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何春风不回头-第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当家的,这是什么意思?”杨大妈心中疑惑,小六摆明了不想回山,为何他还要这么安排。
“她的事情我来安排。”秦远微微笑道,“大妈先别跟她说,带她在山下散散心吧。”
“三当家的,”杨大妈想了想道,“小六的事还是让她自己作主吧。”
“那是当然!”秦远眼神中流露出些傲气道,“时间不会拖太。”
“那好吧。”杨大妈道,“三当家的放心,我会好好照顾她的。”年轻人的事情还是让他们自己来解决吧。
下山那天,秦远没有露面,冯金宝将杨大妈和安宁送到山下,直等到杨大妈的女婿驾着马车来接,才放心的回去交差。
秦远听闻后应了一声,拿出封信道,“赶紧召集各位头领前来,大当家的交待了几件事,务必在二当家的回来前办妥!”
杨大妈的女婿姓黄,名茂才,是个精明能干的汉子。他见安宁初来,有些拘谨,路上不住跟她东拉西扯,讲些乡间俚趣,安宁脸上渐渐有了笑容。
又走了半日,日头偏西时便到了黄茂才所住的小西村,远远的就瞧见杨大妈的女儿杨春儿领着俩孩子站在村口巴望着,见了亲娘,欢喜的不行,又与安宁见了礼。
黄茂才家在小西村置了几亩土地,平素就以种田为生,表面上看与一般庄稼人无异,仔细观察,他家其实安置得大有学问,位置四通八达,跟周围的邻居又有意无意的隔了些距离,想要干什么都容易避人耳目。他两口子感情融洽,现有俩孩子,大的五岁,是个男孩,名儿叫栓住,老二是个闺女,叫小红,两岁了。现杨春儿肚子里又搁着一个,至于是男是女,要再过上五六个月才见分晓。
黄茂才父母早亡,孤身一人,就拿丈母娘当亲娘一样敬奉着。家里三间瓦房中朝南的一间一直给她留着,知道她们要来,杨春儿一早就把那屋子收拾了整齐,套上厚实干净的被褥,生了炉火,弄得暖洋洋的。
安宁拿出自己在山上做的那些荷包香囊送给俩孩子,那俩孩子欢喜得不行。一个劲儿管安宁“六姨长,六姨短”的叫着。
杨春儿见了那绣工,很是羡慕,让安宁有空教教她,再画些花样子给她。安宁听了就要去寻炭笔来画。
“这回可要住些日子呢,不急,不急。”杨大妈对女儿女婿道,“你们可别把小六当外人,拿她当妹子就成。甭客气!”
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没多少事,不是走亲访友,就是逛街赶集。杨春儿现在有了身孕,杨大妈和安宁每日就帮着料理些家务,然后便坐在一块做些针线,闲话家常,都是性子和善之人,相处得甚是融洽。
安宁跟那俩孩子相处甚欢,天天逗他俩说话,教他们数数认字。还时常去厨房做几样小菜,她小时在宫中专门学过,只是这些年疏于练习,做的有好有坏,杨大妈她们也毫不介意。
在这里住了几日,安宁心情渐好,脸也慢慢圆润了些。问起介绍她去做绣娘之事,黄茂才只笑道不着急,年还没过完,哪有这么早上工的?只让安宁安心住下。
这日元宵佳节,一早村子里有不少人家扶老携幼、呼朋引伴相约出门。
一打听,才知道是这不远的望仙镇上,每年元宵都有灯会。十里八乡的乡邻只要有空,都会拎着花灯去凑凑热闹,许多大户人家还会做出各种奇巧花灯挂出来,炫耀斗富,供人观赏。青年男女,更有机会借此认识,互诉衷肠。多少年来,这元宵灯会实是成为当地一大特色。
要是往年,黄茂才早领着老婆孩子去了,可今年杨春儿有了身子,经不起和那么多人一起挤,便不打算去凑这个热闹。家里两个小家伙看见别的小伙计都拎着灯走了,哭闹个不休。
安宁见俩孩子哭得可怜,“若是黄大哥春儿姐信得过我,我带俩孩子去玩玩吧?”
黄茂才为难道,“不是信不过小六妹子,只是你没去过,不知道这灯节的厉害。那里人山人海,每年都有家人走失的,你一个小姑娘家,能管住自己就不错了,何况再拖俩孩子。”
杨大妈见安宁也有些想去,笑道,“女婿呀,要不我和小六带着俩孩子一起去?小六也没见过这灯会的热闹哩,我带她去开开眼。”
黄茂才仍有些迟疑,“娘,您老这么大年纪了,怎么能让她拖着孩子去受累呢?”
