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左手曾国藩,右手胡雪岩 >

第25章

左手曾国藩,右手胡雪岩-第25章

小说: 左手曾国藩,右手胡雪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关健,而正确认识并摆脱自己目前的这种政治处境,则是他面临的迫切问题。 

曾国荃在功名事业渐趋全盛的时候,还存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心念,这与曾国藩的忧谗畏讥、常怕盈满的想法,恰成强烈的对比。所以曾国藩在写给曾国荃的信中,要曾国荃时时以此为戒,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切实实践.他在这些地方看得破,认得清。所以他在一开始就有这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戒惧心情了。 

他在削平太平天国之乱,湘军声威达于极盛之时,毅然以〃湘军作战年久,暮气已深〃为理由,奏请裁湘军归乡里,明白表示无挟军权以自重的态度。至于湘军的遣散,远在攻克金陵之前,曾国藩兄弟就曾经有所商讨。而非曾国藩个人的最先主张。 

裁军最早的动机,当在同治三年正月,金陵合围之后,因为胜利在望,此时已可开始思考善后问题。曾国藩在2月初2日致曾国荃信中,确已透露.曾国荃则表示速裁全裁, 

也与当时郁愤的心情有关,在曾国藩家书中皆可找到二人裁军的蓝图与构想。

金陵克复之后,钟国荃坚辞任官,申请回籍休养,所部必需裁撤是自然之理。只是曾国荃先行回籍,而裁军之事,则留与曾国藩料理。至少可见,湘军之裁撤与曾国荃的引退 

有密切关系。

至于遣散湘军,从曾国藩一方面的考虑,可简约地做几点分析。

其一,战后遣军,为用兵常规,原为境兵将帅所需考虑。这是根本。

其二,曾国藩既居高位,又建大功获祟爵,原已忧畏权重,岂可久掌兵权,徒增谗忌。遣散湘军,正所谓保泰持盈之计。

其三,湘军合围金陵.成功在望,反而使神忌鬼瞰,曾氏兄弟实已陷于群疑众谤之中。功成之后,更要解兵权以释嫌怨。

其四,金陵城破,湘军将校饱掠钱财,非常想返乡置产,斗志已懈,锐气全消,使曾国藩吁嗟于湘军暮气之深。此乃亦不得不裁。

其五,湘军所恃军饷,主要依靠湘、鄂、皖、粤、苏五省厘金,军务完竣,各省纷纷要求裁撒厘局.军饷无所出,无以维系庞大军力。

其六,曾国藩既知湘勇不可复用,而与李鸿章相商,淮军补湘军的弱点。淮军得以不载,固然是应曾国藩的需要,也是李鸿章所希望的。淮军竟然能够不加遣散,因为李鸿章         

第69节:第六章 曾国藩的进退之智(12)     

自有运用经营之法,并非故违国家定制。

总而言之,曾国藩毅然裁撤湘军,实际上是完全为应付那群反湘军派而不得不如此的。

曾国藩早已知道,那些清军将领自己不行,最忌才能,早已讨厌曾国藩这班书生风头太健,常想惩罚一下他们。清军中有一位高级将领,名叫胜保,海战必败,每败必保,时人称之为〃败保〃。他最讨厌曾国藩兄弟。蔡寿祺跟败保最 

久,所以他首先弹劾曾国藩。曾国藩先裁湘军,以免授人以柄,就是这个关系。

还有一个比反湘军振力量更大的运动,就是湘军造反运动。反湘军派除弹劾外,又由军机处命令曾国藩,呈报历年经费开支帐目。这等于要湘军的命。打了十多年烂仗,你们不发军饷,由我募捐抽厘,七扯八揍,勉强开支过去。这一笔烂帐,请问如何报销? 

湘军将领听到这一消息,无不义愤填膺,决心造反。曾国荃、左宗棠、彭玉鳞、鲍超四人,召开了玄武湖会议,议决肃清君侧。此议虽被曾国藩压下,而湘军将领反清情绪,仍没有消除。曾国藩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毅然裁兵,这也是一个原因。 

在裁军上,曾国藩的计谋手法,自是超人一等。他在战事尚未结束之前,即计划裁撤湘军。他在两江总督任内,便已拼命筹钱,两年之间,已筹到500万两。钱筹好了,办法拟好了,战事一告结束,便立即宣告裁兵。不要朝廷一分钱,裁兵费早已筹妥了。 

