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清末那几年:一幕未散场的潜伏传奇 >

第27章

清末那几年:一幕未散场的潜伏传奇-第27章

小说: 清末那几年:一幕未散场的潜伏传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俩缺心眼儿呗。”

“这是什么意思?”

“就是因为没意思,才这么说。”

“你是不是也要拥着粉面油头,闹上一闹?”

“除非你去青楼曲巷给我叫一个来。”

王品说了句想得倒美,我们就各自归房。

甭看跟王品在一起,我有说有笑;静下来,心里还是一阵阵酸楚,又不便告诉人。闷在心里,越想就越难过,不免寻思:死了倒干净,何须这般苦闷。正想着,忽闻窗外一阵嘤嘤地哭,似女声,蝉鸣一般。我急步出了屋子,来到院中,只见三娘领着个十四五的闺女,满身的泥污,简直像个乞儿。三娘开言道:“我刚头去娘娘庙磕头,正遇见这个闺女插着草标自卖自身,我瞅着怪可怜见儿的,就领回来了。”我问:“她家里没亲戚吗?”三娘说:“你还记得半月前东门口的那场大火吗?她家就在那场大火中毁了,爹妈也没逃出来,只活了她一个。”不知为什么,我张嘴说了一句:“要是无亲无故,就到我那去吧。”三娘瞄我一眼,笑了。那闺女却说:“这位奶奶,我不跟他去。”三娘问为什么,那闺女说:“他长了一个猪耳朵,太大。”把一院子的人都逗乐了。我说:“你跟我去,我就找个耳朵帽把耳朵遮上,叫你瞅不见,行不?”张目这时候推着三娘往屋里走:“才出了月子,再冻着了。”三娘转身对那闺女说:“得,你先跟他去,要是实在看他不顺眼,回头再找我来,我就住这院。”说着,还冲我叽咕叽咕眼儿。

我把那闺女带到屋里,到井台上打了水让她洗洗。她洗的时候,我又跑到三娘那里要了两身家常衣裳。张目问我:“你是动了善心,还是动了淫念?”我忙说:“结个善缘,结个善缘。”回去,那闺女已经洗干净了。我不觉吃了一惊:她白净净的一张脸,很有几分姿色。问她叫什么,她说叫九儿。我也不敢把侧面给她,唯恐我的耳朵吓着她;怕她饿,又操持她吃喝。九儿对我说:“你总捂着个耳朵怎么做事啊?”我说:“不是你嫌我的耳朵模样不济嘛。”九儿微微笑了:“没事了,我都看惯了。”她这一笑,仿佛月色光明,着实可爱。

九儿吃着喝着,我坐她对面,把半生经历唧唧哝哝地讲给她听;她听得也仔细,不懂的地方,还要问了又问;我竟竹筒倒豆子,一星半点儿也不加隐瞒。饭罢,我一边给她烹茶,一边接着跟她唠叨。我都奇怪,我究竟哪里来的这么多话,快赶上王品了,这一天说的话怕是比我一辈子说的话还要多。不知什么时候,九儿竟伏在桌旁睡了,想是乏了。我犹豫了一下,还是将她抱到床上,掩上被,让她睡个安稳。偏这时候,三娘来了,见状,误会了,一把将我扯出门外,斥责道:“你也忒性急了,总要有一派鼓乐,两行花烛才好行事。”我忙解释,却越解释越解释不清。三娘又说:“是我将她领来的,我就算她的娘家人,总要问她愿不愿意,怎么能先斩后奏呢?”可能是我们吵吵得动静太大了,把九儿吵醒了。她立在门框边上说:“我愿意嫁他。”说罢,又是一脸的女儿情状,娇羞睥睨。我赶紧说:“千万别误会,我李某要是心怀叵测,就天诛地灭。”九儿倒不乐意了:“我一个好人家的闺女,在你屋里稀里糊涂地睡了一觉,怎还算得上清白,不嫁给你又能怎么办?”三娘也跟着推波助澜:“就是嘛,你干脆拿几两银子出来,置办一桌喜宴,暖房饮酒。”三娘说办就办,站在门口一嗓子就喊来了一伙子的妇人婆子,一拨安置新房,一拨装扮新娘。一时间,欢声谑语,几乎将一驿馆的人都引了来。驿馆很久都没笑声了,自然都跑来沾沾喜气。就我一个人没事可做,呆鹅似的愣在一边,只等着过一会儿拜堂合卺了。

王品说:

李耳居然突然做了新郎,看着他被女眷们喧闹着要送进罗帏,我恍若做梦一般。我说:“真没想到你还有两下子。”明明晌午头我们俩还遛弯儿来着,压根就没提起要成亲的事。李耳却回我一句:“我也没想到。”饮酒时,想到这会儿李耳与新娘行坐不离、好生恩爱的样子,我便更显孤寂了。听说新娘的爹还是个贡生,也算是书香门第的小姐了。闷闷中,我不免多喝了几盅,醉了。