杨春儿笑道,“才哥,你就让娘和小六妹子带着孩子们去吧。要不,这俩孩子今儿可是闹个没完。你要不放心,也跟了去,我一人在家就成。”
“那怎么行?怎么能让你一人在家?”黄茂才想了想道,“那这样吧,娘,我赶车送你们去,晚上夜路不好走,娘你们便那个客栈歇一宿,明儿一早我再来接你们。”
“那太辛苦黄大哥了,还得破费。”安宁道,“咱们还是不去了。”
“辛苦什么?不过驾着车跑上两趟,又不要他走路,住一晚也花不了几个钱。”杨春儿笑道,“我再剪点花,糊上几个灯笼,你们拎着去也热闹热闹。”
“春儿你赶紧糊灯笼去,出去玩的钱我出,我在山上领的钱还没地方花呢。”杨大妈道。
“娘,那怎么行?怎么能用您的钱?”黄茂才急道。
“什么你的钱,我的钱?娘的钱不拿给你们用,给谁用去?就这么定了,你一会儿别跟我扯。”杨大妈对外孙道,“拴住、小红,一会儿外婆和六姨带你们逛灯市去?!可不许哭鼻子啦,晚上要乖乖听话,不许乱跑,知道吗?”
俩孩子一听马上破涕为笑,黄茂才出去套车了,杨春儿去寻家里旧年的灯笼,重新糊了四个,两个大的给他娘和安宁拎着,两个小的给俩孩子,里面插了蜡,又剪了灯花贴在上面。这杨春儿甚是心灵手巧,剪的花朵人物栩栩如生。安宁见了羡慕,一时兴起,剪了“拴住、小红”字样,分别贴在俩孩子的灯笼上。
用了些茶饭,给俩孩子穿得厚厚的,又带上帽子围巾,包裹得严严实实,黄茂才驾了车送她们去望仙镇。
********************************************************************
桂仁八卦:说点啥呢?收藏吧!安宁终于下山了,有些人也该出来晃晃了。呵呵……
第二卷 第六十六章 灯节
镇上,新澄澄、花艳艳的花灯已挂满大街小巷,只是天色未暗,尚未点蜡。今日到此观灯的人甚多,临街的客栈都已客满。黄茂才寻了几条街,才寻到一条僻静胡同里的同福客栈还有房间,安顿这老小四人住下,又叮嘱一番,他又驾车急急赶了回去。
略歇了会,天近黄昏,杨大妈抱着小红,安宁牵着拴住,四人提了灯笼出了门。但见街上人群熙熙攘攘,好不热闹,两边摆摊的接得如长龙一般。
安宁长这么大,还是头一回逛街,跟俩孩子一样,什么都要看一眼,无比新奇。
杨大妈也难得赶一回热闹,只顾着买东买西、讨价还价。又拿了些散碎银钱给安宁,让她自瞧了喜欢的就买,安宁不肯拿,杨大妈笑道,“你可别客气,这钱可不是我给你的,就当你在山上做那些针线活的工钱,反正不多,花了就算了。”安宁这才接了,买了几样女孩儿用的小玩意。
杨大妈先给一家大小扯了身新衣裳,想着未出世的外孙,又买了虎头鞋、小肚兜什么的。一条街逛下来,买的东西手里都拿不过来了,拿布打成个大大的包袱拎着,小红是抱不了了,放下来牵着走。
天色渐黑了,街上的灯次弟亮了起来。似乎只在顾盼之间,整个小镇已是灯火辉煌,妆点着犹如仙境,这仙境里最美丽的一段便在横穿镇中的望仙河两岸。
还未至河边,便看见河里飘着各式大大小小的荷花灯,如银河上的繁星点点。沿着河走,共有小桥八座,人称八仙桥,桥上桥下,枝头树梢挂满了各色灯笼。有狮子灯、鸳鸯灯、鸾凤灯、孔雀灯,牡丹灯、芍药灯、老虎灯、猴儿灯……灯灯夺彩,盏盏争辉,红橙黄绿,千姿百态,煞是好看。更有许多青年男女,皆是盛妆华服,三两结伴,追前逐后。看不尽的明眸皓齿,笑靥如花,诉不出的眉目传情,暗赠私答。安宁养在深宫多年,哪里见过此等场面,只觉这花灯摇曳,影香袂动,如梦如幻。
“小红!”杨大妈忽惊叫起来。
回头望去,杨大妈脸色煞白,她手里兀自拎着那大包袱,但小红却已不见踪影!安宁唬了一跳,“怎么啦?小红呢?”
