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剑桥中国明代史 >

第42章

剑桥中国明代史-第42章

小说: 剑桥中国明代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把几个关键性的前沿卫所撤到了长城以南,按保卫新京师的需要重新部署
了兵力。
在撤退的卫中,有一个卫是在大同西北的东胜,它变成了明军内线防御
工事的象征。但是,当皇帝采取主动,并尽力搜寻敌人的时候,又当他执行
一个分而战胜之的政策以使蒙古领袖们自己互相残杀的时候,他的这些计划
都要落空。他很难追踪到蒙古那些飘忽不定的诸帐部落并与他们作战,分而
治之的政策在最后疏远了蒙古人的各个派系。这些不起决定性作用的战役也
大大损耗了帝国的财力,伤害了军队的士气。
他的政策在无意之间削弱了北方沿边的安全。在永乐帝死后,除了 1449
年的一次惨败之外,再也没有组织讨伐了。中国人丧失了对塞外地区的控制,
只有组织长城以内的防御线。这肯定是永乐帝咄咄逼人的边境政策的最严重
的负效果。在这些讨伐中大量浪费的精力和物力,并没有取得长远的效益。②
干涉安南
不管永乐帝在蒙古的战略方针设想得多么不周到,北方边境确实是引起
关心的原因。但在极南方的问题上就不能这么说了。安南是今天越南的北部,
它本是一个受中国文化强烈影响的藩属国家;但它自 10 世纪以来在政治上一
直是独立的,并且顽强地反对中国的政治干涉。早期的中国统治者们充分注
意到了安南的战略重要意义,曾经想间接通过外交和文化压力来迫使它就
范。明太祖 1395 年的《祖训录》曾把安南以及占城国和柬埔寨一起都包括进
不许中国人入侵的外国之列。永乐帝不顾这种祖训,错误地认为安南的内部
事件威胁着明帝国的安全,于是他想把安南并入帝国的版图。这一决定造成
了明代初年政治上和军事上最大的灾祸。③
陈氏王朝在 14 世纪 90 年代失去了对安南的控制,有位有野心的朝臣黎
季■(约 1335—1407 年)逐渐获得了权力。他侵占广西边境上的思明县城,
并且向南侵入了占城国的边境,从而打破了现状。黎季■在 1400 年废黜了陈
氏君主,杀害了他的大部分家族成员,自封为王,并且改姓胡氏。1402 年他
逊位给他的儿子黎汉苍(胡■),不过他仍在继续进行统治。1403 年 5 月,
他派使臣到明廷请求册封胡(黎)汉苍,其理由是陈氏家族已经死绝,而他
的儿子又是陈氏之甥。皇帝由于不知已经发生的事件,就及时地答应了他的
请求。
后来在 1404 年 10 月,有个叫陈天平的安南难民来到南京,声称他是陈
氏家族的一个王子。他一一缕述了黎季■的背主变节和一切暴行,请求明朝
廷恢复他的王位。皇帝没有立即采取行动,直到 1405 年初来了一名安南使节
证实了这位王子的指控。皇帝于是发布诏旨谴责篡夺者,并且要求恢复这个
陈氏王子的王位。黎季■怀疑这位王子要求复位的权利;但是他宁可不予辩
驳,派使节到南京来认罪,并答应接纳这位新王。1406 年初,永乐帝派使节


② 关于《天潢玉牒》(2。3。7)的传记材料,见李晋华:《明史纂修考》'319',第 37 页,以及王崇武:《明
本纪校注》'542'(上海,1948 年;重印本,香港,1967 年),序、第 1—10 页。
③ 《天潢玉牒》的“二子”本保存于下面两种材料:《金声玉振集》,袁褧辑(1550—1561 年,影印本,
北京,1959 年)'见傅吾康:《明史资料介绍》'172'(9。4。1。)'和《国朝典故》版。“五子”说的本子由下
面两种材料流传下来:《纪录汇编》,沈节甫编(1617 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再版,1938 年)'见傅吾康:
《介绍》(9。4。3)'和《胜朝遗事》,吴弥光编(1883 年)'见傅吾康:《介绍》(9。4。11。)'。又见李晋华:
《明成祖生母问题汇证》,第 55—77 页和《明靖难史事考证稿》,第 103—104 页。
 



