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抗战悍将-第2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持,因为这关系到美国的根本利益。他从许多不同的渠道得到报告,指责最高统帅把大量的租借物资中饱私囊或囤积起来,用以对付国内的反对势力和其他政治对手。只有严密地监督美国租借物资的分配和使用,才能保证这些对华援助全部用于对日作战。但是,他也不同意史迪威提出的以租借物资为手段,向最高统帅施加压力的办法,担心这会彻底地激怒最高统帅,使他真的脱离同盟国阵营,与倭国单独媾和,这当然也会严重损害美国的利益。为了协调史迪威和最高统帅的关系,罗斯福决定派他的经济顾问劳克林·柯里博士到中国去。
7月20日晚,柯里作为罗斯福总统的私人代表到达重庆。他分别向史迪威和最高统帅了解了情况,并同双方进行了多次谈话。
问题的症结十分明显,造成双方冲突的主要原因在于最高统帅,他拒绝承认史迪威作为美国代表的地位和职权。最高统帅声称,他根本不知道宋部长和史汀生就史迪威赴华使命达成的换文;柯里还发现了宋部长在罗斯福回电上做的手脚。他就此向最高统帅作了详细的说明,指出:“史迪威来华的双重身份和任务,以及管理美国租借物资的权力,是由史汀生和宋子文共同商定的,并且有正式换文可据。宋部长不将换文的内容向最高统帅报明,又不将罗斯福总统支持史迪威立场的电函如实转交,使得最高统帅不了解美方对史迪威职权的基本态度,这些并不是史迪威的责任。”最高统帅听后,不得不表示他“不反对”史迪威的双重地位和任务。
关于撤换史迪威的问题,柯里对最高统帅说:“史迪威将军在美军中享有很高的声望,是马歇尔参谋长最信任的将领之一。如果最高统帅认为史迪威没有在华的必要,马歇尔可以把他调往别处,担任其他的指挥任务。不过,这必然会影响中美两国的友好关系和美国的对华援助。同时,任何继任者都将享有和史迪威相同的职权。”最高统帅表示,是否调回史迪威,全由罗斯福总统定夺,他本人没有任何意见。
接着,柯里要求最高统帅对史迪威夺回缅甸的作战计划表明态度。他认为,只有收复缅甸,重新打开滇缅路,美国的租借物资才能大量地运往中国;同时,只有中国采取积极的作战行动,才能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并且有更充足的理由要求美国扩大对华援助。柯里保证,如果中国能参加收复缅甸的作战,他将说服罗斯福总统满足关于提供500架飞机和每月空运5000吨物资的要求。8月1日,中国军委会根据最高统帅的命令,正式通知史迪威,“中国政府完全同意收复缅甸的计划”,并答应在滇西和滇南部署20个师的中国军队。
最后,柯里建议最高统帅重新召见史迪威,言归于好,并同意让史迪威和他一道去印度,以便安排中国驻印度部队的训练事宜,同时,与英军商讨收复缅甸的作战计划。蒋介石欣然表示同意。8月3日,史迪威和最高统帅在僵持了整整一个月之后,终于又坐到了一起。
柯里调解的成功,暂时缓和了史迪威和最高统帅的矛盾,但却也使这位美国总统的私人代表产生了一种错觉。在他看来,最高统帅并不是那么顽固和不可理喻,只要耐心地说服和劝导,他还是可以做出妥协的。这种错觉使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对两人冲突的看法。他更多地把这场冲突的责任归咎于史迪威刚烈的性格、暴躁的脾气、孤傲的态度和尖刻的G言。柯里是常在罗斯福左右,并且深得信任的人物,他的这种看法不能不对美国总统产生重要影响,这无疑给史迪威埋下了一个潜在的危险。
8月4日,最高统帅夫妇在黄山别墅举行宴会,为柯里和史迪威离华赴印饯行。孔院长夫妇和被称为民国国母的孙夫人出席作陪。
