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战争就是这么回事儿 >

第29章

战争就是这么回事儿-第29章

小说: 战争就是这么回事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来,克里孟梭推出一份替代报纸,改了个名,穿了个马甲继续出版,但很快又被禁止发行。在这之后,他再办的报纸老实了一些,但依旧充满批评精神。他认为自己的使命就是提出尖锐的质疑,他说:“讲真话是危险,不讲真话也是危险,我的内心痛苦地平衡这两者。”

克里孟梭的文章嘲笑历任法国政府,也嘲笑将军们,他只欣赏两位将军——福煦和贝当。但法国大兵喜欢他的报纸,他的报纸在军队中每期能卖10万份。

最坚定的主战派

克里孟梭攻击政敌时,言语刻薄,手腕强硬,所以被送了一个绰号“老虎”,让法国政界认为他是一个难以忍受的人。

总统普恩加莱在大战开始时就说过:“只要战争还有胜利的希望,他就会在所有的事情上乱搅和。总有一天,我会说,现在所有的事情都失败了,你一个人去挽回所有的事情吧。”

普恩加莱这句话,很可能是一战中最有预言性的话。事实上,尽管克里孟梭跟这么多人结仇,尽管这么多人恨他,但是谁都无法质疑他的爱国之心,没法否认他的能力,没法抹杀他对德国的恨,也没法不敬佩他打算不惜任何代价赢得战争的决心。既然你永远是反对派,干脆你上台执政吧。

1917年11月,克里孟梭当上了总理,来从头收拾旧山河。他的政府维持了三年多,这在当时是一个相当大的成就,在他之前的政府有的只维持了几个月。他的内阁成员都是一些有能力但没名气的人,这些人没有足够的权力基础来挑战他的权威。他亲自担任战争部长,以直白的方式告诉那些将军,军事上只有他才有最后发言权。

比较有意思的是,克里孟梭上台后,查禁了那些反政府的出版物。这对他是一种讽刺,也证明了屁股决定脑袋这句话,适用于任何人。他把持不同政见者送进监狱,他拥抱银行家、制造商、资本家——那些他一生都在辱骂的人。他做的决定非常简单,无论什么事儿,如果有助于战争胜利就做;无论什么事儿,如果使战争胜利变得困难,那就不干;跟战争无关的事儿,肯定不是一件重要的事儿。当有人质疑他的计划时,克里孟梭就说:“国内政策?我得打仗!外交政策?我得打仗!”

克里孟梭上台之后,把反复动荡的法国政局稳住了。克里孟梭代表主战派,组成的内阁比较坚强,他以不屈不挠的勇气把法国人团结在一起。如果不是克里孟梭,法国可能就崩溃了,这也意味着,一战究竟谁胜谁负就很难说了。

05。 西线最后的决战

生活成了一场悲剧

到1917年底,大战的第四个冬天到了。

沙皇俄国战前被称为欧洲最有前途的国家,此时已陷入崩溃之中。沙皇尼古拉二世和他的老婆、孩子都被关进监狱,克伦斯基的民主政府也消失了,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接管了这个庞大的国家。俄国的老百姓陷入贫困中,既缺乏食物,又缺乏安全,大多数人厌恶战争,不愿意再打仗了。

英国和法国虽然能够从美国获得各种有用的资源而不会陷入物质匮乏的痛苦,但是这两个国家的人民也开始厌倦战争。人民感到疲惫,政府为打胜仗不计代价地压榨人民。

德国深受经济封锁的折磨,打''文'破经济''人'封锁的''书'希望也''屋'不大,似乎要步俄国革命的后尘。

奥匈帝国的情况比德国还严重,百姓生活极度困难,营养不良症四处蔓延,即将来临的冬天很可能没有取暖,没有照明,也没有足够的食物,人们绝望地看着自己的孩子饿死,然后自己饿死。

生活成了一场悲剧,人们开始反对战争,反对那些还想打仗的人。可是,将军们仍然在制订进攻计划。

进入1918年,德国当局认为,各条战线上的形势对同盟国有利,协约国军1917年在西线发动的进攻战役,没有收到任何效果。同盟国仍然占着法国、俄国、罗马尼亚和阿尔巴尼亚的大片领土,以及几乎整个比利时、塞尔维亚和黑山。

德国已跟苏俄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结束了东线战争。德国面临的主要战线,已从两条减少到了一条。奥匈帝国和土耳其在摆脱了俄国这个主要敌人后,情况也大为改观。

