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考报告-第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的高考是部大书,它是百姓的“家庭第一事”,又是举国上下几乎人人都会参与的国家大事,从国家主席到普通公民,谁不在念叨这件事?
其实我在写这个“教育系列”时,并不仅仅因为自己是名作家,尤其是当这部“高考报告”的进行过程,我已经把自己融为了作品的主人公之一。因为我也是父亲了,我的正在读书中学的女儿的学习状态,和我作为家长为了孩子能上重点学校、能日后金榜题名而苦心费力的感受,早已使我到了不吐不快的堤旖。举个小小例子,今年2月19日,我从《北京晚报》上得知,次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又要举办“国际高考教育巡回展”,我很想到现场再感受一下“狼来了”的气氛并顺便拍几张照片。但那一天我却感到极其困难,因为马上进入中考的女儿请的一位家庭教师,就在这一天要为她讲课,时间是上午8点半,地址在圆明园内的101中学。我家住在市中心西四,打的到101中学弄不好也得个把小时。怕赶不上国际会议中心的那个巡回展,故而我与女儿在前一天睡觉前定好第二天6点半起床。半夜12点仍在做作业的女儿答应了,可是第二天清早的小闹钟响后,她怎么也醒不来,我和她妈极无奈又极不忍心地将她从被窝里揪起来……我们全家三口在这个星期天的一大早赶到了对城里人来说是很偏远的圆明园,到101中学的老师宿舍时,我们看到的是很多门户还是静静地紧闭着。看着女儿不停打哈欠,我心里直骂自己这是在干什么呀?亏你还在写猛烈抨击应试教育的作品呢!但我又不得不对着充满沧桑的圆明园长叹一声:我有什么办法,中国的孩子们不都是要经历这样的考试——补课——补课——考试,然而再去参与“中考”“高考”的一场场战斗嘛!过了一会儿,我和夫人还是无奈地把女儿交给了同样仍在打哈欠的那位女数学老师。
当我从北京的最西北角赶到最东南角的国际会议中心时,我看到的场面更是有说不出的难受:巡回展开馆不足一个小时,竟有上万人的中国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拥进了尽是外国学校摆设的展厅之内,那火爆的场面和一双双热切的眼睛,使我心头隐隐作痛,并且更加坚定了要献身中国的教育、写出关于这个领域里我们的家长和孩子们想要说的话的决心!
教育,成了我这几年的创作源泉与动力。然而我常常问自己:你知道多少关于教育的问题?你又知道什么是教育?
是啊,教育是什么呢?我真的答不上来多少,然而我知道教育是全党、全杜会的大事,知道它又是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的大事。知道它是孩子们的生活的主要部分,知道它是我们成年人除本职工作之外的重要部分,知道它是一个完整家庭里常常关注和念叨的首要部分,知道它还是我们民族振兴的极其重要和突出的部分,而教育对文学而言,我还知道它是块极其丰富多彩和肥沃的土地,因为它不仅是百姓生活中最能引起共鸣的话题,同时也涵盖着最大的民众群体。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的社会主流,因而今天的教育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决定着我们明天的生活与社会发展的面貌。文学能忽视它?能远离它?当然不能。
文学与教育有天然的姻缘,因为文学的主要功能就是去教育和感化人,而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又处处离不开文学本身及其文学的美学意义。在我看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它的文学脱离了教育事业而独立去生存,这样的文学前景必定是短命的和毫无意义的。同样,社会主义文学一旦离开了教育事业而独立存在,也是苍白和虚妄的。因为中国是个教育大国,广大的青少年学生是今天的文学的主要接受者和明天的文学的全部接受者,失去了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就是失去了明天的文学全部对象。
今天的教育与文学之间,我认为已经变得“远亲”了,不像当年刘心武先生写《班主任》时那样能引发广大青少年和全社会的热爱文学了,把文学当作自家的“亲娘舅”“好姑妈”。近十余年来,文学似乎不再那么关注教育,不再那么关注四亿青少年学生了,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的文学已经被今天的青少年学生们毫不留情地抛弃了!他们已不满意我们作家们写的东西,少男少女们疯狂地喜欢“小燕子”、大学生们乐此不疲地自己动手进行网上文学创作,就是学生们对我们当代主流作家们所创作的东西不甚满意的突出显露。
文学该清醒了!随着知识时代的飞速到来,我们的文学如果再不关注作为未来知识时代的主流公民的今天的在校学生,那么我们的文学只能被时代无情地抛弃和遗忘!
我还认为,文学对教育的介入,仅仅靠几个儿童文学作家写几部少儿文学作品是远远不够的,中国教育的现状,更多的需要能做大手术的“外科”“内科”和x光,而不是一些“小儿科”。也许可能是我这几年的“教育情结”,使我提前意识到做个教育的文学外科专家和X光检验员,是件多么有意义的事。
我愿意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尽管很累,有时还很麻烦,但只要想想我自己的女儿和所有普通家庭的孩子们、我就觉得累点并不亏。
仍像所有“报告”完成之际那样,我要特别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像教育部的刘长占同志、教育理论家杨东平先生、《沉疴》作者冉云飞先生、《盲点》的作者马白兰、《升学内参》的作者余杰先生,《江南贡院》的作者周道祥先生以及黑龙江的王学文高级教师、北京四中、北京三十一中、广渠门中学、苏州中学、苏州第十中学、江苏常熟中学、河北燕郊中学、浙江义乌中学、深圳中学和中国经营科技管理大学、中华社会大学、北京人文大学、南京蓝天大学等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包括众多我数不过来的其他朋友、学生和家长,是他们给我提供了不少采访上的方便,并提供了参考资料与作品,在此一并表示深深感谢。
我要感谢的人中,还有几位重要人物,他们是华夏出版社的陈泽顺副总编、责任编辑高苏及《中国作家》杂志的赵虹女士,他们的鼎力相助和精心编制,令我难忘。
在此,我还想说明两点:一是关于中国教育的问题,百姓想说的话还很多,尤其是针对高考的话就更多了,本人的这部作品只能算是为百姓说了一部分话,大家尽可借助各种途径把想说的活都说出来,这应该是一种社会进步。其二,应被采访者的要求,本书中一些主人公的名字和学校,因众所周知的原因作了某些技术处理,特此一并说明。
何建明
2000年2月完稿于北京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也好了,家长有“望子成龙”的心情,希望子女能够受到更好的教育,也是自然的。我们的学校、教育部门以及党和国家的其他部门,都要注意做工作,把家长希望子女成才的迫切愿望、教师教书育人的心情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素质。
——江泽民(2000年2月1日《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
全书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