宋氏三姐妹非常难得地聚在一起,史迪威在日记里生动地记下了他对这三位著名女性的印象。“孙夫人是三姐妹中最令人愉快的,可能也是最深沉的。她非常敏锐,亲切和蔼,文雅嫡静,沉着自信,细心周到,穿着十分得体。”“蒋夫人聪明伶俐,行动果敢,总想把事情赶快做完,希望自己是个男人。思想不深刻,但理解问题很快。非常直率、开放,但是……易于冲动,急躁鲁莽。”“孔夫人灵活圆滑,但缺乏个性。对目前发生的情况不置可否,这正是最糟糕的地方。只想让别人为所有的事情操心。”
史迪威并不是一个粗心的武夫,他对交往对象的观察十分细致而深刻,并且总能比较迅速地作出自己的评价和判断。他对宋氏三姐妹的描述是很贴切的。同样,最高统帅暂时作出的缓和姿态,也无法改变他在史迪威心目中的形象:“他可以超越逻辑和理性,凭着自己的‘直觉’随心所欲;他无视通常的规则和程序,却大谈什么中国人的心理特点;他被表面现象和过时的经验所迷惑,突然地变来变去;他顽固至极,拒绝和别人讨论问题。……他不肯前进一步,也不采取任何实际行动以提高中国的地位,这样,他自己的地位也无法得到加强。”很明显,最高统帅在史迪威心里的印象是越来越差了。
两天之后,史迪威和柯里一同离开重庆飞往印度。柯里为他“成功”的调解洋洋得意,而史迪威却无法相信最高统帅的那些口头允诺。他担心说不定哪一天最高统帅又会突然变卦,但他完全没有料到,接踵而来的危险并不是来自最高统帅,而是来自他的本国同胞。
史迪威离开重庆来到印度,送走劳克林·柯里,便开始了自己的工作。新德里有他的另一个司令部,由赛伯特准将负责这里的日常事务。在中缅印战区任职期间,史迪威经常来往于新德里至重庆之间,有时还要视察卡拉奇的后勤港口、阿萨姆邦的第10航空队和陈纳德在昆明的空军司令部。这个战区虽然没有多少美军部队,但从东到西竟分布在长达4500多公里的战线上。
8月15日,史迪威处理完新德里司令部积压的各种文件之后,立即赶往为中国军队建立的兰姆加尔训练中心。
兰姆加尔位于加尔各答以西约300多公里处,是印度比哈尔邦兰契市郊的一个小镇。那里有一座旧兵营,原来曾用作关押从非洲战场捕获的意大利战俘的战俘营。整个营地面积有20多平方公里,营房可供大约2万人居住,还建有各种训练场、两个轻武器射击场和1个炮兵射击场。
经过同英方的反复交涉,韦威尔终于答应把这里用作装备和训练中国军队的基地。双方还达成协议,由英国人负责这个营地的食品供应,并提供印度卢比作为受训官兵的军饷;美国人负责提供武器装备和组织训练。
当时,从缅甸撤打退的中国远征军新38师和新22师,已经先后集中入营,番号也改成了“中国驻印军”。经过最高统帅同意,史迪威担任这支部队的总指挥,罗尤青为副总指挥。赴印之前,史迪威听说这支部队共有1。2万人,但实地点验却只有9000多人。孙仲伦的新38师有7000人,廖建楚的新22师只有2000多人。这9000多中国官兵成为兰姆加尔训练中心的第一批受训部队。
到达兰姆加尔之后,史迪威视察了营区部队和训练场地,第二天便召集美军负责各门课程的主任教官召开会议,健全了训练机构,制定了训练计划。这些对具有丰富的军事教育经验、被称作“训练天才”的史迪威来说,完全是轻车熟路。他任命博特纳上校担任驻印军参谋长,麦凯布上校担任训练中心主任,并抽调一批优秀军官担任步兵、炮兵、装甲兵、战术、后勤等课程的教官,其他美军人员派到驻印军营以上单位担任联络工作,中国军官负责部队的行政管理。
8月23日,训练中心举行了隆重的开训典礼。会场上悬挂着中美两国国旗,能讲一口流利汉G的史迪威用汉G向中国官兵发表了一篇经过精心准备的讲话。他讲到了中国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兵败吴国之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最终报仇雪恨的典故;还讲到了宋朝大将岳飞“精忠报国”,奋勇抗击金兵入侵的故事。他号召中国官兵学习历史上的这些英雄,效忠自己的国家,为取得战争的胜利建功立业。他以自己的军人荣誉向中国官兵保证,一定要为他们提供与日军同样精良的武器和装备。史迪威的讲话通俗、生动,给驻印军官兵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纯粹的军人和军人之间的对话,比起政治化了的军人之间的对话要容易得多,收到效果也要明显的多。
