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新传-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钱和优良战马每匹十二万钱代替五铢钱进行所有交易;接受楚王的调停,停止对辽东公孙度用兵;正式承认扬、豫、凉三州为楚王代皇帝统领之地;承认广州的独立分设一州,且继续由楚王代皇帝统领;赔偿初泰六年,朝廷单方面关闭洛阳商市,查封襄阳银庄造成的损失六十万斤黄金,分五年还清;承认楚钱官方地位,可以在南北通用。
在南北通商第一时刻,幽州公孙瓒就以三万匹普通幽州马向楚王治略府换粮四百万石,由于黄河改道南线,使得黄河和长江可以通过颖水实现对通,楚地粮食从白马湖淮安装运,通过淮河北上颖水,再经黄河直达南皮郡高塘港。
之后,朝廷以六万匹普通并州马和一万优良战马换粮一千万石,运到冀州、洛阳、长安救济当地百姓。
刘协格外清楚,如果自己不开商市,北方今年依靠官府存粮,支撑过今年还勉强,但明年必然不能支持,到时候北方大乱,正是自己出兵之时,这也是陈群和戏志才不同意重开商市的原因。
庞统和蒋琬则认为即使北方可以支撑过这几年,南方在重开商市之时,实力肯定更涨,和北方的差距可以拉开更多。
其实没有谁对谁错的,刘协清楚这一点,只是谋士们所站的角度不同,如果大家的意见一致反而是件危险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刘协很清楚南方楚地经济发展所遇到的瓶颈,这个瓶颈是自己以前忽视的,而浪费掉进攻北方的如此良机正是因为自己过去的失策,谁也不是神,即使是回到过去的刘协,经济规律的存在导致刘协以个人决策提高经济发展和生产力高速提升的同时,也犯下了巨大的错误,这就是经济学的铁律,任何人都不能违背经济的基本发展原则,为了弥补过去的决策失误,刘协认识到自己必须花时间整顿国内经济,也需要打开洛阳商市,吸纳北方黄金和马匹,为了以后弥补过失而推行的新政策进行准备工作。
曹操没有想到事情会发展到这个地步,虽然陈宫为了防止后续粮草的不足,并没有立刻对青州用兵,但二十余万大军已经聚集在兖州,随时准备东进青州。
在刘备同意停止向辽东出兵之后,沮授亦南下冀州,和诸葛亮商议抢在陈宫之前出兵青州的事宜。
公孙度在袁绍败北之后,正感到自己岌岌可危之时,得到楚王出面调停,使自己能够暂时保住辽东,立刻派谋士淳于契秘密南下晋见楚王刘协,愿意与楚王定同盟之约。
刘协一方面觉得公孙度还没有资格和自己结盟,另一方面已经准备出兵直接占下辽东,本想拒绝,后陈群谏道:“公孙度虽弱,然在辽东称雄多年,且为辽东公孙氏族长,可先结盟,借其力稳定辽东、三韩,且公孙度年老,时日无多,其子孙中最出色者莫过公孙康和公孙渊,其实亦无能之辈,日后可徐徐图之。”
刘协纳其言,令伊籍与淳于契商谈同盟约定,然条件相对曹操则苛刻很多,并将平壤郡划归楚地,派上将赵云领征北军第三营雷铜、第六营华翎、第七营张跃、第八营王平加上杂兵旧部总计五万余人,自淮安乘船、经牟平补给之后沿海岸前行驻进平壤,甘宁驻军在平壤郡南浦县,并建南浦港,派文臣孟建为平壤太守。
刘备此时方知北方海岸亦可调兵,心中惦记南方水军,在幽州今天津处设南平港,让青州降将孙观操练水军,然船只构造强度远不如南方水军,时有船只翻覆在海中,欲向南方购船,为刘协所拒,心中忿恨不已。
在此之后,刘协又向朝廷进言,设辽东、三韩为辽州,定治所为平壤,刘备恐其得辽东,虽同意设辽州,反立仇敌公孙度为辽州刺史,将治所定在玄菟郡。
刘协也不愿急着和公孙度撕破脸,只令赵云与甘宁整顿军力,对外宣称准备南下为皇帝平定三韩,实则依旧暗中准备全收辽州。
第八卷 南北风云 第二章 拜访胡昭
初泰十年末,刘协终于抽出时间带着群臣拜访胡昭,在此之前,华歆在刘协的授意下,几次以书法为名拜访胡昭,暗中流露楚王欲招募他的意思,皆被胡昭婉言谢绝。
由于此前中原战事不断,刘协根本没有时间参加襄阳名流聚会,且胡昭拒绝参加,故聚会也拖到了初泰十一年。
天方亮,刘协便让蔡琰带着她新写的《骆玉贴》和三千册用上等襄阳纸印刷的典籍,协同众幕僚拜访胡昭。
