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肥田仁医傻包子 >

第278章

肥田仁医傻包子-第278章

小说: 肥田仁医傻包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436 药庐竣工,妙手仁心堂!

436药庐竣工,妙手仁心堂!

俗话说,人多力量大。

药庐的建成,村里许多人家都出了不少的力。男人们能出力的出力气,女人能帮忙倒茶的倒茶、做饭的做饭。

每天药庐旁边临时搭建的饭蓬里,都有不少女人奶奶们送菜来。菜都是洗干净的,连洗的工夫都省下了,可见他们的用心。这样一来,最让人担心的吃食问题,一下子就成了最不用担心的问题了。

至于工钱的事,李半夏和赵郎中刚开口提,大伙儿就跟他们急。说要是跟他们提工钱的事,那就是看不起他们,直弄得俩人不知该如何感谢他们的好。

也只有想着法的,让烧饭的婶婶将伙食备得好点,娘和赵家嫂子买了许多的麦粉和糯米,给大家做圆子、发粑,让大家带回去吃。

实在不行,以后他们要是到药庐里拿药,给人家免了也是好的。

不出十日的工夫,药庐便在大家齐心协力下建成了。

药庐竣工那一天,村里许多人都到了,大杨村的爆竹响了整整个把时辰,有大人们在放,孩子们也跟着后面放着玩,那种热闹可是好久都未有过了。

在这之前,还有一件事需要确定。

那便是药庐的名字。

给药庐取一个响亮切合的名字,那可是最振奋人心大伙儿都感兴趣的事了。刘赵两家,每个人纷纷献言献策,几个孩子更是连晚上睡觉做梦都在想着这个事儿,想到一个合意的,第二日一大早就起来跑着告诉李半夏和赵郎中,直希望自己取的名字能被选上。

什么百草堂、千植堂,杏林堂。名字有许多,大家讨论许久,仍然没有定下来。

有的名字不是太普遍了。就是太简单了,显示不出他们药庐的特色来。李半夏和赵郎中同意。几个孩子可不同意。要是这么容易就定下来,而且定的还是这么一个简单千篇一律的名字,不是说明他们几个脑子不灵活吗?

正如许多人对养成这个游戏很感兴趣一般,孩子们对取名这回事,也是十分热衷的。想想以后自己所取的名字每日都出现在别人的口中,那该是一件多么有成就的事情啊!

赵郎中家的几个宝贝,也都是聪明伶俐的。什么乐乐堂、扎针堂、呼呼堂。喝药堂,赵郎中把自家孩子取的几个名字说与李半夏听,李半夏笑的打跌,童真显露无疑。

当然。这是说着玩的,倒有几个认真想出来的名,李半夏还是觉得可以考虑的。像是农草堂,回春堂,杏仁堂。

至于这几个名字的由来。孩子们还真有一箩筐的缘由,在这里就不叙说了。

刘家三个孩子也没闲着,取的名字比起赵家的几个,也高明不到哪里去。甜甜琢磨了半天,还是觉得叫巧手堂。说这个比较气派。

但李半夏,认为这个有些不合适。巧手堂,听起来更像一个江湖门派,特别像是鲁班巧手门一支的,而不像一个药庐。最重要的是巧手堂,貌似有吹嘘的嫌疑。天天顶着巧手堂三个字,压力山大的。嗯,回春堂,也有的。

刘灵芝,小屁孩嘴里吐不出什么好话来,挤了半天,就蹦出个红玉。这孩子,想吃红玉都吃呆了。试想想,如果他们的药庐叫上这么个驴头不对马嘴的名字,人家下意识地就会认为他们是卖红玉,而不是卖药的了。

就在大家想着到底要什么名时,一件让药庐人难以忘怀的事情发生了。

知州府的张大管家,带着几个家丁骑着快马到村子里来了,甫一下马,就对着正惊讶于他们到来的李半夏拱拱手:“小李大夫,大人和夫人知道今日是你们药庐开张的日子,特让小的送一份礼物来,还请李大夫笑纳~~”说着,张管家微侧着身,颇有威严地对后面几个家丁拍拍手:“来啊——”

随着他的话,两个家丁抬着一个用大红布绸包裹的类似牌匾一样的东西过了来,张管家上前,“李大夫,您请——”