率领兵丁护送陈天平返回安南。4 月 4 日正当这一队人马越境进入安南谅山
的时候,他们遭到安南人的伏击,大部分中国护送官兵和这位王位觊觎者被
斩杀。当这件事的消息传到南京时,已经因安南人的侵犯占城、广西和云南
而发了脾气的皇帝更加怒不可遏;他马上计划要痛惩安南和报复这次受辱之
仇。
1406 年 5 月 11 日,皇帝任命成国公朱能带兵远征,以申儆戒,而以两
员宿将张辅和云南的主要指挥官沐晟(1368—1439 年)为他的两名副将军。
朱能在抵达安南之前在 11 月份猝死于军中,所以由张辅和沐晟两人共同负指
挥之责。他们带领 21.5 万人马,从广西和云南发动钳形攻势。这场战斗又快
速,又成功。11 月 19 日,中国军队攻下了安南的两个都城以及红河三角洲
上的几座其他重要城镇。但是,黎氏领袖们遁入海上,并在南方各省重新举
兵。这场战争拖延达半年多之久,直到黎季■和他的儿子在 1407 年 6 月 16
日被俘并送往了南京。
永乐帝因他轻易得来的胜利而喜形于色,但他现在做出了一个灾难性的
决定。根据张辅的建议,7 月 5 日安南被并入明帝国的版图,设立交趾布政
司,这个地区的名称一如唐代。给这个新布政司任命了都指挥使,张辅则逗
留到第二年以监视它的平定工作。
安南的平定工作是一个难于处理的重大问题。中国行政结构的强行建立
马上引起了安南人的反感;他们开始到处反抗明军。张辅的军队粉碎了这种
地方性的反抗,在 1408 年他和他的主力部队返回了中国。1408 年 9 月,原
陈氏官员陈 (1420 年死)首先举起了有组织的反叛的旗帜。他建立了大越
王国,并攻占了义安府城和其他几个城镇。曾经在征服安南中起过重要作用
的沐晟,这时又受命带领云南军队来平定这场叛乱。可是,陈 的军队很熟
悉当地的地形,又得到人民的支持;因此他一再打败了沐晟的军队。1409 年
秋,张辅又被派回安南来挽救局势。经过了一次周密计划的进攻之后,1409
年 12 月张辅打败了陈 ,并捉到了他。张辅在 1410 年初被召回后随驾出征
北方边境的阿鲁台,留下沐晟再一次负责交趾的事务。
陈 的一个侄儿陈季扩现在登上了陈氏的王位,他一直未被抓住,因而
变成了越南人抗战的领袖。沐晟对他的进攻没有什么进展。明廷想安抚陈季
扩和他的支持者,把他封为交趾右布政使;他拒不接受,战事仍在继续。1411
年初,张辅再次被派往安南,随带 2.4 万人。他连胜两仗,夺回了于 1408
年失陷的义安府城。但是,叛军回避打阵地战,叛乱继续拖延了三年,直到
陈季扩在 1414 年 3 月 30 日最后被俘为止。张辅在 1415 年暂时被召回南京,
但又不得不返回交趾以扑灭另外几次叛乱。可是,这时的抵抗很轻微,到了
1416 年底他和他的大部分中国军队都被召回国。
安南的和平是短暂的。当李彬在 1417 年 2 月取代张辅的时候,局势已经
恶化了。安南人不满情绪的加剧是由于被派到安南来为建造新都北京而搜集
材料的臭名昭著的宦官马骐,增加了对安南的税收和木材的要求。1417 年末
和 1418 年初发生了几起暴乱。叛乱分子聚集在黎利(约 1385—1433 年)手
下:此人是清化的一名纠纠武夫,曾经追随过陈季扩,现时已自封为王。他
在 1419 年和 1420 年都和明军打仗,但两次都失利。他于是用游击战继续抗
争,并且赢得了乡村人民对他的忠诚,他在乡村中被视为抵抗运动的象征。
尽管投入了大量的作战军队和行政支持,中国人发现不可能把叛乱运动镇压
下去,安南战争一直消耗着朝廷的财力。在永乐末年中国人也仍然未能镇伏
 



