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市长秘书前传 >

第27章

市长秘书前传-第27章

小说: 市长秘书前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国昌客气地寒暄道:“哪里,哪里,您是东州市的贵客。”

两个人一边说一边并肩走出廊桥。众人紧随其后。林诚昆七十岁左右的年纪,中等身材,精神矍铄,脸部棱角分明,额头饱满,面相慈善,一副金丝边眼镜后是一双略带笑意的眼睛,他一生叱咤香江,纵横海外,“林诚昆”这个神奇的名字,今天已是“成功”与“奇迹”的代名词,他经营的事业,囊括地产、电力、电讯、零售以至港口运输。

在候机大厅前,张国昌陪林诚昆上了奔驰车,车队驶出机场,交警十三辆摩托车开道,警车、奔驰车组成的车队气派地行驶在高速公路上。

在市迎宾馆豪华的宴会厅里,魏正隆、李国藩、张国昌、丁仁杰、李凤江、赵奎胜等人宴请林诚昆一行。

酒过一巡,李国藩高举酒杯诚恳地说:“香港回归了,林先生慧眼独具,拟实施投资的战略转移,实在令人敬佩,希望林先生在东州多走走,多看看,希望我们能找到合作的契合点。来,为我们的友谊干一杯。”

众人干杯后,林诚昆儒雅而又运筹帷幄地说:“香港回归租国对我们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东州市的工业基础好,技术力量强,特别是在城市建没上要大展宏图,任何有眼光的投资商都会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啊。”

魏正隆接过话茬儿,风趣地说:“东州在历史上就素有大商埠、大集散地、大码头的称号,林主席敢于往东州投资确实是远见卓识之举啊!”

众人开怀大笑。

宴会上,张副市民把建银环路的构想介绍给了林先生,并兴致勃勃地邀请林先生实地看看金环路和东州市的道路网。

宴会散后,一辆警车开道,中巴车随后行驶在金环路上。在中巴车上,张国昌、丁仁杰、李凤江、赵奎胜等人陪同林诚昆参观东州的城市建设,我也在中巴午上。

车速很慢,张副市长望着车窗外,指指点点,有历史有现实地介绍着沿路风貌。有时索性下车,请林先生尽览风光,使其对开发东州市尤其是银环路,有个生动的感性认识。林先生不时露出笑容,点头表现出赞许和欣赏,并时不时地问上几句,气氛很是融洽,很是亲切。

张副市长是个很能感化对方并使对方沿着他的思路演进的人,他不失时机地介绍说:“林先生,以东州为中心在半径一百五十公里的范围内,聚集着钢都、煤都、煤铁城、化纤城、煤粮城、港口城等十一个城市群。东州是这一城市群的骨干和桥梁。扮演着既是对外开放的前沿,又是经济腹地的双重角色。我们走的这条路叫金环路,是东州市一条环城高速公路,市内还有一条铜环路,一旦银环路打通,东州市就形成了三条环路相通,五条高速公路辐射的交通网络,这是一条东州经济的腾飞路,也是外商投资的发财路啊。”

“张市长,”林诚昆微笑着说,“东州市的发展思路很有气魄,我对银环路的投资很感兴趣。”

显然经过张副市长这一路谈笑风生的“游说”,林诚昆很自然地被感染了。当然,仅凭这么一点粗浅印象,就让人家明确表示干或不干,是不可能的。但良好印象本身,就带有希望色彩。

原来,香港回归这一现实,在海外华人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一些久战经济沙场的华商们,凭着对世界风云变幻的敏感洞察力,也出于理所当然的自身利益考虑,感到香港回归对他们的发展无疑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必须快捷作出抉择,否则会后悔莫及。而德高望重的林诚昆先生,早已是享誉海内外的爱国人士,他曾经不止一次地拿出巨资帮助国内扶贫解困,发展教育事业。不过,在此之前,他大部把资金投放到中国的东南沿海一带,如今,香港回归,他独具慧眼,拟实施投资的战略转移。他特别看好原本工业基础好、技术力量强的清江省,尤其是东州市。他们把这种投资热点叫做不失时机地抢占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制高点。应该说,张副市长与林诚昆先生开始这次愉快的接触很重要,给双方铺就了一条良好往来的坦途,营造了一个继续深谈的好氛围。