德军大本营企图利用这个有利时机,孤注一掷,赶在美军主力到达欧洲战场之前,彻底击溃英法军队。

美国青年上战场

1918年1月,德国陆军元帅兴登堡上奏威廉二世:“为了使我国在世界上拥有必需的政治与经济地位,我们应当打垮西欧强国。”

2月,军需总监鲁登道夫向威廉二世汇报了他的战略计划:“在西线实施决定性突击……这里将有一场可怕的斗争,从一个地方开始,扩展到其他地段,需要很多时间,十分艰苦,然而将以胜利告终。”鲁登道夫认为,只有在决定性时刻将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乃至一兵一卒全部送到西线,才能赢得胜利。

在这一战略的支配下,从1918年3月至7月,德军倾其全力发动了五次攻势。第一次攻势从3月21日至4月4日,主要目标是亚眠,这次战役又称第二次索姆河战役。德军的作战意图是想在亚眠地区截断英法联军,把英军赶往海边,把法军赶往巴黎。但是德军攻至距离亚眠还有20公里的时候,就因军需供应不足,无力进攻。经过半个月的战斗,德军突破了英军防线,前进了60多公里,但没能实现作战意图。

第二次攻势,德军从伊普尔附近向英军发动进攻。4月底,法国援军赶到,在英法联军的猛烈反击下,德军只得停止前进。这次战役中,德军虽然前进了15到20公里,抓获了许多俘虏,但损失了14万人,还是没能实现战略目的。

第三次攻势,德军集中进攻提埃里堡和巴黎方向的法军。当时的优势仍然在德军一边,德军在西线有204个师,英法只有180个师,德军首先打败了法军,俘虏6万,并趁势冲破缺口,重渡马恩河。但这个时候,法军得到了新生力量——数万美国棒小伙子的支援,挡住了德军前进的步伐。德军损失了13万人,虽然到达了离巴黎仅60公里的地方,可是没能给法军以歼灭性打击。

第四和第五两次攻势,同样没有取得预期的战果。五次连续的攻势,德军虽然几次突破了英法联军的防线,给敌人以重创,但这些局部胜利并没有什么战略意义。相反,德军损失惨重,死伤、被俘、失踪100万人,也是得不偿失。

协约国虽然力量受到很大削弱,士气不振,但美国的参战使协约国得到了源源不断的军事装备和弹药,特别是有了100多万生龙活虎的棒小伙子,协约国的实力迅速得到补充,力量大大加强。

大家一起来投毒

在德军的五次攻势中,并没有像英法联军那样大量使用坦克,但是德国人大规模使用了另一样大杀器——毒气。

德国人从1915年就开始使用毒气,但那个时候的毒气技术比较落后,取得的战果也不是很明显。德国人最初使用的毒气是氯气,可以用面具或其他简易的手段来防护。最初使用的攻击技术也有很多缺陷,就是靠毒气罐来放毒气。毒气形成的气团会受到风向和风速的影响,毒气罐很笨重,运输和装置都很困难,也只能装在表面阵地,装好之后,可能要等几个星期才能用,随时都可能发生意外的危险,对友军的杀伤可能与对敌人的杀伤是一样的。

德国人后来发明了毒气炮弹,有效克服了上述缺点,基本上不受风力影响,发射也不需要特殊训练。美中不足的是,用炮弹作为容器,载气量太小,必须要发明威力更大的新玩意儿才行。

于是,德国人又发明了光气和芥子气。特别厉害的是芥子气,它是一种持久性气体,会在皮肤上产生严重的水泡,而且恢复得异常缓慢。芥子气的持久性强,只要极少的分量就会给人体造成极大的伤害。芥子气的危害遍及全身,沾到皮肤,则皮开肉绽;沾到眼睛,则双目失明。电影《战马》里边的艾尔伯特就是被德军的毒气伤到了眼睛。后来侵华日军也曾在东北大量制造和储存芥子气,杀伤我大量军民。战败之前,日军将大量芥子气仓促埋在地下。前些年,在东北地区的建筑工地,还挖出过日军埋藏的芥子气,造成不少人双目失明或视力受损。有一名工人,出于好奇,喝了一口,当场死亡。

