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科幻未来电子书 > 小寒资料集 >

第270章

小寒资料集-第270章

小说: 小寒资料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极拳招势相连的原因,在于它是以意行气、以气运形的拳术运动。《拳论》说“劲断意不断,意断神可接”,最忌只用后天拙劲。拙劲貌似刚强,但因其有起有止,有断有续,旧力尽时,新力未生,最易被人乘隙而击。以意行气,用的是内气,拳路自始至终,招招势势均由意念所引,绵绵不断,循环无穷。
招势相连的具体方法是:在手法遇到往复时,要嵌进折叠。如上一动将终,在下一动作之先,如下一动作要往下和往前行,那末就要先向上一折,再往后一叠,然后再接做下一拳式,这样就会呈曲线缓和运动。《拳论》说:“意欲向上必先寓下,意欲向前必先寓后。”步法上遇到进退时,要嵌以转换,迈步向前或退后走弧形,均不可直进直退,要有以步随身和身随眼动、留恋缱绻、似松非松、将展未展的神态。开合,收放,寓义收即是放,放即是收。
招招势势,以意贯之,形断意连,劲断意不断,神气运行,源源不断。慢到方时快,快到圆时慢,极其匀称地配合着开合,如玉环的无端,看不清衔接在何处。拳情拳晾,如层峦叠嶂,江河奔流,自有无穷美感。与人搭手,进退攻防,不呆不滞,立于不败之地。
十、动中求静
陈式太极拳是在绝对、永久的运动中进行的,但它要克服外家拳术以跳跃为本、用尽气力去拼搏、练过之后气喘吁吁的弊端。为此,就必须在绝对的、永久的动之中求得相对、暂时的静,并于短暂的体形静态之中继续完成意念运动,调理身体内部因外部变化而带来的短暂的不协调,使自己在倾刻之间达到上下相随、内外相合,以应御外来之动,克制对方于不协调的短暂瞬间,一举制敌。所以,陈式太极拳术的动作虽各式各样、千变万化,但在绝对动的形态下进行却又贯穿着动中有静的自然规律,是一套无与伦比的具有无限生机的内家拳术。
陈式太极拳本着动中有静与静中有动的自然运动规律,顺其道而行,在拳路运动中自然地把动与静有机结合在一起,该动则动,该静则静,既有节奏性又有规律性,并且有变化性。演练中以慢为上,保持虽动犹静法则,动作紧密配合呼吸,将气沉于丹田,保持身体血脉经络相通,使演练者大脑神经中枢保持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在运动中求得安定和沉着,保证在技击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也是陈式太极拳术的“以静制动”的重要准则。
陈式太极拳要求: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这是陈式太极拳术中动中求静和以静制动的具体形式表现。即不动时如五岳之山,岿然不动;动似江泻海啸,涛浪腾空。不动时像狸猫捕鼠,以待机出击;动时如苍鹰叼兔,迅疾准狠。
陈式太极拳的每一招每一势,都是有起有落的。起是动的开始,落是暂时的静。在两势承接之处,似停而非停,劲似断而意未断。如此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连绵不断,如波浪一般,徐徐变动。
陈式太极拳术的内气运行,当一个动作结束时,要将内气动沉于丹田之中,而后再由丹田发出,随着已经起势的拳式进行周身运动。内气回归丹田时,是短暂的一静,再由丹田勃发而出,持续运动。演练者于静时蓄养内气,于动时气行周身。这是一个内气的转换与增生过程。在整个陈式太极拳林套路运动中,演练者必须善于做内气的转换,使身体内部源源不断地产生新气,维持整个运动的需要。
太极拳是一静一动的有机结合,个形静时,内气欲动;内气静时,外形又发。太极拳本身就是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状态中持续进行的。演练者必须细心体会,领悟出动中求静之理,方可实施以静制动之法。
陈式太极拳“缠丝劲”面面观
