国的第一个商业网站。

至于这个网站开通后在上面放些什么内容,用张朝阳的话说,是“用了一年的时间来探索”。

◆生存

当时张朝阳的股东之一尼葛洛庞蒂还投资了美国的另一家互联网网站“热连线”。正是热连线最初发明了网络广告的商业模式。

这也给张朝阳带来了很大启发,他去美国拜访了热连线。当时的热连线雇用了大量记者去采写新闻,他们写了大量高质量的短文章,图片新颖,报道方式也与当时的报纸杂志不同,特别适合数字化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流量非常大。

但经过了短暂的合作后张朝阳发现,这种运作模式的成本非常巨大,用张朝阳的话说“简直是劳民伤财”。在张朝阳看来,这样的成本支出根本不是爱特信这样的新兴公司所能承受的。

张朝阳开始思索,是自己在网站上做内容,还是建立一些链接,让访问者能够借此看到更多信息?

此时的中国互联网界,例如东方网景、瑞德在线等等一些小网站已经有了一些服务性的介绍,张朝阳尝试着将这些内容用超链接的方式列在自己网站的一个栏目里,居然收到了出其不意的良好效果。

“很多人都去看,这样我就不用做内容了,直接罗列。”张朝阳很兴奋,这充分发挥了互联网的本质——超链接,“事实上,互联网之所以能够迅速膨胀,就是靠了超链接。”

这个尝试只是个开始,它让张朝阳尝到了不用做内容的甜头。很快,爱特信的网站上就开始彻底放弃做内容,整体转向到超链接上。那个时候,张朝阳的公司已经发展到十二个人,每天首页上放什么新闻都要开编辑会来决定。

这些链接在当时的爱特信上也有个自己的名字“赛博空间”,后来改名为“指南针”,链接的流量已经越来越大,链接上开始有了各种内容,包括新华社的新闻,张朝阳开始为这个至关重要的链接栏目重新规划名字。

“那个时候上爱特信的网民直接看到的就是超链接这个频道。”张朝阳说,他们接着又找到了“souhoo。”这个域名,那个时候还没有“。”域名。

与此同时,杨致远的雅虎开始火暴美国,张朝阳又开始借鉴雅虎的分类加导航模式,爱特信的名字终于从曾经用过的“搜乎”辗转变为了后来的“搜狐”。

从服务器托管到建立网站的概念,张朝阳一路走来摸索前行,从偏离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