神志不清时,做了个梦,梦见一群天女将粉蝶似的花瓣散落下来,人人都能接到,唯独我没份儿。我徒劳地张着胳膊跑来跑去,花瓣就是不往我的手上落,反而把脚下的草地践踏得狼藉一片。正着急呢,被林驿丞给叫醒了,让我把滚烫的醒酒汤喝了,是祝氏特意为我熬的。林驿丞说:“伙计醒醒,我找你还有要紧的事呢。”我坐起来,定了定神儿,脑袋还是有点疼,疼得欲裂了一样。“这小子是嫉妒我。”我听见李耳在旁边说。

李耳真的站在林驿丞旁边冲我咧嘴笑,我说:“你不陪你的新媳妇,跑我屋里来做什么?”李耳挤眉弄眼地说:“我怕你孤单。”我抡抡胳膊说:“我好着呢,不劳你挂念。”林驿丞把我们拉开,不让我俩继续斗嘴,又吩咐驿馆里的所有仆役,都备好了家什,他要挨个儿分派活计。

林驿丞命一拨人去拆掉牌楼门,一拨人去砸毁雕花影壁,另一拨人去锯断前殿的几个巨大的抱柱,瓦片也揭走一半,大伙儿都让林驿丞给搞糊涂了,这不是败家吗?这么一糟践,气派颇大的潞河驿就一点气派也没有了。谁都不动劲儿,老的好似泥塑,少的如同木雕。我问:“驿丞,你的意图何在呀?”林驿丞说:“不用你管,只要照我说的去做就是了。养兵千日,用在一朝,快给我动手。”众人翻翻眼睛,只好遵命。要盖起这些玩意儿来,没个三五天的工夫怕是够戗;要是毁它,就容易了,一袋烟的工夫都用不了,便可交差了。林驿丞见我们这么快就完活了,又说:“一客不烦二主,你们捎带脚儿再把垂花门、游廊也都拆了吧,还有两座石狮子也推了,就地刨坑埋了。”三娘急了:“这多可惜呀!”林驿丞镇定自若地说:“我自有盘算,保你是一件只赚不赔的好买卖,你就甭管它可惜不可惜了。”我劝三娘:“万事休提了,只管听凭他吩咐吧,反正驿站也要裁撤了,到时候还指不定归哪个王爷贝子呢。”

三娘不舍地说:“要是不裁撤,我宁可老死在驿馆,再不他适。”林驿丞说:“谁不是这么想,我这也是无奈之举。”一片吵嚷之声震天价响,他们只得住嘴,不言语了。片刻之间,驿馆早已四处凌乱,狼藉不堪,像是被强人劫掠过一般。我看着,不免心疼起来,暗自埋怨林驿丞太无情,好端端的一个所在,竟生生地叫他这样糟蹋了。我知道,我就是这时候跳出来阻拦他,也无济于事了,瞅他那副架势,他是已铁了心啦。

糟蹋得差不多了,林驿丞又让把瓦砾灰土拾掇起来,将石板路也清扫一遍,可见穷折腾的说法(:文!)一点儿不错。驿馆(:人!)越穷,他林驿丞便(:书!)越折腾。众人揉着酸疼(:屋!)的胳膊大腿,刚要松上一口气,又听林驿丞说:“早点回去歇着,明早还有差使呢。”一时间,大家怨声载道。李耳倒显出少有的好脾气,一句怨言都没有,乐呵呵地过来挽住我的手说:“走,去我家喝两盅,顺便认认你的嫂子。”我心内还在怪他,就懒懒地说道:“改日吧。”幸而他将与九儿的奇缘一一叙说了一遍,我才释然了些,口说:“还是你的命好,这个媳妇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直接落入了你的怀里。”李耳也道:“谁说不是呢。”进他屋里,九儿迎出来,只一夜工夫,她已出落得一个美貌少妇模样。到底有些眼生,就招呼一声,便低垂粉颈,嫩脸蛋涨得通红,匆匆躲了。反将我也闹得局促起来,草草喝上一盅,就罢手回自己房去了。躺在空床上,直觉得齁冷,虽然天气暖和,我还是用被子蒙住了脑袋,沉沉睡去。

连着几日,大家把驿馆毁得彻底变了样儿,并做了旧。乍看去,仿佛十年都不曾有人住过了,荒芜得很。好几回累得都不想干了,又经不起林驿丞一阵吓唬一阵哄。

好不容易得空,我便上街散散心去。

“王老弟,老没得见了?”花铺的蒲先生问我。

“忙了些日子,这不才喘口气。”