陈式太极拳“缠丝劲”又叫“缠丝功”,是陈式太极拳运动内缠外绕相结合的总称,也是陈式太极拳的灵魂所在。陈式太极拳“缠绕”一词,是由陈式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在《拳经总歌》中首次提到;其中“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一句,集中体现了陈式太极拳运用缠绕运动的特点。后来陈鑫在其所著的《陈氏太极拳图说》中,站在一个新的理论高度阐述说:“吾读诸子太极图而悟打太极拳,须明缠丝精(劲)。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不明此即不明拳。”概括了“太极中分一气旋”的太极拳理论精髓。“缠丝劲”的本质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即是指“中气”潜转达于肌肤缠绕运行的外形体现,也是“以形导气”的必然途径。而“中气”则是“缠丝劲”的灵魂与主宰,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的动力所在。所以理解和掌握“中气”的凝聚与潜转,是练好陈式太极拳的必备条件。“中气”居人体正中央,上通百会穴,下通会阴穴,一线贯串。“中气”之中,即是正中,中庸也,即不偏、不倚、不滞、不息、无过不及。“中气”之气,就是指以心意为主体行阴阳五行之气。但气又分先天与后天之气,先天之气即是人生的先天元气,秉受于父母,居人体正中央;后天之气则是指大自然之气与水谷生化之气,纳进人体内扶助元气壮大充盈。其气出入于命门,听令于心神,驱使躯干和四肢各依其“中”缠绕运行,形成了以“中气”潜转为轴线、形体运动走螺旋的“缠丝劲”运动网络。
“缠丝劲”在河南方言中又称为“麻花劲”,取其缠绕象形之意,说明多股阴阳劲像麻花形状拧绕在一起,它的运动模式则是根梢(节)拧转,中节随动。运动时类似“麻花钻”原理,钻头工作时,沿其中轴线螺旋下降,物屑却反方向沿着钻头纹线轨迹同步螺旋上升;身体同时螺旋下沉,手臂旋转上升的动作,在陈式太极拳盘架与推手较技中尤为多见,这就是在其中气贯串中,身躯与四肢缠丝结合的一种具体表现。
“缠丝劲”俗称太极拳内功,讲究“气功、劲功、意功”三者合为一体。尤其在陈式太极拳运动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缠丝劲”的训练法则,在其训练的不同功夫层次中,缠丝劲则有着不同的含义。其主要阶段是:“练精化气,练气化劲,练劲合神,练神还虚。”通过长期的“以意导形、以形导气、以气导体、以意导气”的不同阶段层次的锻炼,其劲萌生于体内,潜藏于丹田内入骨缝循经走脉,外达肌肤螺旋运行,收放皆听命于心神,达到惊、颤、弹、抖皆随意,擒、拿、化、发于有意无意之间。与此相对应的“大圈”“中圈”“小圈”以及“无圈形寓圈意”的功夫会循序渐进。“缠丝劲”的类别陈鑫在《陈氏太极图说》中讲到“太极拳缠丝法也。进缠、退缠、左右缠、上下缠、里外缠、大小缠、顺逆缠”。虽然陈鑫总结有六对缠丝法,但主要归纳起来却是顺缠和逆缠,其余五对都是方位性缠法,都是以顺缠和逆缠相结合而形成的。所以,只要掌握了顺逆缠法的练法,也就找到了练习缠丝功的捷径了。
陈式太极拳要求以心运身,以身运手,以手领劲,足从手转,身手合一,但不外乎顺缠与逆缠,从内劲上来讲,出劲为顺缠,人劲为逆缠。从形体上来讲,大致可分为上肢的出劲为“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以手领劲”;人劲为“以手领肘,以肘领肩,以腰为主宰”。下肢的出劲为“以腰催胯,以胯催膝,以膝催足,以足趾领功(出步时尤为多见)”;人劲为“以足领膝,以足领胯,以腰为主宰(收抬腿时尤为多见)”。腰劲的出入更为重要,注重两肾气滚动,催动两腰眼(隙)互相传递,各领半身转动。左腰眼出劲时右腰眼催,同时人劲,反之亦然。这就是陈鑫所论的“出肾人肾是真诀”。对内劲与外形动作总的要求是:明其阳而注其阴,知其前而注其后,梢节领,根节催,中节随。如以第十四势“掩手肱捶”动作的最后一动为例,在前脚把后脚蹬的同时,以腰拧为主,双手同步以右(阴)手为主(运阳劲),以出劲(为阴中阳)的运动方式,向前猛然勃发;左(阳)手同时为宾(运阴劲),以入劲(为阳中阴)的运动方式,待劲力贯于肘尖时向后猛然一抖,以助右手的出劲。这就是说,其劲勃发的一瞬间,不要过多注意右手的发劲效果,必须注重后(左)手的人劲程度,促使其劲顺着左大臂上串,通过左肩传递于右肩的“通背劲”以助右拳向前的发放动作。这即是注阴不注阳、注后不注前、注入不注出的典型拳势和理法。太极拳要求以手领劲,所以对手上的“缠丝劲”也不可忽视。手有五指,指含三节,而大指根节却隐藏于掌内,像太极也,共十五节,双手合数共三十节,又像每月三十日。手的灵活程度全凭手指配合运用。大指虽然短粗,但可独当一方,不可缺少,四指缺其一二,尚能持物,其相合之妙不假借、不强制,自有天然之妙。
