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长女-第3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谢同甫已经倒地身死,沈则敬神色冷峻,俞正道和沈则思等人,一时静默。
“谢同甫已死,西宁道却还在,西宁道的战局还在。沈家,已经站了出来。在皇上旨意到来之前,你要收拢西宁道民心。”
俞正道想要做的,自始至终只有一件事,就是助沈则敬赢得西宁道的民望,为沈则敬立下起势的基础。
碧云骢已现世,昆州之战已胜利,西宁卫已归彭瑾,沈家名扬西宁道和大永。这接连的几步异常重要,因这几步,让沈家在西宁道这里,既有民间贤名,又有了军中实力。
昆州之战后,沈家,或者说沈则敬在西宁道的影响,没有任何一个家族或人能与之比肩。
这是个良好的开局,又是个危险的处境。一家一人能在一道有绝对的影响,朝廷和皇上,怎么会允许这种情况出现?
况且西宁道这里,还有说不清道不明的胡氏弩,还有岭南卫提前出兵,还有赵钰罡和谢同甫被刺杀。这些,若是君上想要问罪,实在太容易了。
俞正道十分肯定,当西宁道这里的情况上报至京兆时,等待沈家的,必不会是守疆护土的功勋,而是景兴帝深深的忌惮!
可以对抗帝王忌惮的,就只有民望民心而已!帝王之威,都是民间百姓堆积出来,这一点,俞正道深信不疑。
所以他要才说,要在景兴帝旨意到来之前。收拢西宁道这里的民望民心。
“是了,西宁道还在,皇上的旨意未来。西宁道的天,还没有变。”沈则敬点点头,完全知道俞正道说的是什么意思。
沈家,开辟了西宁商路,又守住了昆州。沈家在西宁道这里,花费了无数家财,尽用了家族子弟的力量。才有如今的西宁道。
西宁道是大永的,某种意义上来说,更是沈家的!
不管接下来会面对什么,沈则敬都绝对不会将它让出去。
那么,就守住西宁道,收拢这里的民心民望!
在这样的基调之下。西宁道这里以沈则敬为首的沈家人,包括沈家的姻亲故旧,全部都动了起来。
沈则思和彭瑾,在西宁道各地,竖起了征兵的旗帜,名义当然是补充安西都护府和西宁卫的兵力不足。
安西都护府的五万府兵。全数被西燕敌军杀害;还有西宁卫近三万士兵,在战乱和内讧中折损。这样一来。西宁道这里的兵力空缺,就十分严重了。
沈则思和彭瑾有关征兵的消息一散布,就引起了西宁道的轰动,大部分的青壮百姓,都涌往了昆州。
因为,沈则思和彭瑾开出的征兵条件,实在是太优渥了!凡被选中入伍者。不但包吃包住,还提供俸禄。而且包办身后家族的三礼四仪,甚至有安置家眷等特殊需要,安西都护府和西宁卫也可以尽量满足。
这样的条件,对于很多穷苦的百姓来说,就是绝佳出路。而且在军中搏杀,还可以加钱升官;更重要的是,西燕敌军被歼灭了三十万,近十年二十年都不会有入侵的可能,不管怎么算,这都是有利的。
说白了,沈则思和彭瑾,就是要用钱财造就新的安西都护府和西宁卫!
征兵的旗帜,竖起的第三天,就有将近二十万青壮前来报名。
昆州这里的青壮百姓,就不用说了,他们还跟随西宁卫守城,心中自然有滚滚热血,南州、倚邦、桂州等地,百姓也如潮水一样涌起来。
经过一轮剔除选择,沈则思和彭瑾,挑出了十二万彪悍的青壮百姓,作为西宁道新的兵力。这新兵力中,还有不少是金盘洗手的盗匪。
沈则思和彭瑾,将这十二万兵力迅速融入原来的八万西宁卫当中。随后,经过数次的打散、分编,这二十万兵力已经不分新旧。
通过这一次征兵,新的安西都护府和西宁卫,出现在西宁道。统领这二十万兵力的,正是沈则思和彭瑾!