叛乱。这种失败引起了永乐帝诸继位者的许多严重问题。1427 年,朝廷承认
其安南政策已经失败,并且决计撤兵,放弃了 22 年以来在那里建立交趾布政
司的努力。
海上远征
永乐帝还力图把他的影响远远扩大到南海、印度洋和极东地方的国家和
王国中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分别在 1405、1407、1409、1413、1417
和 1421 年对当时所谓的“西洋”进行了六次壮观的海上远征。所有这些远征
由宦官郑和和他的副手王景弘(后来官方名字为王贵通,约 1434 年死)及侯
显指挥。这些远征都由从事外事活动和为皇帝求宝的宦官组织。远征的开销
不仅来自皇帝的私囊和皇帝的代理机构,而且也由沿海各布政司负担。①远洋
航船是在南京龙江船坞建造的,水手招自福建,远征从福建的港口启航。船
队所包括的船只,大者为九桅的中国平底帆船,长 444 英尺,宽 186 英尺;
小者为五桅中国平底帆船,长 180 英尺,宽 68 英尺。船队由约 27000 名水手
操纵,所载的货物包括上等丝绸、刺绣和其他奢侈品,作为在航程中赠送给
当地的统治者的礼物。②
今天不清楚的是,永乐帝为什么要进行这些花费巨大的海上远航。它们
被组织起来或许不是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是为了寻找被废黜的、或许逃亡在
外的建文帝;皇帝似乎更像要寻找盟邦,或许是要探查备征服的新土地,虽
然这些远航不具有军事目的。他进行这些远航实际上有很多理由:寻宝——
郑和的船只叫“宝船”;显示他的权力和财富;了解帖木儿的和其他西亚蒙
古人的计划;扩大朝贡制度;满足他的虚荣心和他对荣誉的渴求;以及使用
他的宦官队伍。不管怎样,这些活动反映了这位喜动不喜静的皇帝对帝国的
世界秩序所持的看法和它应用于南洋的对外关系的看法。 ①
第一次远征由郑和率领,在 1405 年 7 月启航,包括各种型号的大船 62
只,小船 255 只,配备了 27870 人。船队在苏州附近的刘家港集合,向南沿
福建海岸航行,然后越中国海到占城、爪哇、满剌加、苏门答剌以及苏门答
剌以北之南渤利,然后再前往印度西南岸的重要商港锡兰、葛兰和古里。古
里、苏门答剌、葛兰、满剌加以及其他许多国家的使节都随返航船队来到南
京,进献方物。船队在 1407 年的回程中抵达苏门答剌沿海时,遭到强大的华
人海盗陈祖义(1407 年死)的对抗;此人最近攻占了旧港,并控制了满剌加
海峡。郑和的船队轻易地打败了陈祖义,杀死了他的 5000 人,摧毁了他的许
多船只,俘虏了他本人并把他带回南京,他于 1407 年 10 月在南京就刑。这
一胜利保证了中国船队能安全地通过满剌加海峡,给了这地区一些国家的首
脑们以深刻的印象。①
第二次远航的规模要小得多,在 1407 年奉命出发;船队在 1408 年初开
航,访问了暹罗、爪哇和苏门答剌北部,然后再一次驶往印度洋,以柯枝和


① 王崇武:《奉天靖难记注》'536',第 1 — 5、11—15 页;王崇武:《明靖难史事考证稿》'540',第 46—
48、96—99 页。
② 陈学霖:《明太祖的兴起》'24',第 689—707 页。
① 李晋华:《明代敕撰书考》'320',第 32—35 页;狄百瑞:《新儒学正统和心学》'136'(纽约,1981 年),
第 91 页、106 页以下、158—168 页,并散见于本书各处。
① 狄百瑞:《新儒学正统和心学》'136',散见于书中各处;陈荣捷:《性理精义和程朱学派》'27',载《新
儒学的演变》,狄百瑞编(纽约,1975 年),第 543 页以下、566 页以下。
 



古里为目的地。使节们正式册封了古里王,在那里刻石立碑以纪念这一盛事。
中国使节给予古里王及其侍从的封号和礼物,便成了后来航行中对待许多其
他国家的先例。这次的回国途中有一部分船队访问了暹罗和爪哇;郑和在这
里被卷入了两个对立的土著统治者的权力斗争之中。①船队于 1409 年夏末返
回南京。
郑和率领的第三次远航始于 1409 年 10 月,止于 1411 年 7 月;据说这次
船队拥有 48 条船,3 万人。它在 1410 年初从福建海岸开驶,沿着上一次的
远航路线前进,访问了占城、爪哇、满剌加和苏门答剌,后来又向西驶往锡
兰、葛兰、柯枝和印度马拉巴尔海岸上的古里。但是,他们几次绕道而行。
王景弘和侯显短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