李半夏也很好奇舞融和张大人送了什么礼物给她,没想到两地相隔这么远,他们也知道这边发生的事情,舞融和张大人真是有心人。

“大哥——”李半夏回头看看赵郎中。

“妹子,去吧,大哥也想看看是什么嘞!”赵郎中眉眼尽是笑意,像这样的大好日子,还有远方的亲朋来捧场,怎么都是值得高兴的事儿。

李半夏慢慢来到牌匾前,站立良久,又看看张管家的面色,希望能从他脸上看出一些端倪来。却不知,这位张管家可是一等一的精明之人,对主子忠心耿耿,对下人很有威信,又当了几十年大府管家,来往招呼的都是贵客,早就练就了脸上的本领。

当他不想让你看出什么的时候,从他的脸上,是决计看不出什么来的。

李半夏定了定,伸出手,一手掀掉了面上的大红布绸。

一块棕色油漆的牌匾闪进众人的视线,在明媚的阳光下,一下子晃得人睁不开眼来。牌匾是上好木料雕刻,绣工雕成,巧手天成,端的是气派辉煌。书法精湛,龙飞凤舞的四个烫金大字,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让人惊叹的,还有送匾之人所花费的心思。牌匾雕刻后,贴上真正的金箔,还镶嵌上了珍贵的兽骨、贝壳,也因此越加的弥足珍贵了。

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被这块精美大气的牌匾给吸引住了,议论声起,似在赞叹这送匾之人的一番巧思。

然而李半夏,还有赵郎中,眼睛一动不动盯着的,只是匾上的四个烫金大字。

妙手仁心!

铁画银钩,笔走龙蛇,每一笔下笔似有千金重,苍劲挺拔,出自张凤无亲笔所提的妙手仁心,彰显着任凭时间荏苒也抹灭不了的厚重!

李半夏心中暗赞,张大人不愧为文武双全,一时无二的当朝俊杰。单是这一手字,就没有几个人能比得上,直追文坛大家了。

村里读书人虽不多,能写一手好毛笔字的人更少,但大家还是看得出来,牌匾上提的字是极好的。

不过,比起那崇高的赞誉比起来,还有什么能更加让人激动人心的呢?

李半夏自诩不是爱慕名利之人,然而当她看到“妙手仁心”几个字样时,心头也是触动不已。

那是因为她知道,舞融和张大人这一次不是以一个朋友的身份来送她这块匾,而是因为张大人曾经是她的病人。

她也知道,以舞融的性子,是不愿意说一些违心的话的。不但是违心的话,连谢谢的话,她都不愿常挂口中。这样的话,她可能当着她的面也说不出,却赶在这个时候,和张大人送了一块匾来。

她要是不懂她的意思,那她就不配做她的朋友了。

李半夏平息着心中激荡的气息,慢慢伸出手,如玉的手指依次从“妙手仁心”四个字上一一抚过。古人送匾,除了那些存心溜须拍马、捧官老爷臭脚的,意义不可谓不大。

她是第一次收到这个东西,她激动的并不是别人对她的夸赞,而是朋友或者说病人的这一番心意。

她终于明白,为何古人会如此地珍视匾额,甚至几代人都为此努力不休,因为这在某种程度上,的确代表着你奋斗的意义——

“李大夫妙手仁心,这块牌匾当之无愧!”张管家双手作揖,朝着李半夏深深鞠了一躬。

他永远也会记得,是这位年轻的姑娘,救了他家的少爷。就凭这一点,就足以让他一辈子记着她的恩。

“张管家言重了,我怎敢承你如此大礼,真是折煞我也,快快请起——”张管家这一出,直把李半夏急得连古文都拽出来了。这要是平时,可真不习惯得很。

“李大夫救了大人,就等于是救了张某,救命大恩,一拜是怎么都承得起的。”

“张管家,日头大,你们一路赶来辛苦,你还是和这几位大哥到里面歇会儿,喝点儿茶~~”

“不了,谢过李大夫好意,礼物既已送到,我们也该告辞了。大人和夫人,还等着我们回去复命呢。”

“劳烦你们跑一趟,都到家门口了,可不能就这么让你们回去,复命不急一时,还是到里面稍作歇息,用过午饭再走不迟。”李半夏赶紧挽留,人家快马赶路,从江州到这儿,至少也要天把工夫。让他们就这样空着肚子回去,是万万要不得的。

“这……”

“你们大人和夫人向来体恤属下,要是知道你们空腹赶路,也是不答应的。若就让你们这般回去,我下回可没脸再见你们大人和夫人了~~”

“李家妹子说得不错,张管家,还有这几位小哥,咱们大杨村虽然是乡野之地,可一口粗茶淡饭还有。到了咱们这个村子,就没有让客人饿着回去的道理。更何况,马上就晌午了,晌午日头炙热,不便赶路,还是在这里歇歇脚再走。”

村里其他人也帮着挽留,张管家一众盛情难却,被人拥着进了屋里。

…………

437 妙手仁心堂(2)高徒满座

437妙手仁心堂(2)高徒满座

妙手仁心堂招徒!

