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和尚与哲学家 >

第6章

和尚与哲学家-第6章

小说: 和尚与哲学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谏厦妗?墒侨绻私氲狡渲校蚴裁匆裁挥校鞘遣荒艽サ降摹M比嗣亲⑹右桓鏊枷耄⑸纤莸狡湓赐肥保嗣钦也坏饺魏慰纱ゼ暗亩鳌>驮诖丝蹋馑枷胂Я恕U庖簿褪侨嗣撬档摹巴ü⑹铀枷氲谋局剩ü鲜兜剿堑目眨╲acuite),而解放思想”,一个被如此“解放”的思想不会引起连锁反应;它将像一只飞过天空的鸟一样,不留痕迹地消失。

让—弗朗索瓦——这一乐观的幻象属于令人安心的智慧的一种普遍传统。

马蒂厄——不应当误会。虽然在初一接触时能够表现得如此简单,思想的解放却不是一种乐观的幻象,也不是一些既无基础亦无结果的秘方。它所使用的那些技术出自一种有千年历史的、由一些隐修士在他们一生中的二三十年时间里每天数小时的巨大努力为代价创立的“静观科学”。如果不在体验的领域里走出最初的几步,以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某些人就会不可避免地怀疑各种通过自己不怎么熟悉的方法获得的认识。每一种科学都有其自己的工具:没有望远镜,人们不能看到月亮上的火山口;没有静观实践,人们就不能看到精神的本质。

现在,我们来谈论你提出的有关迷信与转世的问题。佛教谈到存在的连续状态:一切都不限于现在的生命。我们已经认识了出生之前的别的存在状态,并且还将认识死亡之后的别的存在状态。这一切当然引导我们提出一个根本的问题:是不是存在一个与肉体相分离的非物质的意识?如果不首先分析肉体与精神之间的各种关系,我们就不能谈论转世。另外,既然佛教否定存在着这样一个个体的“我”,它被设想为一个能从一种生存状态迁徙到另一种生存状态,从一个肉体过渡到另一个肉体的分离的实体,因此人们便会考虑是什么将这些连续的生存状态连接在一起。

让—弗朗索瓦——这是难于理解的。

马蒂厄——这是一种连续(continuum),一种永久进行的意识之流,但没有一种固定和独立的实体在其中通过。

让—弗朗索瓦——一连串的转世,却没有任何确定的实体进行再生?越来越晦涩了……

马蒂厄——我们可以将这比方成一条河,但并没有任何的船顺流而下,或者比方为一盏灯的火,这盏灯点燃第二盏灯,第二盏灯又点燃第三盏灯,如此下去,直到这个锁链的终点,其火焰既不是同一个火焰,又不是不同的火焰。

让—弗朗索瓦——简单的隐喻……

马蒂厄——因而我们应当首先分析有关精神和肉体之间关系的现代的和古代的各种观念。

让—弗朗索瓦——是的,这个,这是巨大主题之—……但我刚才还就某些表象,如祈祷旗幡的表象,进行思考。在那些最净化的宗教中,或者说是最远离迷信的宗教中,祈祷是某种非常个人性的东西。因此,认为人们弄得旋转的某个机械物体——经轮——或是在风中一点一点地解散开来的一面旗帜可以代替祈祷,我觉得这种想法是最低级的、等于零的祈祷!我不明白像佛教这样敏锐的一种学说怎么能鼓励这类信仰!

马蒂厄——其实,这些习惯离迷信是很远的。它们仅仅反映了佛教为不停地促使精神参与而使用的方式的丰富。人们利用自然中的所有因素——使旗帜翻卷的风,使经轮转动的灯火的热量,刻着祈祷文字的岩石,牵引另一个经轮的叶片的激流的水——就像一种提示,以使每个活动、自然中的每个因素、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一切事物,都是对于内心祈祷,对于利他主义的一种激励。当一个西藏人印这些旗帜并将它们放在风中飘动时,他想:“从这些祈祷文上经过的风,不论吹向何处,但愿那里的生灵都能从痛苦中和从痛苦的原因中解脱出来,但愿他们能知道幸福和幸福的原因。”他重发菩萨愿(Voeu du bodhisattva)……