陈式太极拳的手型,要求五指松直舒展,掌似瓦楞,气贯指肚(以中指为主),对应于内五行。以人生先天五行指而论:中指主心,属于火,为手掌指正中央;食指主肝,属于木;无名指主肺,属于金;小指主肾,属于水;大拇指主脾,属于土。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则必须遵循双腰隙的虚实阴阳转换规律及其“出肾人肾”的运动方针,驱使身体上肢利用双肩旋转·;
互相催领传递,旋腕转膀,令其骨转,以达洗髓效果。引导肩井、云门、极泉、曲池、曲泽、内关、劳宫等诸穴内气机潜转。促使双手指在阴阳变化中随势做“顺缠丝”与“逆缠丝”。其中小指领劲大指合,食指与无名指相吸相系,引导劳宫穴内气机潜转,手掌向身体内侧旋转缠绕为“顺缠丝”,先天五行指称它为“运水人土”。大指领劲小指合,食指与无名指相吸相系,引导劳宫穴气机潜转,手掌向身体外侧旋转缠绕为“逆缠丝”,先天五行指称它为“运土入水”。在太极拳训练过程中,无论顺缠丝或逆缠丝,都必须要求在缠到位的一瞬间,劲松于中指肚,意加停息,气机一旋经劳宫穴缠回腰间与丹田。陈式太极拳对四肢运动总的要求是:腰为动力,以手领劲,手随神往,足从手运。
“缠丝劲”的训练
(一)缠丝劲的形体训练“缠丝劲”的形体训练,是指肢体各部位在太极拳运动中得以“螺旋形”地缠绕锻炼。正如拳谚所云:“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腰似蛇形腿似钻,周身运动走螺旋。”同时也说明了太极拳的“以形导气”阶段必须借助肢体外形的螺旋缠绕,来带动身体内部气机的运行与聚合。如此,才能渐悟“缠丝劲”的意义和内涵。躯体缠丝运动规律,可分三种表现形式。
1.躯干部位:以身躯正中为轴线(上通百会穴,下至会阴穴一线贯串,即中气之通道),腰为主要动力,以“套腰劲、花腰劲、螺旋腰劲”为训练方法,同时旋脊转腰,胸腰折叠蛹动和以胸腰运化。
2.上肢部位:以胳膊正中为轴线(以中气贯串),双肩对拉拔长,松开似脱,互为催领,互相传递。同时旋腕转膀,促使肱骨旋动,尺桡二骨拧擦翻转,双手做顺缠与逆缠,双肘松垂随之同步旋转。
3.下肢部位:以腿正中(以中气贯串)为轴线,双胯同时松开,争横前绻里合,裆劲撑圆,开膝合膑,双腿里缠,双足缠丝法,有了体会后再练两手足和两臂腿的同步缠法,及其身体一侧的同步缠法,逐步掌握身体各部和整体的缠法。在其缠绕的运动中,必须细心地体会揣摩“筋骨的对拉拔长,关节的接骨斗榫”,促使周身在松活柔顺而又敏捷的状态下,进行自然的缠绕旋转。在一动无有不动之中,一动即缠,一运即缠。
对形体缠丝的总要求是:从腰部缠至四梢,再从四梢缠绕回腰间,循环往复。其紧要者在于腰、肩、胯必须旋转一致,互为传递并相合相随。
(二)内缠外绕互为里表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较为难练,难就难在功夫,犹难者,长久功夫。陈式太极拳有一个大原则,讲究处处皆有阴阳开合,随处皆有圈。可见,周身缠丝运动应当始终在“中气”贯串下协调一致、和谐完整。尤其要注意的是,气由精变,由弱而壮,生于肾,养于丹田,发于丹田,出入于命门,顺脊而行,循经走脉,充于肌肤缠绕运行,复归丹田之中。正如冯志强老师说:“心为一身之主,腹为内气之源,腰为发劲之机,胸为运化之府,脊为督气之径,肢为运动之道。其主要者,即气不离丹田。”为此,在缠丝劲训练中要加强内气的凝聚能力,注意气息的潜转与运行。其气由肾而发,自后而前,由裆中过来,冲长强(穴)顺脊而直上,注意腧口纳气,必须松胯圆裆,下闭谷道,气方不往下泄。气升于顶,由百会穴进入泥丸下降,随着两肩一松,双肘一垂,膻中穴微内涵,两肋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3

你可能喜欢的