不出半日,这个消息就传遍了方圆百里十几个村子。

自从知州府的人送来妙手仁心的牌匾之后,赵郎中拍了板,干脆也别想着这个药庐名那个药庐名了,直接就叫做妙手仁心堂!

那一块牌匾,当场赵郎中就指挥着人,把它挂在药庐的最上方。远远的,就能看见这块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辉的牌匾。

以至于后来,这块牌匾渐渐地就成了一个标志。这块妙手仁心的牌匾,仿佛是为海上迷失方向人提供指引的灯塔,又好似万里黄沙的大沙漠上让旅者生存活命的绿洲。

来自四面八方的人,翻山涉水跋涉而来,只要看到那块牌匾,就看到了生的希望。他们相信,不管多么严重的病症,这个药庐的主人,都能为他们带来希望。

这块牌匾,俨然又成了希望的象征。

以至这位牌匾历经风雨,几经动荡,依然矗立在那山清水秀的大杨村中,高挂在人们的心间。

妙手仁心堂,自今日起,开始书写属于它的光辉传奇。

而这妙手仁心堂,因为有一位妙手神医的常驻,已经成为了村中一景。那些远方的客人游子,哪怕再忙碌,也要到这个地方来看上一看、赏上一赏的。

李半夏先前经历的一些,只不过是她一声传奇的冰山一角罢了。她常驻村中,也曾在百姓需要之时,背着药箱行囊辗转于卞国各地。她的足迹到过物阜民丰、繁华富足的都城大镇,到过民风淳朴、风光秀丽的塞外小城。到了晚年,仍然没有违背她行医的初衷,用她的一生践行着医者仁心几个字。

在她百年后,也不知有多少学医之人。千里迢迢来到大杨村中,到那时,这里已经成为了一个比较富饶的小镇。来遥想这位女神医昔日治病救人的风采。

妙手仁心堂招徒,那可是相当轰动的事情。

在他们看来。让他们的孩子学医,对孩子而言将会是一件很有出路的事情。这种出路,某种程度上跟科举有得比。毕竟,考科举太不容易了,村子里几十年都没出一个进士了,秀才都是少之又少。而大夫不同,只要学得好。不但以后自家人生了病不怕,还能帮别人治病挣银子。

李半夏行医的经历,可是鼓舞了不少的有为少年少女。

消息发出之后,妙手仁心堂外就人满为患。这其中,有送孩子过来跟着两位大夫学医的,有自己诚心来学医的。有的,认为自己在医术方面的确没什么造化,为了不误人子弟。还是来安安生生的当个药童吧。

只不过,这当药童也不是像想象的那么简单,抓药煎药,迎来客往,可一样都不能缺。许多人在听说了妙手仁心堂招徒的规则后。自动就打了退堂鼓。打了退堂鼓也没啥,留在这儿凑凑热闹也是好的。

这段日子,村里可热闹了,老百姓们有时间,都喜欢找个乐子。他们也想第一时间知道,哪些人家的孩子被妙手仁心堂看中了。在他们看来,要是李大夫和赵郎中真的收了他们当徒弟,以后那孩子也就算是有出息了。

在这些人中,值得说的是,还有不少的姑娘也来了。有大姑娘,二三十岁,已经嫁为人妇的。听她说,她是来拜小李大夫为师的,也不求能学到多么高深的医术,就是希望能学到个一星半点。她早年嫁人,丈夫死得走,一直伺候公公婆婆。公公婆婆待她如亲生女儿一般,老年来两老身体不好,大病小病没断过。要是她能学上一点医术,也能更好的照顾公公婆婆。

大家伙儿听了,都夸这家闺女有孝心。李半夏也有感于她的一片孝心,再加上她外表柔弱,一双眼睛却透露着坚毅。对于一个吃了这么多苦头还不改本性初衷、孝顺公婆,坚强生活的人,她也十分佩服。

有大姑娘,也有小姑娘,年纪不大,也不过十二三岁,跟甜甜差不多大。梳着两个小髻,两只大眼睛滴溜溜地直转,看起来很可爱。小姑娘也不怕人,见着谁都甜甜地唤着,很讨喜。

这个小丫头,与她家的甜甜还真像。甜甜要是见着她,俩人肯定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