“快坐坐。”蒲先生搬出一条长凳来。

平日里,我跟蒲先生并不怎么亲近,他这么亲热,倒让我不很自在,便随便敷衍几句,也没落座,就慌忙告辞了。走出去老远,再回首,他仍站在远处瞅着我,像是有话要说。不料,走来走去,竟走到静怡的庵堂门口来。门上的封条还未揭去,忍不住顺门缝往里看。只见满地落叶,却不见静怡的影踪;就地坐了,不禁伤感满怀。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她青春年少为何遭此横祸?不知坐了多久,天都傍黑了,一个赶车的提醒我:起风了,着凉了不是玩儿的。回到驿馆,林驿丞正等着,便让他进屋;我心里直嘀咕,不知他又闹什么幺蛾子。只瞧他里外打量了一个够,返身对我说:“你将房内凡是值俩钱的物件尽都收起,别摆在明面上了。”我问:“为什么?”林驿丞又不言明,只说:“别人我也都嘱咐过了,照办就是了。”我又问:“这些个书呢?”他说:“把孤本珍本尽量藏起来,只将‘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搁在浮头就可以了。实在没地界撂,我把西院的地窖腾出来了。”我顺嘴说了一句:“知道了。”待林驿丞走了,我挑拣出两本佛书,翻上几页,想我既已厌倦了世事,就似眼下这般随波逐流,混俗时光,岂不将此生虚度?况且我禀性又不合时宜,倒不如削发为僧,出家当和尚去,劝人为善之道。那天,我只随口跟他们一说,就遭到三娘劈头盖脸一通指责,揪着耳朵转了好几圈,惹得边上的人都笑。

“你一准是中魔了。”三娘说我。

“我想天天斋心祈告又有什么错?”我问。

“你别问我,先去问问你老王家的祖宗,看他们答不答应。”“又非做歹,他们如何不肯答应?”

“你绝了老王家的后,连一男半女都没给他们留下……”周围的人也都替三娘帮腔。

“三娘言之有理。”

“这小子定然是读书读傻了。”

我只好说:“那便容我再想想。”

“想你娘个脚,紧着成家立业方是正理。”

让他们一阵啰唣,我也蔫蔫无生气了。出家当和尚的念头,就此给打消了。

李耳家的九儿大概见我终日无事,天天洒扫庭院,晾晒旧书,怪孤单的,就要将她的一个远房姐姐说给我。那女子万般都好,就是生了个六指。我还没言语,三娘头一个就不干:“残的不能要。”驿馆里的人都有个一窝蜂的毛病,一个人出来说不好,便都跟着嫌弃起来。他们说:“咱王品兄弟,要长相有长相,要学问有学问,没个天姿国色的断然不娶。”倒把九儿弄得上不来下不去的,我只好跟她道了半天的歉,还送她一包好茶叶。

九儿说:“要是厨下的菜吃不惯,就来家吃。”

“少不了叨扰嫂子……”

不久,发生了一起纠纷,大家都介入了其中,婚事不婚事也就暂时撂在了一边——因两个洋人带一车的蹊跷玩意儿来测量,说是要在通州城通电气灯;不少人传说电气灯害眼,点不上几年,人就瞎了,洋人此举是心怀叵测,遂引起了争讼。最后,老百姓一把火将洋人的大车点燃了。衙门派兵赶来弹压,大家一溜烟地都跑了,那两个洋人走了以后再也没回来,一场风波就此才平息下来。我是站在反对派一边的,原因很简单,我讨厌洋人,凡是洋人时兴的东西我就烦恶;李耳偏就将电气灯奉为神明,极力袒护。他说:“东洋电气灯施行了多年,方便得很,也没见谁因此而失明。”我说他:“你就是洋奴,处处替他们说话。”若不是因为九儿在旁边,我俩吵着吵着,兴许就得动起武来。

“中国倒霉就倒霉在你们这些守旧派头上了。”李耳说。“你就是醉心洋务。”

林驿丞来了,将我们俩拉开。

“驿丞你是反电气灯,还是兴电气灯?”我们叫他评理。“这个都争了十几年了,也没争出个结果。现在要我来说,还真是说不清……”

林驿丞告诉我们,光绪十几年,朝廷要将天津的铁路一直延伸到京城,途径通州。老百姓也闹过,地基白天修好,晚上就给扒了。这事儿把李鸿章都惊动了,来调停好几回,最后还得由慈禧老妖婆定夺。老妖婆见都没见过火车是什么模样,李鸿章为了得到她的首肯,干脆在中南海铺了一里地的铁轨,开着火车让老妖婆开开眼。最后,老妖婆见这玩意儿跑得挺快,就答应了。这下子,谁也不敢轻举妄动了,大兵压境,谁要无故在铁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