杨大妈急道,“我刚才分明牵着她来着,你瞧,我手心还有些汗,怎么一时人就不见了?”一下方寸大乱,回身就要去找。
安宁瞧她心慌意乱,恐怕多生事端,便把拴住的手交到她手里,“大妈,您先别慌。这么多人,还有拴住,再挤丢了怎么办?您牵着拴住站在这儿,可千万别再走动了,我去寻小红,料想走不多远的。若是找不到,我也必速回此处,咱们再想法子。”
杨大妈听得有理,“那你可快去快回!”
安宁把周遭几家店铺名称记下,就往来路寻去。她逆着人流,一面高喊着小红的名字,一面低头四下找寻。可走了小半个时辰了,挤出一身香汗淋漓,却仍看不到人影。安宁也有些着急了,她好不容易挤到一座桥上站高了四下张望,忽然瞧见前面一座桥上,有人高提着一盏小灯笼,看那模样,似是小红手里的那盏,上面隐约还有她剪的小红字样,安宁心中一喜,拼命往前挤去。可这一段花灯艳丽,人潮格外拥挤,她身子又单薄,不知被人家踩了多少脚,撞得发鬓凌乱,才略近了些。
“小红!小红!”安宁掂起脚尖高喊着,提灯的那人也注意到她,手里抱着个孩子,不住向她张望。
安宁正要过去,此时后面忽来了一大队人,抬着两顶大轿,正从安宁和那人面前经过,随行的奴仆甚是蛮横,一路推搡着路人。
安宁着急过去,顾不得许多,抢着往前冲。
“让开!让开!”一个家丁使劲推了她一把,安宁一个趔趄,差点摔倒。
“哎哟!”她惊叫了一声,差点撞到了后面的轿子。
“小心!”一双稳定有力的手扶住了安宁。
几乎与此同时,后面那轿帘蓦地掀开,一双美丽的眼睛惊恐地向她望去。
“怎么啦?”旁边一个中年仆妇忙问道。
那轿中伸出一只白皙纤细的手指,直指着安宁的方向,染得通红的指甲不住轻颤。
那中年妇人瞧见安宁的背影,脸色微变了变,欲上前想看个究竟,却见一个青年男子手里抱着个小女孩,向她们这边皱了皱眉,拉着安宁站到桥边阴影处,再待细看,却又被人群遮住了。
“走啦!走啦!”前面一个管家模样的人催促着后面的轿夫。
中年妇人心中有些疑惑,赶紧几步跟上轿子,低声道,“没瞧清楚。”想了想又道,“应该不是。那孩子看起来都有两三岁了,应是一家子冲散了的。放心吧,不会的。”
那轿中人这才松了口气,放下了轿帘。
“你怎么样?有没有受伤?”那男子温言问道,他的声音明亮而柔和,让人听起来说不出的舒服。
安宁动了动脚道,“没事,没事。”
“六姨。”小红奶声奶气的叫着,她的小脸上犹挂着泪痕,手里却多出一个小糖人,她从那公子的怀里直扑过来,挡住了安宁大半个视线,“多谢公子,您从哪儿找到小红的?”
那公子笑道,“我适才经过,瞧见这小女孩在哭,想是走丢了人家的,也不知怎么帮她寻找。幸好你这灯笼上写了名字,我就提起来碰碰运气,没想到还真碰着了。”他把灯笼又还给安宁道,“今晚人多,需小心些才是。”
“有劳公子了。请问公子尊姓大名,以便我等登门告谢。”
“举手之劳,何足挂齿。家人应该等着急了吧,快些回去吧。”
“多谢公子了。”安宁抱着小红盈盈施了一礼,转身去寻杨大妈了。
那公子瞧着她的背影,忽觉得有些眼熟,他正欲离去,脚下却踩到一物,拾起一看,却是支银簪,想是方才那女子遗失的,想追上前去归还,可人海茫茫,却从何处寻起。
杨大妈正等得心焦火燎,见安宁抱了小红回来,欢喜的眼泪直掉。她抱住小红,再不敢撒手了,几人又逛了一会子,见天色已晚,便回客栈去了。
洗漱时,安宁这才发现头上那支银簪不知什么时候挤掉了,她心中懊恼不已,杨大妈又自责了半天,安宁倒劝解她,说不过是根普通的银簪子,不打紧的。
第二日一早,黄茂才就赶着车来接她们了,听杨大妈说起昨晚之事,甚是感激安宁,定要买根银簪子赔她。推辞不过,安宁只得去挑了根最普通的银簪。
安宁不知道,她这根“不打紧”的簪子此刻就在捡到小红的那位公子手里,而且很快,那公子就发现了这银簪的秘密。他清明的眼神中满是诧异,范七巧制的东西他家也有几件,只是一个普通的村姑怎么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