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

第26章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第26章

小说: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着寂静的青海湖,仓央嘉措双手合十,在这清凉的风中,念诵起了佛经。还有谁,比佛祖更了解这个世界!

很快,一个消息传到了康熙那里:仓央嘉措病死在西宁。对于这个消息,朝廷的回复是:由于假达赖喇嘛行事悖乱,既然已经在途中病故,就依照西藏的惯例,抛弃他的尸体。

就这样,历史的笔,让仓央嘉措在青海湖边,结束了他的一生。他诗意而激情的一生,在无情的青海湖湖水中,化为淡淡的轻波。他用有情,拥抱了无情,好让这世界重归于寂静。

万籁中,一切应该恢复平静了吧,一切的争斗都该完结了吧?生命结束了,就连尸骨也抛弃了,还有什么值得去争的呢?

至少,仓央嘉措的人生,该不再受纷争的骚扰了。他的性灵,将在万籁中,享受平静。

他留给世人的,将是生前最美的图景,而非继续的流血与牺牲。这样的结局,未尝不是美的。只是,此时,他才24岁。

在万物俱静的世界,能听到的,只有他的诗歌轻轻吟唱的声音……

第33章 归尘

仓央嘉措毕竟是政治的文盲,他并不了解政治的反应。他的消失,不可能使政治平静,那不过是又一起波澜的开始。

这样的结果,拉藏汗是非常愿意看到的。虽然他把仓央嘉措当做假达赖来呵斥,但这样的结论并没有得到任何人的承认。他又不方便对这样一个还有着很高权威的人下手。他把仓央嘉措交给朝廷,也是希望由朝廷来帮他解决这个麻烦。虽然朝廷并没有承认仓央嘉措的假达赖身份,但随着仓央嘉措病死的消息传出,朝廷也顺水推舟地顺他的意,将其定义为假了。对此,拉藏汗很是得意。

虽然有人指出,这是拉藏汗的阴谋,是他暗杀了仓央嘉措。但这样的说法,只是猜测。拉藏汗赢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他高兴地去筹备新达赖的选定工作了。

对皇帝而言,仓央嘉措的死,让最后的制衡手段也消失了。没有了这个重要的政治筹码,拉藏汗很容易肆无忌惮,其他的政治力量,也容易失去牵制,西藏很可能面临新的政治风波。为了尽可能避免风波,他只能承认仓央嘉措是假的达赖,以消除藏民的抵触心理。

仓央嘉措的死,似乎就这么顺理成章地,成了成就拉藏汗的一步棋。在第二年,拉藏汗找来了一位年轻的喇嘛,将其立为六世达赖。据传,这位喇嘛,其实就是拉藏汗的儿子。这样的说法,很难确定其真实性,即便是真实的,也见怪不怪了。两年后,康熙给这位新的六世达赖颁发了金印,算是正式承认他了。

但无论藏蒙,人们从心里都不认可这位六世达赖。西藏的上层原本就不满意拉藏汗的统治,于是都想方设法地找新的达赖转世。他们认定,仓央嘉措是真的达赖,他们要找到他的转世灵童。

仓央嘉措临行前的那首诗,成了他转世的箴言。几年后,人们在理塘,找到了一个叫做格桑嘉措的孩子,他们认定,这就是仓央嘉措的转世灵童。这个孩子得到了整个西藏乃至蒙古的认同,他们相信,这个孩子将延续达赖对世人的关爱,将祝福重新带回这个世间。

为了防止拉藏汗对这孩子的加害,人们将这孩子送到了金沙江边的德格,后来又送到了青海,最后把他送到塔尔寺接受佛学的训练。人们蓄势待发,只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就让他们心目中的真达赖,到布达拉宫坐床。

在拉藏汗扶持的六世达赖坐床10年后,准噶尔部的大军,以为五世达赖、六世达赖、第巴桑结嘉措报仇的名义,攻入了拉萨。拉藏汗坚守在布达拉宫,最后被砍死在宫门前。

自固始汗帮助五世达赖统一了西藏,和硕特部就在西藏建立了“和硕特汗廷”。从固始汗到拉藏汗,他们用祖孙四代来延续了他们的统治,这70余年的统治,在拉藏汗武力罢黜达赖后,很快就结束了。当年他们用武力为达赖打下的江山,现今却因为他们武力侵犯达赖而遭到了毁灭的命运。命运就是这般无情,越想得到的东西,离开的速度却越快。

