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那时汉朝 >

第82章

那时汉朝-第82章

小说: 那时汉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上方案,如果非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太有才了。

然而可惜的是,刘恒没有采纳。而刘恒采纳的是《治安策》里提出的另外一个建议:鼓励被废诸侯或者逐臣自杀。

刘恒之所以接受贾谊这个建议,是因为他前面吃了亏。比如流放淮南王刘长,如果当初在拘禁之前就鼓励他自杀,那么就不会落下一个杀弟之名;再如逮捕周勃之事件,如果聪明一点,怂恿他也自杀了,就不会出现薄太后对他甩头巾破口大骂的难堪事件,更不会落下一个狡兔死,走狗烹的不良国君形象。

大臣一旦有罪,就鼓励自杀的典型马上就有了,没想到刘恒选中的人竟然是薄昭。事情的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是刘恒舅父薄昭不知何故杀了一个汉使,于是刘恒便抓他问罪。可是呢,刘恒又不忍心亲自动手,于是派遣一堆公卿陪薄昭喝酒,并且暗示道:给你吃好喝好,就是希望你在地下不要饿着,请你好自为之吧。

薄昭一愣,好家伙,竟然是来鼓励我自杀的。想我自杀,两个字:没门。于是,众公卿只见薄昭酒照喝,舞照跳,就是迟迟不见他挥刀割脖子,连装也不见他装一个。

漂亮的理念,怎么贯彻起来就这么难啊!

刘恒再想一招,即令文武百官穿着孝服前往薄昭住处大声哭丧。一堆活人对着一个活人哭丧,这要你自我了断的道理,实在太过明显了。薄昭走投无路,只得自杀。

刘恒以为,鼓励犯罪之人自杀,他就能逃得一个坏名声。事实上,后世仍然有人对他攻击不已,甚至认为此等做法愚不可及。比如司马光就认为,刘长和薄昭在活着的时候,都是被刘恒宠惯了的。结果他们一出事,就找这两人麻烦。如果当初刘恒知道防患于未然,又怎么会闹出两出悲剧来呢?

好了,点到为止。这是刘恒的事,不关贾谊的事,还是让我们继续回到贾谊身上来吧。

当上了梁怀王的太傅,贾谊的坏日子没有停止。不公的命运,再次以坏运气去毁灭这个天才人物。

孝文十一年(公元前169年),夏天。这个夏天,发生了一件出乎意外的事,梁怀王刘揖骑马,不小心摔下来死了。死的时候,竟然还没来得及留下一个接班的种。

刘恒当初是怎么跟贾谊说的,好好调教我这个心爱的小儿。难道,贾谊调教的就是这等结果吗?当然了,王子堕马,那是偶然事件,跟老师怎么扯上关系呢。

但是,贾谊却公开说:我作为太傅,有罪!

这是永远也不能救赎的心灵之罪,即使再多的泪水也不能。从此,贾谊还是伤心欲绝,长年泪流。泪水仿佛就如他的生命之水,流了一年多的泪水,贾谊的生命似乎也枯竭了。

孝文十二年(公元前168年),贾谊在抑郁中离世,年仅三十三岁。

五 贾谊早逝的案例分析

贾谊死去,无论是对刘恒,或者是汉朝,都是一笔精神财富的损失。在汉初,再也找不到一个像贾谊这般见识高远,才气贯世的天才思想家和政论家。贾谊建树的很多思想,对汉朝的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抑商扬农;禁止私人铸钱,主张归国家统一管理;采取切蛋糕分法,削弱封国势力,保持国家稳定;等等。哪一个对国家的发展不是有利的?当然了,贾谊也对刘恒提出过差劲的意见,那就是主张废除和亲政策,对匈奴作战。甚至还信誓旦旦地说,只要让他带兵打匈奴,肯定不辱使命,把留在匈奴的汉奸通通抓回来治罪。

贾谊这个牛吹得过头了。幸好,刘恒没有采纳!

关于贾谊早逝,后世多少同行及文人替他惋惜。有诗为证:

《七律·咏贾谊》(毛泽东)

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

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

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

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

话说回来,关于天才早逝,似乎已经构成世界文化史上一道独特的景象,甚至有科学家就此做过专题研究。

现代医学家认为,天才之所以厉害,关键在于过度开采大脑蕴藏资源。大脑的积极活动,需要强有力的心脏和脑血管来完成。而天才在进行创造性极强的思维活动中,经常使用到大脑中常人用不到的部分,他们大脑所需的供血量就比常人要大得多,所以天才们的心脏就长期处于一种超负荷的运转中,这必将大大地损害他们的健康,致使许多英才英年早逝。

事实上,贾谊之死没有像以上所说的进行超负荷工作的过劳死,准确地说,他属于抑郁死!在论证到底是谁杀死了天才贾谊上,我们发现,有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庸人和情人,外加一个命运!