若是在平时,沈则思和彭瑾的征兵之举,绝对不能成事。但是如今的西宁道,是战后格局,一切都不能以寻常论,再加上谢同甫和赵钰罡身死,也没有人对征兵加以阻拦。
就这样,短短数天,沈则思和彭瑾,就完成了西宁道兵力的重新洗牌。这个进程,直让岭南卫大将军袁焕目瞪口呆,不知该如何反应。
在沈则思和彭瑾征兵的时候,应南图和沈余同等人也没有闲着,在西宁道各州,开始传扬文镇、昆州两战情况。
如流处对于引导舆论风向,已经是熟练得不能再熟练的了。在短短时间之内,文镇、昆州两战的细节,就在西宁道各州的大街小巷流传。
这当中最重要的,就是碧云骢现世和青林火攻之事。沈则敬的威势、智慧和担当,伴随着这两件事的传扬,直刻在西宁道百姓的脑海中。
沈则敬主政昆州两年时间,早就在昆州百姓乃至西宁道百姓心目中,立下了一个明晰的印象:一个好官!
昆州在他的带领下,越发强盛和富裕,百姓也越加和乐。原先西宁道的官员和百姓都觉得,沈则敬是个提笔文官,是个为百姓着想的好文官。
可是沈则敬骑着碧云骢出现,还定下火攻的策略,还力战守住了昆州。原来沈则敬,在军事武略上也有过人之处。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这就是沈则敬在西宁道官员和百姓心目中的形象!
除了沈则敬之外,还有另一个沈家子弟,也成为了西宁道百姓谈论的热点,那就是沈余宏,在文镇中牺牲的沈余宏。
大永的传胪、军中的英烈、沈则敬的儿子,这几种身份交织在一起,使得西宁道百姓对沈余宏的死感到无比惋惜,也为此感到悲痛。
死亡,有时候是充满力量的。
沈则敬、沈余宏,这两个人都是吴越沈家子弟,当然还有勇猛冲锋的沈则思、观测星象的沈余乐,也为西宁道百姓津津乐道。
沈家,成为了西宁道官员和百姓仰望的所在。
除了宣扬沈则敬、沈余宏等人的功绩之外,应南图还带着如流处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公布谢同甫和赵钰罡的罪状!
赵钰罡和谢同甫通敌叛国,作为西燕的奸细,利用西宁卫先锋军打开了文镇的城门,致使五万安西府兵无一人生还,这样的罪名,足够他们死十次!
一张张勾结的密信文书,被张贴在昆州府衙之前;来往勾结的路径过程,被一一陈列在 图画之中;毒杀前大将军、通敌叛国等一条条罪名,全都是有实证的、
就算朝堂最后定罪的旨意没有下来,但是愤怒的忠勇之士,趁着昆州动乱期间,将这两个千古罪人绳之于法。
有对比,才会有鉴别。在赵钰罡、谢同甫这两个叛国之人的对比之下,西宁道的官员和百姓,才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力战而死的萧若元、沈余宏是多么值得尊敬;也才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他们能在战争中幸存,是多得沈则敬等人的功劳。
除了征兵、传扬、告罪之外,沈家人还做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在文镇举行公祭,为安西五万府兵祭奠!
公祭的时日,正正就是文镇被破七日,也是五万安西英烈的头七。这个日子,是值得西宁道官员百姓记住的。
在公祭之前,从文镇到昆州,都张起了长长的白旛;青林的残枝上,也都挂满了白花白纸;每个县衙、每个商号、每个大家族,也都挂起了白灯笼,为安西府兵祭奠。
安西府兵,绝大部分都是来自昆州,昆州几乎是家家户户都有丧事。百姓人家挂起的白幡和白灯笼,不只是因为公祭,更是因为家中有丧。
文镇和昆州,一片缟素连桂州、南州两州,也是全城哀悼。
到了公祭那一日,二十万西宁道士兵,全部披麻戴孝,从昆州城步行至文镇,为在哪里牺牲的英烈燃上青香,叩下响头。
沈则敬一身素白,他骑着的碧云骢,也都挂着白幡,带领着二十万西宁兵力,在文镇跪了下来。
一城缟素、哭声震天,二十万西宁士兵,还有近五十万披麻戴孝的西宁道百姓,这样的人数,这样的场面,只要身处其中,就可以感受到浓烈得化不开的伤悲,也可以感受到活着的幸运。
有死之悲,有生之幸,这就是文镇公祭。
这是昆州和西宁道的大祭奠,所领头的人,就是沈则敬,他带领着西宁道百姓同哭!与西宁道百姓一起,同悲!
这一场公祭的意义,让西宁道的士兵和百姓,都知道了能够活着,是多么大的福分!他们之所以能活着,是因为这些人付出了自己的性命,是这些人守护着他们的家园!