拉藏汗所扶持的那位六世达赖,自然遭到了罢黜。信佛之人,尚有仁善之心,他没有被杀害,只是被关押在了布达拉宫对面的药王山。两年之后,他也被奉旨召到了京城。只是,这沿途没有壮观的送行队伍,没有依依的惜别,没有诸多的阻扰。他顺利地抵达京城,至死也没有回过藏区。

被世人保护在塔尔寺的格桑嘉措,在这一年被康熙认可为达赖,并为他颁发了“达赖六世之印”。新的达赖之所以还被称为六世,是因为康熙想抹去之前的纷争,仿佛这样做,之前的两位真假达赖之争就可以一笔抹掉。就这样,康熙前后颁发了三次六世达赖的金印,达赖世系的传承,在这里打了一个奇怪的结。

但世人依然认定,新的达赖,是仓央嘉措的转世。他们更习惯于将新的达赖,称为七世达赖。

就这样,七世达赖在康熙军队的护送下,走出了塔尔寺,去往布达拉宫。和仓央嘉措当年的迷茫和痛楚相比,七世达赖的心要沉静得多。他从小就接受了自己的活佛的现实,虽然此时他才12岁,但他已经明了了他的使命。

当队伍行进至青海湖时,他亦看到了那一望无际的湖水。那湖水依旧无情地荡漾着,那动作,有着亘古不变的空寂。七世达赖合十念诵了经文,没有多作停留。他必须赶往布达拉宫,正式坐床,成为新的西藏领袖,完成仓央嘉措该完成而没有完成的使命。

队伍在青海湖边掀起的尘土,很快又悄然落下。自此,西藏政治的奔涌波涛,也终于回复了平静。此时离仓央嘉措的离世,已经有14年了。

在时间面前,世人的选择往往会变得可笑。时间能让正确的选择变得错误,也能让错误的选择变得正确。时间同样能掀起骇人的波涛,也同样能将一切归服平静。此时,尘归尘,土归土,世间又按着它的规划,去运行。再起的尘嚣,将在遥远的未来。

不过,后来朝廷为了避免西藏再起此等风波,颁定了一系列的措施,一是指定了达赖转世灵童的甄别制度,二是确定了达赖的最高统治权。至此,达赖的世系传承,成为一项重要的政治大事,其间的波澜暗涌,又是其他的故事了。

可一切,当真的是归尘的归尘了,归土的归土了么?当一切就这么顺理成章地进行下去时,37年以后的一天,一个叫做阿旺伦珠达吉的喇嘛,写了一本《仓央嘉措秘传》。书中称,仓央嘉措当年并没有病死,他其实是匿名远遁了。他游历了甘肃、青海、康藏、川藏、卫藏、尼泊尔、印度、蒙古等地,他在这些地方弘扬佛法,并收阿旺伦珠达吉为徒,命其建立了广宗寺。

其实,在这本书出现前10年,阿旺伦珠达吉就到拉萨拜谒了七世达赖、班禅等。他将仓央嘉措在阿拉善圆寂的消息,告诉了一众高僧。阿旺伦珠达吉由此得到了七世达赖的封赏,他被封为汗,还被授予了诸多佛像、灵物等,他还得到了全套的堪布器具。

从此,阿旺伦珠达吉与七世达赖之间,保持了密切的联系。他曾经五次派人去拉萨向七世达赖请安,七世达赖不仅给予了回信,还为其传授佛法。这些,似乎都是七世达赖承认阿旺伦珠达吉说法的证据。

但七世达赖封与阿旺伦珠达吉的,是一个汗位。这意味着,七世达赖给予他的,是统治的权力。由此,阿旺伦珠达吉有着一统阿拉善的正当理由。但这个理由,带来阿旺伦珠达吉的,却是毁灭。

在权力面前,没有人会有半点含糊。阿拉善的蒙古贵族们虽然愿意听到六世达赖光泽阿拉善的消息,但是他们不容许任何人觊觎他们权力。于是,当阿旺伦珠达吉将《仓央嘉措秘传》当做他的政治资本,谋求政治统治权时,他遭到了蒙古贵族的一致反对。