命运不可测,梁怀王摔死是个意外,我们暂且不计。先看庸人,从头至尾,挤压贾谊的有两批人,一批为周勃等人,一批为邓通。周勃等人不能算是庸人,更不能说是庸臣,符合该条件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邓通。

当初项羽输给了刘邦,是虎豹输给了群狼;贾谊输给了周勃、灌婴及邓通,是鸿鹄输给了群狼和麻雀;周勃和灌婴属于凶猛的狼群,邓通属于吱吱的麻雀!

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话讲的不仅仅是一个生物现象,更属于社会心理学范畴。如果从后者研究,就会发现,贾谊这等天才,无论是和周勃们,或者和邓通们,都不能类聚一起。他们共属一个生物圈,一旦挤进一个异类,必须群而攻之。也就是说,如果进入群狼,你首先是一只狼,要进麻雀窝,你首先得变成一只小麻雀。

但是,贾谊不属于草原,更不属于枝头,他属于天上。他是天才,是高高在上的鸿鹄,所以他注定是孤独的、寂寞的,甚至是无助的。一旦落在地上,受到伤害更是必然的!

有一种爱,就叫明明知道相爱,却不能在一起。刘恒和贾谊的政治关系,无不是如此。贾谊爱刘恒,胜过刘恒爱贾谊。然而,世间上最悲痛的不是明明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而是分开的原因竟然是由于外人的骚扰而造成的。

因为周勃们骚扰,刘恒疏远了贾谊;因为小邓通的阻拦,贾谊继续臭老九的生涯。难道说,刘恒心里就没有一个可以坚持的准则吗?

事实是,刘恒不但知道自己为什么抛弃贾谊,而且知道为什么要抛弃。

贾谊的隔代同伴屈原曾在《离骚》中叹息道: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于是,屈原总是以美人自喻。没错,天才犹如美人配香草一样配贤君;贾谊是天才,刘恒是贤君,就要说他们是绝配?

近代国学大师辜鸿铭有一句经典名言:中国古代的男人就像茶壶,女人就像茶杯;一个茶壶配四五个茶杯,那是最正常不过的。如此推算,皇帝就像是大茶壶,该要的茶杯实在太多了,而贾谊不过是其中的一个。不能因一个,而摔破了众多茶壶,这应该是男人最基本的生活逻辑。

说白了,皇帝也不是好干的。别看他整天高高在上,其实很多时候,他就像是走在钢丝上的猴子,必须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地寻找平衡点。所以说,刘恒不停地冷落贾谊,先偏向了周勃,后又偏向了邓通,都是站在平衡点上的结果。

这就是政治,犹如男女交欢,有时欢喜有时忧,有时缠缠绵绵,有时又是冷酷无情!

于是,贾谊就像到处招惹人而又不得宠的美人,唯有独守空房,在命运的岁月里任容颜衰老,抑郁寡欢,最终被从窗前飞过的那片黄叶勾走了魂儿。

第十三章 可怕的匈奴狼

一 汉奸是怎么诞生的

关于匈奴,我相信每个汉朝人,心里都有说不完的怕和恨。连贾谊这个弱不禁风的书生都握紧拳头,气势昂然地喊道:如果开战,算我一个!我他妈的不信搞不定匈奴。

如果能靠打来解决问题,那是扯淡。汉朝真有实力打大纵深战役,也轮不到贾谊叫喊,肯定有一帮武夫早就冲到草原找匈奴仔群殴烂打了。实话说,现在还不是打的时候。一个字,忍!

小不忍,则乱大谋。这话一点都没错啊。

然而,有时候,骂匈奴一声不是东西,也许并不过分。曾经,强人冒顿非礼吕雉,她忍了,甚至还装孙子似的赔礼道歉。装孙子也就罢了,可是这平静无事的局面,就在不久被右贤王破坏掉了。更可恨的是,右贤王大幅度的犯边行为,错误地诱导了刘兴居造反。结果是,弄得刘恒这个当皇帝的,里外不是人。

