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佛教"建筑 >

第10章

"佛教"建筑-第10章

小说: "佛教"建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喇嘛服饰以穿大衣为主,左臂穿袖,右臂裸露,腰间常系一黄色布带。
  斋堂饮食
  僧尼们受佛教戒律的约束,过着清苦禁欲的生活。和尚与尼姑饮食清素,称为斋戒,吃饭称为用斋。吃饭的地方称为斋堂。斋堂多设在东廊房或厢房中,厨房称为香积厨。斋堂前常悬挂一种挺直的鱼形木鱼,吃饭时击之为号。旁悬云朵状金属“云板”,亦称“扁钟”,为报时、报午斋之用。
  和尚与尼姑对肉、蛋、葱、蒜、韭菜等,皆视为荤食,绝对禁用。饭菜品种,多为大烩菜,用植物油,杂以山药、茴子白、豆角、白菜等,并佐以金针、蘑菇、粉条等,称为罗汉菜。主食以白面、小米、莜面、玉米面为主,食品花样有馒头、花卷、包子、莜面河捞、小米粥等,同当地居民的素食无多大分别,大庙大多实行集体伙食,开饭以敲扁钟、击鱼鼓为号,僧人齐集斋堂,坐于凳上。用斋前,僧众一律端坐于案后,双手合十。由一人统一分配菜肴食品,默然念经,然后默然就食,不许交头接耳说话嬉笑,不许碗筷碰撞发声。斋前斋毕,僧值师居中站立,维那师领众同念供养咒和斋偈。和尚尼姑坚持一日两餐,过午不食,但现在已逐步改变,许多僧人已改为一日三餐。
  黄庙饮食与青庙不同。喇嘛们烟酒不忌,可喝酒、吃肉、抽烟。
  僧人同俗人一样,逢年过节都要改善生活,菜肴中加粉条、豆腐、油炸山药、豆腐丸子等。僧尼吃饭用具,称钵盂,要求终身使用。
  起居出行
  僧尼生活规律,起居有序,坚持早起早睡,一般凌晨三点起床,洗手净脸后,即打坐念经。四点上殿,做早课,念诵《楞严咒》、《大悲咒》等。日落后,于七点钟做晚课,念《阿弥陀经》。在寺庙中,方丈可独占一屋,其余大多几人合睡一屋。依照戒律,僧人不得卧高贵华丽之床,故被褥简朴,一被一褥。睡觉时不许赤身露体。坚持苦修的和尚长年不脱衣服,只和衣而卧。戒行较差者也坚持不脱内衣。僧人睡觉,需右侧身而睡,头枕右臂,大臂附于腿上。僧尼居室用具简单,一般炕头置一小桌,供放置经书和读经之用。按照戒律,僧人不涂香装饰,不观听歌舞。但现在亦有改变,僧人常有收音机随身携带。住持家中或办公室内,每有置电视机者,可观看新闻。
  僧尼外出云游,称为飞锡。住于一寺,称为驻锡。到寺院临时参佛居住称为挂单。长期驻锡,称为长住。僧侣外出,一般不许一人单独外出,须结伴而行。但现在已不那么严格。
  生计来源
  按佛制讲,僧人生活住食由居士供给。五台山寺庙,在土地改革前,僧人生活来源主要靠寺庙地租收入、自耕土地和施主布施。土地改革后,寺庙土地大部分给当地农民,僧人只留少量土地自耕自种,并饲养牛驴骡马,驮炭运货,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1978年后,五台山僧尼大多为老弱病残者,丧失了劳动能力,通过落实党的宗教政策,被全部转为非农户,实行粮油定量供应,并每人每月补助20至40元生活费,有了可靠的保障,僧尼生活安定舒适。随着五台山旅游事业的发展,全山寺庙实行门票收费制度,进一步增加了寺庙经济收入。此外,常有信男善女,布施钱物,寺庙僧众生活亦无困难。按照戒律,僧尼不得私蓄钱物,多数僧人攒钱后,用于做功德善事,维修寺庙。
  戒律禁忌
  佛教戒律是五台山僧尼修持的主要约束纪律。凡戒律皆为禁忌。五台山青庙中,佛教宗派以华严、净土、律宗为主。其戒律按修持程度分为以下数种:(文*冇*人-冇…书-屋-W-Γ-S-H-U)
  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是五项基本戒条,一切佛教徒均应严格遵守。受此戒,即为信士、信女或在家居士。
  十戒,即五戒之外再加不涂饰香鬓,不视听歌舞,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饮食,不蓄金银财宝。这是沙弥和沙弥尼必须遵守的戒律。
  具足戒,是佛教中的大节。按照《四合律》受戒,比丘戒为250条,比丘尼戒为348条。沙弥年满20岁,才能受此大戒。
  五台山寺庙僧众一般礼仪中,佛教徒出家后,经师傅传法受戒,赐以法号法名。受戒后,从受戒日起至七月十五,算一法腊。僧人之间,不以年龄分大小,而以法腊论长幼。僧尼也不许俗人打问年龄的大小。按照戒律,僧尼出家后一般不与家人来往,以示六根清净。僧尼一般不许询问其籍贯家人。僧人见面,需双手合十,口念阿弥陀佛。一般比丘尼见到长老,需脱去鞋子,偏袒右肩,然后祈祷。居士见比丘,亦需礼拜。僧人礼节中,最普遍的为双手合十,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僧尼逝世,称为圆寂。圆寂后,一般都由本寺僧人念经超度,然后再作法会,举行葬仪。住持长老等有地位者圆寂后,需制作本龛,把遗体端坐安放于内,然后火化。一般僧尼即将遗体架干柴烧化。火化后,拾遗骨称为舍利子。有地位者建墓塔保存,以永久纪念。一般僧尼大部埋入山上墓地。岁时节日,僧众亦去祭奠。


