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汉献帝新传 >

第2章

汉献帝新传-第2章

小说: 汉献帝新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社会是残酷的,当逐步见识了中国当时学术环境的黑暗后,他对历史和哲学的兴趣被严重挫伤,改学经济学,希望能在毕业后寻找到一份好工作,这让两位老人大为伤心。

刘协很清楚,他让两位有着强烈学术自尊的老学者伤了自尊心,但也必须承认,学者的身份,尤其是内陆学者的身份显然没有职业经理人更吃香。

虽然没有最终坚持成为一名历史社会学的学者,但他还是承继了王树安老先生的很多观点,在对中华文明到底是否为优秀文明的判断上,王树安老先生曾经提出过,一个文明是否真的优秀,肯定存在四个基本标准,即:

1、文明能否在达到自己的典范高度,并在典范高度后完成自我的蜕变;

2、文明能否在自己的领域和覆盖范围内实现保境安民、地域外患;

3、文明自身的亮点是否会自动退化为自己生命中的黑点;

4、文明能否在遭遇其他文明的冲击后,能够保持自己文明的特征,不冥顽不灵,不闭关自守,是否能够确保自己不进行全盘否定自身或其他文明。

从这些基本标准来判断,中华文明的本质是优秀的,但他的演变过程中却遭遇了太多的意外和变数,尤其的是漠北游牧文明的恶化和儒家文化后期的僵化。

实际上,儒家文化既确保了中华文明达到自己典范高度,也使文明抵御其他文明的冲击,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中华文明因为儒家文化的存在,也没有在达到典范高度后实现自我的蜕变,也没有阻止自身亮点从民族光环走向民族阴影的过程。

高宁教授曾经和他说过,儒家文化在今天留下了两个毒瘤,其一是君子学说的反作用,使中华文明一直没有建立合适的社会公德,却拔高了一大堆不符合中国公民去遵守的社会道德,甚至使今天的社会还将职业道德等同于社会公德,也是劳模和英雄人物道德化宣扬现象的温床,实际上劳模的本质是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技术,但不等同于拥有良好的社会公德,但缺乏社会公德标准的情况下,人们就习惯去拔高这些劳模的社会公德,进一步导致公民缺乏统一的社会公德,使中华可以堪称强国,却没有资本堪称大国;

其二是过多强调家族血统观,却没有强调家族的荣辱观,这是中国历史上大规模贪官出现的温床,翻开那些贪官的人生记录,你会发现所有贪官污吏都是为了自己的家族去贪污去腐败,为了自己的子女父母去丧失基本的职业操守。

冥冥之中,刘协意识到自己这次的重生并不是要结束乱世这么简单,正如自己决定转学经济学的时候,王树安老先生和自己说的那样——你想做的事情,就是你应该做的事情。

他心中有了计量便不再慌张,毫无疑问,当前离开京城赴外地为王是最合适的选择,一旦哥哥刘辩为董卓和曹操挟持,自己在外地就会成为汉室的象征,以荆州之财富容纳南下流民,再以汉室之名广纳天下才士名将,定可有所大为,日后挥师北上则名正言顺。

这一夜彻夜未眠,仔细思考所有的细节,还好他曾经为了写《论三国战乱对后世及中华文明的影响》这篇论文,他曾经将仔细翻阅过《后汉书》和《三国志》,包括很多教授的相关论文,对整个三国的把握和认知都有系统的认识。

他觉得自己要想南下荆州为王,再以此北上继承大业首先要做几个事情。

一、跟随自己南下荆州的人才,二十一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啊!这个话对今天来说一样是成立的。

首先是考虑荆州牧的人选,从最初的刘表等人开始排列,选来选去,他觉得卢植是最合适。卢植忠于汉室,又是宇内大儒,门下弟子过千,其中不乏刘备、公孙瓒等地方军阀,既通军事奇正之道,亦有经营一州之地的能力。

除此之外代为管理自己藩郡属地的太守、长史,思量来去当以洛阳令周邑和议郎蔡邕为最佳。郡都尉一直找不到合适人选,真想和父皇说调动丁原帐下张辽、高顺来,可惜这样做未免显得太露了。

荆州人才众多,且大多忠于汉室,想找出合适人才当任荆州治地的官员并不难,难的是千军易买,一将难求啊。

二、说服董太后相助自己赴荆州任藩王,虽然刘协心中清楚灵帝和董太后都有意立自己为太子,以自己对历史的了解,现在要争取还来得及,可惜人算不如天算,现在当上皇帝也未必有什么善终。