让—弗朗索瓦——菩萨(bodhisattva),这是……

马蒂厄——这是为了他人的幸福,正在向佛陀的境界、向着完善走着的人。他的愿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愿。他并不是想:“但愿我能够被从痛苦中、从通常生活的纷乱中、从轮回的恶圈中解救出来。”而是一种利他主义的誓愿,它产生于对众生(etres)的痛苦的静观:“此刻我不能减轻众人的各种各样痛苦;但愿我能达到那种认识,以能够帮助他们将自己从痛苦的原因中解救出来。”人们就是这样利用一些外部支持,为的是我们所见所闻的一切帮助我们记牢这种利他主义的态度,且变为对思考的一种支持:大自然本身这时就成了一本教科书。一切都激励我们朝向精神实践。这也是不忘佛陀教导的一种非常合人情的方式。

让—弗朗索瓦——你是不是肯定,对于普通佛教徒而言,这种概念表示什么东西?他就不会极简单地认为经轮代替他祈祷?

马蒂厄——我相信即使不是所有的西藏人都详细地认识教义和象征意义,他们使经轮转动并不是要使他们平常的心愿,也就是与健康、富有、成功有关的心愿得到实现。他们在精神上有积聚一种“功德”的观念。人们所说的功德是指一种有助于消除消极心理因素的积极心理因素。因此我相信,他们心中的主导思想是通过“功德的积累”来改善和净化他们思想的流,增强这种向认识延伸的积极的流。正是为了这个,人们匍匐在地,恭敬地围绕圣迹转圈和向寺院献贡灯火。

让—弗朗索瓦——在天主教义里,在教堂里点燃一支蜡烛包含着一种很迷信的想法,即这一支蜡烛能为我们求得一位圣徒的、童贞圣母的或者就是上帝的恩惠,以实现一个愿望。迷信正是到了如此地步,所以我们常常注意到一些既不是实践者甚至也不是信教者的人在造访教堂时献贡一支蜡烛。

马蒂厄——这些习惯是一些外部支持,它们有助于信教者将自己与一种内在真理连接起来。通过经验,我知道虔诚的西藏人在献贡成千的酥油灯——蜡烛的等同物——时,是意识到灯光象征着驱除暗昧的认识。一个虔诚的人在献贡这些灯时做的祈祷也许是:“愿认识的光在我心中也在所有人的心中出现,在这一生和在所有的来生中。”就是那些普通的人也意识到这种象征意义。当他们念诵曼陀罗(mantras)时也是如此。

让—弗朗索瓦——请给曼陀罗下个定义。

马蒂厄——从词源上说,“曼陀罗”(mantra)表示“保卫心灵者”,这并不是说抵御任何一种灾害,而是抵御心灵的不专注和混乱。一个曼陀罗是一句短的话语,人们重复它许多遍,打个比方,就像东正教徒们的心中祷告伴以对耶稣的名字的持久复述。这种重复念诵的技术在所有的精神传统中都有。

让—弗朗索瓦——这并不是它们精神性方面的最高的表象。

马蒂厄——为什么不?复述有助于平静心灵的表面活动,并使人能看到这个心灵的本质。

让—弗朗索瓦——我们姑且认为这样罢。但我们再回到灵魂迁徙的问题或者说是转世的问题上来。你举了一个没有船的河的例子……在这个想法里,我感到惊讶的首先是这个不具人格的河的概念,这条河由一个个体流通到另一个个体,而这些个体又可能是人或动物……

马蒂厄——……或者还是别的形式……

让—弗朗索瓦——或别的生命形式,而佛教实践的目的即是达到自我在涅槃中的解散;也就是说,如果我明白了的话,即精神因素的完全失去个性。那么,在这些条件下,人们又如何能够宣布说某个确定的个体——也就是一个高度特殊化的人格——在另外的某个特定的个体中再生或转世了?既然地球上有六十多亿的人,还有不知多少百亿的动物等等,因此便有同样多的河在流……要找出这条或那条河在先前的化身死亡之后流进的具体的、具有个性的临时构成状态,我觉得是一件全然不可能的事……除非求助于一些与神奇事迹同等的魔术的或主观的认同原则,而这些都不是很能令人信服的。