而守护力量的代表,当然就是连碧云骢都归顺的沈则敬!祥瑞所归,民心当然也所归。
二十万士兵和五十万百姓,叩头之后,都望向了沈则敬和碧云骢,目光是前所未有的感激和崇敬。
沈则敬及沈家的威望,在这一次公祭中到达一个高峰。
第四百九十六章 拖你下水谋反
公祭之后,西燕那边的最新消息,传回了昆州。
司马昊在千余名皇族护兵的保护下,带着不足一万西燕敌军,逃回了西燕的国都燕都
。
司马昊虽然逃回了西燕,却不算逃出了生天,因为等着他,是更深的危机。
司马昊是带着三十万大军亲征的,可是最后,活着返回西燕的,不足一万人。这个残酷的结果,让西燕的朝臣和百姓无法接受。三十万兵马,得花多少时间、精力、钱财才能培养出来,可是说没了就没了!
这怎么可以?这死去的三十万兵士,直接让司马昊的威望扫地。
西燕民怨沸腾,失去至亲的西燕百姓,都怨恨司马昊出兵之举;不少西燕朝臣直称司马昊应该退位,西燕国君应该另择贤主。
而司马昊的皇弟、一向安分守己的闲王司马义,一反往日对司马昊的恭敬听从,意在夺取西燕皇帝的位置,又掀起了西燕夺位的波澜。
如今的燕都,并不太平。司马昊威望尽失,要保住皇位,看样子都十分艰难。
这就是沈余益传回来的最新消息。由此可见,西燕或者司马昊,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有入侵大永的能力了。
“告诉益儿,继续撩拨和资助司马义,扰乱燕都的局势。燕都的纷争一日不停息,西宁道就会有一日安宁。”
沈则敬这样交代沈余同。他让沈余益在西燕做的事情,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就算司马昊侥幸逃离了昆州,他的皇位,也很难坐得稳。
杀子之仇,我是一定会报的。现在,只是开始而已。
沈则敬这样想着,敛下了眉,再一次想起了沈余宏,也想起了病重在卧的沈成氏。然后长叹了一声。
要收拾西宁道的局势,得花多少心力?沈则敬自己都不知道了。
文镇公祭之后,虽然沈则敬只是昆州刺史,但是谢同甫身死。昆州官员已经以沈则敬为首了。
文安天下,武定乾坤,这样的官员,西宁道有几人?况且朝廷没有旨意下来,西宁道的官员也没有什么话说的。
在沈则儒、卢智胜的建议推动下,西宁道的官员联名上书,道沈则敬有守护昆州的奇功,一致推举沈则敬为西宁道观察使。
这封联名上书,和昆州捷报一起,被送往了京兆。至于京兆朝堂会不会接受这个建议。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这样的西宁道官场格局,却让一个人坐立不安,那就是岭南卫大将军袁焕。
在击退西燕敌军之后,岭南卫主力就折返岭南道。袁焕却留了下来,因为他心中有惑。想要弄个清楚明白。
袁焕的疑惑,首先是来自西宁商路。
若不是有沈则学带领,他还不知道,原来西宁道和岭南道之间的崇山峻岭,早已被打通。由此开辟出来的道路,会使得从岭南道到西宁道的时间大大缩短。
沈家是什么时候打通这条商路的?打通这条商路是为了什么?朝廷知道这条商路的存在吗?
袁焕的疑惑,其次来自胡弩床。
作为一个武将。他对于新式兵器的出现,有着异于常人的敏感和在意。沈则思带着的那架弩床,体积比一般的守城弩小了一半,威力却多了一倍,这是了不得的事情!据袁焕所知,京兆的弩坊署并没有制作出什么新型弩床。
而且袁焕还发现。昆州的弓弩、长枪等兵器有些不一样。虽然看着是弩坊署的制式,却要轻巧精良得多。
胡弩床从何而来?这些兵器是不是弩坊署出品?如果不是,昆州这些兵器是从哪里来的?与沈家有什么关系?
袁焕的疑惑,第三来自碧云骢。碧云骢消失百余年了,怎么会凭空出现?而且是在这么危急的局势之下。还被沈则敬骑着?天佑祥瑞这样的话语,他是一概不信的。
以上这三件事,只是袁焕的疑惑,他留在昆州,就是想向沈则敬问个清楚的。
可是沈则敬接下来的动作,却让袁焕大惊失色。
征兵,而且短短几天就征得十二万兵马,比原来的西宁道兵力还要多;传名,沈则敬和碧云骢,想必现在西宁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公祭,还是为沈则敬赢得民望民心。
有了前面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