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风暴之迷-第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放弃返回祖国怀抱的努力。著名哲学家别尔嘉耶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密切
关注苏联的命运,他坚信苏联必胜。1921—1922年,俄国的伏尔加河流域、乌克兰、
北高加索和中俄罗斯因粮食短缺而发生大饥荒时,捷克斯洛伐克的俄国侨民从他们
并不多的食物和日常用品中捐出一部分寄回俄国。1933年,苏联南部再发饥荒,捷
克斯洛伐克的侨民报纸表示:“在捷克的俄国劳动基督徒呼吁捷政府给饥饿的小乌
克兰和北高加索以国际援助”。
1921年3 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终于决定废止军事共产主义政策,改
行新经济政策,以利用一切方式和资源,包括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这在一些流亡
国外的政治反对派看来,既是苏维埃政权行将垮台的象征,又是俄国社会发展的
“路标”发生根本性转变的征兆。因此,在侨民中相当一部分人对苏维埃政权的态
度发生了变化。
1921年7 月,在布拉格、巴黎、柏林和哈尔滨等地相继出现了一些俄侨政治团
体,代表人物是国际法专家尤·维·克柳奇尼科夫、政论家和法学家尼·维呜斯特
里亚洛夫等。他们认为苏维埃政权停止军事共产主义政策,改行新经济政策,表明
苏维埃政权已经开始向资产阶级制度转变,因此他们表示愿意与苏维埃政权合作,
并试图加速苏维埃政权的转变。他们出版《路标转换》杂志和文集,宣传自己的思
想,因此被时人称为“路标转换派”。“路标转换派”的出现在俄国侨民中引起一
场轩然大波,这些人曾经是苏维埃政权最激烈的反对者,他们的转变所带来的影响
是巨大的。《路标转换》文集在侨民中不胜而走,文集作者被邀请参加在巴黎、柏
林、布拉格举行的辩论会。他们强调应该“根据对革命的新的感受”,重新评价十
月革命的影响,重新考虑与苏维埃政权的关系,重新确定知识分子的历史定位。
但是列宁认为,“路标转换派”的出现是表明侨民的思想路标发生了转变,侨
民内部发生了分化,因此苏维埃政权应该支持“路标转换派”,并利用一切方式扩
大“路标转换”运动的影响。当克柳奇尼科夫表示愿意参加苏联代表团参加 1922
年在华盛顿召开的国际会议时,列宁立即这份电报上批注“非常重要!应该支持。”
1922年8 月召开的俄共(布)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作出决议,“那个被称为‘路标
转换’的思想流派到现在还能起到客观的进步作用。它联合了和井将联合那些准备
与苏维埃政权‘和解’和为了复兴俄罗斯而准备与苏维埃政权一起共事的那些侨民
团体”。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苏联卫国战争的爆发,对俄国侨民提出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
题:是联合纳粹德国反对苏联,还是联合苏联反对纳粹德国?邓尼金和克伦斯基等
人主张借助纳粹德国的力量彻底打败苏联,希望在战争结束后,布尔什维克和社会
主义制度也被消灭。捷克斯洛伐克的乌克兰侨民的民族主义组织“民族劳动联盟山”
支持苏联在战争中失败的主张,他们还向纳粹政府提供了财政资助,但到1936年春
被捷政府明令禁止。但是大部分的侨民还是站在爱国主义的角度看待纳粹德国对苏
联的进攻的。绝大俄国侨民表示不愿意看到苏联所代表的俄罗斯失败,因为那将是
俄罗斯民族和文化的毁灭。在德国法西斯军队占领和东欧和法国后,俄国侨民中的
绝大多数人,无论是已经取得侨居国的国籍的人,还是仍然保留着南希护照的人,
都不与德国纳粹合作。许多侨民在这时候把自己的爱国热情贡献给祖国,为苏联政
府捐钱捐物,有数万人返回苏联参加反法西斯的战斗,也有一些侨民英勇地参加侨
居国的反法西斯抵抗运动。在这种极其特殊的背景下,促进了俄国侨民与苏联政府、
国内人民的关系的接近。
俄国侨民对苏维埃政权的态度和关系是复杂的和矛盾的。绝大多数侨民尽管反