胡昭虽不喜欢结交达官贵族,然刘协毕竟是大汉楚王,只好接受拜贴,率三百余名弟子在陆浑山下迎候。
嵩山地势高耸,不便乘车而往,刘协携众臣骑马沿蜿蜒山路同去,连蔡琰亦只能勉强乘一匹性情温良的白马,伴在刘协左右,一路上两人时常低声窃语。
童渊渐老,已经不能再留在刘协身边,自己要求回新野教习预备军弓射枪骑之术,从初泰九年开始,负责刘协安全的就是王越的近卫营、郭慈的重卫营和王熙兄弟、唐家三兄弟的亲卫营。
由于离刘备的地盘不远,为防万一,此次前往嵩山拜访胡昭,郭慈亲自带了五千人满山察搜可疑人员,连沙摩柯长期隐伏在嵩山的南卫营都在整个陆浑山进行布防。
见到胡昭率门生拜伏在前,刘协立刻偕同蔡琰下马,亲自搀扶胡昭起身,胡昭此时才三十八岁,以书法和才学闻名天下,刘备前几次相邀都被拒绝,初泰九年派的两名说客则都被沙摩柯在嵩山中秘密杀掉。
偕胡昭一起步行上山,穿越在群山峻岭之中和青石小路上,与青逸山林、漂浮流云共舞的感觉,令刘协心中舒爽静谧,不禁羡慕起胡昭的生活来。
(PS:VIP没有这段内容的。说下胡昭这个人吧,为了和诸葛亮分别下,我就改他的表字为空明,不好意思了。
胡昭,颍川人(今河南省禹州市人),字孔明,生于公元161年,卒于公元250年。他比诸葛亮年长20岁,又比诸葛亮晚死16年,终年89岁。胡昭长期隐居深山,终生不仕。有关他的活动情况记载很少,但仅从散见于一些史料、典籍中零星的文字记载来看,胡昭的才华智慧绝不在诸葛亮之下。
胡昭的青年时代,正是朝廷腐败,外戚宦官交替执政时期。他幼读经史,学识渊博,尤其精通典史,工于书法。弱冠之年就以其绝世才华而为世人称道。他因厌恶仕途生涯,为避免无休止的郡县察举(察举,东汉王朝选用官吏的方法之一,即由地方官吏察求“贤材”,举为官吏),公府辟召(辟召是公卿大臣及郡守自行启用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为属员),就客居冀州,醉心于经史书法。
东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权臣干政 ,汉室衰微,群雄并起。各路诸侯为在争夺地盘和扩大势力的战争中取得胜利,纷纷招揽人才。素有“四世三公之家,门生故吏满天下”之称的袁绍,闻知胡昭乃颍川名流,才华盖世,韬略过人,不惜降尊纡贵,多次登门拜访,请胡昭出山,辅佐自己打天下。但由于他厌恶仕途险恶,因而对袁绍之邀“坚辞不就”。通过与袁绍的几次接触,胡昭看出袁绍嫉贤妒能。他为防不测,就悄悄地逃离冀州。果不其然,未过几日,袁绍命人缉拿胡昭,可是胡昭早已如闲云野鹤一般,躲进了深山老林。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献帝迁都许昌,发布“唯才是举令”后,颍川大批仁人、志士纷纷投靠曹操。求贤若渴的曹操得知胡昭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后,连续多次派人请胡昭出山入仕。但胡昭不愿做官,“信然不起”。后来曹操仍不厌其烦,再次相邀,事出无奈,胡昭只好去面见曹操,自陈胡某乃一介村野民夫,无军国之用,早已习惯于躬耕樵读的田园生涯,做官入仕,非我辈所为,断不从命,还望丞相见谅,让他息隐山林。曹操见胡昭态度坚决,难以挽留,只得慨叹“人各有志,出处异趣”,听任胡昭回归故里。后来胡昭为了躲避各路群雄无休止的辟召,索性迁居到陆浑山中(今河南嵩县东北)。
当时胡昭所居住的陆浑山,绵延三百里,散居着许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穷苦百姓。由于散居,他们的子弟都无缘读书。这些居民之间,常常由于一些琐屑小事而发生争斗。胡昭看到这种情况,就开馆办学,教他们识字、读书,使他们明白一些简单的道理。同时,对山中居民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进行劝说、化解,很快使这些居民之间平息了争斗。因为胡昭得高望重,教化四方,所以他居住的三百里山川,逐渐消除了诸如侵害斗殴等不良现象。