这个匈奴右贤王,似乎成了刘恒心头的一块阴影。这个疙瘩,从孝文三年长到孝文六年,终于有人愿意来解开了。

解铃还须系铃人,这个人当然是右贤王的顶头上司,大单于冒顿先生。

孝文六年,十月,汉朝出现了一件奇怪的自然现象:桃树和李树全开花了。

按理说,桃李冬天不开花,要开花,也要等到春天,最快当然是正月。三月桃花红,这是我们经常看到的美丽景象,可偏偏是,这些桃李,竟然提前整整两个月开了。

汉朝怪事年年有,多一件也不会嫌多。但是,没有人相信,汉朝今年会平安度过。果然,当年十月就出现了淮南王刘长造反的悲剧。

可当刘恒哭天抹泪,厚葬刘长后,这时冒顿的国书就来了。

让人吃惊的是,冒顿不是挑衅来的,反而是就三年前右贤王犯边抢劫的事赔礼道歉来的。真他妈的奇怪了,整整三年过去了,如果是煮黄花菜的话,早就凉了。现在才赔礼,打的是什么主意呀?

不过,冒顿这个和解的姿势对汉朝来说,不算是个坏消息。

冒顿的国书的意思大约如下:

三年前,右贤王抢劫汉朝边境,完全是受人诱惑而行的。至于这个事,我早就替你惩罚他了,那就是派他打西边的月氏国。阿弥陀佛,右贤王表现不错,不但拿下了月氏国,甚至还把楼兰王国等邻近的二十六个国家攻下。现在,这些国家也都和我们合并成一家,北方无事了。

既然这个事也过去那么久了,而且又是个误会。咱们汉匈两家嘛,又是亲戚,所以希望刘皇帝大人大量,不要放心里去。让我们尽释前嫌,重归于好,百年和好,做个好兄弟!

冒顿以上这封国书,如果说,他是来和解的,不如说是来炫耀的。打心底里,冒顿摆明就想对刘恒说:北方二十六个国家够我抢劫了,也不怎么愁吃愁喝了,所以暂时不想跟你汉朝惹事了。当然了,如果你们非要惹,老子可以奉陪到底!

好你个冒顿,软硬兼施,机关算尽!还真不能让汉朝岳父家占得你一点便宜了。

这时,刘恒也顿然醒悟:原来长安的桃李开花,完全是冲着冒顿这封信来的!

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天意吗?

说又话回来,要不要和解,不是由你冒顿一人说了算,也不是由刘恒一人说了算。只有双方都同意了,那才算数。于是,刘恒召集三公九卿,开了一个常委会,讨论是打还是和之事。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和论证,结果是:和。

汉朝这帮公卿的一致意见是:冒顿刚统一北方,锐气当头,主动出击等于主动找打;再说了,就算是打下匈奴,得到的全都是大片盐碱地,顶个屁用。不如顺水做个人情,给他台阶下,大家和气生财得了。

这个会果然没有白开,众公卿脑袋还是比贾谊清醒多了。当即,刘恒没有二话,也给冒顿回了一封信。礼尚往来,从来都是中国人的光荣传统。冒顿使人送信来时,还给汉朝送了几匹好马及马车。于是,刘恒为了表示善意,送出比冒顿送来的那些土物产贵数倍以上的礼物!

并且,刘恒不忘在信里交待:右贤王那也是一时冲动,事情过了就算了,单于先生就不要责怪他了!

如果当时远在长沙的贾谊看到刘恒这封国书,或许他会马上仰天高呼:郁闷!简直是太没道理了!

事实证明,贾谊喊打也不是全无道理的。刘恒和冒顿刚度完一段甜蜜的政治蜜月后,冒顿竟然提前作别人间,乘鹤西去了。理所当然地,冒顿的儿子稽粥接班,当了匈奴大单于,号曰:老上单于。

而给汉朝带来大麻烦的,恰恰就是这位老上单于。

让我们回想当初娄敬主张和亲时,他是怎么对刘邦说的。他的话大约如下:要想汉朝边境无事,只能寄希望于冒顿的后代。因为,冒顿娶的是汉朝的老婆,冒顿生的儿子就是汉朝的外孙,哪有外孙狠心打外祖父的。

如果娄敬还活着,他就会马上发现,这真是天大的屁话!因为事实的情况是,老上单于不但要打汉朝外祖父,甚至打你还没得商量。

匈奴新单于上任,汉朝又得一番忙活了。尽管从条约上说,汉朝和匈奴是兄弟关系,从辈分上说,汉朝是匈奴的外家。但是汉朝打心里就明白,条约不能当饭吃,外家不能当蜜喝。该拉拢的,还得要拉拢。就像和亲这事,必须继续奉行到底。

所以,老上单于一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