三、在灵帝病逝前,自己还有两年时间折腾,最好是明年就能去荆州,今年必须在京城完成一些准备事宜,譬如招募一些人才,当然这些事情自己不适宜出面,而董太后和卢植无疑是最佳人选。

天亮之后,刘协立刻带着宫女去临房的董太后居所问安,最重要是取得她对自己这些想法的支持。

这几年来刘协一直是董太后亲自抚养,两人之间感情深厚,否则董太后也不会时常劝说灵帝立刘协为太子。

与董太后行礼问安之后,刘协坐到董太后身边与她闲聊,聊了几句,刘协问董太后:“太后,你说孙儿若想去外地为藩王如何?”

董太后听到这话大为吃惊,她一心想立刘协为太子,只是如今何后外戚得势,屡劝灵帝未果,她急忙喝退左右,小声问刘协:“是不是张让等人让你如此问我,还是有人暗示你?”

刘协道:“非他人暗示,实在是我心中所愿,刘辩乃我兄,自古长子立世,岂能因父皇和太后疼我而置祖宗之法与不顾。”

董太后惊讶于刘协不过六岁便如此聪慧,心中更有意立他为帝,道:“协儿但且放心,一切皆由太后为你做主,定可让你继承你父皇之位。”

刘协急忙叩拜在地道:“协儿另有所谋,还望太后成全。”

董太后心中疑惑,问道:“你小小年纪到底有何打算?”

刘协道:“如今大汉皇室虽有威严,可各州黄巾起义余孽未能铲除,各地诸侯拥兵自力,虽难危及皇室,可亦危机重复,且一旦立位之争失败,何后必不容我,不如让我到外任藩,若是万一他日有贼犯京,我亦可带兵相助,此乃保汉室皇族在危机中亦可延续之法,是以请太后成全。”

董太后听了刘协这话,震惊的张开口,却连话也说不出来,她贵为太后,历经换君之变,心中知道争位失败的后果,虽是女流,也能看清眼下军阀割据的危险,能够将灵帝血脉保留一支在外或许真可起到作用。

沉思片刻,她对刘协道:“你母王氏已死,哀家受汉法之限制,也不能出外为你代藩,你可想好何人替你处理藩地事宜?”

刘协道:“我若只有一郡之地,既不能威吓军阀起异变之心,亦不能在危机之时遣兵进京,但祖法有律,在外封藩不能地过一郡,是以想请太后与父皇说,任中郎将卢植为荆州牧,封我为楚王,辖地襄阳郡;任洛阳令为襄阳太守,议郎蔡邕为长史,他们皆是忠于我大汉的良臣,虽到襄阳任职为降,亦不会推辞。”

董太后站起身,在宫中踱步,沉思片刻后道:“协儿,你不过六岁便如此智慧,上可明辨大局,下可识人善用,实有帝王之能啊,比你父亲强出许多,较之刘辩更为出色,若不能为帝,实在是我大汉皇室之憾。不过,你既无意留在京城,这样安排也并无不妥,今日我便代你向你父皇提议此事。”

刘协急忙说道:“那倒不必如此急促,在求父皇封藩前,我尚有些事情要办,只是这些事情也要太后相助。”

董太后向来疼惜刘协甚过灵帝,便问:“既是协儿之事,哀家自然事事为你做主。”

刘协高兴异常,道:“事情有三件,一是请卢植大人和中书侍郎荀彧担任我师,教我习读典籍,研究兵道。二是请两位游侠担任我身边护卫,这二人我已经想好,一位是冀州童渊,二是青州王越,这两人武艺高超,都可护佑我平安。三是调令周邑等世族子弟进宫伴读。”

董太后稍稍皱眉,说:“卢植颇负盛名,若要担任你老师也不足为过,世族子弟伴读对周邑他们而言更是恩典,只中书侍郎荀彧虽是颖川望族之后,又小有名望,可要担任皇子的少傅还没有这个资格,协儿所思略有不妥,可令其为太学博士,每日进宫为皇子讲课,而且这个调动也符合祖制。至于所说童渊和王越,我虽然偶尔听过他们的名声,却究是乡间小民,估计多有浮夸,既然协儿喜欢也可以调令他们为羽林军少傅,教授羽林军武艺,但凡你愿意见他们可以诏令他们来见你,在你前往襄阳的时候再将他们带上护佑安全。”