裁兵经费筹妥了,裁兵办法拟好了,只等胜利的到来。同治三年6月16日攻下南京,取得胜利,7月初旬开始裁兵,一月之间,首先裁去1.5万人,随后也略有裁遣,人说 

招兵容易裁兵难.以曾国藩看来,因为事事有计划、有准备,也就变成招兵容易裁兵更容易了。

裁去多少?曾国藩不是傻瓜,不会一次裁光。最高的估计,大概裁去二分之一,约3万人左右,剩下来未裁的还有3万人。这3万人,一部分由曾国荃统率。光绪十三年,我们还可见曾国荃有关湘军的秦议。一部分由左宗棠带往西北去了。一部分水师由黄翼升统帅。其他中下级干部,转入淮军去了。 

实际上并未大裁特裁,清廷如果逼得太急了.曾国藩的手下有的是兵,要蛮干,大家蛮干,要曾国藩做年羹尧,他是不干 的。

但是,军可裁,官不可不做,曾国藩在领兵作战时,一再请求回家为父母服丧终制,而战事终了后,何以从不提及此事,这点仍和他的忧畏有关。

曾国藩在削平太平天国之乱后,皇帝封他为一等毅勇侯,世袭罔替。他是事实上的湘军领袖,凡是湘军出身的将领,无论是执掌兵权抑或出征疆场,都视他为精神上思想上的领导者,而湘军在裁遣之后,被藏者多至数万,功名路断,难免有很多人感到心情不满。 

曾国藩如果在此时请求解官回籍终老,皇帝当然不能不接受他的要求。但如他在回到乡间之后,以一个在籍乡绅的地位,忽然为一群图谋不逞之人所挟制,并奉之为领袖人物,即使曾国藩知所自处,而对清朝政府来说,也仍然不是保全功臣之道。如果清政府怀有过人的恐惧,曾国藩之辞卸官职,正表示他有不愿继续为朝廷效力的意愿,那就更容易发生不必要的猜忌了。 

所以,曾国藩在此时一方面自动解除兵柄,一方面更留在两江总督任上继续为清政府效力,决不轻言去留,无疑正是使清政府绝对感觉放心的最好办法。试看他在两江总督任内因奉旨剿捻而不以劳苦为辞,逢到军事失利,立即趁机推荐李鸿章自代。亦无非仍是远权势面避嫌疑的做法,不过在表面上不太显露痕迹而已。至此,我们当然要相信曾国藩之功成不居与远嫌避位,正是他的一贯作风了。 

曾国藩说:〃处大位大权而兼享大名,自古有几人能善其末路者?〃这确是帝王专制时代的残酷现实。

所以曾国藩大刀阔斧裁撤湘军,高官却仍然要做,这也是消除清廷疑忌的一种手段。

咸丰帝曾经仰天长叹:〃去了半个洪秀全,来了一个曾国藩广当时还只是剐刚光复武汉,洪秀全刚走下坡路不久,而曾国藩也还没有光复金陵时那样如日中天。看来曾国藩防危虑败,制之机先的艺术,的确非常人所能及。         

第70节:第七章 胡雪岩圆世之技(1)     

从古至今,与人同事,多是〃可与共患难,不可共安乐〃。患难时,别人能任用贤能,以图恢复与发展功业,而安乐时,则会担心身边人谋夺其位。所以,只要你无志于夺其权位的话,在你功名成就之时就急流勇退,实为上上之策。 

下篇右手胡雪岩_不可不知的处世绝学

第七章 胡雪岩圆世之技

胡雪岩认为:为人处世必须以须要以〃圆世〃为圭臬。〃圆世〃哲学是大智慧与大容忍的结合体。一代〃红顶商人〃胡雪岩,正是一个真正懂得〃圆世〃哲学之人。胡雪岩的圆世态度,既在通,又在活,还在融,归结在一起,无非是要达到圆满无憾。通是权和变,活是趋向、目际,触是状态,满是结局。人生如此,又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呢。 

处世以〃圆世〃为要义

治我损我,拆我的烂污,那是行不通的,甚至应该让你没有好下场,但是只要你尚有可用的地方,饭总是大家一起吃的。

……胡雪岩

时势造英雄、英雄识时势。面对缤纷相呈的世界,怎样才能摆脱眼前的困惑,从容不迫地安身立业,使自己的事业达到巅峰,使自己的人生跨入一个更高的高度呢?