第四卷  四大佛教名山——普陀山


第十八章  普陀山
  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
  普陀山是舟山群岛1390个岛屿中的一个小岛面积12、93平方公里,与舟山群岛的沈家门隔海相望。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
  “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普陀山以其神奇、神圣、神秘,成为驰誉中外的旅游胜地。
  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海岛风景旅游胜地。如此美丽,又有如此众多文物古迹的小岛,在我国可以说是绝无仅有。普陀山位于浙江省杭州湾以东约100海里,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全岛面积12。5平方公里,呈狭长形,南北最长处为8。6里,东西最宽外3。5公里。最高处佛顶山,海拔约300米。
  普陀山是全国著名的观音道场。其宗教活动可溯于秦,山上原始道教、仙人炼丹遗迹随处可觅。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有梵僧来谒潮音洞,感应观音化身,为说妙法,灵迹始著。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僧慧锷大师从五台山请观音像乘船归国,舟至莲花洋,触礁,以为观音不肯东渡,乃留圣像于潮音洞侧供奉,遂有“不肯去观音”。后经历代兴建,寺院林立。鼎盛时期,全山共有3大寺、88庵、128茅蓬,4000余僧侣,史称“震旦第一佛国”。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诞辰日、六月十九观音得道日、九月十九观音出家日,四方信众聚缘佛国,普陀山烛火辉煌、香烟燎绕;诵经礼佛,通宵达旦,其盛况令人叹为观止。每逢佛事,时有天象显祥,信众求拜,灵验屡现。绵延千余年的佛事活动,使普陀山这方钟灵毓秀之净土,积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观音大士结缘四海,“人人阿弥陀,户户观世音”,观音信仰已被学者称为“半个亚洲的信仰。”
  普陀山四面环海,风光旖旎,幽幻独特,被誉为“第一人间清净地”。山石林木、寺塔崖刻、梵音涛声,皆充满佛国神秘色彩。岛上树木丰茂,古樟遍野,鸟语花香,素有“海岛植物园”之称。全山共有百年以上树木66种、1221株。不仅有千年古樟,还有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普陀鹅耳枥。岛四周金沙绵亘、白浪环绕,渔帆竞发,青峰翠峦、银涛金沙环绕着大批古刹精舍,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画卷。岩壑奇秀,磐陀石、二龟听法石、心字石、梵音洞、潮音洞、朝阳洞各呈奇姿,引人入胜。普陀十二景,或险峻、或幽幻、或奇特,给人以无限遐想。不少名胜古迹,都与观音结下了不解之缘,流传着美妙动人的传说。
  普陀山凭借其特有的山海风光与神秘幽邃的佛教文化,很早就吸引众多文人雅士来山隐居、修炼、游览。据史书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普陀山即为道人修炼之宝地。秦安其生、汉梅子真、晋葛雅川,都曾来山修炼。普陀山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唐代就成为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交往的必经通道和泊地。至今山上仍留有高丽道头、新罗礁等历史遗迹,流传着韩国民族英雄张保皋等事迹。自观音道场开创以来,观光揽胜者络绎不绝。宋陆游、明董其昌等历代名士,都先后登山游历。历朝名人雅士、文人墨客,或吟唱,或赋诗,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诗文碑刻,使普陀山文物古迹极为丰厚;唐宋元明清五朝近20位帝王为了祈求国泰民安,特遣内侍携重礼专程来普陀山朝拜观音。明太祖朱元璋、清圣祖康熙还多次召见普陀山高僧,赐金、赐紫衣、赐字、赐佛经,礼遇有加;新中国历任中央领导人也都亲自莅临普陀山视察、指导工作。五朝恩宠,千年兴革,佛国香火,由是鼎盛,赫赫声名,广播远扬。