马蒂厄——在个人不被视为独立的实体的范围内,这些不同的河是不具有人格的。在这里转移的不是一个不连续的实体,而是功能的连续。这样一种实体本身并不存在,但一条特殊的意识之流不会因此就不具有一些自己独有的品质。河面没有漂浮的船,这并不妨碍这条河载满沉淀物,被造纸厂污染,或是清洁透明。河流在一个特定时刻的状态是其历史的画像和结果。同样,个体的意识的流载满了积极或消极思想的结果,以及从这些思想中产生的行动和言语在意识中留下的痕迹。精神实践的目的是渐渐地净化这条河。洁净的最终状态是人们所称的精神实现。一切消极的情绪,一切遮蔽认识的幕这时都分解了。并不是要消灭“我”,因为它从未真正地存在过,而仅仅是揭穿它的骗局。事实上,如果这个“我”具有一个固有的存在,人们永远也不能够使之从存在过渡到不存在。

让—弗朗索瓦——因此你想取消某种事物,它从出发点就是不存在的。

马蒂厄——人们不能“取消”一个不存在的自我,但人们能认识到它的不存在。我们想要取消一个幻象。错误是它并不存在。举个例子来说:当人在昏暗中看见一根杂色的绳子并将它当成一条蛇时,他有一种恐惧的感觉。他也许想要逃走,或用一根棍棒将蛇弄远。但如果有人点燃了灯火,他立即就看到这根本不是一条蛇。事实上,什么也没有发生:他没有“毁灭”蛇,因为它从来就不存在。人们只不过是驱除了一个幻象。只要“我”被理解为一个很真实的实体,人们就倾向于招引一切他认为是可爱的、有利的事物,并且排斥一切他认为是不可爱的或有害的事物。一旦人们认识到“我”没有任何真实的存在,所有这些招引和排斥便消失了,完全像把绳子当成蛇的恐惧的消失一样。“我”既不拥有起源亦不拥有终结,因此,它在当前除了心理赋予它的存在,再无别的存在。简而言之,涅槃不是一个熄灭,而是对事物的本质的最终认识。

让—弗朗索瓦——如果事情是这样,自我的这个幻象又是怎样并为什么构成的?

马蒂厄——存在着一种对于自我、对我(je)的自然感觉,它使我们想:我冷,我饿,我走,等等。这种感觉就其本身而言是中性的。它并不特别地倾向幸福或是痛苦。但随后而来的是这种想法,即认为,我们的自我是一种“恒量”(constante),它不顾我们所经受的肉体上的和知识上的种种变化而在我们的一生中永久保持着。我们眷恋着这种对自我的观念,对我们的“人身”观念,我们想“我的”身体、“我的”名字、“我的”精神等等。佛教谈的是意识的一种延续,但否定在这个延续中有一个牢固的、持久的、独立的“我”存在。佛教实践的本质因此便是驱除这种认为有一个“我”的幻象。

让—弗朗索瓦——但我再来谈我的问题。人们怎样才能确认一些特殊的意识之流?

马蒂厄——我们仍然举河的例子,可以设想,人们能够通过检查河流所运载的冲积物、矿物、植物等等的性质而在下游一百公里处,在第一个观察点,认出这条河。同样,如果某个人有着能够直接领会存在者的这些意识之流的能力,人们便认为他能够认识到一个特殊的意识之流的那些特征。因此,问题便是:既然这些意识之流是非物质的,人们能不能开发观察它们的才能?

让—弗朗索瓦——此刻,对于我来说,你的解释加厚了这个谜,而不是驱散了它。

马蒂厄——我们正面对着一个方法论的问题。从科学的观点出发,人们会说,一个经验,如果能被其他的研究者重新制造出来,就是有价值的。前提是,所有的人都掌握着同样的研究方法。在体育运动领域,人们完全赞成在一系列的紧张训练之后,一些运动员发展了一些超常的品质。如果人们对一个从未听说过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人说一个人能够跳两米四十公分的高度,他会叫喊说这是个纯粹的玩笑。现在,所有的人,甚至最无知的人,还包括那些像我一样只能跳一米十公分高的人,都能在电视里或在现实中,看见一个能跳两米四十公分的冠军。固然这是艰苦努力的成果,但当涉及到精神的训练时,要想认识到这种训练的结果,并承认人能够到达一种与运动员的肉体控制同样非凡的精神控制的程度,就更加困难。

让—弗朗索瓦——是的。可是所有的人都能证实一个运动员跳了两米四十公分高或是在不足十秒钟内跑了一百米。

马蒂厄——因为什么?因为他们看见这事!

让—弗朗索瓦——是的。

马蒂厄——但如果这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