林诚昆在东州市考察了两天,张副市长全程陪同。林诚昆此次东州之行,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东州机场送行时,林诚昆拉着张国昌的手诚恳地说:“张市长,我对银环路很感兴趣,希望你到香港,我们细谈。赵先生,感谢你为我和张市长牵线搭桥啊。”

赵奎胜满脸堆笑地说:“林先生,您太客气了,希望我们合作成功。”

送走林诚昆之后,张副市长用我的手机向李市长汇报。

“国昌啊,我们要紧紧抓住林诚昆这条大鱼啊。”李国藩叮嘱道。

“不过,林诚昆口袋里的钱并不想往垃圾箱里扔。必须想办法让他掏得心悦诚服。”张副市长诡谲地笑道。

“国昌,我的意见是你尽快飞到香港与黄河集团谈判。”

林诫昆走后两天,我收到了省委组织部转过来的一封信函,打开一看,里面有一份中央党校的入学通知,题目是《中央党校一九九七年秋季学员入学有关事项的通知》。信函中通知张国昌到中央党校一年制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要求九月一日到中央党校报到。

文件的附件中介绍了一年制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的学习内容。该班将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法学与法律基本知识、领导科学等领导干部必备的业务知识,加强对当代中国现实问题的研究,加强党性锻炼,适当安排社会实践。

读完文件以后,我随手翻了翻日历,离报到时间还有一个多月。我猛然意识到,大概张副市长早就知道组织上要安排他去中央党校学习的事,当初他选我当秘书大概也有陪读的意思,这大概是我作为市政府办公厅唯一科班硕士虽出身寒门,却得到张副市长青睐的直接原因。

孟丽华得知丈夫要去北京学习的消息,心里很高兴,她盼望丈夫在政坛上能叱咤风云,所谓夫贵妻荣,孟丽华对丈夫的前程一直充满信心。

张国昌到中央党校读书要进行入学考试。我不仅要给张副市长准备书籍,画出重点,还要随时随地考问他问题,使其能灵活掌握,记在脑子里。张副市长很是用功,他要争取考个好成绩,给中组部领导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因为入学考试没有范围,我通过在中央党校当处长的研究生同学潘文言了解到,通常中央党校入学考试是一百道小题,一道小题一分,我判断题型只能是填空、选择、判断、改错之类的。如果换上个素质低的秘书,书都不会选,别提复习了。因为参加过全市副局级干部招聘,我对书籍的判断很准,邓小平理论、市场经济理论、历史知识、党的基本知识、科学技术基础知识等等,很快就为张副市长准备齐了。

张国昌平时很忙,几乎没确时间看书,除了我随时提问以外,只好每天熬夜复习。不过,张副市长对入学考试信心十足。

我知道张副市长入学后,陪读将对我是个莫大的考验,因为陪读就一定要为张副市长做作业。

昨晚的月亮非常饱满地挂在地平线上,显示着太阳般的光亮,月亮很会利用太阳,用阴晴圆缺勾引太阳,其实星星是太阳与月亮私通的结果,这种行为搞乱了天空,搞得人类仰望天空时不知道应该崇拜谁,于是用想象创造出许多傀儡,然后放在高处顶礼膜拜,我就是在这种膜拜中失去了个性。

·10·

第四章 吉人天相

31。起程

一晃一个多月就过去了。

下午,张副市长在省里开了半天的会,会刚散,我就接到了老书记的秘书打给我的电话,说老书记请张副市长到家去一趟。老书记叫袁伯守,已经八十五岁了,曾经担任过清江省第一书记、东州市市委书记、中顾委委员,由于张国昌和李绍光是清江省最年轻的副市级领导,老人家对他们的成长非常关心。张副市长一向认为老书记是他在政治上的恩人,因此一听老书记要见自己,立即让马厚掉转方向盘去安乐窝。

安乐窝是市级老领导的住宅区,有十几座老式小别墅,奥迪轿车驶入安乐窝大门,两名武警战士行了军礼,院子里参天大树合抱,奇花异草争香,很是幽静。

奥迪轿车停在一座法式小别墅前,张副市长下了车,一个人走进老书记的家。书房里,老书记正在写着书法,老伴儿热情地喊道;“老头子,国昌来了。”

“老书记,您找我?下午我在省里开了个会,要不早就过来了。”

张国昌毕恭毕敬地一边说,一边瞥见案台上摆着文房四宝,一张四尺长的宣纸,已经是墨气淋漓,书就了一半。

袁伯守一边写书法一边平和地问:“国昌啊,听说你要去北京学习了?”