胡昭在陆浑山开馆办学,声名远播,很多世家子弟都前来求学。这些人中,最有名的就是曹魏的司马懿,司马懿是河南温县的世家大族子弟,当他听说阳翟名士胡昭在陆浑山开馆办学后,就慕名前去学习。胡昭慧眼识人,见司马懿聪慧通达,智计绝伦,胸有雄才大略,料定此人日后必能成就一番大业,于是就竭尽全力,传道授业。由于司马懿出身于名门望族,又聪慧绝伦,为人处世,当然恃才傲物,因此他与陆浑周生结怨,当他得知胡昭从学馆离开后,周生就纠集同伴二十多人去刺杀司马懿。胡昭闻知此事后,立即去追赶周生。翻山越岭,历尽艰辛,终于在崤山渑池之间截住了周生一行,经他斡旋,周生才放弃了寻仇的打算。司马懿死里逃生,胡昭功不可没。
胡昭在魏齐王曹芳正始年间(240——249年),才从陆浑山迁徙到宜阳(今河南省宜阳县境内)居住。魏国朝臣频频上书,请求魏帝召胡昭入仕,胡昭都婉言拒绝。嘉平二年(250年),魏帝曹芳再次派公车特征胡昭入朝,闻胡昭在这年病逝,这才作罢。)
胡昭的空明书院在陆浑山顶,共有弟子三百六十二人,其中多半是本地的百姓,其余则都是各地的世家弟子,其中就有汝南名家袁氏的子弟,在袁绍和袁术被灭之后,袁家在大汉的实力降了许多,但仍然算是大族,此外南阳邓家也很有不少子弟,其中就有三国时魏国名将邓艾的族兄邓启。
和历史上的邓家不同,在刘协很早入主荆州之后,南阳一带并没有战乱,皇甫嵩的长期坐镇更使得历史上本该聚集此处的黄巾也不敢进来,南阳十余年稳定如初,南阳大族邓氏也没有因为战乱而瓦解。
不管怎么样,在荆州人材鼎盛之时,刘协虽然没有重视诸葛亮、司马懿这辈人材,但对他们之后的马良、姜维、陆逊、邓艾、凌统、周信等人则重视至极,甚至为了得到文鸳,在初泰六年招募其父文钦为郡丞,为了得到钟会,刘协更是用尽心思先以字画书法投钟繇所好,再用仁义正统之言,最后承诺高官厚禄与侯位封地,终于挖钟繇来楚地。
甚至连在这些人之后的杜预都没有放弃,杜预祖父杜畿本在洛阳为官,在初泰六年,刘备关闭商市之前,已经专门让伊籍说服到荆州出仕。
唯一的担心就是改变了历史之后,杜预还会不会出现在这个世界上,其父杜恕现在不过三岁。
总之,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挖过来再说,反正杜畿也是很有才识的学士。
为了培养人才,刘协屡次增加襄阳、水镜、江南、益州学府的投资,抽调了近百名博士级别的士子进入四大学府授课,甚至准备日后在颖上重开颖上书院,在授课书籍的选择上,刘协将能够找到的经史子集、左氏春秋、法家典籍、兵法典籍、杂家论集、襄阳治略、楚王治略、国商策、五湖策等三千余套书籍,用襄阳纸共印刷六万册补充到各学府藏书馆。
对教育的投资,刘协从来不敢忽视,只要各学府申请钱物,从来就没有不批的,各学府学者、博士的津贴与各郡太守平齐,大贤的津贴甚至和荀彧、张昭不相上下,也正因为如此,刘协有理由相信,无须十年,楚地人才就蜂拥群现,多到让北方不知道如何应付的地步。
刘协不相信这样重视教育的情况下,楚地就培养不出新的荀彧、新的诸葛亮、新的徐庶来。
事实上,刘协之所以如此重视胡昭,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其教育才能,能够培养出司马懿、邓艾这样的人才,胡昭自然算得上东汉末年最优秀的教育家之一。
在随意的交谈中,刘协隐约发现胡昭虽然表现出精读经史的学识,但偶然间也流露出仁法同治的言语,令刘协心中大喜。
进入空明书院之后,看着书架上摆放在最上面的都是一些很少见的杂家典籍,尤其是法家典籍之多,令刘协大感意外,心中隐约猜测胡昭不出世的原因必和他的理念难获重视有观。
细问胡昭为何不愿出仕,胡昭淡淡的说:“空明淡薄随散,不愿出仕,留在深山中调教弟子,亦是一乐!”
刘协不满,继续追问,胡昭不得已,乃道:“不同与世,故不求于世!”
刘协牵其入座,让各幕僚陪同坐下,复问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