一个人如果过分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必将碰得头破血流;但是一个人如果八面玲珑,圆滑透顶,总是想让别人吃亏,自己占便宜,必将众叛亲离。因此,做人必须方外有圆,圆中有方,外圆内方。 

〃方〃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脊梁。但是人仅仅依靠〃方〃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圆〃的包裹,圆就是圆通,圆活,圆融,圆满,围绕着这一个〃圆〃字,做足了通、活、融、满,一个喜气洋洋的大善人型富豪大贾的形象便跃然而出了。 

〃圆〃是处世之道,是妥妥当当处世的锦囊,无论是在商场、官场,还是交友,情爱,都需要掌握〃圆世〃哲学,才能无往而不利。

真正的〃圆世〃哲学是大智慧与大容忍的结合体,有勇猛斗士的武力,有沉静蕴慧的平和;真正的〃圆世〃哲学能承受大喜悦与大悲哀的突然发难;真正的〃圆世〃哲学行动时干练、迅捷,不为感情所左右;退避时,能审时度势,全身而退,而且抓住最佳机会东山再起。 

一代〃红顶商人〃胡雪岩,正是一个真正懂得〃圆世〃哲学之人!

胡雪岩本来就不是饱读诗书出身的。因而像孟郊那样〃万俗皆走圆,一生犹学方〃的心态志向,胡雪岩是绝对不会有,不能有,也不敢有。作为一个学徒的他,假如还有这种闲适高逸的志向,十有八九是要先大吃几年苦头了。 

他惟一能行得通的,便是那万俗皆走的一个〃圆〃字。大家怎么说,我就怎么说;大家怎么做,我就怎么做。体察了人心的喜怒哀乐,顺随了人们的爱憎欲恶,做到了这两点,万事无不可遂,人心无不可得。 

都道是方正之士为人称羡,其实世俗人早有了计较。方正之士的品德风范令人肃然起敬,只是他们犹如那庙里的神仙圣人,令世俗中人万分恭敬,但在敬的行为之后,便是〃远之〃。 

比如那嵇鹤龄,本是一个能言善道,足智多谋的人才,却落得了〃恃才傲物〃,方正不屈不肯哭穷,不谈钱,说起来也的确是一个既有本事又有骨气的人。

好在他遇到了胡雪岩。经不住胡雪岩的上门吊丧,收还典当,安排妻室这一连串抚慰,他心有所感,知恩图报,帮助王有龄出面解了地方农民聚众闹事之围。事后论功行赏,却遇到了麻烦。 

地方上一件大案子,或则兵剿,或则河工,或则如漕运由河运改为海运等大事曲张的案子,办妥出奏,照例可以为出力人员请奖,称为〃保案〃,保有〃明保〃、〃密保〃之分,自然是密保值钱。黄抚台给了嵇鹤龄一个明保,胡雪岩一个密保。 

胡雪岩闻听此事后,心里也觉得不够公平。他感觉其中一定有鬼,于是经过一番调查,终于弄清了其中原委。原来,黄抚台手下有个文案员,向嵇鹤龄索取两千银子,嵇鹤龄不从,并言说自己没钱,就是有也不去塞这个狗洞。 

这种耿介之人,在官场上的确不多了。按照嵇鹤龄的说法,官场中的世态炎凉,他也看厌了,反正世界上决没有饿死人的,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我在你浙江混不下去了,我回湖北办我的团练去。         

第71节:第七章 胡雪岩圆世之技(2)     

事情到了胡雪岩手里,却有了另一番观感。水往低处流,人却是往高处走的。人的性格本来和自然万物的性格有所不同。总不能水取下泄之势,人也不求向上和前进。事情都是人做出来的,不通的总是想办法让它通畅才是。生了疮要医,化了脓得挤。胡雪岩决定帮嵇鹤龄摆平此事。 

胡雪岩用的是什么手段?不外是〃圆了你的意,开通我生路。〃

他用本号的银票,开了两张,一张两千,一张两百,用个封套封好,上写〃菲仪〃二字,下面具名是〃教愚弟嵇鹤龄。〃托人递到文案上的陈老爷。不过一个时辰,便有人送来抚署文案委员陈老爷的一张名片,上面有四个字:〃拜领谢谢!〃 

于是胡雪岩当夜就通知王有龄去见抚台谈这件事。

结局的顺利和圆满甚至连胡雪岩也感到喜出望外。第二天便有了准信儿,让嵇鹤龄接管海运局。

这就是胡雪岩的圆通之〃通〃。

回头来想一想嵇鹤龄的名士脾气,正是孟郊〃一生犹学方〃之方。中国古代文化有对立的两极。一日〃圆而神〃,二曰〃方以智〃。具体到对世俗生活的认同态度上,圆而神和方以智的差别,基本上可以溯源于儒家之人世和道家之出世的分别。但两者又不同。出世与人世之别仅仅是一个开端,而且是大而化之为一个理论学说。真正具体到个体人生品格形象的,当是魏晋以来名士之竹林七贤为最。当方以智成为知识分子对待世俗生活的理想准则后,圆世便成了他们耻以为选的生活态度。圆与滑,与品格不坚、不洁,人格卑下成了同义。以圆为耻成了这个阶层共同的不言而喻的标准。 

士大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