  普陀山的海天景色,不论在哪一个景区、景点,都使人感到海阔天空。虽有海风怒号,浊浪排空,却并不使人有惊涛骇浪之感,只觉得这些异景厅观使人振奋。
  普陀山作为佛教胜地,最盛时有82座寺庵,128处茅篷,僧尼达4000余人。来此旅游的人,在岛上的小径间漫步,经常¨wén rén shū wū¨可以遇到身穿袈裟的僧人。美丽的自然风景和浓郁的佛都气氛,使它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而这种色彩,也正是它对游人有较强吸引力的所在。
  普陀山的风景名胜、游览点很多,主要有: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寺,这是现今保存的二十多所寺庵中最大的。普济禅寺始建于宋,为山中供奉观音的主刹,建筑总面积约11000多平方米。法雨禅寺始建于明,依山凭险,层层叠建,周围古木参天,极为幽静。慧济禅寺建于佛顶山上,又名佛顶山寺。
  奇岩怪石。著名的有磐陀石、二龟听法石、海天佛国石等二十余处。在山海相接之处有许多石洞胜景,最著名的是潮音洞和梵音洞。
  沙滩。岛的四周有许多沙滩,但主要的是百步沙和千步沙。千步沙是一个弧形沙滩,长约3里,沙细坡缓,沙面宽坦柔软,是一个优良的海水浴场。夏天去游览,可带上游泳衣在这里畅游。树木岛上树木葱郁,林幽壑美,有樟树、罗汉松、银杏、合欢等树。大樟树沿有1000余株。其中有一千年古樟,树围达6米,荫数亩。还有一株“鹅耳枥”,是我国少见的珍贵树种,列为国家二等保护植物。
  普陀以山兼海之胜,风光独特,四时景变,晨昏物异。其风景点数又以百计,可谓风光无限。如其他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一样,普陀山也有它的“景中之景”。
  主要景点有三大寺:普济禅寺、法雨禅寺、慧济禅寺。普陀山的标志南海观音大铜像、紫竹林,还有以自然景观和寺庙相结合的西天景区。每到夏日来临,来普避暑的游客纷纷聚集到浙江省第一个海滨浴场一百步沙,使普陀山又增加了一道亮丽的景观。
  普陀山流传着许多有关佛教的民间故事。
  据传,有位名叫慧锷的日本和尚来到中国,在五台山见到有尊檀香木雕成的观音佛像栩栩如生,十分喜爱,方丈就将佛像送给了慧锷。
  慧锷打算将观音像带回日本去建寺供养,回去的路上,船到普陀山,突然刮起了大风,慧锷只好抛锚落帆,等大风平息后再走。第二天,风息了,浪平了,慧锷扬帆启航,可是船刚驶出不远,洋面上突然升起浓雾挡住了去路。船在海上绕来绕去,最后还是回到了普陀山。到了第三天,海面上又是风又是浪,船根本无法行驶,慧锷想,一次又一次开船,都有风浪和大雾阻挡,难道是观音大士不愿去日本么?他跪在观音像面前祷告说:观音大士是不是不肯去日本?如果您真的不肯去,我就在这里建寺院把您供起来吧!话音未落,云也散了,天也晴了,慧锷看海边沙滩上金光闪闪,海潮时退时涨;郁郁葱葱的山峰周围,是一片茫茫无际的海洋。晨观日出,夜听潮声,真是个风景秀丽的好地方。周围的渔民听说慧锷和尚要建佛院,都来相助,没多久,就造起了一座小佛院。
  从此,这尊檀香木雕成的观音像就留在普陀山了,而这座普陀山最早建成的小佛院也被当地信徒称为不肯去观音院。
  普陀山上有一座南海观音铜像,高三十余米,面向正南方面,是普陀山的标志性建筑。


第十九章  普陀十二景
  游览普陀山的历代名人曾凭各自的观感,分别有“普陀八景”、“普陀十二景”、‘普陀十景”。“普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