很快,阿旺伦珠达吉的头颅,被砍了下来,并埋在了城门外的石坎下。阿拉善的政教合一,就这么被摧毁了。

这样的结果,仓央嘉措未死的传言,也该消散了吧。但事实是,这样的风波,却掀起了对仓央嘉措之死的猜想。更多的人相信,仓央嘉措并没有死。人们猜测,他被人救走,或者自己逃离了队伍。找不回仓央嘉措的使者,只好谎称他病死了。

但是,这些不过是人们美好的愿望,没有任何的证据。但同样的,也没有任何的证据证明,当年仓央嘉措确实病死了。诸多记载中,其死亡的地点各不相同。最终,人们只能说,当年仓央嘉措是在青海湖一带消失了,至于是死了,还是远遁了,却是历史的谜。

值得一提的是,在藏传的《十三世达赖传》中,曾记载十三世达赖到山西五台山朝圣时,曾去参观了六世达赖仓央嘉措闭关坐禅的寺院。从这一记载来看,似乎仓央嘉措当时真的没有死,但具体的细节,早已湮灭在历史的尘沙中了。

但阿拉善的广宗寺,将仓央嘉措当做该寺的第一代活佛,并一直保存着他的灵塔和遗物。据寺中的记载,仓央嘉措是在其64岁时,吞服了一颗舍利子后,念诵着无量寿经坐化的。其后的19天,从他的身体中,流出了各色透明的油质液体。虽然当时正值酷暑,但他的尸身丝毫都没有腐坏。

于是,在广宗寺建好后,他的法体被供奉在寺内辉煌的黄楼寺的灵塔中。这是寺中专门用以供奉仓央嘉措法体的地方。其中的灵塔,为全寺之尊,高3米的塔身,流金溢彩。塔门上更镶嵌着各色宝石。

可惜的是,1966年,“文革”的火焰一把烧毁了寺中代表仓央嘉措的所有事物。为了重新供奉,僧众们将其骨灰捡回,在黄楼寺后的山坡上另建了骨灰塔。如果这法身为真,那至此,仓央嘉措才真正归了尘。一座骨灰塔,成为其历史的最终点。

可仓央嘉措对这一切还在乎么?当所有人都在乎他的存在时,他一直在争取自己的自由。无论以何种方式,当年的青海湖边,他便已解脱了。脱离了过去的身份,他的心可以得到彻底的自由。

或许,他真的远遁他方,终在颠沛流离的修行中,获得了最后的悟道。无论如何,对仓央嘉措而言,于自由的境况中,去感悟,才是他想要的生活。

不过,在那些仓央嘉措在世的传说中,再也没有了诗。不知是世人编不出那清新透彻的诗,还是仓央嘉措经历沧桑的心不再诗意。那些流传在世间的情诗,成为了仓央嘉措的绝响。世人把它们抄写下来,一次次地刻印、出版。每一次阅读,就仿佛仓央嘉措尚有情在人间。

尤喜他那首分别的诗:将帽子戴在头上,

将发辫抛在背后。

他说:“请慢慢地走!”

他说:“请慢慢地住!”

他问:“你心中是否悲伤?”

他说:“不久就要相会!”(于道泉译)

那是他离别自己心爱姑娘时的诗。他把帽子戴在头上,她把发辫甩到背后,他们起身分别,说着藏民分别时都要说的话:“慢慢走”,“慢慢住”。可他们之间的心却是不舍。一个问:“你心中是否悲伤?”另一个忍着离别的伤痛安慰说:“不久就要相会。”这离别的情谊与伤愁,在这两个动作和四句对话中,铺展得满天满地。

看仓央嘉措的诗,便一直被这样的伤愁所感染。所有的真情、热烈、怨恨、执著,都在诗中化为愁的一丝,仿佛生命便是由这愁组成。可这愁中的有情,却在无望的世界感染着人心。想着连佛也有情,这世间,便多了一丝希望。

有着苦痛与欢乐的世界,需要世人慢慢品尝。沉沦其中时,有仓央嘉措的诗相伴,便能于有情中,获得心的自由。感受瞬间的心灵飘飞,已足以让世人得到生命的慰藉。

仓央嘉措是生还是死,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他传给世人的一颗真心。

或许,这才是和光同尘的最高境界。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4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