刘协笑道:“还是太后安排周到,孙儿谢过太后。”

董太后微微含笑,将刘协抱在怀中,想到自己最疼爱的皇孙自愿去南方任藩,心中既是酸涩又大为不舍。

自吕后以来,汉朝太后权力比之后朝历代都大,既是董太后懿旨,无人敢不从。

第一卷 内宫之斗 第二章 卢荀授课

未过几日,卢植和荀彧两人已经到了董太后宫苑,为刘协授课。两人听董太后说是刘协自己点名要他们为刘协授课,心中都为吃惊,暗道刘协聘自己为师是假,预借士子之势与刘辩争帝是真。

两人心中清楚,可毕竟忠于汉室,如今天下动乱在即,能者为帝才是大汉之福,虽刘协是次子,自身边官宦传言灵帝欲立他久已,既是如此便是立为太子也名正言顺。

二人轮流授课半月,对刘协认识都有加深,彼此惊讶不已,刘协不过六岁,便是神童也不能如此厉害,不仅熟读四书,连《礼》、《义》、《春秋》也能倒背如流。

看着他们如发现神童般的表情,刘协暗自发笑,想当年考研那会,背的政治资料比这些厚不知道多少,还不是轻松搞定,看来应试教育也不是什么好处都没有,至少在死记硬背上有点长处。

待两人于自己相熟,皆渐渐表露相佐之意时,刘协将二人同时召进太后宫中授课。

卢植年近五旬,历任九江太守、庐江太守、太学博士、北中郎将等职,如今早已名扬天下,为海内大儒。

他年初遭宦官诬陷,近日在董太后有意安排下复归尚书一职,兼皇子博士,为刘协之师。

卢植观人无数,遇到刘协也暗暗称奇,问刘协:“皇子殿下既熟读四书五经,不知皇子殿下对‘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如何理解?”

荀彧年不到三十,虽是得董太后之助成为太学博士,但素有王佐之才,亦有管忡之志,见刘协年幼已然如此聪慧,勤奋好学,又得灵帝和太后喜欢,只道天怜汉室危急,降下明君助汉室重振威名,心中有辅佐刘协的想法,多日来一直想试探刘协内心才智,只是现在卢植问出来才觉得实在不妥,刘协虽有明君之相,可终究年幼,能够奋发多学已属不易,拿《论语》中的精辟之句相询问,确实有点刁难得意思。

刘协暗自发笑,当下娓娓道来:“想治理国家必须先懂得治理自己的家事,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孝顺之人懂礼识法可以为君分忧,若生养自己的父母都能不能孝顺,那又怎么能够忠于君主,是以为百善孝为先,无孝则无德尔,若人有能耐却无品德,为贼也。为弟者当事兄长,所以一个人能不能用,首先看他有没有德,其次看其才华。”

卢植继续问道:“既然如此,皇子殿下是愿意事兄还是属意为太子?”

刘协暗笑,就知道你这个大儒要问自己这个问题,道:“天地君亲师,天地为大,君次之,亲师再次之,我若为太子可定天下乱势,对民对天对地都是善事,如果父皇有见我此才能而立之,我当尽全力而为。在我心中,事天地事君父强于事兄长。”

卢植听到刘协的回答,略微呆滞,对六岁幼子能够说出这种话实在是非常惊讶,此时荀彧早已大声叫好,长跪刘协身前,道:“皇子殿下所答为臣所听过的最好解答,若殿下却有如此信念,臣当为尽心尽力,死而后已。”

刘协急忙上前扶起,这个荀彧还没有拉起来,卢植又跪了下来,急得刘协不知道如何是好,听门外有太监宣太后驾临,三人都要站起来给董太后行礼,董太后已然走了进来,看见卢植和荀彧跪拜刘协面前,暗暗吃惊,问道:“卢尚书和荀博士怎么了?”

卢植知道董太后有意立刘协为太子,毫不隐瞒地说道:“臣等拜服皇子殿下之才!”

董太后大为高兴,笑道:“你二人可愿意辅佐协儿?”

卢植和荀彧同声道:“粉身碎骨亦心甘情愿!”

董太后乘机规劝刘协,道:“协儿,既有两位大人相助,何不直取太子之位?”

刘协想了片刻,道:“我既然为弟,若父皇诏令我为太子,我当尽力,若无诏令,我也绝无此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