1917年7月,德国人首次在西线使用芥子气,六个星期内就使英军负伤者达2万人以上。在1918年的五次攻势中,德军大规模使用毒气突破了英军阵地,美军也因德军的毒气而损失惨重。

此后,英法两国也开始大规模生产毒气,你有我有全都有,大家一起来投毒。

德军最黑暗的日子

1918年3月26日,协约国成立了联军统一指挥部,由法国陆军元帅福煦出任联军总司令。

在顶住了德军的五次攻势后,从7月18日起,联军展开反攻,攻击方向是德军阵线上的三个突出地带。以法军为主力的四个集团军,率先对马恩河发起进攻。8月8日,以英军为主力的联军发起了对亚眠突出地带的进攻,英军以坦克为先导发起突然袭击,驻守该地的德军七个师全军覆没,这对德军的打击很大。鲁登道夫后来回忆这一天的惨败时,沮丧地说:“8月8日是这次大战史上,德军最黑暗的日子。”

到9月3日,德军被迫撤至兴登堡防线,亚眠突出带回到了协约国手中。圣米耶尔突出带虽然对德军有重要战略意义,但由于马恩河和亚眠突出带的失守,德军兵力严重不足,在联军发动进攻之前,德军主动从这里撤出。

9月26日,协约国军向德军发起总攻,战斗首先由美法联军在南翼马斯河—阿登森林地区打响,接着英军在西部开火,比利时国王阿尔贝统率的比军在北边配合英法联军发动攻势,在战线中段的法军也发起了牵制性进攻。

协约国军在不同日期从各段战线分别发起全面进攻,目的就是要分散德军兵力,从而使德军陷入被动挨打的不利局面中。

到1918年9月28日,在联军的攻击下,兴登堡防线全面崩溃,比利时开始收复国土。至此,德军败局已定。

第八讲 战火燃遍三大洲(欧洲之外的战场)

01。 阿拉伯的劳伦斯

战火燃遍全世界

一战既然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当然不仅仅在欧洲,否则,拿破仑战争就可以说是世界大战了。在亚洲和非洲,同盟国和协约国照样进行了激烈的交锋,特别是在中东、远东及东非。这些地区的战斗,完全暴露了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意图。

为了夺取德国在太平洋上的殖民岛屿,1914年8月底,新西兰远征军攻占了西萨摩亚;9月,澳大利亚军队占领了新几内亚岛;同时,澳大利亚海军清除了太平洋岛屿上的几处重要的德国无线电站;11月,日军攻占了德军占领的中国青岛。这样一来,德国在远东地区的殖民地丧失殆尽。当时,澳大利亚、新西兰还是大英帝国的自治领,英国凭借强大的海上优势,派它们去执行任务,在远东地区很快占据了上风。

到了1915年,为了彻底击垮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协约国把目光投向亚洲,除了远征达达尼尔海峡,最重要的亚洲战场就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当然,协约国在这里发动进攻,不像远征达达尼尔,意欲直捣黄龙,给土耳其致命一击。占领美索不达米亚,在外界看来,只是为了提高英国的士气,给土耳其一点儿颜色看看。由于目的不够纯粹,这场战役往往被人忽视。

波斯湾附近盛产石油,当时,军舰、飞机、汽车已经广泛用于战争,人们已经意识到了石油的重要性。海湾地区的油田是英国的石油命脉,当英国与土耳其帝国拔刀相向的时候,为了有效保卫这些油田,英军认为有必要占领波斯湾附近的巴士拉地区,掌控进出通道。

不如一起玩儿阴的

1914年11月,巴士拉被英军攻占。到1915年春,土耳其军队赶来增援,发动反击,被英军击退了。

当时,为了扩大战果,英军派了汤森德指挥的一个师,沿底格里斯河向北推进,还有其他部队沿幼发拉底河推进。美索不达米亚是一片两河冲击形成的平原,两条孕育了西亚文明的大河是这个地方唯一的交通要道。当时,这里既没有公路也没有铁路,交通状况十分落后。占领两河流域,就控制了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英军一直向北推进,连败土耳其军队,逼近了巴格达。此时,正是英国军队四处失利的时候,得知自家儿郎即将占领一个敌国控制下的大城市,全国跟打了鸡血一般,非常激动,迫切希望汤森德取得更大胜利,于是命令汤森德继续向巴格达推进。但好景不长,土耳其的援军到了,汤森德将军的部队被土耳其军队赶回了出发地。

更没想到的是,1915年12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