对苏维埃政权和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但是非常热爱祖国,迷恋它的文化、语言和历
史。在他们的意识中,苏维埃政权与祖国的概念有时是可以区分得开的,有时两者
的界限就比较模糊。
四、“我们不是被流放,我们是自愿派出”
俄国侨民不管身居何处,他们的信念是:“我们不是被流放,我们是自愿派出。
‘他们把自己看成是保护和传播俄罗斯文化的使者。
早在1938年德国哲学家舒伯特就曾说过:“俄国侨民运动是跨世纪意义的事件。
尽管现在很少有人看到这一点,即它对东西方交流,继而对于西方的精神命运的意
义是显著的,自1453年土耳其占领君士坦丁堡以来,受过古典教育的俄国人涌入了
欧洲。……300 万属于精神上先进阶层的东方人涌入欧洲人中,并带给他们至今欧
洲不知道和无法得到的文化。这个事件将导致的后果将要经历数十年后才能明显地
体现出来。”
一般说来,文化传统一旦离开了本国土壤就将逐渐枯萎以至消亡,俄国侨民从
他们踏上异国土地的第一天起就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30年代,布拉格侨民报纸
呼吁:“记住,你是难民,难民相互间不是外人,坚持住。寄托希望吧,去听慈善
音乐会,跳舞吧,思考吧,开会吧,但是不要忘记,你是俄罗斯人,你不可能有别
的国籍,除了俄国国籍。”尽管他们憎恨苏维埃政权,但他们不怨恨祖国及其文化。
他们在难以想像的生存环境中和所在国的主流文化强大压力下,艰苦不懈地的创办
科学研究机构、各类学校、各类俄文报刊名类艺术团体、东正教堂,努力保存俄罗
斯语言文字、学术传统、宗教信仰,努力使侨民的下一代不忘记祖国的文化。
尽管这一时期俄国侨民流亡国外多是由于政治原因,但是他们在国外从事较多
的却不是政治活动,因为侨居国的法律一般都禁止侨民从事反苏的政治运动,因此
除了为生存而付出的艰辛之外,侨民主要从事的是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他
们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投身发展和继承俄国文化和教育事业。1921年在布拉格召
开的第一次俄侨学者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学术组织联合章程,其中规定了俄侨学者的
主要任务之一是关心俄侨学生的教育问题。
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对俄国侨民中的医生、律师、作家、大中学教师、工程师予
以特殊的资助,使他们尽量继续从事自己的专业工作,捷政府帮助建立了图书馆、
出版社、中学和大学、疗养院。因此布拉格很快地就成为俄国侨民的第一个和最大
的文化、教育和学术中心。
1921年3 月17日在布拉格成立了“俄国地方自治和城市活动家联盟”,它是一
个文化和侨民自助组织。出版机关报《俄罗斯意志》。该组织的基本职责主要分为
二个方面,即一方面向俄国侨民提供物质救助,提供职业介绍、医学、法律援助。
另一方面是努力提高侨民的文化水平,以使侨民找到好的工作,并且使侨民保持与
祖国文化、语言和传统的联系。为此,组织了系列讲座、报告会、旅游、展览会,
建立图书馆、剧院、大学,建立俄国国外历史档案学会等学术组织。俄语图书馆在
捷政府外交部的资助下于1921年正式开放,内分艺术文献、学习文献和专业文献3
个基础部,俄侨和捷克人利用图书馆完全是免费的,30年代初每日读者达100 —300
人。讲座内容包括社会学、商业、俄国社会思想史、现代俄国文学。俄国对外政策
和国际关系、俄国音乐史、儿童卫生学以及捷克语。俄语、法语、英语和德语讲座
等,均由流亡欧洲最著名的俄国学者担纲,每次听众30—150 人,其中社会学讲座
和现代俄国文学讲座最受欢迎。
1923年10月16日,俄罗斯人民(自由)大学在布拉格正式开学,负责人是著名
法学家和哲学家彼·伊·诺夫哥罗采夫。
俄国侨民设想他们将迅速返回俄国重建国家,因此在布拉格建立了俄国法律学
院,为未来的新国家提供法律人才。
1921年秋在布拉格召开了第一届俄国学术组织代表大会,成立了国际俄国学术
组织联盟,名誉主席是阿·谢·罗什马科夫,第一任主席是波·伊·诺夫哥罗德采