兰姆加尔的训练课程,主要针对三方面人进行。第一类是士兵,主要进行武器操作技术训练,要学会使用步枪、机枪、迫击炮、火箭筒、反坦克炮和用于特种作战的其他装备。此外还要进行丛林作战训练,如爬山、爬杆、武装泅渡、野外生存等等,这些基本上和塞文堡的训练差不多。第二类是普通军官。除进行技术训练外,还要学习战术课程,掌握野战战术和协同战术,这些和美军军种学院的教育接近。第三类是上校以上的指挥官和高级参谋人员。他们要仿照美国利文沃思指挥和参谋学院的战时训练方式,学习战略、战役、指挥、后勤和参谋作业等课程。这一部分人,主要是为将来在云南再训练和装备30个中国步兵师培养骨干。
训练方法是按照讲解、示范、实习、考核四个步骤进行的。由于缺少翻译人员,示范和实习实际成了主要的训练方式。中国士兵虽然总体上文化水平不高,但非常善于模仿,许多复杂的武器、装备操作技术,他们很快就掌握了。过去,中国军队因为弹药供应奇缺,很少有实弹训练的机会。兰姆加尔训练中心提供了足够的弹药,中国士兵不仅能进行轻武器实弹射击,甚至迫击炮、反坦克炮、榴弹炮也能进行充分的实弹训练,这使他们的射击技术有了很大提高。在这里差不多一个星期在实弹训练上消耗的弹药数量比国内同等部队一年的消耗的弹药还要多。
中国官兵们还惊奇地发现,史迪威作为一名年近60岁的中将军官,也经常出现在训练场上。他身材瘦削,精神矍铄,常穿开领短上衣和短裤,头戴一顶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宽檐战斗帽,在操练的士兵中间走来走去。时而,他还伏在卧倒的中国士兵身边,帮他们校正瞄准点,或给他们做示范。他对中国官兵取得的训练成绩感到非常高兴。在给夫人的一封信中他写道:“中国军队学习的很快,我想这将证实我的观点;只要得到适当的训练,他们就能像其他的部队一样棒。英国佬正抱着极大的兴趣注视着我们。”
第二部 第二百五十六章 暗流涌动(三)
更新时间:2009…3…16 20:10:28 本章字数:8179
实际上,在战争期间大多数接触过中国军队的美国军官都对中国的士兵和基层指挥官有着很好的印象,但是对于那些高级军官的印象嘛,就实在不能算好了。
过了不久,兰姆加尔的中国部队从军装、皮靴、钢盔、背囊,到步枪、冲锋枪、机枪、火炮和车辆,全都换上了美式装备。训练中心的医院,为受训官兵提供了较好的医疗服务,接种了预防霍乱、伤寒、天花等传染病的疫苗,伤病情况明显减少。英国人提供的伙食虽算不上太好,也并不合乎中国人的胃口,但米饭、面包和牛肉罐头却能保证每天饱食三餐。一段时间下来,长期营养不良的中国士兵平均体重增加了近20斤。整个部队士气高昂,战斗力明显提高,面貌焕然一新。
但是,史迪威的目标,是要在1943年1月发起反攻缅甸战役之前,在印度建立起两个齐装满员的陆军师和其他特种保障部队,目前的9000人是无法达到这一要求的。最高统帅虽然已经答应向印度空运5万部队,但实际上这项工作在当时并未立即付诸行动。为了打动最高统帅,史迪威把中国驻印军训练、装备、演习情况的大量照片和一段纪录片送给最高统帅,果然使他十分满意,他立即批准了向印度空运补充兵员。到1942年底,中国驻印军已达到了3·2万人。新38师和新22师,每师1。25万人,各辖有3个步兵团,3个炮兵营,1个工兵营,l个辎重营,1个通讯营及其他配属分队。此外,还组建了3个炮兵团,每团36门105毫米榴弹炮;2个迫击炮团,每团48门150毫米重迫击炮;1个汽车团,有400辆载重汽车。中国驻印军已成为一支火力凶猛,机动性较强的战役突击部队。
当然,在中国驻印军的训练和整编过程中,也并不是一帆3顺的。作为有长期在中国任职经历的史迪威将军非常了解国民政府军队中军官们常用的虚报冒领、克扣军饷“吃空额”等腐败现象。作为一名纯粹的职业军人,他对这种丑陋的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