“老书记,”张国昌眼睛一亮,虔敬地恭维说,“您的消息可真灵通,东州的什么事也瞒不过您老的法眼啊。”

袁伯守放下手中的毛笔,慢步走到沙发前坐下,又示意张国昌也坐,慈祥地说:“其实是我向省委组织部推荐的,在副市级领导中,你是最年轻的,比绍光还小两个月吧?担子重了,平时恐怕连书都不看吧?”

“老书记,不瞒您说,每天的工作太忙了,真是很少看书。”张国昌不太好意思地说。

“是啊,国昌,放弃学习是危险的,”袁伯守语重心长地说,“只有善于学习,才有可能执行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我希望所有的省委书记、市委书记、地委书记以及中央各部门的负责同志,都要奋发努力,在提高马克思列宁主义水平的基础上,使自己成为精通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的专家。’我们这些当官的人到了某个时候要静下心来,梳理一下自己的思想,这很有必要。比如信念、比如真诚、比如志向、还比如欲望……国昌啊,这次去中央党校学习,是梳理一下自己的好机会啊!”

“老书记,”张国昌信誓旦旦地说,“您是老前辈,某种意义上讲,是您把我带到这个岗位上来的,我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在世界观改造上和党性修养上好好梳理一下,让真地看看书,拔拔高。”

“你有这个决心就好,”袁伯守欣慰地说,“你临行前,我送你一幅字,共勉吧。”说着起身从案台上拿起刚刚写就的条幅展开,上面写着:“世情宜淡,立志贵刚。刚则欲不能出,淡则欲念不起。惟士之廉,犹女之洁,一朝点污,终身玷缺。”竟是明代昌坤在其《吏品》中的官箴。只见字体遒劲,亦行亦草,力透纸背,大有盛唐笔意。

“老书记,”张国昌赶紧接过墨宝,用不容置疑的语气说,“您放心,我一定把这段官箴作为我为官的座右铭。”

“国昌,这虽然是老生常谈了,但做起来可是难得很啊!”袁伯守意味深长地说。

明天就要出发了,晚上孟丽华一边为丈夫打点行李一边嘱咐道:“国昌,这次组织上派你去北京学习,你一定要珍惜,你从一名装卸工奋斗到今天,可不容易,你要把握这个机会,争取上个新台阶。”

“丽华,”张国昌若有所思地问,“你说老书记不推荐别人,偏偏推荐我去北京学习,他老人家是什么用意?”

孟而华一边叠衬衣一边笑着说:“在你和李绍光身上,老书记都没少操心,你比李绍光灵气一些,他还是喜欢你一些。”

张国昌惆怅地捋了捋头发,“去学习本来是可以超脱一些的,可是李国藩不让我交工作,我得两头跑,你说年底就换届了,我这时候走也不知道时机对不对。”

孟丽华坐在床沿,充满希望地说:“组织上送你去学习,一定有组织上的考虑,我倒觉得是一个好机会。”

张国昌蹙着眉头问:“何以见得?”

“你想啊,”孟丽华精明地说,“你在北京一年,能交多少人啊?不光你的同学,中组部的领导,还会有很多机会接触各部委的领导,就是为东州办事,也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呀。”

“丽华,”张国昌感慨地说,“还是你比我看得远啊!”

孟丽华喜滋滋地笑着说:“夫贵妻荣嘛,只要你大展宏图,我和儿子就会为你骄傲。”

张国昌欣慰地说:“是啊,知我者,贤妻乜。”

“国昌啊,”孟丽华郑重地说,“中央党校可是中国政治家的摇篮,北京是中国政治新秀们向往的地方。我倒希望你借这次学习的机会,把中央党校的硕上研究生拿下来。”

张国昌为难地说:“读清江大学的硕士,我就费了不少劲儿,读中央党校的硕士研究生怕是要赶鸭子上架了。”

孟丽华诡谲地说:“有雷默这个科班硕士给你当秘书,你怕什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