夫教授,稍后由彼·别·斯徒卢威。叶·维·弗拉采夫担任。会员包括500 多名在
南斯拉夫、德国、保加利亚、英国、意大利、土耳其、法国、波兰、立陶宛、瑞典、
瑞士、芬兰。爱沙尼亚和捷克斯洛伐克的俄侨学者,后又有中国和北美的俄侨学者
加入。大会所确定的联盟的任务是:1 .协调各学术组织的活动和关系。2 .建立
与外国学术团体的联系。3 .出版学术著作,组织研究工作,为科学家寻找更好的
物质条件。4 .保存和进一步发展国外的俄国学术和高等学校。5 .保护国外的俄
国大学生。6 .关心俄国难民子女的培养和教育问题。7 .帮助留在俄国的学者和
大学生。
在南斯拉夫的俄国侨民同样面临子女受教育问题和如何保持新一代侨民与俄国
语言、文化和传统的关系问题。由阿列克塞·别里奇院士领导的俄侨机构“俄罗斯
的雅典”提出成立俄国文化委员会,得到了南斯拉夫国王阿列克赛的支持,别里奇
院士任委员会主席,南教育部、外交部都有代表参加,南王室、大臣和普通塞尔维
亚人纷纷捐钱。1923年在贝尔格莱德建成俄国科学学院,它即是学术研究机构,也
是高等和中等教育机构。
1933年4 月9 日,由南政府资助和俄国侨民捐助兴建的俄侨的综合机构——俄
罗斯宫建成,又称尼古拉二世宫,在奠基文件上写着:“告诉未来的一代,永远记
住有着共同命运和在最困难时期相互支持的俄国人民和南斯拉夫人民之间的兄弟情
谊”。当日,南王国王后玛丽娘、大公巴维尔和女大公奥尔佳、总理大臣米兰·斯
尔斯金奇等人到场祝贺,演奏南斯拉夫国歌和沙皇俄国国歌。
柏林也是俄国侨民主要聚集的城市,这里也是俄国侨民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
的中心。柏林建立俄国科学学院。创建人是维·阿·马克金,斯·拉·弗兰科,恩
·阿·别尔嘉耶夫等。下设四个分部,精神文化部、法学部、经济学部、和农业经
济部。
法国是俄国侨民人数最大的国家,特别是德国法西斯占领东欧后,大部分俄侨
都移居法国,巴黎则被俄国侨民称为侨民的文化首都。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末,
俄侨中最著名的学者如有宗教哲学家尼·阿·别尔嘉耶夫、宗教哲学家谢·留·弗
兰科、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彼·别·斯徒卢威、历史学家巴·尼·米留科夫、著名
女诗人马·伊·茨维塔耶娃、著名文学家伊·阿·布宁、德·谢·梅列日柯夫斯基,
基·尼·基皮乌斯等。值得一提的是侨民历史学家的研究工作是在非常艰难的条件
下开始的,缺乏必要的图书资料和原始档案,历史学家的研究工作经常被搬家和逃
难而打断。但是他们努力创造条件,坚持开始自己的专业研究。他们非常注意有限
的资料的收集和翻译,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的决议、文件很快地就被翻译成法语。
著名历史学家米留科夫在巴黎研究了俄国通史。
俄国国家和文化史、知识分子思想史,也研究了俄罗斯和民主、俄国和斯拉夫
主义、俄国和移民、白卫运动、民族问题。在异常艰难的条件的下完成了他的两卷
本《俄国文化史纲》,并以俄文出版。
五、文化交流的使者
俄国侨民忠实地继承了俄罗斯民族的文化传统,并且虽身处异国他乡,身处颠
沛流离之中,仍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努力维护和发展民族文化传统,他们所创造
的各方面的成就应该是构成20世纪俄国文化成就和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构成了
新的“俄罗斯性格”。《俄国侨民的使命》的作者纳扎罗夫本人就出身于侨民家庭,
他自己父辈和自身多年的感受证明:“使命感之于俄国侨民来说,不是因为他们想
要承担它,而是因为他们无法逃避它,犹如他们无法自己停止它一样。”
几乎是整个20世纪,特别是20—30年代,在地球上实际上出现了两个俄国,一
个是苏维埃政权领导下的苏联,另一个是散居世界各地各国,由200 万侨民组成的
“俄国”。苏联政府和苏联学者则一概将国外侨民称之为反动的“白卫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